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教案人民版选修课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6206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教案人民版选修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教案人民版选修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教案人民版选修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教案人民版选修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教案人民版选修课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教案人民版选修课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教案人民版选修课件.doc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教案人民版选修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教案人民版选修课件.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教案人民版选修课件.doc

二 百日维新

学习目标:

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重点:

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

2.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评价。

教材整理1 百日新政

1.背景

(1)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

(2)康有为再次上书,引起光绪帝的重视。

(3)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3.内容

领域

除旧

布新

政治

裁撤闲散

衙门和冗员

①准许臣民上书言事

②允许创办报纸

经济

①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

②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军事

裁汰绿营

军队改用西法训练

文教

废除八股

①将书院、祠庙等改为中西兼修的学校

②创办专业学堂,派人赴日本留学

4.猛进政策

(1)屡颁严旨,限期执行。

(2)训诫各省督抚不得掩饰支吾。

(3)裁撤冗官,革职阻挠变法的官员。

(4)委派维新派人物参与新政事宜。

[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126“学习思考”,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政令频出,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

【提示】 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

(2)阅读教材P127“学习思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在军事改革方面有哪些差异?

【提示】 重点不同:

中国着力改革军队,不是要从根本上建立一支新的近代化军队,日本旨在建立近代化的军队,日本在兵制方面有较大进展,另外还大力宣扬武士道。

结果不同:

中国的军事改革基本上失败,日本却建立起一支战斗力很强的近代化常备军。

范围不同:

中国军事改革局限于军队人员、地方部队等方面;日本从军事机构、人才培养、军队装备、思想动员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教材整理2 戊戌政变

1.原因

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准备

(1)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罢黜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翁同龢,并控制朝廷的用人大权。

(2)慈禧太后大力提拔荣禄担任重要职务。

3.经过

(1)1898年9月19日,慈禧太后命令荣禄节制的部队向北京、天津集中。

(2)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3)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制造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4.结果:

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其他措施被废止,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教材整理3 戊戌余音

1.消极影响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

2.积极影响

(1)广泛传播了维新思想,学习西学成为社会时尚。

(2)“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29“学习思考”,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结局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 第一,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集团。

第二,要掌握改革领导权和重视人才培养。

第三,要重视教育改革。

第四,要乐于接受和消化外来先进文明。

第五,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六,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应诏统筹全局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定国是诏》的颁布标志着百日维新的开始。

2.百日新政的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触及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因此遭到顽固势力的疯狂镇压。

3.戊戌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它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探究点 百日维新的内容

史料

史料 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100多条。

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

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

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

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

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

解读

史料中的二、三、四自然段皆以句号分为两层内容,前面是内容,后面为影响。

【史料应用】

(1)概括戊戌变法法令中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所积极作用?

【提示】 措施:

精简机构、裁减冗员;裁撤绿营;剪发辫等。

积极作用:

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

(2)根据史料,指出这些除旧措施的弊端。

说明了什么?

【提示】 弊端:

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

说明:

维新派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

【史论拓展】 百日维新的特点

(1)内容: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推行范围:

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推行者:

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性质: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目的: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作用:

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推行:

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向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规范解答】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1)问由材料一“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和材料二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可知,二人都主张学习西方。

(2)问由材料一“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可得出光绪帝主张“中体西用”;由材料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等信息,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革政治制度,二者变革思想的差异是造成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

【答案】 

(1)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1.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  )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闲散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 D.裁汰绿营

【解析】 从材料中“大小官僚”“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可以做出判断是撤并闲散机构和裁汰冗员,故选B项。

【答案】 B

2.“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③设立京师大学堂 ④改革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教育改革的相关信息,①为政治措施,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含有①的A、C、D三项。

【答案】 B

3.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

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学习先进科技 B.涉及体制改革

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

【解析】 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相同的,故排除A、C、D三项;戊戌变法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意思,故B项正确。

【答案】 B

4.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社会经济

C.推动政治改革 D.促进思想启蒙

【解析】 “历史功绩”即实际上所起的历史作用。

虽然戊戌变法的结果失败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社会经济、推动政治改革的目的都付诸东流,但维新思想的传播特别是维新与守旧的论战,确实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答案】 D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

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警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

……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牧,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

重定章程……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渐擢小臣。

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出了有关变法的哪三项预备性措施?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一问题和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何必然联系?

(3)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戊戌变法的特点有哪些?

【解析】 第

(1)问直接从材料中“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重定章程”等信息归纳。

(2)问材料信息反映了维新派与旧势力做了妥协,联系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回答“联系”。

第(3)问比较材料信息即可解答。

【答案】 

(1)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设立制度局;制定章程。

(2)问题:

说明资产阶级在封建地主阶级面前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联系:

这就导致资产阶级不敢和封建地主阶级彻底决裂,不敢发动人民群众,最终被封建顽固势力所镇压。

(3)自上而下的改良;改革措施很不彻底;改革面临的阻力巨大。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