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粤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6718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粤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配套K12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粤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配套K12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粤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配套K12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粤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配套K12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粤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配套K12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粤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配套K12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粤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配套K12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粤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配套K12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粤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粤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配套K12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粤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粤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K12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粤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1、学生观察图片P3:

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

  学生尝试描述物质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小结:

物质变化前后的性质和状态都不同。

不同的物质变化的现象各有不同。

  问题引申1、师:

物质发生变化后,还会变回原样吗?

  学生讨论。

  课堂小结不同的物质变化的现象不同,变化前后的性质和状态不同。

  第二课时

  复习上课不同物质变化前后的不同。

  二冰的融化1、使用玻璃杯观察实验P4:

冰融化成水。

  学生观察变化的现象并作好记录P4。

  小组交流。

  回顾四年级“蜡块加热”的实验,并加以演示,方便比较。

  学生比较蜡块加热融化的过程和冰块融化的过程,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讨论1、例子P5:

锡融化后用来焊接电子元件;

铁水被铸成铁锭;

卫生球不断变小。

  讨论:

这些物质那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你能举出类似变化的例子?

  问题引申铁生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

  现象,铁锈和铁是不是同一种物质?

  课堂小结物质的变化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第三课时

  复习上课物质的变化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三铁锈还是铁吗1、观察实验P6:

没有生锈的铁钉和生锈的铁钉颜色、触感、硬度有什么不同?

并作记录。

  学生实验:

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用磁铁分别去吸所得的铁锈和铁,看能否吸起?

  师:

铁锈和铁是不是同一种物质?

  小组实验并交流。

磁铁不能吸起铁锈。

铁锈不是铁。

物质变化会生成新的物质。

  讨论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铁生锈的例子?

如:

天然气燃烧、牛奶变质。

这些物质是什么样的变化?

  问题引申铁锈还能变成铁吗?

  课堂小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如:

冰融水、蜡融化、盐溶水;

另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如铁生锈。

  第四课时

  复习上课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拓展1、观察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蜡烛燃烧过程会有新物质产生吗?

为什么蜡烛燃烧后变短了?

蜡到哪里去了?

  实验结论:

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实验P8:

讨论研究蜡烛燃烧过程中是不是有新的物质产生?

做好记录。

粘有石灰水的烧杯由澄清变得浑浊。

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

  四给物质变化分类P91、形态变化的物质。

  生成新物质的物质。

  既生成新物质又形态发生变化。

  问题引申我们生活中那些变化对我们有利,哪些变化对我们不利?

  课堂小结若物质变化不能变回原来的物质的标准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比较科学的。

  第2课混合与分离

2

  设计:

周群波

  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

  在混合与分离的实验中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学习集中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变化。

  问题情境将盐撒到了水里,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呢?

  一物质的混合1、实验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是两两混合。

  指导学生按照教科书中的提示进行混合。

  认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

  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棒把混合的物质搅拌均匀。

  写出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观察混合过程中,各物质有没有发生变化。

  将混合后的物质与混合前的物质认真做对比。

  验基本完成后,教师要组织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解决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的问题。

  问题引申通过什么现象,可以判断两种物质混合后有新的物质产生?

  课堂小结物质混合后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没有发生变化。

  复习上课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拓展分离盐和水:

  海水晒盐的例子:

了解盐的,了解生产、生活中分离混合物的实际应用,又能增进学生对蒸发结晶分离混合物原理的理解。

  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是过滤和蒸发结晶。

  过滤方法适用于混合物是固体和液体。

蒸发结晶法适用于混合物是液体的。

  分离盐和水就要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通过加热等方法使在通常情况下是液体的物质挥发,使通常情况下是固体的物质重新结晶,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教师演示:

将少量食盐加入到盛有大约20毫升水的小烧杯里,搅拌使食盐溶解;

继续逐渐地加入食盐,边加边搅拌,直到食盐不再溶解。

师可提问:

“用什么方法使杯子里的食盐继续溶解呢?

”学生可能回答“继续加水”、“加热”。

  教师往上述烧杯中加入少量水,搅拌,食盐溶解,向学生提问:

“与你猜想的结果一样吗?

  教师可继续提问“如果让水蒸发而减少,当烧杯中的水面下降回到原来的位置,已经溶解的食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什么方法能够加快水的蒸发?

  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加热方法不可行。

  二分离混合物1、提出问题:

不同物质混合以后还能重新分离吗?

