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6360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习书法的秘诀.docx

学习书法的秘诀

学习书法的秘诀

古典书法,很多人尽其一生精力而无所成就,令人叹息。

之所以劳而无功,关键在于不知运笔秘诀。

自古而来,运笔之法便私下秘传,结果最后近乎失传。

      今人学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点画的形态,却不知道点画为什么是这样的形态。

  因为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只好用笔造作碑帖字迹的外貌,藏头护尾,小心翼翼……,写得苦不堪言。

  书法本笔墨流淌之事,奈何现在皆成刻意造作之苦差,所谓初学和高手之间的差别,不过是开始造作与熟于造作之差别而已。

  具体到这个小朋友嘛,建议先把书法班退掉,如今老师皆是谋财害命之辈(害人慧命!

)。

  然后从墨迹入手,先不要学碑刻。

其次字不要写这么大,跟原帖差不多就成,当然笔也要换个小点的。

最重要的是:

要加快书写速度!

  或有人问:

写快了就不像啦怎么办?

  答曰:

不像没关系。

    虽然问题很多,但是先解决最基础的:

不要在宣纸上写字!

换成手工毛边纸好了。

如果银子宽裕,用绢也成。

  宣纸是明后期才被普遍接受的书写纸张,而大部分书法经典作品都是元以前产生的。

至于明清之际傅山王铎之类,写字都是用绢或者绫,即便明四家用的也不是我们今天的这种宣纸。

纸的事情我们暂不多谈,你知道现在的宣纸不适合写字就成了。

  除了换纸之外,你也应该先从三五公分见方的小字写起,现代人的作品能不看就不看,找个古典作品每字临上几十遍。

以你的天分,自然能发现古典作品内涵的节奏。

      每天练字一个小时是个不小的量了,靠意志力坚持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能找到书写的乐趣。

  这个乐趣既在最后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在于书写的过程。

那么,应该重视你自己身体的感觉,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效果

    一、当代人的东西最好别学,虽然学起来见效很快,但最终结果也不外是美术字。

  二、欧阳询的东西先别学,尤其不要学《九成宫》,那是个高段位课题,以后再说。

  三、碑刻先不要学,因为它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先从墨本入手吧。

  隋唐墨本挺多的,好比智永千字文、《大字阴符经》、《文赋》等等,都是入手的好门径。

虽然上手慢一点,但是方向正确对于长远发展很重要。

当然,如果只是玩玩就无所谓了。

      米芾的写法是,由合理的动作将不同点画连贯起来。

 

         用笔很流利,这是优点要坚持,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流利会变成油滑。

对于你来说,反而要求能停住。

你观察一下圣教序,看看里面的字在什么地方打住!

也就是说,放得开之后,还要拢得住。

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你拢不住,就没有蓄力的过程,没有蓄力,发力也不会充分。

发力不充分而追求书写速度,就变成油头滑脑。

  也就是说,你要把古帖里面的字重新拆解,看看每个字里面到底有几跳,是大跳还是小跳,每个跳的起点在哪里,跳往哪个方向,用什么样的用笔方式才能顺利完成这一跳……。

主要靠自己领会,因为即便看别人做动作,动作太快,也不容易看不出门道。

   1、不要用羊毫,尤其不要用长锋羊毫,至少写元以前的东西不要用羊毫。

工具很重要,所谓善书不择笔,是说在当时毛笔类似的时候不挑笔。

我们现在的毛笔,跟唐宋都差别非常大,羊毫尤其不同。

羊毫之外,紫毫不耐磨,就用狼毫吧。

但市面上普通狼毫都是化纤做的,所以选稍贵一些的狼毫。

  2、不要写得比原帖大很多,稍微大一点是可以的。

其次要纸上要折格子,你仔细观察一下,《书谱》原文就有折线。

再一个别用宣纸练字,要用表面稍微光洁的一点的纸,好比手工毛边就不错,又便宜。

正式创作的纸,或者用绢,或者用老宣纸,或者色宣、泥金,或者自己加工也成,就是麻烦一些。

  3、你的独特问题在于:

