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723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含答案.docx

吉林省吉林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含答案

★保密

吉林市普通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死时孔子痛苦,但仍然反对颜渊厚葬;孔子对阳货反感,但是为了礼尚往来,仍然要去拜访。

孟子也守“礼”,但鲁平公没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孟子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凭己意。

造成孔孟这种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孔孟二人个性存在差异B.“彼一时,此一时也”

C.孟子始终坚守“性本善”D.儒家的尊卑演变为平等

2.“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

”材料认为统治者应该

A.农商并重B.以粮救荒C.以农为本D.顺应自然

3.商人往来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

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

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A.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B.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

C.了解了沿途的民风民俗D.主要将丝绸运抵到西方

4.隋唐以来,一切皇帝的命令必须经过中书起草、门下审核封驳、尚书施行的连锁行政制度,只存在于政治理论上,存在于个别事例上。

材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度形同虚设B.三省能够有效制约君权

C.三省是君主专制的工具D.君主不能直接下达政令

5.“蹴鞠”是指古人以脚蹴、踏、踢皮球的活动。

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普及很广,宋代蹴鞠艺人组织社团,制定社规,如要和气、要信实、要礼法、要尊重、戒争斗、戒酒色等等。

据此可知,当时蹴鞠

A.具有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B.推动了军事力量增强

C.源于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D.有助于形成忠君思想

6.清朝中叶以后,官吏数量早已超过定员,但是,进士人数仍然不断增加。

考生过多,带来了阅卷的困难,造成有实力者落榜,才疏学浅者侥幸当选,考场上出现替考等歪风,朝廷屡屡发布训诫,但都没能取得预期效果。

材料反映出清中叶后的科举制度

A.朝廷优待读书人B.难以维系的窘境

C.科举阅卷误差大D.官员的坚决反对

 

7.伯利克里曾经说过,“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事物中,我们恪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杜绝人治。

”材料说明古代希腊

A.悲天悯人B.自由民主C.崇尚人治D.法律至上

8.恩格斯认为:

“古代罗马法——它几乎完满地反映了马克思称之为商品生产的那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法律关系。

”据此可知

A.西方国家完全采用罗马法B.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产生重要影响

C.罗马法注重司法程序完整D.罗马法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奠定基础

9.新航路开辟带来了动植物的全球交流,使世界人口激增。

你认为人口的激增可大部分归功于

年份

1500

1600

1700

1750

1800

亚欧大陆人口数量

4.5亿

5.45亿

6.1亿

7.2亿

9亿

A.全球交流促使饮食结构与营养改善

B.新航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世界各地民族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

D.全球贸易连接着欧亚市场和消费者

10.伏尔泰声称《牛顿哲学原理》不是为聪明人设计的,而是为他自己也荣幸属于那个无知平民阶层设计的。

他通过说政事的形式来阐发牛顿思想,描绘牛顿所遵循的科学原则。

“苹果从天上掉下来”的典故就出自伏尔泰手笔。

上述材料反映了

A.牛顿为普及物理知识而精心编写通俗读物

B.伏尔泰深入浅出地解说牛顿的物理学思想

C.近代科学精神已经渗透到人们文化生活中

D.科学精神的推广有利于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1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出现了农业的彻底革命。

英国乡村里的许多人变成雇佣劳动者,哪里有工作或工资较高,他们便往哪里去,他们随时可以找到工作。

材料反映了

A.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决定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B.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C.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农村出现廉价劳动力

D.同时期英国以外的地方不具备工业革命条件

12.1875年的法国宪法规定:

总统签署的法令须有一名阁员会签方能有效;总统解散众议院需要得到参议院同意;内阁虽然由总统任命,但需要对议会负责,而众议院又可被总统解散。

材料所述内容

A.是孟德斯鸠思想的具体实践

B.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C.确保了总统的权力高于议会

D.为法国复辟君主制铺平了道路

13.同治三年时有官员说:

“惟念夷情叵测,反复非常,利器精兵,百倍中国,其所以逞其贪纵者,不过恃有长技耳。

长技为何?

