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6101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文最后定稿资料Word下载.docx

学校对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将严肃处理,并可能导致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不合格,无法正常毕业、取消学士学位资格或注销并追回已发放的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等严重后果;

5.若在省教育厅、学校组织的毕业论文(设计)检查、评比中,被发现有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本人愿意接受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的处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学生(签名)

日期:

年月日

目录

前言1

一、乡土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1

二、乡土小说的类别4

(一)鲁迅—灵魂救赎5

(二)沈从文—世外桃源6

(三)废名—田园牧歌8

(四)台静农—泥土气息中的生与死9

三、乡土小说的视角10

(一)鲁迅—文化批判10

(二)沈从文—“乡下人”的神性11

(三)废名—自然的禅趣11

(四)台静农—以乐景写哀情12

参考文献:

13

学生:

胡荣荣(指导教师:

陈运贵)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摘要: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城市高速发达的时代了。

农村在急速地萎缩、衰落,一个个村庄成了孩子、老人们留守的“空巢”;

城市在急速地发展、膨胀,亿万的农民离乡背井义无反顾的转而投入它的怀抱。

然而,被誉为“时代的镜子”的文学,却于此大不相同。

在文学创作中,乡土小说依旧经久不衰、一路繁荣发展。

20世纪的乡土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历史变革时期的进化史。

不同的作者关注的重点不同,因此表达出来的感情也不同,选择的题材不同,表现出来的风格也自然不同。

不同的作者在描写故乡时都会把不同地方的特色渗入到作品中,读者在阅读不同作家的文章时就可以感受到一方比之另一方的不同。

就让我们随着不同风格的作家们去感受不一样的乡土小说,体会那个时代不一样的乡土生活,认识那个时代的乡村中国。

关键词:

农村;

乡土小说;

时代的镜子;

乡村中国

TheRuralChinainAgresticNovels

Student:

HuRongRong(FacultyAdviser:

ChenYunGui)

(Culture&

MediaDepartment,WestAnhuiUniversity)

Abstract:

Nowwehaveenteredacitytheeraofhigh-speeddeveloped.Ruralarerapidlyshrinking,decline,avillagebecamechildren,oldpeopleleftbehind"

emptynest"

;

Cityinrapiddevelopmentandexpansion,hundredsofmillionsoffarmershaveleftbackinturnintothearmsofit.,however,hasbeenhailedasa"

mirror"

oftheeraofliterature,butintheverydifferent.Inliterarycreation,thevernacularnovelsstillenduring,developmentandprosperityofalltheway.Theagresticnovelsofthe20thcentury,isthehistoryoftheevolutionofahistorictransformationperiod.Differentauthorsfocusisdifferent,sotheexpressionoffeelingsisdifferentalso,selectthethemeisdifferent,differentstyleisnatural.Differentauthorsinhometownwilltakedifferentlocalcharacteristicsintotheworks,readerscanfeelwhenreadingdifferentwriterssidethantheother.Letusfeeldifferentwiththedifferentstylesofthewritersofvernacularnovels,realizethattimeisnotthesameaslocallife,knowtheageofruralChina.

Keywords:

village;

agresticnovel;

themirrorofthetimes;

ruralChina

前言

长久以来,学术界对于乡土小说的研究重点主要侧重于作家对乡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及乡民的迷信、愚昧、麻木不仁,重点并不是对中国农村不同乡土风俗的研究,或者也可以说是一个被忽视了的一面。

不过,自1995年以来,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研究的文章渐渐地增多。

因此,本文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示在乡土小说中的农村中国时既会继续研讨这种感情,也会涉及风俗方面的分析。

一、乡土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五四”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划清了界限,实现了小说界的革命。

然而,“五四”小说却存在着众多的弊端:

其一是概念化;

其二是欧化严重。

看到了这些问题,新文学作家们针对这些缺陷和弊端,呼吁文学应该具有地方色彩,提倡文学应该要有泥土的气息,作家们“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

[1]所以,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于“五四”小说过于西化的一次反拨。

“当时的乡土小说一改以‘救世’姿态对乡土‘返现’、‘俯视’角度,而以一种平易的民间视角去‘平视’农民以及其脚底下的黄土地时,这种通体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乡土文学便以其非常本色的自身特质冲击或震撼着中国文坛”[2],反映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追求。

郑振铎、胡愈之、沈雁冰等人以《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为阵地,热情地鼓励将“故乡的环境——即其风土情调”[3]所反映的作家的作品。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那些将回忆进行重组来描绘故乡农村的生活中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小说。

