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559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作文备考讲座Word文档格式.docx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本题为2005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题)

[试题分析]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这个话题,体现出一种生活的辩证法,指向的其实是偶然中蕴涵着必然性这样一个哲学命题。

怎样构思作文呢?

可以先细读材料。

材料中玻尔的回答,耐人寻味。

创建第一流学派的原因,竟然是“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这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预料的,但其中又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因为“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正表现了玻尔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谦虚的治学精神和博大的胸怀,以及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坦诚相待的人际关系,而这些都是创建一流学派必备的条件。

明乎此,可以推出一个观点——“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回答,往往揭示了成功的秘诀。

进而可在头脑中搜寻相关的事例,比如很容易想到下面一则素材:

有人曾问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什么地方学到的东西是最重要的。

学者说在幼儿园,因为他从那里学到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东西要放整齐;

吃饭前要洗手;

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这位学者的回答自然出人意料;

但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美好品德,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又在情理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

所以,作文时完全可以跳出材料,用偶然性与必然性对立统一的原理来剖析“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种种生活现象,文章的选材、立意,可以是关于文艺创作、体育比赛等其他各个领域的;

部分能写杂文的考生,还可以运用反讽手法,针对社会上某些不正常的现象针砭时弊,激浊扬清。

当然,相比于议论文,本题更适合写成记叙文或小小说。

选写记叙类的文章时,只要事情的结果出人意料而道理合乎情理即可,不过要善于点题,在叙述的基础上要有点睛之笔,以免因表达过于含蓄而遭误判。

【薄弱环节】

2005年高考考生作文的主要弊病有:

一、审题不严,偏离题意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少数考生根本不审题。

二是有些考生忽视话题中的关键词。

比如山东卷的话题为“双赢的智慧”,“智慧”也是一个关键词,“双赢”和“智慧”的组合,意味着题意在于如何实现双赢,有些考生一味空谈双赢的价值与意义,却没有重点思考获得双赢的技巧或艺术是什么(或者有哪些)。

三是单方论述偏离主题。

为数众多的考生面对“位置和价值”这类关系型试题时考虑不周,或单方面阐述“位置”,忽略了“价值”;

或一味论述“价值”,忽视了“位置”这一方面。

这类作文不管材料、文采如何出色,得分一般只能在37分以下。

四是有些考生不了解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彻底抛开了话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以上四类考生犯了高考作文的大忌——审题错误,最终吃了大亏。

这都是理解力不高的表现;

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原因是近年来一直宣传“降低审题难度”,误导了部分考生。

二、盲目求新,文体混杂

部分考生不是首先考虑内容,而是刻意“创新”,借各种文体胡乱阐发,他们的作文写法上变形夸张,不伦不类,被作文专家戏称为不是写作是炒作,不像作文像游戏。

比如有的考生把作文写成一份试卷,有的写成了一道数学证明题,有的写成了一份实验报告,有的写成了一份寻人启事,还有的写成了忏悔书,等等。

如果形式和内容相符合,这样写确实可以锦上添花,让人眼前一亮,但事实上,不少考生是弄巧成拙,作文形式和内容完全脱离。

比如某些“诗歌”,甚至连分行的散文都称不上。

其实,一定的文体总是为相应的内容服务的,文体需要创新,那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决不能光在文体上打转转,为创新而创新。

作为中学生,还是要好好打基础,熟练地掌握几种常用的文体,这才是正道。

话题作文“注意”中一般注明“文体自选”,那么“选”定了一种文体,就要“写什么是什么”,至少要“写什么像什么”,不能搞大杂烩。

有些考生自作聪明,将日记和演讲稿混在一起写;

有些考生错将文体混杂当作夹叙夹议,作文一半是议论,一半是叙述,犯了文体不能统一的错误;

有些考生叙述与议论相割裂,叙述的事件不能说明论点,议论部分不是从叙述中引申出来,而是另起炉灶,造成两种表达的分离;

