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650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0420Word文件下载.docx

C.惠及了社会的下层群体D.制约了海外市场的形成

7.19世纪末,外国资本被允许在中国投资设厂,国人和部分企业家对各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看得更为清楚,从“实业振兴”到“棉铁主义”,“重工”逐渐从“重商”的话语体系中摆脱出来,这一转变的出现

A.说明重商思想发生根本变化

B.反映出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C.优化了国民经济的结构比例

D.推动了清末民初的工业化建设

8.1903年,革命派在上海创办的《女界钟》刊文指出,要解放妇女,必先反对君权,结束君主政体,这就必须发动妇女参加争取民权的运动,呼吁妇女“救国救民”,“为造就新国民,组织新政府而奋斗”。

《女界钟》的这些号召

A.指出了妇女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B.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C.把妇女解放同民主革命联系起来

D.指出妇女解放是民族解放的先决条件

9.面对革命派和立宪派的步步紧逼,清末统治者出台《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上院议员,由国民于有法定特别资格者公选之”,即不再由皇帝钦定,等等。

清朝政府的这些举措

A.冲击着落后的封建统治秩序

B.有利于中国宪政的进步

C.遏制了日益发展的立宪潮流

D.缓解了晚清的帝制危机

10.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白银国有政策。

凡银、钱行号、店家及一切公私机关或

个人所持有的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类,自(1935年)11月4日起一

律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指定银行按规定比价兑换法币。

国民政府的这些

政策

A.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展开

B.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和稳定金融秩序

C.体现出国家经济政策的独立自主

D.奠定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物质基础

11.抗日战争作为近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一场反侵略战争,它的地位无论如何都应该比任何一场国内战争的地位更高。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来说,抗日战争时期也是一个关键时期,它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熟起来的,没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发展,也没有解放战争的胜利。

材料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

A.是近代中国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B.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结束的标志

C.奠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

D.是伟大的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根本保证

1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三妻四妾、寡妇守节等制度,改革婚姻家庭制度,促进了新型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取缔社会丑恶现象,这些做法凸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A.国家治理效能和效率的提升

B.社会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决心

D.实现了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

13.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国营经济成为市场的领导力量。

私营工商业却出现了严重困难。

为此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统战会议,划分了公私

资本的经营范围,指出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要“公私兼顾”不是“先公后私”,

更不是“先私后公”,而是要使公私经济“各得其所”。

公私兼顾的方针

A.推动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B.完善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体制

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D.增加了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困难

14.学者倪鹏飞说,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启动,巨量剩余劳动力得以释

放,使得中国劳动力具有十分巨大的数量比较优势,“1978年,城镇在广袤的

中国大地上还寥若晨星,短短40年时间,城市已成为这片土地的主旋律”。

者认为,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得益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B.生产关系的变革

C.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D.经济全球化的促进

15.古代希腊柏拉图学园的学生分布在地中海世界的各个地方,他们在传播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同时,也将西西里、塞浦路斯、埃及或其他地方的东西带到雅典,包括自然产品和艺术精神产品,在雅典城找到了家乡。

正是这批外邦人和雅典本土的文化人或知识分子,以天才的创造,将希腊文化推向繁荣的顶峰。

上述现象

A.造就了希腊文化的包容性特征B.使雅典文化渗透着自然主义本色

C.成为雅典文化人文主义的滥觞D.使雅典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源头

16.罗马城邦实行公民政治,在公民权问题上,罗马人最终“超越了希腊人创造的城邦狭隘性的政治框架和希腊人意识的局限性”,共和时代,随着罗马统治区域的扩大和无权者的斗争,城邦内的平民、部分奴隶和被征服者拉丁人,以及帝国时代罗马的同盟者逐渐获得公民权。

罗马人的这些做法

A.扩大了罗马政权的统治基础B.推动了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

C.促进了罗马社会经济的繁荣D.体现了自由正义的法律精神

17.16世纪,西欧大陆的一些国家正在向民族国家转型。

由于没有强大的皇权主导,在德意志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宗教派别新教和原来的天主教,其彼此实力相当。

据此分析德意志的教派对峙

A.加速了东西方教会的分裂B.成为宗教改革发端于德意志的原因

C.阻碍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D.影响了德意志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