亦可说,“乡土小说”是指1920年代初、中期,一些寄居于上海、北京的作家们,他们把自己熟悉的故乡的乡土人情作为创作题材,意在揭示宗法制度下的农村的愚昧与落后,并且借此来表达自己浓浓的乡之愁情的小说。

首先创作、定义并且证明乡土小说艺术魅力之所在的是鲁迅。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鲁迅把这些作家忆故乡、抒乡情的小说称之为“乡土文学”。

鲁迅用其优秀的创作实践为怎样去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国民文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中《彷徨》《呐喊》中的大多文本,就是现代乡土小说中的佼佼者。

张定璜先生曾经如此高度称赞鲁迅及其作品:

“他的作品满熏着中国的士气,他可以说是眼前我们唯一的乡土艺术家。

”[4]乡土小说的作家们大都直接受到鲁迅的影响并且刻意地去模仿鲁迅而开启创作之路,他们多数师承了鲁迅小说重视批判国民性的特点,克服了概念化,较少的矫揉造作,以一种质朴的真实的面貌为当时浮躁的小说界带来了一丝清风。

鲁迅先生认为,文学“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

”[5]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台静农、王鲁彦等人。

沈从文于1950年代后期在《学鲁迅》文章中把鲁迅对乡土文学及写作者的影响与贡献作出了一个客观公允高度的评价:

“于乡土文学的发轫,作为领路者,使新作家群的笔,从教条观念拘束中脱出,贴近土地,挹取滋养,新文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而描写土地人民为近二十年文学主流”。

[6]蹇先艾是鲁迅忠实的追随者,他说:

“他的作品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如果没有见到的时候,只要一听见人家讲起,就赶快去找来补读,从来没有遗漏过一篇”。

[7]王任叔是这么说鲁迅的小说对他的影响的,“从此,我的生命,仿佛不能和这两个字分离”。

[8]主张创作“与当初的实生活隔了模糊的界”的废名也热情地去拜读鲁迅的《呐喊》,且为此特地写了相关的评论文章。

受到鲁迅文化方向的强烈感召,这些有着相似的艺术特点和倾向的作家们,逐渐形成了乡土小说派。

他们的创作因为对民风民俗的深刻探究及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从而成为了新文化运动中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学流派。

“作家们是在‘五四’时完成自身思想启蒙的,因此创作一开始便敢于直面现实人生,在各具特色的风俗描画中展现辛亥革命前后到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农村因长期封建统治而形成的惊人闭塞落后、野蛮衰败。

”[9]

纵观1920年代的乡土小说,大致可以总结出这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家乡的风俗习惯,对其中的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

其次,乡土小说的作家们一般都怀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去描写苦难生活中麻木愚昧的故乡人,讽刺与哀怜、批判与同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形成了乡土小说悲剧与喜剧相互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三,乡土小说作家们在批判故乡麻木人性、愚昧习俗、凄凉人生时,却是抑制不住的对故乡的眷念,而这份眷念常常与某种失落感相互交融,因此这些小说大多有着抑郁悲伤的调子;

第四,乡土小说都具有“地方色”,所谓“地方色”就是“地方底特色。

一处的习惯风俗不相同,就一处有一处底特色,一处有一处底性格,即个性。

”[10]

二、乡土小说中的类别

《汉书》云:

“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

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意思就是说,因为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而由于社会环境所形成的习俗称之为“俗”。

因此,所谓的风俗,即是指在“人类某一个群体里被普遍接受的一套多少定格化了的行为标准和处事方式。

”[11]而由于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民族风俗都是与自然和社会紧密联系着的,因此,风俗便成了人们借此来观察与洞悉社会人生的一个绝好的窗口。

肖成说:

“风俗通常指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

”[12]风俗作为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归根到底,它反映了的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及其方式,必然会反映这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

“每个人从他出生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他的经验与行为。

”[13]我们可以从作者对风俗的描绘中,不仅可以切实地感受独特的民族情调,而且可以把握社会的基本面貌。

现代乡土小说可分为两种不同之风气:

其一是师承鲁迅,呈现出写实的品格,称为写实乡土小说,以蹇先艾、王鲁彦、台静农等人为代表;