一在船舰之精也,一在机材料器之利也。

然彼有其战具,我非不可以购求;彼有其机巧,我非不可以学习。

”材料说明

A.列强敢于侵华的原因在于利器精兵

B.传统的“天朝上国”开始被打破

C.中国可以购买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D.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14.晚清时期我国兴起了一批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和天津等,这些地方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拥有一定的财富。

这反映了

A.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逐步变化D.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

15.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

“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未庄的人日见其安静了。

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

”材料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局限性B.旧官僚依旧是政府官员

C.剪发辫是革命的象征D.革命对未庄未产生影响

16.1918年11月17日,六千名中国人在北京游行,庆祝西方民主在对抗德国专制上所取得的胜利。

怀抱这种期待,中国代表团来到凡尔赛,发誓要收复山东,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代表们对于中国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权益的信心来自

A.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会议B.中国代表团对世界秩序的信任

C.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D.美国主导了一战后的国际格局

17.全中国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31年11月7日开幕。

大会通过苏维埃政府劳动法、土地法、经济政策等一切关于全中国工农利益的法令。

材料反映了

A.社会保障巩固了中央苏区政权

B.众多的法律法规保证了反“围剿”胜利

C.苏维埃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

D.红色政权的建立是社会保障的历史条件

18.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起了六场大的运动

1.采纳了“精兵简政”原则,精简军队和政府机关。

2.推广“下乡”运动,使知识分子及党员干部与工农相结合。

3.在不搞土改的地方,实行减租减息……

4.推行互助合作运动,改组乡村经济。

5.推行“组织性经济”,使各个组织和干部参加经营和体力劳动。

6.开展新式的教育运动,促使农业社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改造。

 

上述内容反映了

A.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方法

B.B.陕甘宁边区政府大力解决人民困难

C.为党的政权建设问题积累经验

D.D.团结工农进行经济建设是当务之急

19.1954年10月,周恩来明确指出:

“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

”材料反映了

A.我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B.我国外交政策发生关键性转变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法

D.我国外交走出大国封锁的困境

20.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在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稍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邓小平的题词和讲话

A.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对外开放

B.证明了深圳特区的繁荣兴旺

C.明确了我国必须发展生产力

D.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1.20世纪末,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它为欧洲制造业生产零件,从世界各地进口零部件进行组装,几乎在每一个国家都进行投资,在美国购买银行,并在欧洲和非洲设立工厂。

材料反映了

A.日本经济带有典型时代特征

B.日本科学技术远远高于欧美

C.日本利用朝鲜战争恢复国力

D.日本战败后放弃了军国主义

22.遗传研究领域的先驱弗兰西斯·克里克宣布:

“灵魂已经消失了”。

认知科学家对人脑进行了更加彻底的分析。

神经学研究表明思想是一种电化学过程,这一过程会产生神经键脉冲和蛋白质释放。

据此,至少可以断言以前曾被当成是心灵的活动可能就在大脑之内产生。

材料说明

A.科学发展使宗教信仰成为不可能

B.遗传基因的差别使社会改造无效

C.在人类发展史上智力与心灵相融

D.唯物主义的观念有助于理解人性

23.苏联的强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展现出来,已没有人能把社会主义斥之为不现实的空想。

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的思想开始受到称赞。

苏联的存在更加能使工人免受资本主义动荡的影响。

苏联取得的成就反映了

A.“计划经济”避免经济危机

B.东欧各国建成社会主义

C.依靠本国的力量实现现代化

D.苏联消灭了德国法西斯

24.1991年12月23日,德国不顾当时联合国秘书长的劝阻,也不顾美国和欧洲共同的反对,单独宣布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个自治共和国的独立。

这表明德国

A.与美国公开分裂

B.有外交自主力量

C.为统一创造条件

D.推动西欧一体化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其中第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众多研究发现气候冲击引发的经济冲击是造成暴力犯罪、冲突和内战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宗教活动,从更广义的范围观察,它通过经济冲击直接威胁社会稳定,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经济的脆弱性在气候冲击下更是暴露无遗。

通过对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研究发现,气温的降低会显著增加社会不稳定程度,且具有长期的持续效应。

学者考察了2000年来干旱与洪涝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王朝的影响,发现降雨量越少,游牧民族的入侵的概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在温暖期,中国经济繁荣,民族统一,国家昌盛;寒冷期,气候剧变引起经济衰退,游牧民族南侵,农民起义,国家分裂,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等。

————根据梁若冰、〔美〕布雷特·辛斯基的文章整理

材料二早在2007年,由英国电视导演马丁·德肯执导的纪录片《全球变暖大骗局》指出:

1940年至1975年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断上升,但气温却连续30多年下降,可见二氧化碳和气温上升没有直接关系。

……无独有偶,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夕发生的“气候门”事件引发轩然大波: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电子服务器被一名黑客入侵,上千封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在过去13年里通过邮件交流的记录遭到窃取,并被公之于众。

