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5739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博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世博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博馆.docx

《世博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博馆.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博馆.docx

世博馆

 

中国馆:

四根巨柱撑起东方之冠

   主题: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造型亮点:

充满中国元素,同时满足功能需求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和谐之塔:

“螺旋摩天轮”

   由黄浦江畔具有110年历史的南市发电厂烟囱改造而成,具有观光功能,火电厂主厂房改造为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未来探索馆。

塔高201米,将完整保留烟囱原貌,用25个太空舱沿螺旋轨道进行人员运输,每节太空舱载客6人,预计每小时载客总量可达650人以上。

  “世博和谐塔”在夜幕中宛如一支含苞待放的白玉兰,而白玉兰正是上海市花;缓缓升降的太空舱,犹如半空中的点点星光,显示出上海的城市活力。

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

“无柱展示空间”

  永久性主题场馆,地上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4万平方米。

造型围绕“里弄”、“老虎窗”的构思,运用“折纸”手法,形成了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屋顶模仿石窟门“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做到形神兼备。

  三大亮点:

双向大跨度亚洲最大、大跨度双弦张拉桁架国内最大;单体太阳能屋面国内最大;生态绿墙世界最大。

  

  世博会期间,主题馆将着重反映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背景下的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揭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世博会后,主题馆将转变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中国馆、星级酒店、世博中心、世博轴和演艺中心共同打造以展览、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上海世博会加拿大国家馆

2008年1月22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主题:

“充满生机的宜居住城市:

包容性、可持续发展与创造性”

造型亮点:

枫叶印象

展馆位置:

世博园区C片区

加拿大国家馆效果图

加拿大国家馆效果图

   占地6000平米的加拿大国家馆位于世博园区C片区,半包围的外型,在展馆中央圈起一片开放的公共区域,各种精彩的文艺表演将在这里上演。

蜚声世界的太阳马戏团将成为这座展馆的主角,为加拿大展馆量身定做一套创造性的内部设计方案。

   先进的展览技术、引人入胜的展示内容和富有创造性的节目编排,都将成为加拿大馆的亮点,此外,一群年轻、热情、博学的接待人员也将为加拿大馆增色。

   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资源让加拿大人对“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视,因此在建筑上处处都体现了可回收利用的技术。

展馆外部的墙体上将覆盖一种特殊的温室绿叶植物;雨水将使用排水系统进行回收并重新利用;展馆内将没有大型的展品或物件,以确保展示区域内的空气流通;同时展馆内还将营造一个无障碍和无烟的环境。

   加拿大是第一个同上海世博会组织者进行参展合同谈判的国家,同样,加拿大也是历届世博会的热情支持者。

加拿大馆不仅浓缩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同时也是增进两国友谊的平台和契机。

上海世博会英国国家馆

2007年9月2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主题:

“让自然走进城市”

设计团队:

“Heatherwick”

造型亮点:

“会发光的盒子”

展馆位置:

世博园区C片区 

英国国家馆效果图

   外型简洁,并创意无限,这就是英国国家馆所演绎的展馆。

整个建筑最大的亮点,就是向各个方向伸展的大量触须,这些顶端带有细小彩色光源的触须覆盖在建筑外部,随着微风的轻轻吹拂,可以在展馆表面形成可变幻的光泽和色彩、组成各种图案。

通过信息和图像的传送,参观者们甚至可以在展馆的表面看到展馆内部的各项活动。

   因此,英国馆在世博会开展的6个月中,不再是一个不能改变的展馆,工作人员将随时收集参观者的想法和意见,调整展馆的展示内容和活动,并将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参观者们的面前。

每天猜测英国馆将以何种形式出现,也将成为一种乐趣和独特的风景。

在开工典礼上,两根银杏树被种植在英国馆旁,银杏是生命力和耐力的象征,也体现了英国的参展主题,成为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公园景观的一部分。

非洲联合馆外立面施工启动尽显浓郁非洲特色

   世博网5月15日消息:

由1万多件钢结构搭起的非洲联合馆已挺立在世博园区内。

树木、沙漠、海鸥、动物、建筑……这些富有强烈非洲特征的元素将呈现在非洲联合馆的外立面上,勾勒出非洲大陆独具多样性的风貌,展现非洲的古老文明和勃勃生机。

在15日举行的非洲联合馆外立面施工启动仪式上,记者获悉非洲联合馆外立面设计方案已正式确定,并将全面实施。

非洲联合馆外立面效果图

   “非洲联合馆的外立面设计方案多次征集了非洲各参展国总代表和各参展国驻华使节的意见。

”上海世博局非洲联合馆管理部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非洲联合馆外立面采用国际先进的喷绘贴膜技术,具有环保,对人体无公害,防紫外线,不易退色等优点。