其二是师承周作人极慕平淡自然的美学情趣,主要以写意为特征,称为写意乡土小说,以沈从文、废名等人为代表。

而无论是写意乡土小说,还是写实乡土小说,对于风俗的描绘都是二者所共具的特色。

其中,写意乡土小说主要是从中国的写意画、山水诗中去汲取艺术的灵感,更多地是采纳写意画的生动气韵以及山水诗的飞扬神韵,把风俗描写得含蓄灵动、透明清逸而又生机盎然。

而写实乡土小说则更多的是注重对社会风俗的深广度进行探讨,这些作者笔下的风俗画面具有比较强的生活实感和丰厚的历史深度,更加质朴且凝重。

(一)鲁迅—灵魂救赎

魏福惠说:

“真正记录风俗史的常常不是历史学家,而是文学家”。

[14]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鲁迅是乡土小说的开拓者与领路人,因此要谈论乡土小说中的民俗就不能避开鲁迅,所以,我们首先就以生长在浙东地区的鲁迅为例。

“浙西近水,浙东亲土”,浙东的平原环境养成了鲁迅对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他用细腻的笔触真切地描绘了浙东故土的乡土民风。

鲁迅那清新而又深邃的笔调,把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社会现实与乡土人生生动真切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春节的祝福祭祖,抢亲,捐门槛,寡妇禁忌,社戏等一大批民风习俗的描写,让鲁迅的文章充斥着浓浓的浙东水乡所独有的地域特色。

比如《祝福》中民俗描写:

祥林嫂死了丈夫成了寡妇,而她的婆婆竟然为了收八十吊钱的彩礼就把她卖进了深山里。

然而不久她的第二个丈夫也死了,她的大伯为了收屋把她赶了出来。

鲁四老爷家在春节的祝福祭祀,酒杯、筷子、桌帷、桌子和烛台等是再也不能让这个“不干净”不吉祥的女人碰了的。

再到为了捐门槛免得死了之后到阴间分给两个男人受那锯开两半之苦痛,结果又成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最终不堪重负,被这残酷的封建礼教和可笑可悲的习俗所吞噬。

这些民风民俗为作品提供了特定的社会背景,不仅增强了作品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而且对于展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和乡民们的愚昧、冷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鲁迅的纸墨间,对于民俗风情的描绘不论是在未庄还是在鲁镇,不论是在故乡的海边,那里有蔚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还是在咸亨酒店的柜台前,站着喝酒的短衣帮,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长衫的孔乙己用来下酒的茴香豆,阿Q的瓜皮帽,闰土脖颈上的银项圈,天真的孩子观看社戏,春节时摆上福礼祝福祭祀,祥林嫂的捐门槛,华老栓为华小栓买来的人血馒头等等,这些画面都有着十分鲜明独特的浙东地方文化的特色。

在对民风习俗的描写上面,鲁迅受到传统的文人所共有的忧国忧民思想的影响,着力地去披露丑、恶,并且从哲学的角度去对乡土文化进行批判与反思。

比如在鲁迅的笔下的“祝福”只是富人家的祝福;

穿短衣的人们站着喝酒是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对于劳动人民的歧视;

祥林嫂的被“抢婚”是封建宗法制度对于妇女意志的棒杀;

象征着封建迷信的“人血馒头”所沾染的那是革命者的血……这种理性的批判精神使得鲁迅致力于重新塑造国民性,“他把对于风俗的描写,与启蒙的宗旨,深邃的思想,精粹圆熟的艺术融为一体,构筑了一个对老中国儿女充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复杂感情的艺术空间。

”[15]鲁迅的乡土文学不仅展现了富含浓郁的地域特色的民风习俗,而且深刻地刻画出了深受风俗影响的乡土人们的灵魂,并且把这些人作为当时中国人的代表,完成了对传统社会、传统文化以及国民魂灵的深刻批判。

(二)沈从文—世外桃源

沈从文则与鲁迅不同,他对家乡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充满着赞美与爱,受到淳朴的湘西文化的影响,对家乡风情民俗的留恋,他更多的是关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人性的光辉与美好,他“试图将湖湘文化加以整合后提升为时代精神,使之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16]他更多是去表现人的真善美和生命的神圣与坚强。

他从中国的人道主义立场和传统的人性论出发,认为只有在湘西醇厚和谐善良的风俗人情中才能寄托和表达他对永恒人性的理想追求与向往。

因此其小说中出现的吊脚楼、碾房、划龙舟、端午节等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民间事物就远超出了原有的作用和意义,具有较强的艺术审美内涵。