分离后的物质与分离前的物质一样吗?

  盐与水混合后可以通过蒸发结晶进行分离,得到的分离产物仍然是盐与水。

  醋与小苏打的混合为什么会有气泡逸出?

  结论:

混合后生成了新的物质,不能再通过分离得到原来的两种物质。

  四种混合物的分离:

水和沙的混合物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

水和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分离;

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用筛子筛去较细的沙子;

至于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由于有新物质产生不能再分离。

  实验结论有的物质混合后能分离出来,恢复成原状;

而有的物质混合后不容易分离,而且很难恢复成原状。

  课堂小结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第3课生锈与防锈

  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

  了解常用的防锈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根据事实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问题情境工人们给铁门刷油漆的时候通常都要先刷一种橙色的油漆。

好奇的琪琪提出“铁门为什么都要刷这种油漆”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课的学习任务:

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及防锈的方法。

  一探究铁生锈的原因1、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的要点是:

  ①你在哪里见到过铁生锈?

  ②什么地方的铁最容易生锈?

  ③这些地方的环境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及别人的发言,初步推测铁生锈跟什么因素有关。

  进行组内交流和班内交流。

在潮湿的、有空气的地方,铁容易生锈。

  实验证明:

①氧和水要同时存在,铁才会生锈;

  ②干燥的空气中,铁不会生锈,因为生锈需要水;

  ③在煮沸的水中加入铁钉密封后不会生锈,因为沸水中没有氧。

  课堂小结在潮湿的、有空气的地方,铁容易生锈。

  复习上课在潮湿的、有空气的地方,铁容易生锈。

  二防止铁生锈1.组织学生讨论铁生锈的危害,加深物质变化对我们生活影响的认识。

  要防治铁生锈,就要针对铁生锈的三个条件——铁、空气和水来提出防锈方法。

  学生讨论各种各样的防止铁生锈的办法。

  金属腐蚀:

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浓差腐蚀。

  金属腐蚀的防止:

保护层法、缓蚀剂法、改变金属组成和性质的方法、电化学保护法。

  实验结论铁只要隔离开潮湿的、有空气的环境,铁就不容易生锈。

  第4课燃烧与灭火

3

  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培养学生网络查找资料、相互交流的能力。

  运用自评和互评,学习如何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问题情境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

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

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

  一物质的燃烧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教师燃烧几样物品,如纸、布料等。

学生讨论。

  燃烧的概念: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看图jc-P41:

让学生指出图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

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燃烧。

  继续提出问题:

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让学生在认识可燃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视野、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分析一下这样的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问题引申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

  课堂小结有些物质能够燃烧,有些不能燃烧。

物质燃烧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复习上课有些物质能够燃烧,有些不能燃烧。

  二熄灭的原因1.物质的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可燃物、氧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思考:

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实验:

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

燃烧还能持续吗?

  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要把观察到的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然后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解释这个实验现象时往往会想到,可能是盖住了火,热气出不来,火就会熄灭,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

为什么热气出不来,就不能继续燃烧?

热气出不来,温度更高,应该更容易燃烧才对呀?

  烧杯罩住了蜡烛,蜡烛与外面的空气隔开了,所以空气里面应该有某种物质能支持燃烧。

氧气在支持燃烧。

  问题引申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

  讨论为什么燃烧很旺的炭火越扇越旺,而燃烧的蜡烛一扇就灭?

炭火由于燃烧猛烈,当扇子扇它时,把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扇走,带给它更多新鲜的氧气,因而越扇越旺;

而蜡烛由于火力较弱,扇子扇它的时候,虽然能给它带来更多的氧气,但同时也把它的热量带走,使蜡烛的温度降低,低于燃烧所需的温度,所以蜡烛会熄灭。

  拓展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复习:

物质的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我们在灭火时往往只需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提问:

是不是所有物质燃烧都可以采用同种方法灭火呢?

B-P24

  油桶着火,应迅速移走其他油桶,以防引起爆炸,利用的是搬开或隔离可燃物的办法。

  电路引起着火,应先切断电源,然后盖上沙子隔绝氧气。

  用灭火器灭火,灭火器产生的泡沬或二氧化碳能隔绝氧气,大部分的火灾都可以用它来灭火。

  消防队员用水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以实现灭火。

  网上学1.常用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

  认识一些燃烧爆炸有关的标志。

  小学生如何防止火灾?

SB-P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