形抓的太不准了。

虽然我们不求形似,但外形还是要神似才对。

估计你临帖的时候是一路抄下来的,其实应该一个字一个字的突破。

每个字都写上十几遍或者几十遍才对,这样学习反而更快。

先找书谱一页,或者一句话把它写像。

      繁一提到的古人使用纸笔问题,非常重要。

但是很多学书者认为这是个低级问题,不屑一顾。

其实这是个高级问题,所以值得单独谈一下。

  

  先说纸,我们知道它的前身是竹木和丝织品,也就是常说的竹简、木牍和帛书。

经典的“典”就是双手捧着一排竹简的样子,而“经”就是编排竹简的绳子。

但竹简太笨重了,而且绳子断了容易次序错乱,帛书太贵重了,一般人用不起。

  汉代开始,聪明的中国人开始用废弃的麻造纸。

值得学书者注意的是,几乎在发明造纸术的同时,中国人发明了涂布技术。

所谓涂布,就是在纸面上均匀覆盖一层涂料。

为什么要这么做?

首先,因为竹简和丝织品都是很光滑的,而早期麻纤维纸张是凹凸不平的,涂布可以使得介面光滑。

第二,竹简和丝织品都是不洇墨的,而麻纤维纸不够致密,墨水会渗透到疏松纤维之间的小空隙去,这样就会形成洇墨。

为了防止洇墨,也要在纸面上进行涂布。

  因为要进行这么多加工,所以古代的纸是很贵的,曾经有“洛阳纸贵”之说,绝非虚言。

那么穷人怎么办?

怀素家里很穷,否则家里也不会把他送到寺院里面去。

他练字用漆盘和蕉叶,这两样东西都是非常光滑。

传说中的纸中极品“澄心堂”,也是又光又滑的,跟我们现在的宣纸恰恰相反。

  怎样才能让纸又光又滑?

除了加涂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工序是砑光,包括捶打。

但很可惜,大部分古代造纸工艺都失传了,默哀三分钟。

现在的宣纸,跟古纸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材料也不同。

古纸用麻、楮树皮较多,而宣纸是用檀树皮加稻草,成本有优势,所以一统天下。

古纸有涂布,宣纸一般没有涂布,即便有也是简单的胶矾。

古纸渗墨,是垂直往下走的,而现在的宣纸是往平面扩散的。

可以通过自己加工把普通宣纸改造成类似古纸的效果,但是想要完全恢复古代技艺恐怕有很大难度。

加工纸技术一般是秘传的,在此不便多说。

  

  其次说笔,笔的问题比纸要好一些,但也比较麻烦。

制笔的困难在于材料和技术。

  毛笔从开始就用兽毛,史前时代就有了,所谓蒙恬造笔是误传,大概他改进了制笔工艺吧?

兽毛的选材大有讲究,要生活在寒冷地带的兔毛(紫毫)、青羊毫(羊毫)、黄鼠狼(狼毫)才成,至于什么鹿毫、马毫、牛耳毫之类都是偶尔为之不是主流。

为什么要用这些小动物的毛呢?

因为它们结构特殊,尖端是箭锋一样的流线型锥状。

像人头发就不能做毛笔,因为是直上直下的柱状。

它们的毛不仅形状特殊,而且细腻、有弹性,换个说法就是刚柔兼备。

一支毛笔好不好,关键看它能不能刚柔合一,既要委婉细腻,又要起伏自如。

现在的毛笔,要么硬得象鬃刷,满纸毛刺,要么软得象墩布,倒下自己起不来。

无他,只是化学纤维在作怪。

顺便说一下,古代的羊毫,和我们今天用的羊毫不是羊毫。

他们使用的是野生高山青羊的脊背之毛,很短的,而且弹性也好。

现在的羊毫取自山羊毛,软软的长长的。

即便是兔毫和狼毫,也跟古代不同了,为啥呢?

因为天气变暖了,而且现在去哪里找高山地域的野生兔子和黄鼠狼啊?