在一封被公布的电子邮件里,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主人菲儿·琼斯写道,在编辑新的数据时,他将实际气温数据添加到过去20年里的系列中的工作,同时还有对1961年以来气温下降趋势的隐瞒。

而菲儿·琼斯正是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负责全球气象数据整理的关键人物。

……发达国家率先完成工业化,自身发展高端服务业之时,突然竖起环保大旗把主要依靠资源出口和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家摆上全球气候变化的谈判桌,受到国际社会的怀疑和非议也无可厚非。

————沈立《全球变暖背后的博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全球气候变化进行谈判的背景,分析国际社会对这一行为的怀疑和非议的原因并指出争议的本质。

(1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关于中国古代史有许多通史著作。

史学家们往往按照朝代进行分期创作,并给该时期做以阶段性的概括,例如在《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中,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概括为《大分裂》,将清朝概括为《帝国余晖》,这些题目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的秦汉、隋唐、宋、元、明的其中一个时期,自拟一个能反映所选朝代的题目,并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要求:

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按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

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等诗句。

————根据《史记》等文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屈原在楚国的地位。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屈原被后世所尊奉的原因(9分)

 

 

命题、校对:

高三历史核心组

 

吉林市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学科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选择题(本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文化

【试题解析】本题侧重考查时空观念。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他们对“礼”的理解与遵守存在差异,因此正确选项是B。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个性差异不影响人们对“礼”的遵守,不选A。

C项只有对孟子的解释,不包括孔子在内,不选C。

儒家始终强调尊卑,不选D。

2.【答案】C

【知识点】秦汉经济

【试题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材料说明了“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因此,选C。

材料中对奢侈品和贵重金属有轻视的意思,不选A。

C和D,在材料中没有相关联的内容。

因此不选。

3.【答案】B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商人们历经千辛万苦,传播着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在东西方之间互通有无,因此,选B。

材料没有体现A选项表达的内容,不选。

C和D解释得不充分,或片面,不选。

4.【答案】C

【知识点】唐朝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材料说明了三省与皇权之间的关系,三省的作用是有限的,皇帝可以不必通过三省而传达旨意,通过三省传达旨意是个别事例,因此,三省是君主专制的工具,选C。

三省六部制是皇帝的辅政机构,不是形同虚设,不选A。

B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项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符,不选。

5.【答案】A

【知识点】宋朝文化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突出体育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作用。

蹴鞠是体育活动,在宋朝很普及,蹴鞠艺人制定各项规定,这些规定积极向上,有利于良好社会风貌的出现,因此选A。

B、C、D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

6.【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清朝中叶以后,由于通过科举而入仕的人越来越多,也带来许多问题,有官员失业、阅卷困难、录取艰难、考试舞弊等,朝廷治理无效,科举制的存在成为现实的困难,因此选B。

材料没有明显表达对读书人的优待,强调的是预期效果,不选A。

C项理解片面,不选。

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

7.【答案】D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材料强调的是在公众事务中,恪守法律,因此,选D。

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

8.【答案】B

【知识点】罗马法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及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国、英国、美国的法律都深受影响。

“商品生产的经济发展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因此,正确选项是B。

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9.【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及史料实证。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动植物的全球交换,人口在流动的同时也在激增,动植物是人类的能量及食物的来源,因此选A。

材料没有体现其它选项。

10.【答案】D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启蒙思想家用通俗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牛顿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理性正是启蒙思想所倡导的,因此,选D。

牛顿没有编写通俗读物,不选A。

B项是现象,而试题追问的是本质,不选B。

C项在题中没有体现,不选。

11.【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英国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自由劳动力,因此,选B。

君主立宪制决定了工业革命的发生,表述绝对,不选A。

C和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2.【答案】A

【知识点】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材料体现了分权制约,因此,选A。

材料体现中央权力分配,不涉及地方权力,不选B。

总统权力受到制约,不选C。

宪法确立了共和制,不选D。

13.【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意识到西方侵略者的科学技术的先进,因此,主张学习,选D。

西方侵华原因是扩大市场,不选A。

B项表述绝对化,不选。

清政府不仅购买军事技术,也学习大机器生产,不选C。

14.【答案】C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解析】A、B、D均不全面,C正确

15.【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鲁迅的《阿Q正传》以文学的笔法反映了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辛亥革命成果是有限的这一历史状况。

