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757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docx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剖析

章一1.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P14

炎帝发展了原始农业,和最早的农耕用具。

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创立日市,发明医药等。

黄帝发明几乎遍及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例如文字、衣冠和社会制度等。

这些发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了文明教化的意义,在物质、精神、制度文明上作出重大贡献,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上古各族的迁徙流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导致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文化发展。

在炎黄部落迁徙的沿途,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与当地的氏族部落发生了文化交流。

炎黄部落把当时先进的农业带给了东方,黄河下游的一些生活习俗也向西传播到中游地区。

古史有记载说周人即是黄帝的子孙,与炎帝也有血缘关系。

虽然在当时不同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是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继续耕耘,创造古老的中华文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时代是中国5000年文明源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炎帝时代就有了萌芽。

炎帝发明弄个认识自然的综合成就,对天文气候等的粗浅认识。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也发端于炎黄时代。

在较早的文献中,认得历史就是炎黄的历史,他们的成功得力于人的积极进取,这种相信人的力量依靠人的努力,问题、为社会为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1、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P21

中国史前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心地区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体系地的中国史前农耕文化,这些在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方面都有表现。

1)谷物种类北粟南稻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品种。

粟有野生狗尾巴草培育而来,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

稻是野生稻培育出来,起源于长江流域。

2)家畜品种中国史前农业附属生产部门的家畜饲养业,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有很大发展,有猪狗鸡牛羊。

3)农耕工具主要农具铲、耒和锄,刀和镰,磨盘磨棒。

4)聚落形态农业的发展促使大规模聚落的形成

2、试简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明过程P44.3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

神农氏结绳为治,刻画符号是文字的直接来源之一,是文字的先驱,刻画在史前的骨器、玉器、陶器上,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刻画符号都是单个出现,尚未连缀成书面语言,很难或不可能释读,基本用于记事。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刻画符号更接近事物形象。

龙山文化发明了文字诞生可靠证据,笔画比较流畅,个个独立成字,显然脱离了刻画符号和文字画的阶段。

文字中除有象形字还有会意字。

黄帝之史官仓颉“初造书契”。

商周时的巫师们也会以已出现的文字作为垄断神权的手段。

3、关于龙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哪些说法。

P41

红山文化玉龙和相关玉器做的研究认为:

猪是龙形象的来源之一,表明龙的起源与原始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

身如蟒蛇是先民对蛇的恐惧而崇拜,以它作为龙形象的一部分,表达了期望避免危害和获得农业丰收的愿望。

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

濮阳西水坡蚌壳龙图案做的研究认为所有迹象都可用天文学观点加以解释。

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

章二

1、试简述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天人关系的中心问题是把天看做有意志的至上神还是把天看做无意志的、无目的的大自然。

一、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P49

二、天道自然的观点三、天人相分的观点四、天人交相胜

2、试简述中国古代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P57内容:

一、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

二、关于“有对”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圆圈的观点(变易之学的核心)三、关于对立双方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的观点。

P63特点:

变易之学主要特点是注重运用,而非纯哲学理论。

一是用在思想方法上,反对片面性,主张全面性。

另一个是运用于社会实践生活领域,即运用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各个方面。

3、试论中国古代会通之学的内容和意义。

P68.

会通之学:

就是融会与贯通、咀嚼、消化各种文化和思潮,吸收对我有用的东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鲜明特征。

会通之学善于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各学派之间和学派内部的都有,贯穿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始终。

善于融会、吸收各门具体学科的思想成果,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影响各门具体学科,如天文学,医学等。

善于融会外来文化为我国现实环境所用,帮助我国各领域不断进步。

章三

1、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道德型文化?