都是家养的了,脑满肠肥,毛粗肉厚。

总之,做笔的毛料很难跟古代比啦。

  再说制笔工艺,古今也有不同。

古代制笔分为有心无心两种,现代都有继承,这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现在制笔的形制与古人不同。

古代的笔,重点放在笔的腰力上,所以笔毫在笔管里面栽得很深,出来的笔锋又粗又短。

现在的笔重点放在锋端,栽得浅,出来的笔锋又细又长。

其实制笔技术倒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成本。

毛笔根部中间为增加弹性,往往填充硬毫,但有人开始添加纤维牟利。

恶性循环之下,大家都开始掺假,这才真的要命。

再说兽毛也贵了,一只像样的纯狼毫,大概得两百以上;紫毫更惨,成本呢也得小两百,但是也就写个三五千字。

从商业角度看,还是尼龙纤维好啊,又便宜、又耐用,只有一个缺点:

写不出好字。

  

  之所以大规模应用尼龙纤维和宣纸,跟生活方式变迁也有关系。

古人写字是捧在手中看的,一般也就是三公分左右,甚至更小。

明清以后家庭建筑变高,悬挂在墙上的大字开始盛行。

而传统的造纸和制笔工艺难以适应大字书写,主要成本居高不下。

这时宣纸应运兴盛,也是时代需要。

制笔业也开始生产大号毛笔,马鬃鹿毛等长毫都大量出现,当然最多的还是长锋羊毫。

尤其清代盛行篆书和隶书的风气也助长了羊毫的流行,现代人开始拿羊毫写行草,若要回到古典时代的风格恐怕是南辕北辙。

  

       泥金纸墨色发灰的问题,也是个常见问题。

有两种可能:

1、墨不成;2、纸不成。

  如果是墨的原因,那么有如下办法:

1、墨汁加点水再磨一下;2、加点酒;3、加点明胶;4、加丙烯;5、用松烟墨;6、用鬼子的墨汁(不推荐,死贵)。

      何为笔法?

运笔之方法,其要点不在纸上的笔墨形态,而在书写者的动作。

  谈动作之前,先要谈到姿势。

虽然历代有各种执笔方法,但有个原则不能动摇:

指实掌虚腕平。

  1、指实:

手指同毛笔要相对固定,不要用手指肚把笔,而是要指端的骨头尖部。

刚开始可用力掐住笔杆,熟练后可稍微放松。

总之不能形成用手指头挑剔笔杆的习惯!

  2、掌虚:

正确握笔的姿势,掌心应该有个大约乒乓球大小的空间才合理,手指头不可以握到掌心!

  3、腕平:

腕平是指手背和腕部基本上处于同一平面,稍有夹角是允许的,手掌竖起来是不允许的!

  学书法矫正执笔,相当于学拳矫正身形,既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至于动起来之后的要点,以后再谈。

  顺便提醒一下,不要使用羊毫加宣纸这种“绝配”。

      有个经典的执笔法或许适合你,不妨一试。

  拿两支毛笔,像拿筷子一样夹在手指中,然后把下面那支抽走,剩下的那支就是正确执笔姿势了。

  这种执笔姿势在外行身上很常见,但其实是最古典的执笔法。

既然有这么个机缘,我就提前透露出来。

它看起来像拿钢笔,其实有所不同。

拇指第一关节压住笔杆,不再是用指尖,这样你的食指也不必太弯曲。

仍然可以达到掌虚腕平的效果,手指更不会乱动,所以更稳定。

  如能达到涵养心性之目的,书法已臻上乘,回视所谓名家泰斗之流,哑然一笑而已

      每天两个小时的训练量是少不了的,而这两个小时应该主要是临摹。

  临摹的作用不是要字型写得像原帖,而是要把原帖中的动作抽取出来并固定下来。

我们只能看到古人的墨迹,但是我们可以揣测古人运笔的动作。

也就是说,临帖的过程实际上是个解密的过程,这个环节非常费脑筋。

然而这样做收获也大,一旦你抓住了古人的书写动作并固定下来,那么怎么写都对。

  我的解说,只是一家之言。

我姑妄言之,诸位姑妄听之。

       九成宫是个太难的课题,不适合入门之用。

  如果喜欢欧体,那么多临点张翰和千字文,可以当行书写,也可以当楷书写。

  其实我们现在很幸运,可以见到那么多墨本。

唐代的墨迹很多,先从墨迹入手吧,这样会少走些弯路

      单就羊毫写魏碑来说吧,清代和近代的确是用羊毫写的多,以苍劲古拙为尚。

但当时写魏碑的人,用的什么笔?