甚至出现了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和描写平均使用笔力的现象,有的文章“四不像”“五不像”,不知道作者究竟“自选”了哪种文体。

【冲刺宝典】

一、认真研读《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级评分标准》和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进行针对性、补偿性的强化训练

首先要重新学习《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高考作文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而《考试大纲》中提出的文体写作要求、“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要求等,又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的。

《教学大纲》相对稳定,依据它来进行复习,是可以达到高考要求的。

学习《教学大纲》,应结合课本中的单元作文训练,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了解作文知识前后相承的脉络;

最好能翻阅自己当时所写的各篇作文,找出得失之处,再有计划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式训练。

其次,学好《考试大纲》《等级评分标准》。

《考试大纲》每年略有不同,突出了对作文备考的导向作用,应逐条对照,一一落实过关。

学习《等级评分标准》,要吃透高考作文的得分要领,注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再次,学练近几年的高考作文。

可以有选择地写几道高考作文题,然后请教师分等评分,再对照当年考生的优秀作文,发现自己的长处,更要找出不足和缺陷,在平时训练中扬长补短。

二、着力培养三种意识

写好话题作文,须具备三种意识:

首先是积极打开思路的意识。

话题作文为考生展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展开联想与想象,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构思作文时,应围绕话题积极展开辐射性思维。

思维的触角可以伸向大千世界,古今中外。

要联想与该话题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寓言漫画、新闻报道以至影视节目,要注意话题关键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

在充分发掘出话题内涵不同侧面、不同层面的基础上,认真筛选、整理、深化,从而选好角度,使文章选材、立意不同凡响。

试以2005年高考湖南卷试题“跑的体验”为例,这个题目开放度很大,写作时可以从实立意,也可以围绕“跑”的引申义作发挥。

具体而言,可以写在“跑”的过程中成功的体验,也可以写失败的体验,当然还可以写既有成功的体验又有失败的体验。

“成功的体验”可侧重于笨鸟先飞,“失败的体验”可写“欲速则不达”,凡事都要打好基础,要“先走好”,突出根基的重要性。

也可以论述按正常的逻辑,人应该先学会“走”,然后才能“跑”,但是很多时候生活要求我们从“跑”开始。

“跑”是一种速度和力量,是一种质量和效率,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发展,从一开始就要以一种“跑”的姿态出现,时刻准备着爆发。

此外,还有其他角度可以阐述,比如不管外人如何评价是“走”好还是“跑”好,关键在于“体验”者自己,这就好比穿鞋,舒服与否全在于穿鞋者自身……只要是你体验深刻的,能旁征博引的都可成文,关键是能否放飞思绪,尽情发挥。

其次是化空为实的意识。

话题作文写作范围较宽,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地去做文章,势必造成文意散漫。

所以,得学会在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舞台。

像2005年高考江苏卷的“凤头、猪肚、豹尾”,这个话题虽有限制,不过写作的空间仍然宽阔。

如果从相对宽泛的题目中精选一点,从小处着眼,重锤敲击,文章就容易出彩。

比如满分佳作《不看续集》,与多数考场作文泛题泛作,从事业、人生入手不同,本文作者独辟蹊径,由“续集的泛滥让人大倒胃口”楔入论题,就避开了一窝蜂的俗滥。

文章热情地肯定“凤头”,无情地鞭挞“凤肚”和“凤尾”(这两个词语的仿拟,显示出作者的机智),完全切题,且有新见,颇富个性。

全文紧紧围绕“不看续集”这个中心,既讲了道理,又作了引申,可谓充分透彻,发人深省。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显然是由于作者专攻一点,层层敲击,从而使自己的观点具有了强劲的说服力。

此外是锐意求新的意识。

《考试大纲》“发展等级”要求考生作文“有个性特征”,为达到这一要求,一是要独具慧眼,在立意上求新,即从新的方面认识、表现事物,言他人所未言,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

