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考纲1第一章 审计概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6899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学》考纲1第一章 审计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审计学》考纲1第一章 审计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审计学》考纲1第一章 审计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审计学》考纲1第一章 审计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审计学》考纲1第一章 审计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审计学》考纲1第一章 审计概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审计学》考纲1第一章 审计概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审计学》考纲1第一章 审计概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审计学》考纲1第一章 审计概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计学》考纲1第一章 审计概论.docx

《《审计学》考纲1第一章 审计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学》考纲1第一章 审计概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审计学》考纲1第一章 审计概论.docx

《审计学》考纲1第一章审计概论

第一章审计概论

㈠审计的定义和特征

⒈识记:

⑴审计定义包含的内容

答:

审计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⑴审计的主体。

审计的主体也称审计的执行者,即审计的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

⑵审计的授权者(或委托者)。

对于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审计的授权者包括国家审计机关、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授权,单位主管机构和相关领导的授权;审计的委托者是针对社会审计而言的,在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都是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委托,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后进行的。

⑶审计的客体(对象)。

审计的客体(对象)是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或一部分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能够用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表现出来。

⑷审计依据。

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针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

⑸审计的目的。

审计的目的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预期要达到的目标。

⑹审计的本质。

审计的本质是具有独立性的活动,该活动具有经济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职能。

⑵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含义

答:

⒉领会:

⑴审计的定义

答:

审计是指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⑵审计的特征

答:

审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独立性和权威性两个方面

审计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⑴机构独立。

审计机构不受制于其他部门和单位。

⑵业务工作独立。

审计工作不能受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干涉,应独立地对被审查的事项作为评价和鉴定。

另外,审计人员要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觉抵制干扰,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⑶经济独立。

经济独立是保证机构独立和业务工作独立的物质基础。

审计组织的权威性是审计监督正常发挥作用的主要保证。

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决定了它的权威性。

㈡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⒈识记:

⑴政府审计

答:

政府审计又称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的财政和财务收支进行的审计监督活动。

⑵内部审计

答: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⑶注册会计师审计

答:

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是指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接受政府审计机关、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方面的委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经营管理活动及经济效益进行的审计。

⒉领会:

⑴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答:

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⑴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审计萌芽的思想,该时期的“上计”制度可以说是审计制度的雏形。

⑵秦汉时期,是我国审计的确立阶段,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且“上计”制度日趋完善。

⑶隋唐及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官僚系统进一步完善,审计制度也随之健全。

⑷元明清各朝代,君主专制日益强化,审计有所削弱。

⑸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于1912年在国务院下设审计处,到1914年将审计处改为审计院,同年颁布了《审计法》;192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审计院,后改为隶属于监察部的审计部。

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未设专职的审计机构;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新宪法,明确规定了设立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1983年9月正式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全国各省设立审计局。

国外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⑴早在奴隶制下的古罗马、古埃及、古希腊时代,已经有了官厅审计机构,但是处于很不完善的阶段。

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完善,国家审计日趋健全、科学和规范化。

目前世界上已有160多个国家建立了适应各自国情的国家审计机构,其隶属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隶属于议会,即隶属于立法机构,由议会直接授权,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第二,隶属于政府,即隶属于行政机构,由政府直接授权领导,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第三,隶属于财政部,由财政部直接领导,与其他类型审计机构相比,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小。

⑵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答:

内部审计随着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我国现在的内部审计是伴随政府审计的恢复和重建而产生和发展的:

⑴西周时期设置的“司会”一职,对王朝内的财务收支要按日、按月、按年考核,监督王朝财务在各部门、各环节的动态,并定期向周王报告,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被称为原始意义上的内部审计。

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完善审计监督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于1984年提出在部门、单位内部成立专职的审计机构、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

国外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⑴国外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内部审计发展的初期阶段,它主要进行一些有关会计和管理程序方面的遵循性审查工作,审查范围主要是在现金交易、支付工资和盘点资产方面。