18.下面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

A.南北美洲成为世界主要白银生产地B.西班牙是当时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

C.欧、美、亚三洲间的贸易不断扩大D.新航路开辟为东方各国提供了商机

19.英国伊丽莎白一世(1558至1603年在位)统治时期,废除了所有反圈地的法律,以国家政权强力推进圈地,大规模养羊。

但丧失土地的小农的固土意识使圈地法令产生了大量流民而不进入手工工场。

政府再次出面,出台“血腥立法”驱赶大批流民进入手工工场。

英国政府的这一措施

A.使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 

B.延缓了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C.刺激了英国农业技术革命的发生 

D.推动了英国毛纺织行业的发展

20.在这篇著作中,作者指出工人的家庭“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被破坏了,他们的子女也由于这种发展而被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指出无产阶级的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这篇著作发表的时代背景是

A.国际工人组织广泛建立

B.英、法等国社会制度的弊端日趋暴露

C.欧洲工人运动走向联合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1.下表是《1870~1900年的世界铁路网里程统计》(单位:

千公里),对该表格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从1870年到1900年,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1880年

372

169

175

16

5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60

284

402

60

20

24

A.欧洲铁路运输事业领先世界B.世界近代化的水平整体提高

C.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基本完成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22.二战后,法国戴高乐政府出台一系列法令,通过大农场兼并和小农场破产的途径,促使土地集中进行资本化经营。

法国政府一系列农业保护的措施

A.促进了法国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B.加速了法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C.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

D.标志着法国反封建斗争的完成

23.下面的地区形势反映出

A.朝鲜半岛南北政权对峙的开始出现

B.两极格局下的民族分裂

C.美苏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对峙与冲突

D.冷战阴影下的民族和解

24.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1984年,美国贸易逆差增加到1687亿美元。

作为应对之策,美国对日本采取强制自愿出口限制、加征反倾销税和惩罚性关税、发动汇率战等综合性手段打压日本产品出口,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

美国对欧盟也采取了相应措施。

美国的这些做法

A.是为缓解经济危机采取的必要举措

B.体现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矛盾与利益冲突

C.是以贸易手段维护经济和政治霸权

D.用所谓公平的国际规则重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北方两年三熟制已有规模。

清代北方两年三熟制有了更大发展,直隶开辟的井地(灌溉土地)“每亩可收麦三斗,棉花每亩可收七八十斤。

其余种植烟草、染料等项,计所获利息,井地与旱地实有三四倍之殊。

”在北方实行二年三熟制土地比一年一熟制可增产12%至32%。

在南方实行稻麦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推广种植双季稻。

实行多熟制,等于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率。

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番薯在乾隆时由南方推广到北方。

康雍之际,内地各省区以及东北盛京都有玉米种植,但真正大规模推广是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与大批流民进山垦荒之后,很快成为那里的主要粮食品种。

在陕南、湘西、鄂西和赣南等地,外地客民进入丘陵山区广植玉米,成为新发展的农业地区。

--------摘编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3.7亿斤。

新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居国际领先水平,一大批高产、超高产、广适性的超级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粮食新品种选育推广,为我国提高粮食单产作出巨大贡献,国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通过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收储等措施提高农业收益,到了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提高到6095亿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历史上少有的粮食连续增产阶段。

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

但是我国的粮食消费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受耕地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制约,国内粮食生产还面临等严峻挑战。

粮食安全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粮食安全新战略,是我国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伍振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回顾和展望》,

原载《经济日报》(2015年10月9日)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及其意义。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其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哪些挑战?

(13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

影响国际安全的主要因素

战争因素:

地缘冲突、经济矛盾和竞争、贸易战和关税战

国际格局:

国际结盟、新兴国家崛起、强国易位

大国关系:

大国冲突、国际转型时期的矛盾等

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

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潮流

工业实力、科技发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摘编自王帆《当前影响国际安全的因素》

在材料中提取2条或2条以上信息,自拟题目,结合17世纪至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论证。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论证充分)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17世纪,法国开始军事革命。

法国军队数量从1610年的不过2万人增加到17世纪末的40万人,军事力量迅速增长,兵工厂、造船厂、军港等各种军事设施都在扩建,1690年,法国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炮兵学校,创设职业军校,培养职业军官和士兵。