二是要独辟蹊径,在文章的结构和表达上求新,比如以全新的形式组合全篇,以晓畅、鲜活的语言表达思想,等等。

【巩固提高】

题目一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1519年,当时达·

芬奇正客居法国,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眼看着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还有很多理想不能实现了,他很痛苦地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一生,不过是利用白天酣睡罢了,我的一生一事无成。

②荷兰杰出的画家梵·

高给我们留下了《向日葵》,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典作品。

他的许多作品在今天都是价值连城。

但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一直在为自己没有什么成就而痛苦。

他甚至因自己一直画不出他心中认为的杰出作品而烧掉了很多画作。

他在最后时刻对弟弟说,我很痛苦,我的一生一事无成。

就是这样两个为自己没有成就而痛苦,认为自己一事无成的人,几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整个世界,成为全人类的自豪和骄傲。

请以“一事无成”为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提示]

两个取得了杰出成就的人,都说自己的一生一事无成,这绝对不是矫情和谦虚,而是因为他们心中的目标更加宏伟和遥远,他们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更加完美。

这也许正是他们之所以名垂青史的原因吧。

我们中的许多人,本来也是很有才华的,但是为什么一生真的平平庸庸、一事无成?

有了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有了一点小收获就妄自尊大,刚刚走了几步就以为海阔天空了,就不可一世了,所有的才华都淹没在骄傲自大里,都被自己扼杀在摇篮里。

事实上,只有想着攀登世界最高峰的人,才会对于踏在脚下的山冈不以为意,才会对一时的坎坷和逆境不屑一顾。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个小男生的脚板像不断上窜的身体一样“疯长”,到哪里去给他找一双合脚的鞋呢?

他的父母几乎转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但总是失望而归,这位小巨人饱尝“穿小鞋”的滋味。

后来父母化了很大的代价请人从国外带回来一双名牌球鞋,小巨人如获至宝,倍加珍惜。

时间长了,这双鞋被穿得又破又烂,他也一直舍不得丢弃,因为他尝到了“穿一双合脚的鞋行路”的甜味。

请以“穿鞋与行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自立文意,自选文体,自拟文题,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哲理蕴涵”型的话题作文,审清题意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

从话题材料看,其中包含着一组对比——饱尝“穿小鞋”的滋味和尝到了“穿一双合脚的鞋行路”的甜味,也就是说,“鞋子”是否合脚,对“行路”顺畅与否影响很大。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

有了适合自己的方法、途径、岗位、处世策略、成长环境以及其他各种条件,一个人(或国家)的发展才能顺利,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具体写作时应选好切入点,比如:

一、从教育的角度,可以谈学生渴望因材施教;

二、从择业的角度,可以谈热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三、从创业的角度,可以谈和谐的外部环境是成就一番事业的保证。

题目三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处,海水又冷又暗,千万年来沉寂无声,连低等的植物都无法生长。

在这样的环境中,却生长着一种叫安康鱼的动物。

它的背上长着发光器,像一盏玲珑的小灯笼,照亮它永远暗无天日的生命。

现实中,我们不可能都生活在有阳光雨露陪伴的日子里,而经常会遭遇一些磕磕碰碰。

读了这则材料,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经历,以“给自己点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日月星辰,山川平原,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从高级的动物到低等的菌类,都是自然界的成员,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一直主宰着这个世界。

这样看来,生活中的一点点寂寞算得了什么?

一点点黑暗算得了什么?

一点点压抑和屈辱又算得了什么?

想一想一万一千多米深处的安康鱼,我们人类没有理由说“绝望”。

这个话题可针对人类战胜困难与挫折、对生活的感悟和生命的思索等方向写作,关键在于扣住“给自己”这个修饰语。

题目四

《论语·

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

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有学者认为,“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请以“和而不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已经对什么是“和而不同”作了解释,分析一下这个解释,这其实是一道隐性的关系型话题,那么作文时就必须扣住“和”“不同”两个概念展开,不能偏于一词而丢弃了另一个概念,否则就会偏离题意。

本题立意参考:

张扬个性,但别忘了与身边的君子和平共进;

君子“和而不同”,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

参考拟题:

1、张扬个性,和平共进2、独特与和谐3、和而独具一格4、“鱼”与“熊掌”兼得5、容纳与放飞。

题目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人和孩子走在小路上。

孩子:

沿途有什么好看的吗?