当初写魏碑的人,写出来是什么效果?

我有幸游历诸北朝摩崖碑刻,才知拓片不足以传神。

拓片上斑驳苍茫之效果,大多是年代久远风化侵蚀所致。

细看石刻上当年书写痕迹,无一例外皆是平滑优雅,定当是硬毫所为。

清代近代写魏碑多鼓努为力,其实并非魏碑原貌。

而近代和清代的书法,我认为并非古典书法范畴,因此不与立论。

  

  工具之重要性,并非绝对,但却是基础。

此关不过,后继乏力。

  

  好比西窗一雨的柳体创作,便纸笔不合。

笔是尼龙纤维,纸是胶矾熟宣。

以此两者书写,而试图上追唐人风韵,无异乘驽马而欲致千里,皆不可得也。

  

  或问曰:

生宣也不成,熟宣也不成,总不能不用宣纸吧?

  宣纸并非不可用,但要看何等宣纸,最好用二十年前生产之宣纸。

奈何其价甚高、其货甚少、其用甚苛,不若还是用手工毛边算了。

  

  前面提到欧体是个难题,其实柳体何尝不是个陷阱?

想我当年初学书法,见柳体而欣然生喜,不料数年无功而费。

抑学书之不勤?

抑天份之浅?

其实原因在于柳体容易引发错误的运笔方式。

  

  我们见到的柳体楷书,都是碑刻。

柳公权的墨迹只有《蒙诏》(《兰亭诗》是假滴),但《蒙诏》又不适合初学。

单纯从碑刻柳字下手,最容易形成刻意绕笔围形的弊病,越写越复杂,越写越不自然,越写手越僵。

便面上看来字越写越好,但实际上离古人的书写方式越来越远。

因此当前一看到初学者写柳体,我立刻感到毛骨悚然。

  

  我小时候写字时崇拜的偶像叫李纯博,写得一手好柳体,获大奖如探囊取物。

数十年间隔,近年见到李纯博的书法集,其低劣令我大为诧异。

此无他,发展路线错误,虽暂有小成,终妨大业。

  

  尚未到谈及笔法之时,先改正几个基础:

  1、选唐代墨迹作为临帖目标;

  2、用手工毛边纸练习并创作;

  3、写楷书必须要纸上打格子;

  4、注重书写动作而不是字型;

  

  如果喜欢柳体,也没关系,其实真正的笔法是相通的,字型好说。

你从别的地方了解了笔法,再回过头来写柳,感觉会完全不一样。

 

 

      先说一下对柳体的评价。

丁文隽说“诚旋书,运笔结构,过于矫柔矜持……唐书至此,流弊已深,以之作大字则嫌支离,作小字则嫌生硬”丁的说法也有道理,因为后人就是这样学习柳体的,所以柳体不宜初学。

但实际上,柳体运笔非常自然,这个得水平稍微高点才能知道。

  

  其次谈一下唐代墨迹问题,我们可以把隋唐五代当作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墨迹包括:

  楷书:

无数的敦煌写经、灵飞经、智永千字文、阴符经、汲黯传、自书告身、善见律等等,小楷可以稍微放大临

  行书:

朱巨川告身、张好好诗、韭花帖、欧阳询诸帖(以张翰为主、千字文为辅)、鹡鸰颂、祭侄稿、土母帖

  草书更多了,不列。

  其实还有个丰富的“唐代”资源,那就是日本三笔三迹。

尤其是小野道风和藤原行成的作品,可以当作唐代作品来看。

  