在沈从文的众多小说中,他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吊脚楼这一居住民俗,他好像对它有着一种浓厚的兴趣和特别的偏爱。

吊脚楼歇山翘起的屋顶、古色古香的雕花门窗栏杆等,彰显了苗族巧匠能工高超的建筑技术和雕刻工艺。

在他的小说文本中的吊脚楼主要表现了三层文化含义:

“再现了苗族屈辱的历史,传达出强烈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

表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

反映了苗族等少数苗族男女任情任性的爱情生活”。

[17]在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眼中,这些吊脚楼临水欲飞、精美灵动,“折射出这个民族虽生于忧患却不失生活理想不失生活情趣的天性”。

[18]

沈从文曾说:

“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

“我一切作品的背景,都少不了水”,[19]他与船有着不解之缘,他小说文本中的人物、情节故事几乎都是围绕着沅水而展开的。

船首先是男女之间情爱的桥梁。

船是送人到达彼岸的工具,是把游客过河的,女子若想见到自己心仪的人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就必须借助船才能实现,若是没有船,就算男子可以到来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此在这里,船就不进是一项交通工具了,它更是沟通男女双方促使他们喜结美满姻缘的桥梁。

船虽小,关系到的却是两个人一生的幸福。

比如《柏子》中弃船登岸的柏子把爱情的船儿停泊在岸上吊脚楼妓女的身上;

《丈夫》中那个舍弃家乡和丈夫的乡下女人把女性所特有的妩媚与温柔在船上出售给了毫不相识的男子;

《边城》中的船便是翠翠的嫁妆,渡船与翠翠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若要爱翠翠,就得爱渡船,若要得到翠翠,便得继承渡船的家业,所以,在这里,渡船不仅是摆渡岸两边的过客,更是关系着翠翠美好纯洁的爱情和她全部的人生理想。

“船本无生命,只有当作者把人物、故事与船结合在一起,让船成为充分展示人物命运的生活场景,并且倾注着作者独特的艺术情趣,船才变成了审美的客体,具有了丰富的文化意味”。

[20]

除此之外,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船更多的还是充当一种交通工具,它是湘西下层人民流动的家。

船运走的不仅是家乡的五倍子、桐油等农副产品,与此同时运走的还有家乡“前一辈固有的优点,尤其是长辈中妇女、祖母或老姑母行勤俭治生忠厚待人处”。

[21]当然一些舶来品也被带回了湘西,比如手腕上的手表,衣襟上的自来水笔,手电筒,三五牌香烟等等,还有满口的时髦但显空洞的名词,比如帝国主义、时代的轮子等等。

“它在运走土特产的同时也逐渐带走了湘西古老淳朴的文明,在运进外来现代化东西的时候,也在悄悄地逐渐改变着湘西人的观念,不仅更换着他们常用的物品,改换着他们的常用词汇,更主要的是儒家文化、西方文化正在改变着湘西淳朴原始的文化”,[22]这都是船的功效。

船一头联系着封闭落后的湘西农村世界,一头联系着现代文明的都市城镇,作者一面在为湘西古朴淳厚的原始生活方式和生命的存在方式以及真善美的人性人情唱出真诚的赞歌,另一面他又在为被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所冲击的古老的湘西而感到深切的忧思。

就像沈从文说的“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抱有的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23]因此,船这一意象既是偏远农村对现代文明和商业都市的倾慕,也表明了外来文化和商品对边城的浸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沈从文因为船而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因为船走出了封闭落后的湘西;

同时船也改变了湘西,它是加快贫穷湘西走向发展的一条途径。

农村和城市的衔接处,传统和现代的对接点成为船最大使命。

湘西的风景奇异如画,民俗民风独特而又魅力,这些都是沈从文先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土壤,他在湘西的民风习俗中挖掘出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提炼出了更为深刻的主题。

“小说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是特定文化的反映”。

[24]毫无争议,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成为了湘西文化的代言人。

旧中国动荡不安的生存环境,沈先生笔下那个似梦似幻世外仙境——湘西神话,成为那个时代人们最大的幻想与追求。

秀丽多彩的湘西风景,在沈先生的浪漫的笔触下,让人无法忘怀。

湘西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带着那里独特的神秘、淡然的灵性。

在这样宁静的村庄里,城市中的喧嚣疲惫都可以得到一刻休憩。

这静谧秀美的湘西村庄,让沈先生沉醉于此,痴恋于此,也让读到湘西的人们向往于此。

(三)废名—田园牧歌

在周作人的影响和引导下,加之受到黄梅民间风俗和禅宗的影响,废名的乡土小说出现了浪漫诗化的倾向。

“废名似乎闲坐在桥头柳荫下平静地观望着宁静的乡村,用矜持的情感、平静的心态去叙写乡村中人们的不幸遭遇”。

[25]废名的乡土小说侧重于在风俗中写人和人之间的亲和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安和谐。