P74-78

伦理道德精神渗透于中国史学、文学和一切人文文化之中。

孟子认为一个人即使不能治国平天下,也不能放松个人的道德修养,仍然要承担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义务。

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伦理道德理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主张“仁”,他认为这是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的准则。

例如孔子提到仁者爱人和忠恕之道,强调调节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应该双方按照忠恕原则,相互尊重。

从这些例子看出,孔子所说君子等都是从伦理道德方面说的。

中国道德学说提出多种道德规范,这和孔子都有密切关系。

孔子把做人的道德品格摆在重要的地位,认为一个人处理事情不能违背道义原则。

孔子在指出仁实际上是各种美德的总称的同时,又把此价值标准成为道。

例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的这些道德标准和精神,对我国道德教育有开创之功。

2、中国史学中的道德人文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传统美德,史学特色,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和艺术

3、请以诗歌和戏曲为例,简要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道德人文精神。

P107

古诗探讨诗心诗眼诗情和诗才,这些正是道德人文精神的反应。

诗心是古诗歌中与自然界社会万事万物息息相通的,忧乐与共的仁民爱物之心,如《悯农》的诗心“农夫犹饿死”揭露了封建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的暴敛苛征的剥削。

诗眼指是人独具的慧眼,摄取不同的诗材去写诗如陆游的《追感往事》是议论时事的,不仅回忆南渡之初的旧事,更是在指斥当时的主和派当权者。

诗情:

诗缘情而绮靡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诗情是强烈的真挚的、有典型性的,如《声声慢》中“怎一个愁字了得”表达出作者面对“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感叹戏剧p105

章四

1、试述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P120

佛教始创于印度,以四大为空,以追求精神解脱为最高目标。

佛教是西汉末年经中亚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佛教中国化,一方面指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佛教中国化从两汉之际已经开始,到隋唐时期臻于成熟。

按照其中国化程度可分为格义、玄化、儒化几个阶段。

两汉到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始传,为了克服文化语言障碍,当时佛学者多采用格义的方法翻译佛经介绍教义。

南北朝玄学盛行,佛学也逐渐与玄学合流。

隋唐时期,在新儒学思潮的推动下,佛教各个宗派相继形成,从此实现并完成了佛学的中国化,即儒学化地过程。

佛学的儒学化,从形式到内容与儒学融会贯通,是佛儒一体化。

中国佛教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儒家的心性说改造了印度佛教的佛性说,把佛从外在的偶像变成了人内心信仰。

从佛向人的转移是佛教中国化成熟的标志。

在价值观点上,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特别是儒学更以“经世”为用。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就逐渐被注入儒家的价值观,不断地从出世间就解脱乡不离世间求解脱方向发展。

例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思想。

在艺术观点上,中国佛教造像、造塔都是从印度传入但有其自己的风格。

佛教中国化,另一方面是指佛教内部各宗派之间的融合,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会通精神。

总趋势是佛教各宗派与禅宗的融合。

2、简述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P123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取西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宗教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的。

道教与经学有一定文化渊源,经学对道教的影响贯穿于两汉的始终,经学各派对道教的形成都有影响,许多今文经学家精通方术。

3、简述佛教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P136.3中国佛教学者客观、实事求是地输入和整理印度佛教文化的成果也输入了印度语文、佛教艺术、医学、天文、数学、哲学,为中国传统文化开辟一条新路印度佛教造像和开凿石窟的风气也为中国僧俗所借鉴,莫高窟、云冈、龙门石窟越南、朝鲜、日本的佛教都是由中国传入的,加强国家间友好往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哲学的影响:

促进了逻辑思维的发展,佛教中佛性和儒家的性善、尽善等相融合。

2)、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封神演义》、《西游记》很多情节出自佛经故事。

3)、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石窟的开凿、佛塔寺塔的修建4)、对汉语的影响:

促进音韵学发展,很多日常用语来自于佛教语汇,如刹那、清规戒律等。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历代王朝政治生活的重要影响:

唐朝借提高道教地位推行清静无为的方针,曾发生四次大的灭佛事件,许多农民起义和道教有关(黄巾起义)。

§2、对科学(化学、医学、养生学)的贡献:

强调“生道合一”,与长生必须安神固形,性命双修。

有很多养生术,如外丹、内丹、夫妻、胎息、服饵、辟谷、导引。

气功:

来自道教内丹学,以吐故纳新、除欲净虑为要旨。

§3、道教对民俗生活的影响:

不断造神:

龙王、土地、关帝、碧霞元君、送子娘娘推广神仙信仰:

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吕祖、真武大帝,很多活动转化为民俗,如三月三,妈祖诞。

§4、道经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探讨人和宇宙的关系,探究宇宙和人类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

§5、道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教仙话演变出民间故事,形成传奇文学,如八仙传说。

则借助了道教的境界。

§6、对民族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强调与人为善,讲天地良心,相信善恶报应;听天由命、谨小慎微、因循守旧;道教养生及气功有助于养成心境平和、心胸宽阔、淡薄纯净的心理状态。

对建筑学也有影响总结:

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

4、中国佛教与道教的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

P131132

道教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健全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道教建立初期就曾利用佛教的某些教义编造道书,模仿佛教的某些戒规来制定道教的科仪。

例如老君五戒,佛教有神通,道教有五通。

道教不仅吸收了佛教的某些制度,而且吸收了佛教的某些理论。

道教本身只讲究不死,成仙,但是由于佛教“轮回转生”能增强宗教力量对人们心灵的控制,对人们的丑恶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所以道教学者就假托真人之口把佛教轮回转生之说引入道教。

章五

1、中国古代玉器的演进经历了哪几种形态?

反映出怎样的思想变化?

2、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反映了哪些丰富的文化内容?

P149

3、青铜器折射出哪些文化现象?

P152

章六

1、试谈你对中国传统教育人文特色的理解。

2、试比较中国古代官学与私学的异同。

异:

1、官学稷下学宫,汉代教学形式:

经师大班讲课与学生课外进修相结合,还有分班教学的形式,建立了严格的考试制度,学校行政管理制度完备,唐朝有了专门的机构:

国子寺、国子监2官学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主要是表现教育目的、对象和内容等方面有统一的规定性私学在办学方针、内容和方法上往往享有相对的灵活性和自由独立性,较少政治干预和思想控制。

注重学理或学术研究成果,高徒相授,内容多样时有创新,承担了当时社会的启蒙教育任务(书p173)详细来说就是一、官学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实行“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集中办学方针;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或个人需要而设立的,实行的是“学在四夷”“学术下移”的分散办学方针。

二、官学是“政教合一”“官师合一”;而私学则是“政教分设”“官师分离”“思想自由”。

三、官学的入学受到贵族身份的限制,而私学实行面向社会的开放教育。

四、官学的教学内容限于传统的“六艺”;而私学的教学内容则突破“六艺”。

五、官学由固定的教育场所和相应的教学设备,制度比较规范花;私学不一定有固定的场所,是以教师为中心,可以流动,且设备简单,制度不够规范。

六、官学是按一定方向一定规格培养人才,私学则以多种目标多种规格培养人才,适应建立封建制度的需要,为地主阶级服务同:

不同程度地承担了了传播儒家教育的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出好人才有重要意义都适应建立封建制度的需要。

3、试比较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特点。

P177

4、试评述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

P168

西周时期,学校制度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其教育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西周时的六艺已达到较完备的形态。

“礼”是政治伦理课,体现宗法等级制下的伦理政治规范,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诸项;“乐”是综合艺术课,包括音乐诗歌舞蹈。

礼与乐内外交修获得的统治术对稳定社会弥合社会矛盾有重要作用,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核心基石。

“射”、“御”是军事训练课,“书”、“数”则是作为基础文化课进行学习。

“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内容,西周官学旨在培养善于“射”、“御”以卫护社稷,又精于“礼”、“乐”、“书”、“数”以管理国家的文武兼备之士。

章七

1.简述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与特色。

(资料)

1)发展历程: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2)特色:

书法“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毫端”它集音乐、舞蹈、绘画诸种艺术的美学特性于一身:

有音乐的韵律,有舞蹈的姿致,有绘画的形式感。

它熔万殊的形、质、态、势、意、理于一炉,把具体的形式加以抽象化,使人们获得无穷的美感。

2.举例说明中国书法作品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内在关系P197

书法蕴含着各个历史时期浓郁的文化观、历史观和人生观,是与观念文化并行不悖的有形文化,也是表达各种文化信息的媒体。

书法代表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说是核心的核心。

历代的哲学意识对书法有明显的影响。

如易学的阴阳二气、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崇尚自然、禅宗的顿悟静修等,都给书法美学、艺术观打下深刻的烙印。