  然后再说一下唐人法度问题。

晋人和宋人,随意的地方多,所以字写得很洒脱。

但是正因为洒脱,后人学来反而难以入门,从《兰亭》或苏米当入手,不是个好办法。

唐人恪守规矩,从墨本能观察到规范的用笔,至少不会出大毛病。

至于对工具的要求,每个时代都很高的,除了现在,呵呵。

这方面只能尽力而为吧,看条件。

  

  学书半途而废,往往因为不得其门。

而不得其门,又因为市上谬说纷纭。

沈尹默的书论,恐怕就有些问题,慎之!

      顺便说一下,敦煌写经里面的萧望之传和王莽传是楷书极品,可以稍放大临。

  临江生提到的空海执笔法问题,又是一个重量级问题,稍微多费几句口舌。

执笔的问题本来就很复杂,近现代人的曲解使得它更加晦暗不清。

  唐代韩方明提出秘传执笔法为双苞,认为普通的单苞不是上乘笔法。

孙晓云女士对此有所误解,认为双苞就是拿食指中指两个指头勾住笔,其实双苞就是拇指和食指。

那么单苞是啥?

看看《校书图》就知道了,用食指勾住叫单苞,现在已经没人这么执笔了,但唐以前很多人这么执笔。

  换个说法,空海的执笔法就是双苞。

孙晓云的最大问题还不在于几根手指执笔的问题,而在于她误认为古人把毛笔在指头上捻来捻去,而且认为这是笔法秘诀。

哎,自误犹可,写出书来误人子弟,不能不让人叹气。

  孙小云最直接的错误,是把句子给理解错了。

原文是:

置笔于大指中节前,居转动之际,以两小指兼中指兼助为力。

古文很多时候没有主语,也是个麻烦。

“转动之际”的主语,不是毛笔,不是大指,也不是食指、中指、小指,而是手腕。

空海没说清楚,孙晓云就猜错了。

写字怎么可能捻管呢?

除非慢吞吞地写所谓的魏书,新魏书。

  

  沙孟海对空海之笔法也很有兴趣,他从中提出斜执笔的观点,很多弟子赞成。

但是他老人家没想到,空海拿笔看起来是斜的不错,但是他左手拿纸也是斜的!

所以纸笔之间,基本上还是垂直。

沙老斜执笔,趴在桌子上写字,晋唐风韵恐怕难得,最多也就是苏东坡。

当然不可能仅仅通过矫正执笔就达成绝世功夫,后面还有很多路要走。

但执笔的重要性,超过了很多人的估计。

不知诸位看过《逝去的武林》没有?

李仲轩老人讲当年师父校正他的身姿,往往不厌其烦,动辄数月。

因为静止的姿态不准确,一动起来就散架了。

静止的正确了,然后才能传授怎么发力。

  

  不管武学还是书学,的确是有秘笈的。

但不是说得到秘诀立刻横行天下,还是要苦练。

不过不得法诀者苦练而无功,得诀者行之有效而已。

王羲之的孩子多短寿,但书法皆有可观,必定是王羲之秘授了法要。

空海来中国一年便书法大进,靠苦练肯定是不成的,其中也必定有秘授。

当然也有自悟的,好比黄山谷、张旭等等。

     古人作品的巧妙,是天然去雕饰之妙。

刻意安排的巧妙,很快就会达到一定高度,然后每况愈下。

自然得来的巧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入佳境。

  

  当代书家,大多鼎盛于中年,然后越写越差。

无他,年老气衰,无力造作故。

反观古代书家,有人书俱老之说。

不可不深思!

  

  改正的方法,就是减少视觉在书法中的作用,而要增加身心在书写过程中的敏感。

具体操作办法是:

写字的时候闭上一只眼睛,或者两眼稍微游离于字外,这时关注一下身体的运动:

是舒适、流畅、携带、僵硬……

    1、手写草诀歌是明末韩道亨写的,集字版的草诀歌是集的王羲之字,有可能宋代就出现了。

但是这两个版本都比较差,不推荐。

  2、结字和笔法,当然是笔法为上。

具体来说,字型的安排要依照运笔的力度而定。

譬如写一个横,为什么有的横长,有的横短?