路易十四期间发明刺刀装备,建立炮兵团,炮兵成为国家武装力量的一个兵种。

法国废弃原有横队战术,改用专业训练严格的三列横队战术,军队战术变化明显。

创办后勤部,监督补给品价格、质量、运输及发放;

细化军需品储存和运输。

军事革命使军队组织和管理趋于专业化。

17世纪成为法国军事管理、组织系统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

----摘自孙义飞《17世纪法国军事革命》,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150期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17世纪军事革命的主要内容(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法国这次军事革命的背景及其对法国历史发展的影响(7分)。

2020-2021年吉林地区高三历史考试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1.B【解析】题干强调诸侯国国君通过玺符制度将官吏的任免权和军队调动收归上

来,体现出行政权的集中,B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排除

A项;

官僚政治始于春秋战国,是逐渐确立的过程,排除C项;

D项结论错误。

2.B【解析】根据材料,董仲舒主张通过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量限制土地兼并;

汉宣帝也颁布了限制诸侯在其他州县占有土地,这些都有利于限制官僚地主的权

利,有助于封建吏治的清明,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郡国问题,排除A项;

材料

他的核心是土地问题,排除C项;

西汉政府限田的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D项错误。

3.C【解析】依据材料解析题干,宋代的租佃制即维护了佃主的利益,又在一定程

度上保证了佃户的利益,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C项正确。

A项

只强调了一个方面,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的商品化问题,B项错误;

依据材

料,宋代的租佃制仍然属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范畴,D项错误。

4.A【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清代对官吏的考核十分严格,进而解读“以德为

主”的“德”字的含义应是对封建政权和统治者的效忠程度,A项正确。

清朝统治

者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是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及经济的繁荣,排除B、

C两项;

同时也无法形成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D项错误。

5.B【解析】根据表格数据,人口增长的高峰值大体相当于18至19世纪中期,中

国处于清朝时期,根据所学,清前期的人口增长给社会和资源带来巨大压力,B项

正确。

清朝时期到嘉庆道光年间走向衰落,A项中的“持续”表述错误;

这一时期

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排除C项;

清朝人口增长不是税制改革的结果,D项错误。

6.A【解析】依据题干,宋超的观点是,统治者提倡的均贫富的思想虽然具有一定

的积极意义,但是存在着阻碍资本原始积累,延缓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消极影响,

维护了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结构起到维护作用,A项正确。

B项的结

论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相符,排除;

均贫富的思想只是统治者剥削人民的粉饰,下

层民众所得的利益十分有限,排除C项;

D项的结论包含在A项之中。

7.D【解析】依据材料,部分国人和企业家摆脱重商思想,转向重视工业,发展轻

工业甚至是重工业,结合所学,清末民初的工业化出现了又一次发展的浪潮,D项

材料谈的经济思想是从重商到重工的转变,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出民

族危机,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

材料也没有涉及国民经济的比例问题,排除C项。

8.C【解析】依据“要解放妇女,必先反对君权,结束君主政体,这就必须发动妇

女参加争取民权的运动”实际上谈到了妇女解放同救国救民相辅相成,是民主革

命的一部分,C项正确。

依据材料,妇女也是民主革命的参与者,但“主力军”一

词过于夸大,排除A项;

材料时间是“1903年”,并且没有涉及革命形势的发展,

B项错误;

民族解放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D项因果倒置。

9.B【解析】综合材料叙述和所学知识,清政府出台的文件,做出了限制皇权和上

院议员等规定,这对于以前的皇权专制是一个进步,是向宪政迈进的表现,因此B

项正确。

清末立宪的进步作用十分有限,A项排除;

清末立宪并没有缓解离线的潮

流,也没有缓解帝制的危机,排除C、D两项。

10.B【解析】分析材料,白银国有化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稳定国家经济,结

合1929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这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稳定国内的经

济秩序,B项正确。

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在蕴含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加强了官僚资本

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独立,C项的结

论缺乏依据;

D项结论错误,排除。

11.C【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读取材料,题干强调

抗日战争促进了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夺取解放战

争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C项正确。

A项结论与材料主题不符,排除;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结束的标志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

召开,排除B项;

“伟大的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根本保证”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