其风俗的描写是“诗境与禅趣的结合;

清凉人生与静默哲学的交融”。

[26]废名用一支得心应手的笔写着平淡朴实的文字,用单纯简练的文体叙述着和谐宁静的乡村生活。

淡雅清新的自然景物在他的小说作家占据着大量的篇幅。

那里有小桥流水,林荫垂柳,青山翠竹,菱荡碧波……为他的乡村风俗画涂上了一层清脆嫩绿的底色。

他的小说中多次描写了玩灯、赛会、唱戏、放猖等风俗,富有诗意与灵感。

废名浸染在家乡的风俗里,这里养育了他独特的艺术灵性,艺术与宗教的合一,造就了他别具一格的小说风格。

废名的乡土小说被称为田园牧歌,便是因为他的小说流露着浓浓的抒情味道,而这与以“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作为宗旨的主流乡土文学是大相径庭的。

这里,我们可以以后来收入短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中的《浣衣母》为例子进行剖析。

小说没有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情节,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文的过程中以为他才刚刚开了个头,却已戛然而止,完结了。

因此,常常有很多读者会产生对情节的期望破灭后的失落感。

小说如果非要整理出一条线索来的话,那便是:

浣衣妇女李妈在突然之间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然后便是对李妈生平的描述,最后李妈在众人的议论纷纷中离去。

小说的情节是相对完整的,但是故事是平静而舒缓的进行着,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这里,情节被淡化了,但是并没有消失,作者让我们可以在故事之外感受到一种情绪,感受到一种悲喜交加的哲理和宗教情趣。

“周作人称废名作品有田园风,得自然真趣,文情相生,近于所谓‘道’。

不粘不滞,不凝于物,不为自己所表现的‘事’或‘工具’的字所拘束限制”。

[27]从中可以看出宗教对废名的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废名理想中的人表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作者明确的展示了那种宁静、和谐、清新、飘逸、洒脱的生存的状态和生命的精神。

在《浣衣母》中,废名描写的是融化在“母爱”中的农村社会的宗教风俗画。

李妈从“公共的母亲”因为允许了一个中年的单身汉在门前卖茶,情之所系,于是惹来了一系列的风波变成了“城外老虎”,其道德偶像被完全打破,这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抑。

这也是作者对农村的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发出的隐晦悲哀的慨叹。

(四)台静农—泥土气息中的生与死

“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

[28]能得到鲁迅先生如此高的评价的作者便是台静农。

他的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则是小说集《地之子》。

台静农笔下的羊镇,是一种封闭、完整、丰富统一的乡村世界。

羊镇对于台静农的意义就像奚镇之于彭佳煌,鲁镇之于鲁迅。

在他所描绘的羊镇中,体现了社会的不同生活层面,也表现了各种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

例如,普通百姓、市井混混、乞丐、商人、寡妇、知识人等等。

同时,也刻画了茶楼、铺子、街道、喜事丧事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台静农的乡土小说是具有内在的完整性的作品,因此他常常是通过对乡村生活的原生态生存状态的生动展示羊镇人的社会历史层面、文化风俗层面、人性层面,并使三个层面水乳交融。

比如《红灯》,善良朴实的人们被迫在生活重压下而铤而走险;

鬼节超度亡灵的习俗;

母爱的执着真诚震撼人心;

早晨的人们用竹竿在井台拨水的简单和谐的生活场景等等。

当“五四”之风已经蔓延到全国各地,古老的皖西地区的人们却还未能普遍地接受“五四”之风的洗礼,尤其是在偏远封闭的农村地区。

乡民们仍然受封建思想的钳制,这些毒素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严重地戕害着人们的心灵。

生活的艰辛、命运的不公、思想的落后,使得这些可怜可笑的人们只能把希望寄予于所谓的来生,这其实不过是一种无希望,可笑中透着心酸、无奈和同情。

小说在3000字的篇幅中通过情节的安排和细节的刻画,深刻揭示了20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