   非洲联合馆建筑面积达2万6千多平方米,占地规模相当于3个半标准足球场,4个外立面的面积总和达9500平米,是上海世博会11个联合馆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展馆室内净高9米,馆内各国家的占地面积均为250平方米。

有42个非洲国家和1个国际组织(非盟)将在非洲联合馆内进行展示。

   据悉,到目前为止,非洲联合馆三分之二的参展方已完成主题陈述工作;半数以上参展方已进入概念策划、展位和展示方案的设计阶段。

馆内各个国家展位的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中,共有11家指定服务供应商联合团队为各参展国服务。

上海世博会尼泊尔国家馆

2007年11月16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尼泊尔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主题:

“加德满都城的故事——寻找城市的灵魂;探索与思考”

造型亮点:

异域之魂

展馆位置:

世博园区B片区

   尼泊尔约有2642万人口(2006年7月统计),其中有86.2%的人民信奉印度教,7.8%信奉佛教,3.8%信奉伊斯兰教,信奉其他宗教人口占2.2%。

而它的首都加德满都更是一座“寺庙之城”。

而尼泊尔国家馆的主题正是希望通过加德满都,为城市寻找灵魂,探索它的过去及未来。

   主题为“加德满都城的故事——寻找城市的灵魂;探索与思考”的尼泊尔国家馆,截取了首都加德满都在两千余年历史中,作为建筑、艺术、文化中心的几个辉煌时刻,通过建筑形式的演变来展现城市的发展与扩张。

   尼泊尔展馆的另一个亮点,是突出尼泊尔在环保、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上海世博会瑞士国家馆

   从空中俯瞰瑞士馆,其轮廓是一个想象中的未来世界的轮廓。

设计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充分展现了如何开创性地结合自然和高科技元素。

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最外部的幕帷主要由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

瑞士馆效果图

   从空中俯瞰瑞士馆,仿佛就是一个想象中的未来世界,整个展馆是一个用幕帷覆盖的开放空间。

这种新型的幕帷用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在展出结束后被天然降解。

缆车作为一种游戏元素纳入其中,它可以载着乘客直达馆顶,似乎逃离了压力巨大的现代城市,来到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世界。

   这个设计是从104个方案中层层遴选而来,用高科技元素展现了一个现代瑞士的生活理念:

追求卓越、不断创新、追求高品质。

同时也展示了瑞士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呼应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

   瑞士馆的设计师们希望,它可以成为上海世博会中最受欢迎的展馆。

上海世博会德国国家馆

2008年5月22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主题:

“和谐城市”

造型亮点:

展馆四面呈开放状,其建筑设计给人轻盈、飘逸的感觉

展馆位置:

世博园区C片区

德国国家馆效果图

德国国家馆效果图

德国国家馆效果图

   开放状的建筑外形轻盈而飘逸,似乎在向参观者们发出真挚的邀请。

“严思”、“燕燕”——两位特殊的虚拟讲解员,将陪伴每一位参观者穿行于各个展馆。

    穿越了一条充满典型德国都市画面的“动感隧道”后,参观者们便会踏入“和谐都市”内设计布置奇妙的体验空间。

有用灯光、色彩和声响打造的“人文花园”、展示德国设计产品的“发明档案馆”和“创新工厂”、展示各种德国发明的新型材料的“材料之园”。

   德国馆最大的亮点是一个名为“动力之源”的展厅。

在那里,参观者们可以与展厅内的巨大金属球进行互动,金属球会随着人群的动作及呼声做出各种回应。

参观者们越踊跃、越齐心,金属球所产生的能量就越大。

这个巨大的金属球就是一个城市,而让城市充满活力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团结。

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国家馆

2008年7月3日,澳大利亚签署上海世博会参展合同。

主题:

“战胜挑战:

针对城市未来的澳大利亚智能化解决方案”

造型亮点:

雕刻的弧形墙、丰富的红赭石外立面

展馆位置:

世博园区B片区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国家馆效果图

   环境保护、城市化和全球化等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澳大利亚国家馆将展馆主题设定为“战胜挑战”,正是希望借助展馆,共同探讨人类的未来。

   展馆内既展现澳大利亚强大而富有活力的经济,也有体现澳大利亚技术优势的创作,世界一流的研究和教育机构,丰富多彩的澳洲文化和自然美景,同时还有展示澳大利亚城市的优质生活。

