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5715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

《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

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如:

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分类

从写作内容和方式看,可分为简单记叙文(《最后一课》)和复杂记叙文(《背影》《藤野先生》)。

从写作对象不同,可分为写人记叙文(《我的老师》《阿长与<山海经>》)、叙事记叙文(《社戏》)、写景记叙文(《春》《济南的冬天》)、状物记叙文(《白杨礼赞》)。

三、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文的线索及其作用

1、以时间为线索:

《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节课的时间推移为线索。

2、以事件为线索:

《变色龙》一文以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事件的态度为线索。

3、以某物为线索:

《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

4、以某人为线索:

《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

《紫藤萝瀑布》以宗璞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

《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按照东京、仙台、北京的顺序层层展开。

7、以感情为线索(这种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

《台阶》一文写台阶的故事及发展,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

把握线索的方法:

注意标题、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文中议论和抒情部分。

五、记叙人称

1、第一人称

定义:

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举例:

《孔乙己》以酒店小伙计的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事,能做到客观叙述,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描绘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的可信度大为提高,故事的情节亦显得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

定义:

一般是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作用:

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举例:

《我的老师》中对蔡老师全文都用的是第三人称“她”,但在“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抒发了“我”对蔡老师至今仍有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感觉更加亲切。

3、第三人称

定义:

以第三人称“他(她)、他(她)们”叙述文章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

能直接展示生活,不受时间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举例:

《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选取三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

这种写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六、记叙文顺序

1、顺序

定义: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举例:

《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至近,并由此而引出人生感悟:

面对这一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2、倒序

定义: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

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

举例:

《羚羊木雕》一文,一开始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我”的好朋友,到后文才写将羚羊木雕送给朋友的经过。

3、插叙

定义: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中断主线而插入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

在内容上:

交代了……内容,解释了……原因,突出人物性格或某种品质,突出文章主题。

在结构上: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感染力。

举例:

《故乡》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时的欢乐场景。

4、补叙

定义:

叙述结束时,补充交代与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

补充交代,使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

七、常见修辞手法

1、比喻

答题规范: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举例:

《春》中朱自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生动活泼,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

2、拟人

答题规范: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举例:

《济南的冬天》中“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突出小山的可爱。

3、排比

答题规范: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

举例:

《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4、夸张

答题规范: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举例:

《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穿新衣服时写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以极尽夸张的手法,突出皇帝的穷奢极欲。

5、反问

答题规范: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

举例:

《我的老师》中“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用否定的“不喜欢”“不愿意”反问,表达“我”对蔡老师的挚爱之情。

6、设问

答题规范: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举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文题提出疑问,引人思考。

7、对偶

作用:

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一般用于古诗文中。

8、反复

答题规范: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心情。

举例:

《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9、反语

又叫“说反话”。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句来表达本意。

作用:

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

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

具有幽默感。

10、引用

增添文学性或趣味性,丰富作品内容,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出下文。

11、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意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分类:

谐音双关,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谐音双关“思”;语义双关,如“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泪”表面上指“烛泪,烛液”,暗指“情人相思之泪”。

作用:

一语双关,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1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来代替整体。

13、互文

由上下文意互相交替,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一般在古诗文中使用。

八、表达方式

1、记叙

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交代故事的基本情况,使读者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2、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的、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3、说明

解说。

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4、抒情

是文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有直接抒情(如《我的老师》中“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和间接抒情(寄情于人、事、物)两种。

5、议论

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借以抒发情怀。

九、记叙文中常见的描写手法

1、人物描写

1>神态描写

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描写.

作用:

反映出人物的某种心理状态,更加凸显人物个性。

2>语言描写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作用:

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3>动作描写

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4>心理描写

对处在一定环境下人物心理的活动(如内心感受、心理活动、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作用:

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5>肖像描写

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作用:

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

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

作用: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2>社会环境

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貌的描写。

作用:

交代对人物、时间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答题格式:

通过对……的描写,渲染了……氛围/烘托了……感情/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

3、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作用:

写出人物特点(如:

性格、心理、情感等)

4、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对描写的对象不作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

作用:

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使主体更加深刻含蓄。

十、常用的写作(表现)手法

1、伏笔

概念:

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方法。

作用:

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特点:

伏笔是“隐性”的。

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2、悬念

概念: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

作用: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

举例:

《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概念:

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解释、说明、交代。

作用:

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分类:

①起段与题目的照应:

《白杨树》破题,统领全篇。

②前后照应:

《白杨树》尾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与开头照应。

③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

《白杨树》

④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落复叠式照应:

《白杨树》中“不平凡”之类的语句前后四次出现。

《背影》中“背影”出现了四次。

举例:

《紫藤萝瀑布》的首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前后呼应。

4、衬托

概念:

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

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答题格式:

用……从正面(或反面)衬托……,突出……特征或形象,表现(反映、揭示)出……主题或思想感情。

举例:

《藤野先生》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5、对比

概念:

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答题格式:

通过……与……对比,突出了……特征(变化)或……人物形象,表现(反映、揭示)出……主题或思想感情。

举例: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似乎呼之欲出。

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极大的讽刺。

6、铺垫

概念:

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分类:

①背景式铺垫:

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

如《背影》中第二段关于家境的交代。

②衬托式铺垫:

即用此要情节、次要人物正面衬托主要情节、主要人物。

如《绝唱》中琴师和黑妞两个人物为白妞出场作铺垫,同时正面衬托了白妞技艺高超。

③反差式铺垫:

即铺垫的方向和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前面的“盼于勒”和后面的“躲于勒”形成反差,并为其作铺垫。

④铺陈式铺垫:

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岳阳楼记》中一阴一晴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怀的议论作铺垫。

7、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印象更深刻。

举例:

《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开始写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的讨厌,而后面她买来《山海经》,作者心生敬意。

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使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

8、烘托

概念:

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

《最后一课》中通过对同学们认真学习法语的气氛的渲染,表现了小佛朗士沉重又依依不舍的内心世界。

9、象征

概念:

又叫托物言志,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作用:

①间接表现作者的志趣,凸显表达的艺术性;②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举例:

《海燕》一文中将“海燕”象征为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10、借景抒情

概念: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举例:

《春》中通过对春天的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1、卒章显志

概念:

层层铺叙,篇末揭开谜底,令人恍然大悟,引起思考。

举例:

《我的叔叔于勒》最后揭晓卖蛤蜊的人的真实身份,揭示主题。

12、白描

源自我国“白描画”,本是中国画的手法之一。

特点是纯用墨线勾勒物象而不加色彩的渲染。

后被借到写作理论中。

泛指那种不加渲染烘托,仅用简练笔墨勾画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

如《藤野先生》中的肖像描写。

13、讽刺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如《皇帝的新装》,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

14、以小见大

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便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如《囚绿记》。

15、联想

概念:

是指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

分类:

①接近联想:

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其他事物。

②相似联想:

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外形或内在品质上有共同之处的事物。

③对比联想:

是指由对一个事物的回忆或感知联想到与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

④关系联想:

是指由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或因果关系产生的联想。

16、想象

概念:

想象是头脑在过去知觉的基础上,一种新的形象的创造过程。

分类:

再造想象:

是根据口头或文字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创造想象:

是根据过去感知的材料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

17、类比

概念:

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举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8、详略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19、衔接

概念:

使上下文之间取得连接与过渡的一种写作技法。

分类:

意接:

上下文之间无过渡的文字,主要依靠自然衔接和逻辑衔接。

语接:

上下文之间有文字搭桥接轨,称为过文。

20、托物言志

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陋室铭》、《荷叶·母亲》(冰心)

十一、小说相关知识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3、小说的分类

按篇幅和容量分: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按内容分:

历史、现代、科学幻想、公案、武侠、言情、传奇等。

按写作体例分:

章回体、日记体、书信体、自传体等。

按语言形式分:

文言、白话。

按表现手法分: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十二、散文相关知识

1、散文的概念

散文这个概念具有历史性。

在我国古代,与韵文对称,指不需押韵、不讲对仗的一切散文文章。

现代散文,则是同小说、戏剧、诗歌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

散文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的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2、散文的特点

①形散而神不散

②意境深邃

③语言优美

④表现方法灵活,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由景触情;它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完整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3、散文的线索

①时空连“线”

②因物取“线”

③反复出“线”

④以情导“线”

⑤定神看“线”

4、划分散文层次的方法

①按时间先后分

②按地点转换分

③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分

如《春》分成“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

④按思想感情变化分

⑤按“总——分——总”结构特点分

⑥按表达方式的变化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