老人:

有啊,有石头,有水流,有小草,有树……

那有什么好看的?

你看,石头旁边长着小花,水流里藏着歌声,树下坐着歇息的耕者……你听,风中有鸟儿的歌唱,还有牧童那飘渺的笛音……

老人与孩子的对话,让你想到了些什么?

请以“在路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文题提供的是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对话中,老人与孩子构成了矛盾的两极。

同一条小路,两人的感受竟判然有别:

在孩子眼里,根本没有什么好看的;

而在老人的眼中,却充满了诗情画意。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这个追问,将决定作文的深度。

思考的基本路线宜由浅入深,逐层推进。

比如从年龄的差异到生活态度的不同,从审美情趣的差异到精神境界的高低有别,等等。

不仅如此,还要带着这种思考,去撞击自己的生活,激活联想,去反思应如何走好自己的“路”。

这样,就不难写好这道试题了。

参考拟题:

1、生活的美丽:

让我们去发现2、拥有诗化的人生3、慢慢走,欣赏啊……

命题作文复习案例

苏州名师:

唐惠忠

从近年考场作文的导向看,话题作文是主要形式,而命题作文是有益而必要的补充。

比如2002年高考上海卷考“面对大海”,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考“水的联想”,2003年北京卷考“转折”,2004年北京卷考“包容”,2005年北京卷要求以“说‘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5年辽宁卷考“今年花胜去年红”,2005年重庆卷大作文考“自嘲”,2005年天津卷考“留给明天”。

以上八题都是命题作文。

近几年高考命题作文一般不限文体(2005年北京卷是一个例外),它与话题作文的差别主要在于规定了作文题目,使考生选择的余地相对缩小。

以“说‘安’”为题作文。

“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

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本题为2005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

[试题评析]

《说“安”》这个题目,与前年上海卷的“杂”、去年上海卷的“忙”一样,其实都是独字成题;

同时,它又与北京卷前三年的“规则”“转折”和“包容”一脉相承,体现出时代气息浓郁、可写角度宽泛等鲜明的京派特色。

但是,试题规定只能写成议论文,这一点相对前几年是一个明显的变化,预示着今后可能有更多自主命题的省市将限定作文体裁。

它对我们以后备考作文的启示是,作为一名高中生,写好议论文是理所应当的。

《说“安”》这道试题,可供发挥的余地相当大。

你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联系当前的社会现象,从环境、心理、历史、现实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化传统、人类追求、思想境界等方面落笔。

可以根据提示,从“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中任选其一切入进来;

也可以将“安于……”填补完整,把写作角度确定为“安贫乐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等;

还可以联想其他有关“安”的熟语和名句,比如“稍安勿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

对于“安”,可以褒扬,比如写“安”代表着内心的平静;

也可贬斥,比如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必将丧失机遇。

再从写法上看,可以逐层深入,可以旁征博引,还可以正反对比,以“不安”来反衬“安”。

当然,真正要写好本题,又要求考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深厚的思想积淀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

下面几种思路可供参考:

一、写“安静”。

对应喧嚣的现代生活节奏,写人生经历的一种状态,那种感受自然、触及内心的状态。

可以想到“鸟鸣山更幽”的名句,想到王维的诗画,这些都给人安静的感觉;

还可以写安静作为一种状态,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休整和蓄势待发。

二、写“居安思危”。

当前,年轻人生活都比较安逸,其实为了今后的成长应该居安思危,敢于吃苦,这样方能有所成就。

联系到国际形势,虽然国内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周边的国际环境并不安宁,国人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方能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写“安闲”。