整个展馆集趣味、休闲、文化等元素于一体,适合各年龄段的参观者游玩。

在那里,参观者们还能与讲双语的澳洲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欣赏澳洲本土音乐家和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品尝闻名遐迩的澳洲美食及红酒。

   澳大利亚国家馆想给所有参观者呈献一个“世界上最适宜居住地”的城市形象,并以次探讨如何缔造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和谐。

上海世博会法国国家馆

2008年3月28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法国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主题:

“感性城市”

设计团队:

“JacquesFerrier”

造型亮点:

脱离地面的漂浮形式

展馆位置:

世博园区C片区

法国国家馆效果图

法国国家馆效果图

法国国家馆效果图

   漂浮于水平面的法国馆尽显水韵之美——溪流沿着法式庭院流淌、小型喷泉表演、水上花园。

感性的设计外观构成了一个清新凉爽的水的世界。

   从排队等候区开始,参观者就身处于纯正的法式庭院。

自动扶梯缓缓地将游客带到展馆的最顶层,展览区域在斜坡道上铺开,沿着下坡路回到起点。

参观路线的一侧是视觉效果强大的影像墙,法国老电影的片断或现代法国的图像,无不在阐述关于法国的城市印象。

   位于展馆正中的浅水池只要将水排干,便是一个各式文化节庆活动的舞台。

配合着璀璨绚丽的灯光效果,使这座“感性城市”即使在夜晚,也能展现妩媚的风采。

   顶层的法式餐厅将展现法国餐饮的精致与浪漫,漫步屋顶花园,更是可以把浦江美景尽收眼底。

“感性城市”将让参观者们在味觉、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的盛宴中,畅快体验法国的魅力。

上海世博会意大利国家馆

2008年4月30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主题:

“理想之城,人之城”

建筑师:

GiampaoloImbrighi

造型亮点:

功能模块,方便重组

展馆位置:

世博园区C片区 

   参观者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集上海石库门弄堂与意大利广场为一体的城区。

   意大利馆设计方案灵感来源于游戏棒

   该建筑由20个功能模块组合而成,代表着意大利20个大区,犹如一座微型的意大利城市。

意大利国家馆效果图(夜景)

从外观看,整个意大利国家馆如同分裂的马赛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关系。

意大利国家馆效果图(夜景)

   上海的弄堂游戏中,有一种“游戏棒”,它们被随意撒出,会形成不同的组合。

设计师从这个游戏中受到启发,用20个可任意组合的功能模块组合出了取名为“人之馆”的意大利国家馆。

   20个功能模块代表了意大利20个大区,形状就像游戏棒一样可以随意变幻。

从外观看,整个意大利国家馆如同分裂的马赛克,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处。

散布在展馆内部的水和自然光,共同营造出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

原本在意大利传统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元素,在“人之城”内被重新展示,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回忆。

   “人之馆”不仅在设计上新颖别致,它还将采用了一种最新发明的多样化材料——透明混凝土。

这种加入了玻璃质地的混凝土材料可以形成不同透明度的渐变,还能随时感知建筑内外部的温度、湿度等。

展馆内部类似“刀锋”的设计除了能制造出幻化的光影效果外,还能向展馆内输送自然风。

西班牙馆推广周在沪开幕透过"藤条篮子"体验最真实的西班牙

   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这座占地7000平方米、由8524个藤条板覆盖、外墙“散发”诗情画意。

   建设中的西班牙馆将是一座复古而创新的“藤条篮子”建筑,参观者宛若置身西班牙城市的街道上一样,亲身体验西班牙光辉灿烂的历史和人民的智慧和创新,品味众多知名的城市规划家、社会学家、电影工作者和艺术家共同打造的饕餮盛宴。

上海世博会西班牙总代表哈维尔·贡德表示,西班牙馆是一座有艺术性、有吸引力的建筑,建筑材料是最环保、最传统的,建筑手段却是最先进、最先锋的。

   西班牙展馆位于世博园区浦东片区,目前建设十分顺利。

西班牙馆设计师贝纳德塔·达格利亚布艾告诉记者,虽然倍感压力,但她对即将落成的展馆充满了期待。

贝纳德塔·达格利亚布艾表示,藤条设计是建筑的一种趋势,在防湿、防火方面都没有问题。

西班牙馆外墙都由藤条装饰,通过钢结构支架来完成,线条呈流线型。

阳光将透过藤条的缝隙,洒在展馆的内部。

这8524个藤条板不同质地颜色各异,面积将达到12000平方米,运用书法艺术组成一个个古老的中国文字,外墙将呈现出一首中国诗歌,给中国观众留下隽永的印象。

来宾们参观西班牙馆推广周展览

西班牙馆模型吸引众人目光

   “藤条这项古老的手工艺无论在西班牙还是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藤条材料的广泛应用如同连接中西方的桥梁。

