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68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5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5页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5页
亲,该文档总共1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

3.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分别是《蜡烛的变化》《铁钉生锈》《制作汽水》《化学家的研究》。

第一课,总体认识物质变化的种类。

第二课,具体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进一步理解铁钉生锈产生了新物质,并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水平。

第三课,以自制汽水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进一步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第四课,从科学家分工的角度,介绍化学家研究物质成分、性质、用途等方面的学问,加深学生对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很多活动都是利用了物质变化的认识。

二、单元目标

能够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描述两类变化的特征。

能够借助控制变量实验,归纳铁钉生锈的条件,解释防锈的道理。

学会制作汽水,能够分辨制作过程中产生了哪类变化,意识到人类生产生活可以利用物质变化。

在阅读科学资料和模仿科学家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体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三、单元活动框架

四、单元课时建议

序号

课题

课时

1

蜡烛的变化

2

铁钉生锈

3

制作汽水

4

化学家的研究

总课时

5

1.蜡烛的变化

教学内容

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天体等物质变化的具体事实。

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蜡烛为例,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变化,通过探究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两大类。

(不提专业名词)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

通常学生见到的蜡烛都是买来的,对于蜡烛是怎么做出来没想过,更没有做过。

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

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

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

(条件允许,可以再做纸片燃烧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

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两类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一支蜡烛,思考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发生了哪些变化,始终没有变化的是什么。

2.分别点燃蜡烛和一小张纸,观察蜡烛和纸点燃后发生的变化。

3.懂得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能够根据判断的标准区分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制作一支蜡烛的活动、点燃蜡烛和一张纸的实验,探索物质的变化,懂得物质的变化的分类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探究物质的变化,懂得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学会比较这两种物质的变化,并且能够区分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等。

制作蜡烛的材料:

蜡块、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皿、试管夹、蜡烛模子、棉芯等。

点燃蜡烛的实验材料:

烧杯、抹布、蜡烛、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白瓷碗等。

点燃一小张纸的实验材料:

金属盘子、一小张纸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第1页的一首小诗:

树叶慢慢变色,

烛火轻轻摇曳,

老屋门上的锁,

长满锈斑,

诉说着时光

……

一切变化,

就在我们的身旁,

悄然呈现。

2.学生认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写了哪些物体?

这些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首小诗写了树叶、烛火、老门上的锁三种物体。

树叶慢慢的变了颜色,烛火慢慢地燃烧,老门上的锁长满了锈斑。

3.教师引导:

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物体都在慢慢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是不是一样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的内容,探索物质的变化。

4.这一课,我们先来探索蜡烛的变化。

5.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

做一支蜡烛

1.教师引导:

你们会做蜡烛吗?

下面让我们动手来做一支蜡烛吧。

2.出示课本第2页的4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初步了解做一支蜡烛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

4.制作方法:

①将蜡块切成碎屑。

②加热蜡屑成蜡油。

③在模子里放入一根棉芯,将蜡油倒入模子里。

④等蜡油凝固,蜡烛就制成了。

5.教师强调:

在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在制作蜡烛过程中,不要用手去触摸烧热的东西,以防止烫伤。

6.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步骤制作蜡烛,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蜡烛的制作情况,并适当的加以指导。

7.全班交流,

展示同学们制作好的蜡烛。

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发生了哪些变化?

蜡烛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经历了由固体到液体再到固体的形态变化。

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的是什么?

蜡烛这种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蜡烛。

活动二:

做实验,观察蜡烛和纸点燃后发生的变化

实验一:

点燃蜡烛,观察燃烧后的现象

我们刚刚制作了一支蜡烛,虽然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蜡烛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下面我们来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后的现象。

2.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三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这三幅插图,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

4.实验方法:

①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情况。

②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③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儿,观察它的底部有什么。

5.实验注意点:

将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要用一块干抹布,以免烫手。

将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的时候也要用一块干抹布,以免烫手。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用火安全。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时刻注意学生的实验安全。

7.全班交流

指生说一说,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会有变化吗?

烧杯内壁上会有水雾出现。

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上会有变化吗?

会有变化,本来透明的烧杯会变得模糊,烧杯内壁上会有一层白色固体出现。

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儿,它的底部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白瓷碗的底部会被熏黑了,用手抹一抹,是一层黑灰。

8.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在实验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分别是水、二氧化碳、炭黑等。

实验二:

点燃一小张纸,观察纸的变化

下面,我们来点燃一小张纸,看看纸点燃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出示课本第3页点燃纸的实验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了解实验方法。

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点燃一小张纸,仔细观察纸的变化。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提醒学生燃烧纸张时注意安全。

4.全班交流

指生说一说这一小张纸在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分别是怎样子的?

预设:

这张纸在燃烧前是白色固体,片状。

燃烧时出现红色的火光和黑色的烟雾,白色固体片状慢慢转化为黑色固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燃烧后就全部转化成黑色粉末状固体。

5.教师小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这张纸在燃烧后变成了不一样的物质,同时还发出了大量的光和热。

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纸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植物纤维燃烧不充分,会产生炭黑,剩下的灰烬大多是植物纤维中的无机盐。

活动三:

探讨物质的变化分类

通过刚才制作蜡烛的活动,以及燃烧蜡烛和纸张的实验,我们发现物质的变化是不一样的。

那么物质的变化又分为哪些类型呢?