那是因为长横有未尽之力,所以要长;短横有回转之力,所以短。

你仔细观察一下古人字迹中的“貝”中两小横,都是极其干脆利落,甚至两头不着边,那就是他们控笔向反向极速运动的结果。

现代人不明所以,也要慢慢在贝中间点上两个小点,结果无异东施效颦。

  赵孟钏档煤芎茫航嶙忠蚴毕啻帽是Ч挪灰住F涫到嶙植唤鲆蚴毕啻踔烈蛉硕欤怨湃诵醋智ё税偬踔撩扛鋈瞬煌焙蛐吹淖中投疾灰谎5史ㄊ窍嗤ǖ模

  正因为笔法重要性超过了结字,所以我一再安慰大家写得不像没关系。

实在是当前的书法教育,太注重形似了,最终临创脱节。

临得很像,创作时没一笔象。

其实应该反过来,注重用笔。

这样临的时候不太象,但创作出来却神采酷肖。

     关于颜柳,的确很难向行书转——虽然颜柳本人的行书都很棒。

从汉隶入手也是不错的办法,如果能注意到汉代墨迹隶书的话。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基本上是汉代定型的,无论结构还是笔法。

楷书、行书、草书,都出于隶书。

  

  清月映郭对用笔已经比较留意,控笔能力也不错,腕部比较灵活。

下一步应该训练的就是书写速度:

  1、找个好点的版本,注意一下圣教序里面有游丝的地方。

游丝说明这个地方书写速度是很快的,要用同样快的速度临写,当然写不出游丝没关系,知道这里要加速就成。

  2、注意一下字中“打结”的地方,就是笔画比较重的地方。

笔画重的地方,不是毛笔往下压形成的,是说明这个地方有急刹车。

那么你也要跟着急刹车,注意前面把速度先提起来。

  3、虽然速度快,但不要笔锋不要局限于字型内部运转,要观察到笔锋在字外空间的运转。

把笔抡开了写,但落到纸上要有节制,明白?

  

  圣教的结构近乎完美,所以要坚持不为所动,还是要盯着内在的笔路。

如果找不出笔路,可以参考半截碑。

  

  你用的毛边是机制的吧?

机制毛边缺乏弹性,换手工的。

      描笔肯定是错误的!

偶尔描一下,可以;总是描两下,恶习。

但我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现在人写不出自然的棱角:

一、笔法错误;二、纸笔不合。

  然后说一下近墨者智临写的苏体:

  1、老问题,字太大了!

苏轼写多大,我们就写多大,大小很重要!

  2、为什么字的大小重要?

因为速度很重要。

你看苏轼原作何等精神!

精神从哪里来?

从速度来!

这个速度不是野马奔腾一般的速度,而是一种寸劲,也就是方寸之间猝然发力的能力。

仔细看苏轼原作,体会一下他的闪转腾挪。

  3、发力的初步,在于下笔之后的调锋,这个动作很细微而且快速,只能自己体会。

反正不能把毛笔平着拖过去,这样平拖过去的笔画没有力度。

但是也不能慢慢地扭来扭去,同样会降低笔画质量。

观察一下原作细节慢慢会明白,所以临习的碑帖质量要稍高一点。

  4、先不要通临,一个字一个字地吃透。

什么程度叫吃透?

写得有愉悦感就叫吃透。

   

   工具的选择很重要,如果我们选对正确的纸和笔,学书的过程会节省很多时间。

最好的纸,是自己加工的纸,以后再说。

但笔总不能自己加工吧?

所以要购买尼龙少一些的硬毫,很多一二十年前的老笔添加的尼龙较少,比较趁手。

但是上哪里找那么多老笔啊?

只好购买当前生产的小狼毫,不能用太便宜的,因为那肯定是尼龙做的。

  怎么区别尼龙和兽毫呢?