以典型的例证,阐述安闲体现出一种人生主观状态,同时又与影响我们生活的客观情况密切有关。

一、偏题写作,并不罕见

有些考生审题意识薄弱,不注意把握试题的要求和内涵。

比如辽宁卷考查命题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有相当数量的考生无视命题作文的要求,或在原题上添加“古城焕然出新貌”“玫瑰花的微笑”“震撼心灵的一幕”“永不忘却的关爱”等副标题,或干脆抛弃原题,另拟诸如“不要切断孩子梦想的翅膀”“足球之夜”“东方巨龙腾飞吧”“从头再来”等五花八门的标题。

还有的考生不顾“今年花胜去年红”的意蕴,随心所欲地确定作文主题,顺应自己的写作旨趣任意驰骋想象,使笔下内容与文题内涵不搭界。

或写新年回故乡闻到腊梅的芳香,则联想人应该有梅的品格,迎风斗寒,顽强拼搏,不畏艰难而茁壮成长;

或写家猫贪图安逸,卧居软床上丧失捉老鼠的本领,竟被野猫取而代之,而野猫获得优宠后又渐渐腐化,再被更替——考生凭此推出追求享乐消磨斗志的观点。

二、选材雷同,内容浅薄

2005年的作文,有许多考生不是立足现实生活的大地,重点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尽心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是纷纷召唤古代的名人名家。

这种“回到古代,复述经典”的写法,并不足取。

高考作文选材撞车的现象年年有,今年依然突出。

比如北京卷的题目是“说‘安’”,试题提示“‘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考生可以“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但事实是,因为受所学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伶官传序》的影响,大量考生一窝蜂地“说”起了“安逸”。

这充分暴露出当前中学生生活单一,阅读面窄和联想、想象能力差等问题。

有些文章内容荒唐,读来令人啼笑皆非。

还有的作文在用语上出现了低幼化倾向,像“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司马迁爷爷”“雷锋叔叔”和“张海迪阿姨”这样的字眼频频出现。

一个高中毕业生,已经是成人了,应该对社会、人生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面对试题一般应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发表自己对社会、对教育、对家庭等等独立的见解,总不能到了十八九岁还停留在十岁多一点的思想情趣上。

一、备思想,备知识,备生活

备思想,首先是要学好中学各门功课,各门功课的基本理论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观点。

其次是关心社会生活和时事政治,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

在作文中要避免片面化、庸俗化、低幼化等不良倾向。

备知识,可与备思想结合起来进行。

可注意阅读思想性、文化性较强的报刊,还可进行搜集、分析事例的训练,大致做法为:

通过课外阅读每周搜集三至五个事例,并列出每个事例可以用来阐明的一种或多种观点。

备生活,这有多种途径,比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等。

真要备好生活,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中,特别是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记下来。

到临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细节。

二、咀嚼含义,明确重点,确定范围

(一)咀嚼含义,就是要弄清题目的意思。

比如,“父辈”不等同于“父亲”;

“尝试”不等同于“第一次……”。

又如2003年北京卷要求“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转折”的意思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式等”(《现代汉语词典》)。

可见,“转折”是一个中性的名词性概念,古今中外,称得上有“转折”的人与事都可入文,且不分是向好处转,还是向坏处转——向好处转可以提供经验,向坏处转可以提供教训。

但是从审题上看,“转折”不同于“转变”“转化”“挫折”,更不同于一般的“变化”。

(二)明确重点,就是要找出“题眼”。

比如“我的财富”,重点在“财富”,而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近墨者未必黑”,重点在“未必”,不能把“近墨者未必黑”混同于“近墨者不黑”;

“今年花胜去年红”,重点在于一个“胜”字,隐含着“今年”与“去年”的优劣比较。

(三)确定范围,就是要弄清题目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对象和内容等方面的要求。

比如“我的财富”,内容上应扣住“我”来展开;

“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同一块土地上”应指比较广大的地域,假如写教室、宿舍、家庭等很小的范围,就不够切题。

三、多角度考察以打开思路

构思作文时,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