每一种类别又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2.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

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3.学生认真朗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每一类物质变化都有什么特点?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这两大类物质变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区分的标准是什么?

这两大类物质变化的不同之处在于一类是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物质。

区分的标准就是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表现为什么现象呢?

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者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

活动四:

下列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在慢慢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属于哪一类变化呢?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2.出示课本第4页下面的6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这6幅插图,看一看这6幅图中是什么物质发生了变化?

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变化?

你的理由是什么?

图片1,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因为盐溶解在水里,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图片2,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因为烟花绽放时有气体、粉尘产生,伴有发光发热现象。

图片3,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图片4,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铁水变成钢锭,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图片5,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因为火柴燃烧产生灰烬,伴有发光发热现象。

图片6,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因为石灰石遇盐酸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除了书上列举的这6种现象之外,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的变化?

他们又属于哪一类变化?

4.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并且进行分类说明理由。

三、课堂总结

今天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变化有的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有的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课后,请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质变化,看看他们究竟属于哪一类物质变化。

 

2.铁钉生锈

钢铁生锈是一个普遍现象,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钢铁大约有1/4被锈“吃掉”。

不仅如此,还会因为设备锈蚀,引起停工停产,产品质量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研究铁生锈的原因及防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铁钉生锈为例,让学生探究铁钉生锈的过程,明白铁钉生锈的原因,进而理解各种防锈方法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以铁钉为引子,让学生用眼看手摸的方法,初步认识铁锈在颜色、光滑度、软硬等方面的特征,知道铁锈是红褐色、比较松软、容易脱落的一种物质。

其次,引导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生锈的铁制品,从而了解生锈现象广泛存在及生锈与铁制品所处的环境有关。

第二部分,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

教材提供了用锤子敲、用砂纸磨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发现铁锈与铁的不同,从而确定它们不是同一物质。

第三部分,运用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铁生锈的原因。

这部分内容由两个活动组成:

第一个活动是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第二个活动是做铁锈生成实验。

教材提供了范例,意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即从提出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开始,到作出假设“铁在水里容易生锈”,然后制定实验方案,在观察现象和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铁在有水和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

这个活动非常重要,它不仅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更重要的是落实本单元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

第四部分,教材提供五幅图片,介绍各种防锈方法及蕴含的科学道理。

1.观察并描述铁钉上的锈是什么样子的,并且列举生活中生锈的铁制品。

2.研究铁锈与铁的不同之处,懂得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

3.通过实验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懂得铁钉在潮湿的条件下容易生锈。

4.做铁锈生成实验,了解铁锈生成的过程。

5.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了解这些方法的科学原理。

了解铁锈的样子形态,知道铁与铁锈是不一样的物质,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了解铁锈是怎样生成的。

通过实验,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了解铁锈生成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生锈的铁钉、没有生锈的铁钉、铁锈块、砂纸。

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实验材料:

铁钉、试管、蒸馏水、食用油、干燥剂等。

铁锈生成实验材料:

细铁丝、量筒、试管夹、烧杯、水等。

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蜡烛的变化,知道蜡烛在燃烧后产生了新物质。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讨铁钉生锈后的变化。

2.板书课题:

观察并描述铁钉上的锈

在日常生活中,铁钉是我们常见的一样东西。

铁钉很容易生锈。

2.教师相机出事几根生锈的铁钉,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铁钉上的锈是什么样子的?

3.学生用肉眼或者借助放大镜等工具仔细观察铁钉上的锈,看一看铁钉上的绣是什么样子的。

铁钉上的锈呈红褐色,非常松软。

生锈的铁钉表面有一层粉末状的红褐色,用手一摸,这些红褐色的铁锈就会粘到手上。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4.除了铁钉上的锈之外,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生了锈的铁制品?

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4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些插图,想一想这些图中的什么东西生锈了?

图片1中的斧头生锈了。

图片2中的铁栏杆生锈了。

图片3中的自行车的轮毂生锈了.

图片4中的铁锁生锈了。

5.学生再列举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生锈的铁制品。

铁锅、铁锹、破旧机器、报废的汽车、河道中的铁管、沉没的船只等。

6.教师相机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生锈的铁制品,学生看一看,了解更多的生锈的铁制品。

研究铁锈与铁的不同

铁生锈了,铁锈和铁一样吗?

是同一种物质吗?

如果不是同一种物质,那么铁和铁锈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铁锈和铁的不同。

2.出示课本第6页上面的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两幅插图,初步了解比较铁锈与铁不同之处的方法。

方法1:

分别敲击锈铁块和铁钉,听一听铁和铁锈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之处。

方法2:

用砂纸摩擦铁锈块和铁钉。

3.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使用不同的方法区别铁锈和铁的不同之处。

分别敲击铁锈块和铁钉,发现有什么不同之处?