可以说,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滋养了中国书法,书法以艺术形式体现了传统的哲学内涵。

所以有人把书法教育称作国魂教育。

3、试谈影响中国国画创作与欣赏的基本美学原则和方法。

P214

国画是用毛笔、墨和中国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进行作画。

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

技法上又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

有壁画、卷轴、扇面等多种形式。

国画表现传统美学的法则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采用的是“目识心记,以形写神”。

对于描写的对象,经过作者仔细观察,从形体结构方面找出它的法则,然后用“默写”的手段表达主题,使客观物象与作者的艺术思维结合在一起,达到“以景写神,形神兼备”的效果。

国画并不是把所有都画出来,而是留有欣赏者展开想象的宽阔空间。

国画的构图采用“移动透视”的方法处理构图。

例如清明上河图中拱桥部分,即画桥上,又画桥下,表现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此外用线造型的方法是国画技法的重要表现手段。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最得意的作品。

元至正七年,他79岁时在富春山寓居创稿,历时三四年始告完成。

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清顺治七年辗转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被其侄从火中抢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前段称《剩山图》,又经五次转手,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四次易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浙江的《剩山图》在2011年6月和台北故宫另一半的《无用师卷》合璧展出,其间隔了三百年,《富春山居图》终于以完整的面貌重现在世人面前。

(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

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

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

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

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

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

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

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的神髓,进而提炼、概括为艺术形象的巨大本领。

 元代以来,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乃至封建帝皇权贵都对《富春山居图》推崇备至,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幸,使得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

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曾引发出乾隆年间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弘历皇帝神魂颠倒,误判真伪;也曾因收藏家的酷爱而遭焚烧毁容之灾。

如今,它的前段珍藏于浙江博物馆,后段藏于台湾。

海内外炎黄子孙无不翘首企盼着祖国的统一,盼望宝图早日珠联璧合。

章八

1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试从中医学与养生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儿科学、针灸学、药物学、传染病学等中选择一至两个方面,简要论述中国传统医学的贡献和意义中医学与养生学:

P232——P234每段第一句与最后一句为重点内科学:

P234——P235四至八段外科学:

P234——P235

2、中华医学文化特点(资料)或P224特点:

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

医德医风的人道主义,正是儒家的“恻隐之心”,道家的“无欲无求”,墨家的“亲爱”,佛家的“慈悲”等人文观念的具体体现。

二、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治未病思想:

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三、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形神合一,以神统行的整体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统一的整体观。

四、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五、动静结合的恒动观3、儒道文化对中国养生学基本理论的影响P248早期儒家养生文化的学术内容包括养心和养身两方面。

第一,掌握“中庸”原则,以保持平衡心态。

第二,掌握“无怨”原则,以培养宽广的胸怀。

第三,掌握“三戒”原则,以节制超长的欲望。

早期儒家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见解。

第一,早期儒家总结了春秋前及春秋时衣食保健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中华养生学史上最早的医食保健名篇《论语*乡党》第二,体育保健。

第三,医疗保健。

仅就《黄帝内经》而言,其中的儒家印记比比可见。

第一,《黄帝内经》吸取早期儒家关于天地人相协调的思想,提出了养生的整体观念。

第二,《黄帝内经》吸取早期儒家“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提出了养生的辩证观念。

第三,《黄帝内经》还吸取早期儒家重视心理健康的养生思想,提出了养生的主导观念。

章十

种类

代表

价值(地位)

宫殿

阿房宫故宫

世界文化遗产

园林

四大名园

世界文化遗产

宗教

白马寺石窟寺院等

精神寄托

民居

北京四合院

体现封建宗法制度影响

1、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和划分标准。

2、简要叙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与启示P273

3、论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建筑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而演变,随着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神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反映着传统文化演变的进程。

(+资料第十章的4点)

章十一(主要是四个节日以及其附带的文化内涵)