看弹性。

劲道十足的,是尼龙!

兽毫刚泡开是非常柔软的,无论紫毫、狼毫还是羊毫。

但经过墨汁浸泡一夜之后,兽毫会逐渐变得有弹性。

也就是说,兽毫是活的,会越写越舒服。

而尼龙是死的,买来啥样,最后也啥样。

  为什么不许用长锋?

不仅是因为历史上没这个东西,更是因为长锋不会把手腕的节奏传达到纸墨上。

曾经听说,硬毫练不出笔力,要用羊毫才能练出笔力。

这个说法貌似有理,其实是蒙人。

我不否认绝顶高手飞花摘叶,用羊毫也能精神爽利。

但是我们会让一个初学者拿着纸剑练习发力?

 从古典书法的角度来看,太过于现代了,见墨而不见笔。

其实这种风格是当前的主流,展厅、题字大多是类似风格,追求大气、磅礴和对比。

  

  而古典书法的目的,却恰好不是为了展览。

大多数情况下,书写是为了自得其乐,或者与一二好友共赏。

  

  我们必须在近当代形成的书风和古典书风之间进行取舍,不能脚踩两只船,没有中间路线可以走。

 

 

      或有问曰:

现代人咋了?

现代人的东西就不好?

古代人的就一定好?

  是这样的:

现代人的东西也好,但大多是第一印象好,越看越没东西。

古典的好,是初看起来很平淡,甚至平庸,但是却越看越好,越看越耐看。

  其中两者分别的关键,不是结体、不是章法、不是布局,是笔法!

说白了就是线条质量。

就这么简单几条线,怎么写出质量?

这就是秘密所在。

      董其昌提出的是攒捉: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

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躜捉本是拳学术语,我认为比董其昌提出的攒捉、放纵更为生动。

躜,马蓄力前跃;捉,控马急停转向。

书法,有点象拳法中的一打多。

  我们学古人,就是拆解他们躜捉的动作,而不是模仿纸上的字型。

      临柳体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关注字型和笔画形状。

  在学习柳体的教材中,会有很多诸如“中宫紧缩,四周开张”之类的结构规律分析,或许还有“斩钉截铁、横斜竖正”的笔画分析。

  但是我们拿这些规律去写一幅柳体的作品,会成功吗?

一般不会。

大家大概会注意到,写柳体风格的作品,一般字数不太多。

何故?

因为都是集字而成,一多就露馅了。

集字是集字,创作是创作,这是两码事。

简要而言,如果我们从字的结构和笔画入手,是不可能把柳体化为自己的营养的!

  其实诸家皆然,不过柳体把这个问题给放大了。

因为柳体的笔画比较奇特,看起来棱角分明,但是写起来却总搞不明白这些棱角怎么来的。

当前多用两种办法:

第一,描出来。

第二,象画画一样围出来。

其实呢,柳体的棱角是写出来的,而且是用很果断的速度写出来的,慢了不成的。

或许写柳体写多了,也会蒙出一两个有棱角的笔画,但自己也不清楚怎么弄出来的。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柳体独特的运笔方式给破译出来,然后把这种运笔方式进行大量重复训练,直至化为自己的书写习惯,那时就可以进行柳体风格的创作甚至创新了。

  最好换个柳体的版本,你所使用的柳帖太干净,把运笔的痕迹都弄,没了。

看看柳的《金刚经》和《送梨帖跋》,可以稍微放大临,书写速度要果断!

  顺便再说一下躜捉和寸劲的关系:

寸劲是一种小范围的快速躜捉,属于躜捉中的高级技巧,但还有其他形式的躜捉。

     书写速度慢,是不可能有力度和神采的。

而“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两者兼得,方可绍于古人。

”你既然临过灵飞经,如果看过灵飞经的墨本,你应该知道原作是什么书写速度。

赵体的书写速度也很快啊,他号称日书万字,你算算应该几秒一个字?

大概四秒。

但快不是胡画,也不是匆忙赶路,而是跳跃式前进,有节奏的。

  刚开始学楷书也没错,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