剪辫子是革命的象征,赵秀才把辫子盘在头顶,就算革命,原来的官员还是官员,因此,正确选项是A。

B项是表面现象,不选。

C项材料中没体现,不选。

D项表述不符合事实,不选。

16.【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新文化运动提出以科学和民主救国,一战结束后,国人深受其影响,对西方民主充满信任与期待,因此,相信中国的要求一定能够解决,因此选B。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

C项与材料涉及的内容不符,不选。

D项与本题没有任何关系,不选。

17.【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全中国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劳动法、土地法、经济政策等体现了政权为工农大众服务,体现了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专政”,选C。

A项的理解是片面的,不选。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反“围剿”的胜利要从军事角度说明,不选。

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

18.【答案】C

【知识点】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材料中包含了军队、行政部门、党、农村土地政策、干部队伍、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培养了干部、构建了政权的架构,因此,从长远上解决党的政权建设问题,选C。

其他三个选项都是对材料的部分解读,因此不选。

19.【答案】B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1954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从按照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来划分敌我,到按照国家利益划分敌我,标志外交政策的成熟,因此,选B。

A项是从新中国建立开始,我国提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因此不选。

1954年五项原则刚刚提出,不选C项。

美国继续封锁我们,一直到1979年元旦正式建立中美关系,因此,不选D项。

20.【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我国从1980年开始创办经济特区,由于受“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对外开放受到质疑,为此,邓小平为特区题词,发表讲话,阐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邓小平为对外开放明确了指导思想,因此,选A。

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

21.【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20世纪末,经济发展全球化明显,国际分工日益规范完善,日本既是组织生产的国家,也是别的公司的产品的生产地,承担部分生产,材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选A。

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

22.【答案】D

【知识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唯物史观。

材料指出,思想是一种电化学过程,依赖于神经键脉冲和蛋白质释放,心灵的活动在大脑内产生,体现了意识依赖人脑,并且是人脑的机能,通过研究大脑而研究人的心灵,因此选D。

A和B项表述与材料无关,不选。

C项的说法不准确,材料内没有体现,不选。

23.【答案】C

【知识点】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苏联是反法西斯国家的主力,其力量来自二战前进行的三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在斯大林模式下取得重大成就。

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1929-1933)。

通过对比,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增强,事实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选C。

A项只是对材料的部分解读,不选。

B项和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

24.【答案】B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材料体现了德国对美国和欧洲各国进行外交斗争,显示了自主力量,与世界多极化趋势吻合。

因此选B。

德国没有与美国决裂,不选A项。

德国统一时间是1990年,因此不选C项。

德国做法不利于西欧一个声音说话,因此,不选D项。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其中第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1)(12分)农业方面:

粮食总量下降,容易造成粮荒(3分);

社会方面:

引发各种矛盾激化,造成社会动荡不安(3分);

人口方面:

人口下降迅速,出现波动(3分);

民族方面:

游牧民族南侵,给中原地区带来战争(3分);

国家政权:

中原王朝或南迁,或灭亡,造成朝代更替(3分)。

(每点3分,4点即可得满分12分。

(2)(13分)背景: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分);全球气候危机不断出现(3分);气候变化的复杂性(3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3分)。

(每点3分,答满3点即可得满分9分。

原因:

国际社会质疑发达国家此举是以保护环境为由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机会的遏制。

(2分)

本质:

反映了各国发展权之争,也体现了发展模式之争。

(2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气候危机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的全球问题,对气候危机的关注和解决事关全人类的前途和未来。

从古今气候危机的联系,让思维由历史问题延伸关注现实问题,由中国问题延伸到思考世界问题,考查学生关注国际问题,思考人类命运的历史责任感。

解答25题

(1)问,通过“直接威胁社会稳定”、“干旱洪涝”、“农民起义”、“经济衰退”、“游牧民族南侵”等关键词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予以适切地概括,即从农业、社会、人口、民族关系、国家政权等方面回答。

解答25题

(2)问,概括背景,主要抓住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阶段特征即可。

分析“国际社会对这一行为的怀疑和非议的原因”时,通过《全球变暖大骗局》和菲儿·琼斯对气温下降趋势的隐瞒,可以分析出发达国家不想承担责任,通过全球气候问题的谈判看出,发达国家打算让发展中国家承担责任,进而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遏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据理力争,由此,引发深入思考,人类如何发展才能符合全人类的利益。

26.(12分)回答出所要求朝代的阶段性特征即可,包括总特征和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征,概括准确,史论结合.

【示例1】

秦汉——大一统(2分)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时期的形成、初步发展时期。

(1分)

政治:

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