一、春节1.表格2.春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P299第一段

春节

节日

风俗及相关活动

除夕

贴年画守岁赠压岁钱

元旦(上日、元日、朔旦、元正、正日)

元日朝贺:

赠柏叶、御酒,宴饮同乐、应制作诗

民间:

拜年、祭祖

娱乐活动:

之外还有“行春之仪”(社火:

踩高跷、舞龙灯、耍狮子、扭秧歌)

语言和行为上有禁忌

元宵(上元节)

观灯、赏灯、猜灯谜

二、清明节1.起源与简介:

(1)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

(2)祭奠亡灵是清明主要内容(3)清明节与上巳节整合,形成三月三习俗,要有招魂、踏青等活动(4)清明节还有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插柳,拔河,走绳等习俗2.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气候的清明,政治的清明和心境的清明(具体详见P313)三、端午节(P314——317)

(1)端午节名称很多,如端阳节,重五节等,这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民风习俗

(2)端午节是五月的第一个五日,按照古历,端即初,五月是恶月,阴气达到极点,害虫萌生,五月初五尤甚,因此自古以来关于五月的禁忌有很多,十分重视辟邪,例如饮雄黄酒,避五毒等还有就是屈原的传说四、中秋节1.文化内涵:

家庭团圆,和睦如意,亲人相思2.关于中秋节书上画的五点:

(1)P317第一段第一句

(2)P317第三段第二句(3)P318第二段嫦娥传说(4)P319第三段第一句唐诗(5)P320第二段第一句宋代以后。

重点

1、为什么说瓷器比较完美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面貌?

举例说明P161

1)、精致地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

如明永乐年间的青花带盖梅瓶,上市的梅花含蕴着人的感情,给人稳重端庄的感觉。

2)、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纯真的感情和潇洒的风度,使人成为真正优美的形象。

如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人物环上市的图案表现了“入世”情怀,使人感到人间是有幸福可寻的。

3)、体现了中国人对历史的尊重。

如清代康熙年间的“单彩人物故事图纹瓶”,使人在欣赏中感到历史离现实是如此之近。

4)、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

2、解释《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达到极限就要发生变化,变化就能发展,发展就会创新,无穷的发展是充满生机的,日新月异的

3、佛教与中国文化结合的好其表现在哪?

一、历史悠久时间跨度大,从两汉之后的两千年里面都有佛教文化交流活动

二、影响最深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既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输入活动,又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输出活动。

中国佛教学者能够不带偏见的输入佛教文化。

三、化的最好佛教始创于印度,以四大为空,以追求精神解脱为最高目标。

佛教是西汉末年经中亚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佛教中国化,一方面指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佛教中国化从两汉之际已经开始,到隋唐时期臻于成熟。

按照其中国化程度可分为格义、玄化、儒化几个阶段。

两汉到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始传,为了克服文化语言障碍,当时佛学者多采用格义的方法翻译佛经介绍教义。

南北朝玄学盛行,佛学也逐渐与玄学合流。

隋唐时期,在新儒学思潮的推动下,佛教各个宗派相继形成,从此实现并完成了佛学的中国化,即儒学化地过程。

佛学的儒学化,从形式到内容与儒学融会贯通,是佛儒一体化。

中国佛教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儒家的心性说改造了印度佛教的佛性说,把佛从外在的偶像变成了人内心信仰。

从佛向人的转移是佛教中国化成熟的标志。

在价值观点上,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特别是儒学更以“经世”为用。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就逐渐被注入儒家的价值观,不断地从出世间就解脱乡不离世间求解脱方向发展。

例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思想。

在艺术观点上,中国佛教造像、造塔都是从印度传入但有其自己的风格。

佛教中国化,另一方面是指佛教内部各宗派之间的融合,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会通精神。

总趋势是佛教各宗派与禅宗的融合。

4、中国传统养生理念是怎样体现的?

我国历代医家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博取儒、佛、道诸家之长,并把养生方法纳入中医学的轨道,从而使养生学逐渐形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国传统养生学。

中医养生理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吐纳导引术”等养生理论。

(注:

这块可写可不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