”上海世博会西班牙总代表哈维尔·贡德说,“展馆将全部使用环保、可持续性的材料,顶部的太阳能板为建筑提供能源。

西班牙希望通过这座完美的建筑展示人类在发展中最为关注的问题。

西班牙馆效果图

西班牙馆全景

西班牙馆效果图

复古而创新的“藤条篮子”

阳光透过藤条的缝隙,洒在展馆内部。

展馆内部效果图

   西班牙馆的展示主题为“我们世代相传的城市”,由“从自然到城市”、“从我们父母的城市到现在”、“从我们现在的城市到我们下一代的城市”三大空间组成。

展示从远古时期的野蛮和文明到现在的变化,再到畅想未来。

西班牙馆设有能容纳300人同时用餐的西班牙餐厅,提供最地道的西班牙美食。

纪念品商店、多功能剧院、商务中心也是展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维尔·贡德表示,丰富的文化艺术节目也是西班牙馆的展示重点。

世博会期间,西班牙馆将为上海带来最知名的西班牙艺术家,包括歌剧、弗拉门戈、舞蹈、音乐等等,展示一个最真实的西班牙。

上海世博会以色列国家馆

2008年11月12日,以色列政府与上海世博局正式签署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合同,并确认参与网上世博会项目。

主题:

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特色:

国家馆被称作海贝壳

以色列馆效果图

   以色列国家馆由两座流线型建筑体组成,好像环抱在一起的双手,又好似一只海中的贝壳。

为了突出上海这座沿海城市,也为了呼应“海宝”的名称,以色列国家馆特意为展馆取名“海贝壳”。

这只美丽的贝壳不仅要向参观者展现传统的犹太文化,更要展示不断进步的犹太文化,并通过各种展示形式,传递犹太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共通之处。

   在建筑上,以色列馆也尽显“创新与未来”。

低语花园、光之厅、创新厅等三个体验区,让参观者亲身体验现代技术带来的视听享受。

在低语花园中,参观者可以同自然对话;在光之厅里,能与犹太的历史进行交谈。

整个展馆最精彩的部分在创新厅,游客们将在这里享受到一场由漂浮在三维空间里的灯球所呈现的360度视听演出,演出将展现以色列在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及重要成果,让参观者与未来的挑战进行一场思想的碰撞.

上海世博会荷兰国家馆

2007年11月16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荷兰展馆建筑设计方案公布。

主题:

“快乐街”

造型亮点:

变换多姿的灯光效果

设计师:

约翰·考美林

荷兰选择了“快乐街”为荷兰国家馆的主题

   17幢造型独特的房子勾勒出一条呈8字形的“快乐街”,每一幢房子都采用了不同类型的装饰,展示荷兰在空间、能源和水利方面的创新。

   从远处看,“快乐街”就宛若一条穿悬而过的过山车;夜晚,变换多姿的灯光效果又会将它映衬得如梦如幻,一定会不同兴趣、不同品位的参观者驻足游玩。

   这条快乐美丽的街道由荷兰设计师,约翰?

考美林设计创造。

“快乐街”其实是一个理想化的城市。

它还把生活区、工作区和工业区进行了划分,体现了现代城市生活的合理规划.

 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

2008年10月28日,日本政府与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正式签署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合同并公布展馆方案。

主题:

“心之和、技之和”

造型亮点:

分为过去、现在、未来3大展区,形态融合了日本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

日本馆效果图

日本馆效果图

日本馆效果图

日本馆效果图

    银白色的日本展馆形成一个半圆型的大穹顶,宛如一座“太空堡垒”,其实,这是一层含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

这让日本馆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展馆。

   日本展馆延续了爱知世博会“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在设计上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被最大限度利用。

展馆外部透光性高的双层外膜配以内部的太阳电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展馆内将使用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

   而在展示方面,日本馆将融合了日本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两种形态,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的讲述,让参观者在视觉、触觉、听觉的感受下,了解一个真实的日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新型的城市生活形态。

行走于自然与城市的奥地利馆

   奥地利馆共分5个展区,参观者将亲身感受从高耸的山脉跨越森林和草地,穿过河谷低地,最终来到城市,体验奥地利的经济和文化。

上海世博会奥地利展馆模型

通往维也纳的“快车”