分别敲击铁锈块和铁钉,发现铁锈块比较脆,容易断裂。

用力敲击铁钉,铁钉除了微微变形之外,没有其他变化。

用砂纸摩擦铁锈块和铁钉,发现用砂纸摩擦铁锈块会有红褐色的粉末出现,摩擦后的铁锈块就会恢复原来的金属光泽。

用砂纸摩擦铁钉,铁钉没有什么变化。

5.讨论经过刚才的比较,你认为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

为什么?

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

首先他们的成分不同,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铁的成分就是铁。

其次铁是灰色固体,铁锈是红褐色固体。

铁锈和铁除了在颜色、光泽、软硬方面的不同外,在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等方面也不不同。

铁与潮湿的空气接触就会生锈,铁经过化学变化就会生成铁锈。

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刚刚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铁和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铁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铁锈,那么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在进行实验之前,先请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假设。

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预设:

假设1:

把铁放在水里,铁容易生锈。

假设2:

把铁放在空气中,铁容易生锈。

3.出示课本第6页“探究铁钉生锈条件”的实验图片,学生观察实验图片,并且认真阅读旁边的实验资料,初步了解本次探究实验的材料及方法。

4.实验材料:

5.实验方法:

①把铁钉放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中。

②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

6.教师指导:

这三个试管中的铁钉,实验条件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

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在没有空气、只有水的环境里。

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在只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里。

7.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说明:

这个实验所需的时间比较长,在课堂中不可能得出实验结论。

因此教师可以提前一个星期做这个实验,然后把已经产生变化的铁钉展示给学生看一看。

而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实验,则要求学生回家每天坚持观察,坚持记录。

8.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盛有铁钉的三个试管,引导学生观察三个试管中的铁钉,看看铁钉生锈的情况,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现象。

第一支试管:

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铁钉生锈最快,尤其是水面与空气接触的地方,红褐色锈最多。

第二支试管:

在没有空气、只有水的环境里,铁钉不生锈。

第三支试管:

在只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里,铁钉不生锈。

9.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结论:

铁在有空气和水的环境里容易生锈。

做铁锈生成实验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把铁钉放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铁钉容易生锈。

那么铁锈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究。

2.出示课本第7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及方法。

①将一小团细铁丝塞入量筒底部,倒扣在加水的烧杯中,让量筒内外的水面平齐,记下水面位置。

②每天观察铁丝的变化和量筒内的水面位置。

本次实验所需的时间也比较长,需要学生坚持每天仔细观察铁丝的变化和量筒内的水面位置。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铁锈是是怎样生成的。

5.播放铁锈生成的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铁锈是怎样生成的。

一般来讲,与环境中的水分和氧气反应,铁金属便会生锈。

只要我们把一块铁放在潮湿的地方,放置一段时间,在它上面就会慢慢形成一层铁锈。

6.为什么量筒内的水面位置会发生变化呢?

铁丝慢慢生锈,量筒内水面略有上升。

因为铁丝在潮湿环境中消耗了量筒内的空气,省出的空间被烧杯里的水补充。

活动五:

生活中的防锈办法

既然铁在有空气和水分的环境中容易生锈,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铁生锈的这一原理来预防铁生锈。

2.出示课本第7页下面的5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5幅图片,想一想在这5幅图片中,人们使用什么方法防止铁生锈?

你知道这些方法有什么科学原理吗?

图片1、3、4抹油、喷漆、喷釉,都是为了在铁制品表面覆盖保护层,达到隔绝空气和水分的目的。

图片2在铁制品表面镀上耐腐蚀的金属,达到隔绝空气和水分的目的。

图片5是改变钢铁内部结构,制成不锈钢,增强抗腐蚀能力。

3.除了我们书上列举的这5种方法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铁制品防锈的方法?

防锈方法有很多,如:

将铁锅、刀、勺、铲等晾干或擦去水分。

用橡胶或者塑料包裹在铁制品的表面来防止生锈,如:

铁丝衣架或回形针用塑料包裹。

缝衣针用锡纸包装。

在水管漆上沥青,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防止水管外部的锈蚀。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铁锈和铁的不同之处,知道铁和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

通过实验探究了铁钉生锈的条件,知道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很容易生锈。

知道人们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想出了很多防锈的办法,运用在生产生活中。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铁制品,了解这些铁制品的防锈办法。

3.制作汽水

炎热的夏天,各种汽水成为学生最喜欢的降暑饮品。

虽然学生常喝汽水,但他们从未想过自己制作,更没有认真思考过其中发生了哪些物质变化。

本课带领学生制作汽水,就是在玩中巩固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第一部分,让学生思考“汽水中的气体是如何产生的”,引起学生对气泡产生原因的猜想,通过不同物质混合实验,判断气泡是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第二部分,介绍制作柠檬汽水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有趣的体验活动中,感受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一类变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类变化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比较自制汽水与买来汽水的不同,为后续了解工厂制造的汽水做铺垫。

第三部分,先介绍工厂怎样制造汽水,帮助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