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5728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

《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初中国学知识竞赛200题(真题)讲解.doc

国学常识200题(注解)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A、月亮B、姻缘 (A)

出自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写于1076年中秋,此时的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已经四年没见面了,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词牌名。

但愿:

希望。

婵娟:

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代指明月。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却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

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苏轼(1037—1101),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

A、新婚B、搬家C、妻子生了个男孩D、考试通过 (C)

“弄璋、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乃:

如果。

载:

则、就。

衣:

穿衣。

裳:

下裙,此指衣服。

璋:

是上圆下方的玉器,整个叫圭,半个叫璋。

裼(tì):

婴儿用的褓衣。

瓦:

陶制的纺线锤。

如果生下男孩要给他睡在床上,穿着衣裳,给他玉璋玩弄。

如果生下女孩,就让她躺在地上,裹着襁褓,玩着陶纺轮。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

A、苏州B、房屋C、酒D、庄稼 (C)

出自宋·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指阴历正月初一。

屠苏:

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

曈曈日:

指由暗转明的朝阳。

桃符:

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

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 (A)

拱手礼的正确做法是:

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您的问候。

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时拿刀都是用右手,右手在前杀气太重。

所以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

5.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A、忠耿正直B、刚愎自用(A)

“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

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

京剧脸谱的通用色彩含义为:

红色一般:

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

黑色一般:

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

紫色一般:

刚正威武,不媚权贵。

黄色一般:

勇猛而爆躁。

金色一般:

神仙高人。

银色一般:

神仙,妖怪。

绿色一般:

勇猛,莽撞。

蓝色一般:

刚强阴险。

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

A、浑水摸鱼B、反戈一击C、笑里藏刀D、反客为主 (B)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

—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

“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第一套胜战计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

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也。

第一计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

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二计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五计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

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六计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

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第二套敌战计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之计谋。

第七计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

现形容凭空捏造。

第八计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第九计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

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原指桃、李共患难。

比喻兄弟相爱相助。

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

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

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第三套攻战计处于进攻态势之计谋。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

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

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

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第十八计擒贼先擒王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

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第四套混战计处于不分敌友、军阀混战态势之计谋。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

也作“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

比喻用计脱身。

壳(qiào)。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

虢(guó),周代诸侯国名。

也作“假道灭虢”。

第五套并战计对付友军反为敌态势之计谋。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

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癫(diān)。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

借指与人密谈。

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

语出《荡寇志》。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

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第六套败战计处于败军态势之计谋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

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

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本为元杂剧名。

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

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

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7.“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

A、窗户B、卧具C、井上的围栏 (C) 

出自唐·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疑:

怀疑,以为。

举头:

抬头。

 

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当时作者寓居现在的湖北安陆。

这首诗被朱炯远《唐诗三百首译注评》推为“千古思乡第一诗”。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床”字——井栏说。

古代井栏也叫银床、井床。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韩”字后来假借为他义,但井栏却由此而直接用“床”来称呼。

将“床”理解为井栏比较合适。

在古代,“井”与“月”便是代表乡关之情的意象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意象符号之一,其意韵十分丰富。

月意象更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常用来表达相思、期盼、忧伤、祝福等种种感情。

井与居民生活关系紧密,水井常在村落、闾(lǘ)里的中心,因此有“市井”和“离乡背井”之说。

可见“井”与思乡之情有天然联系。

8.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

A、胡适之B、周作人C、郁达夫D、唐三藏 (A)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

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

对“胡适之”的作答者是后来成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的周祖谟。

“孙”对“胡”,姓对姓;“行”对“适”,“适”在古文中是“到、行”的意思,动词对动词;“者”对“之”,“者”和“之”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虚词。

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是“胡适之”,可一考生对出“祖冲之”,胜过陈先生的“标准答案”,据说该学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国学专家。

“孙”对“祖”,姓对姓;“行”对“冲”都是动作,都是形容走路状态的;“者”对“之”,“者”和“之”都是助词。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三上语文园地三)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四上语文园地一)

名胜联:

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

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

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

(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

(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江苏苏州沧浪亭)(四上语文园地五)

对联按修辞技巧分为:

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地满红花红满地天连碧水碧连天(回文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顶针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数字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叠字联)(五下语文拓展三)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按用途分为:

通用联——如春联等,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和题答联等。

对联按字数分为:

短联(十字以内),中联(百字以内),长联(百字以上)等。

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贴上联,左手方向为下贴下联),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横批(或称横额,横档、横幅、横披等)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 (B)

出自北宋·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 zhā 子》:

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元夜:

又称“元夕”,指农历正月十五夜,也称上元节;自唐代元夜张灯,故又称“灯节”。

花市:

指元夜花灯照耀的灯市。

春衫:

年少时穿的衣服,可指代年轻时的自己。

《生查子·元夕》一说其实是朱淑真所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

与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物是人非的伤感情绪在其中。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

10.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A)

出自唐·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黄河远上:

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远上:

远远向西望去。

仞: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羌笛: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杨柳:

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春风:

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度:

吹到过。

玉门关:

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仞: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古代的一尺各个朝代不一样,但基本都是十尺为一丈。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时,一尺约23.1cm;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三国,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约25.8cm;北魏,一尺合今30.9cm;隋代,一尺合今29.6cm;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现在,三尺为一米。

综上,以周秦汉的度量衡来论,一尺等于今日23.1cm,以周秦汉三代的一仞也就是八尺算,8×23.1=184.8cm,一仞等于184.823.1cm,也就是:

1.848米。

11.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

水墨画:

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也就是狭义的“国画”,并传到东亚其他地区。

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

中国水墨画的特点是:

近处写实,远处抽象,色彩微妙,意境丰富。

“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出自唐·王勃的《滕王阁序》。

本句色彩美:

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鹜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鹜近乎一个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边半个天空,尚在碧空显露,碧空相对于落霞光度稍逊,但相对于孤鹜来说却较亮,它们——孤鹜、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对比,孤鹜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

王勃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对比,使整个图案显得格外地鲜明而美丽。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出自唐·王维的《鹿柴》。

返景(yǐng):

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鹿柴(zhài):

王维在辋川(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的别墅之一。

柴:

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

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

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

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自唐·柳宗元的《江雪》。

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

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自南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湖面上铺满了荷叶,青翠碧绿,一望无际,好像与蓝天连成一片。

盛开的荷花,在早晨灿烂的阳光映照下,特别红艳明亮,美丽动人。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开篇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

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作者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12.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A、隔岸观火B、暗度陈仓C、背水一战D、破釜沉舟 (D)

隔岸观火计名源自唐代僧人乾康《投谒齐已》:

“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

【典故】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

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

曹营诸将向曹操进君,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

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

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

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

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

但他又考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

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

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

曹操笑着对众将说:

“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

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

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简称暗度陈仓,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典故】《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

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韩信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hán)的重兵把守。

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

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

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

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典故】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

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xíng)口(今河北井陉县北)准备迎战。

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

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

陈余说:

“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

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

“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