   从等候区开始,参观者就踏上了奥地利之旅。

从华尔兹到萨克斯,耳熟能详的美妙音符把“世界音乐之乡”送到参观者的耳畔;虚拟的壁纸上,希茜公主、莫扎特、施特劳斯,奥地利的名人们也将和参观者共同踏上愉快的旅程。

   经过展馆通道,这列从上海出发的列车很快将参观者带到了奥地利的维也纳。

黄浦江上的大桥变成了维也纳皇家大桥、上海市政府大楼变成了维也纳市政厅、东方明珠电视塔变成了维也纳的超级摩天轮、中式的庭院变成了奥地利的自然风光,当然,最不能缺少的,还是奥地利人的真诚友好的“servus”(你好)。

上海世博会奥地利展馆模型

跨越自然之旅

    沿着展馆内的爬坡向上,参观者将渐渐远离城市,开始体验奥地利奇幻多变的自然风貌。

崇山峻岭、冰雪覆盖、气温低至零点;耳边是积雪的摩擦声、冰川的断裂声和寒风的呼啸声;参观者们甚至可以摸到雪花,感受到寒冷。

在三分之二国土被东阿尔卑斯山脉所覆盖的奥地利,参观者可以体验到高山滑雪的刺激,同样也可以亲临电闪雷鸣的雪崩。

   针叶树、阔叶树、莓子、蘑菇散发出香气;树叶的沙沙声、各种飞禽如歌般的鸣唱;走兽偶尔发出的低吼;从雪山下来,森林出现在参观者的眼前,奥地利这片雪山环抱、绿意盈怀的土地,有47.2%的国土被森林覆盖。

   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看到树叶由于四季更迭而产生的色彩变化,不远处会有一只胆怯惊慌的小鹿,或许一只调皮的虚拟小松鼠会跳到你的身上,嗅嗅气味。

   穿过丛林茂密的山丘,参观者们将来到一片水的世界。

丰富的湖泊资源、严格的环境保护使奥地利的水不但清澈甜美,更有丰富的鱼类资源。

参观者可以沿河漫步,可以戏水游乐,还将可以看到来自欧洲中部原始森林和多瑙河流域的各种鱼类和其他动物。

回归都市

   跨越了雪山、森林、湖泊,参观者的最后一站重新回到生活的家园——城市。

草地和森林一直延伸到城市中央、人们喝着来自雪山的清泉、在维也纳的森林边郊游野炊、在多瑙河中游泳嬉戏,这惬意的城市生活是奥地利城市与自然和谐的真实写照。

   莫扎特和施特劳斯会在城市里欢迎参观者,城市交通随着华尔兹的节拍起舞,天花板、墙壁和地板交相辉映,展示着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一展厅也将是奥地利的大舞台,从击鞋舞到时尚服装秀、从古典音乐会到国际VJ之夜,各种美轮美奂的奥地利文化将在这里上演

上海世博会捷克馆

    28日下午,上海世博会捷克租赁馆移交仪式在世博园区C片区的捷克馆现场隆重举行。

捷克驻华大使维捷斯拉夫·格雷普尔(VitezslavGrepl)、捷克参展总代表斯德理克(PavelA.Stehlik)、上海世博局副局长胡劲军等出席捷克展馆交接仪式。

捷克展馆效果图

   据介绍,捷克馆将由捷克FilmDekor公司负责展馆布置和设计,计划用一年时间装修,预算费用达18262,5万克朗(近900万美元)。

展馆的主设计风格为都市风景,展馆正面将夸张地表现布拉格街道。

游客一进馆,就会看到岗峦起伏绿色风景衬托的城市。

   斯德理克(PavelA.Stehlik)透露,捷克计划在2010年5月17日举行国家活动日。

   捷克政府于2007年2月7日正式确认参展,并选择了2000平方米的租赁馆作为其展馆。

2008年1月23日,捷克政府和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正式签署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合同,成为上海世博会第12个签约国。

展示"城市与和谐"上海世博会印度馆设计方案出炉

上海世博会印度馆

   4月27日上午,上海世博会印度国家馆展示方案揭晓。

2010年,在世博园区A片区,这座有着浓郁传统风格的展馆将带领参观者回到公元前2000年的古印度,穿越中世纪时期,再到达现代印度,沿途展现古印度文化对现代文明的贡献。

   上海世博会印度馆面积4000平方米,设计灵感全部源自印度最古老、最气势恢宏的建筑。

展馆的圆拱形大门,建筑灵感来自位于艾哈迈达巴德的“SiddiSyed”寺;广场地面为陶土与青石修建,灵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