12.A【解析】读取材料,新生的人民政权诞生后,迅速取缔了旧社会长期存在的丑

恶现象,社会风尚为之一新,显示出人民政权高效的社会治理效能和效率,A项正

确。

材料没有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的包容性,B项错误;

新中国开始计划项

社会主义过渡始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C项错误;

D项中的“实现了”表述错误。

13.A【解析】题干涉及的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国营经济在恢复国民经济

发挥重要作用、得到发展壮大的同时,私营工商业的经营出现困难。

在这样的背

景下,中央提出“公私兼顾”的方针有利于发挥私营经济的作用,加快国民经济

的恢复,A项正确。

B项的结论与材料相反;

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初步基础是一五计

划的完成,排除C项;

材料没涉及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D项。

14.B【解析】根据倪鹏飞的论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城市数量的迅速扩张是由于

经济改革的推动,根据所学,经济体制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1978年从农

村开始,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的推动力,B项正确。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较

晚,并且属于生产关系变革的一部分,排除A项;

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

球化只是一个外部的条件,排除C、D两项。

15.A【解析】题干反映出希腊文化对周围地区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说明希腊文化

在发展的过程中包容了许多外来的成分,体现出包容性的特征,A项错误。

材料没

有体现出自然主义的特色,排除B项;

题干不是对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特征起源的

分析,排除C项;

D项叙述不符合材料的主题。

16.A【解析】从题干中看出,罗马的“公民政治”的包括范围很广泛,这体现出

罗马公民政治的广泛性,有利于扩大罗马政权的统治基础,A项正确。

材料与罗马

的对外扩张无关,B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政权社会基础的广泛性,没有涉

及罗马的社会经济,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D项的结论与材料无关。

17.C【解析】材料所给的时间是15-16世纪,背景是欧陆的部分国家已经转化为民

族国家。

分析材料,新教和天主教在德意志尖锐对立,这只能加剧德意志的民族

分裂,C项正确。

材料谈的不是东西方教会的分裂,排除A项;

新教形成于宗教改

革之后,排除B项;

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尚未开始,D项错误。

18.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白银流通的状况。

通过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西属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再由欧洲流向亚洲,反映出欧亚非三洲间的贸易联系的加强,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北美洲,排除A项;

B项的结论没有材料支撑和史实依据,排除;

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东方的衰落,D项错误。

19.D【解析】英国资本主义萌芽于毛纺织业,呢绒制造业,由于毛纺织业的发展引

发圈地运动。

根据材料,政府通过强力措施进圈地运动,有利于毛纺织业的发展,

D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英国殖民扩张,A项错误;

英国的做法有利于自由劳动力

的扩大,排除B项;

圈地运动不是诱发英国农业革命的因素,排除C项。

20.B【解析】依据“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被破坏了”一句得出这是对第一次工业

革命后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消极后果的批判,再结合材料的无产阶级的使命

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共产党宣言》中的

主张,依据所学,《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是马克思对英法等国工人运动

实践的总结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提出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B项正确。

国际

工人组织的广泛建立是《共产党宣言》发表后,A项错误;

欧洲工人运动向联合

趋势的出现是19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排除C项;

主要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

19世纪末,排除D项。

21.B【解析】铁路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象征,代表了19世纪中后期一个

国家和地区的近代化水平。

依据材料,从1870年到1900年,按照增长速度来看,

世界各地铁路都有较快的发展,B项正确。

依据材料,美洲铁路总长要高于美洲,

A项错误;

从材料来看,欧美以外的地区铁路建设总里程滞后很多,排除C项;

D

项的结论与材料无关。

22.A【解析】解读材料,依据“大农场兼并和小农场破产”可以得出法国农业的集

中程度逐渐提高,规模化经营的特点突出,A项正确。

农场的规模大小是一个相对

的范畴,不属于小农经济,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第三次科技革命,排除C项;

法国反封建斗争的完成是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之后,D项排除。

23.B【解析】材料是朝鲜半岛的两个政权分裂对峙的形势图,结合所学分析,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是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对峙的产物,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朝鲜半岛的分裂现状而不是出现的时间,排除A项;

美苏在朝鲜半岛没有直接的军事冲突,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分裂而不是民族和解,D项错误。

24.C【解析】结合所学,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