⑵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日益发展,内部审计随之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并逐步健全完善。

20世纪初期,由于对内部审计的呼声日益强烈,美国最早建立了“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职业开始确立。

在内部审计的发展中,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章程指出:

它是一个从事内部审计发展和实践的国际性组织。

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隶属关系来看,国际上常采用的模式有:

一是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直接由董事会领导。

二是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下面的监事会或相关类似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的领导。

三是内部审计隶属于总经理,接受总经理的领导。

四是内部审计隶属于财会部门,由财会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并向其汇报工作。

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答: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⑴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步较晚。

1918年9月7日,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

同年,谢霖领取了第一号会计师证书,并在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这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正式诞生。

⑵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中还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与之相适应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也被保留下来,到1957年,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注册会计师失去了服务对象,而且会计师事务所本身也是私有经济,被列入了改造对象,从此注册会计师行业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恢复重建创造了客观条件。

1986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第一次确定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地位,1993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1995年2月财政部又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注册会计师审计逐渐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1996年10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加入亚太会计师联合会,1997年5月又加入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这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始走上国际舞台。

国外注册会计师审计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其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⑴详细审计阶段。

这一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主要有: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法律确认;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

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性;审计报告的使用人主要为企业股东;审计的方法是详细审计。

⑵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

这一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主要有:

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检查,判断企业信用状况;审计方法从详细审计初步转向抽样审计工作审计报告使用人除企业股东外,扩大到了债权人。

⑶会计报表审计阶段。

这一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主要有:

审计对象转为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中心的全部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以确定财务报表的可信性,查错防弊转为次要目的;审计范围已扩大到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并以控制测试为基础进行抽样审计;审计报告的使用人扩大到股东、债权人、证券交易机构、税务、金融机构及潜在投资者;审计准则开始拟定,审计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过渡;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广泛推行,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普遍提高。

⑷现代审计阶段。

这一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特点有:

审计组织机构不断壮大,集中化的趋势开始呈现;审计技术不断完善,抽样审计方法普遍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得到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广泛采用。

㈢审计的分类和审计方法

⒈识记:

⑴按照审计主体、内容和目标的分类;

答:

审计主体,即审计的执行者,按审计主体分类,可以将审计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类;按审计的目的和内容分类,可以将审计分为财务报表审计、经营审计、合规性审计三类。

⑵按审计实施的时间、执行地点的分类

答:

按审计与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审计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三类;按执行的地点分类,可以将审计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两类。

⑶顺查法和逆查法;

答:

顺查法是按照会计核算的处理顺序依次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

即首先审查原始凭证,其次审查和分析记账凭证,最后审查各类会计账簿的记账和过账是否正确、完整、合规,核对账表、表表是否相符。

逆查法是指按照与会计核算程序相反的顺序依次进行审计的方法。

即首先审查和分析会计报表,其次按照所确定的重点和可疑账项,运用审阅法和核对法追溯审查会计账簿,最后通过审查凭证来确定被审计事项的真相。

详查法和抽查法;

答:

详查法是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逐一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而达到审计目的的一种方法,它是审计产生发展初期普遍采用的方法。

在现代审计中,较少采用详查法,大部分采用抽查法。

抽查法是指从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全部会计资料中,选择其中某一部分或某段时期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的一种方法。

抽查法仅适用于规模较大、业务较复杂、内部控制健全和会计基础较好的单位。

审阅法、核对法、分析法、复算法;

答:

审阅法是一种基本取证方法,是审计人员通过认真阅读和审查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及计划、预算、经济合同等书面资料,以查明财务收支和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和正确性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核对法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书面资料按照其内在联系相互对照检查,从而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

通常包括证证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和账实核对。

分析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揭示会计资料的本质和了解其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而通过观察、推理、分解和综合会计资料有关指标的一种审计方法。

复算法(又称验算法),是审计人员为了验证原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而对被审计单位的书面资料的有关数据进行重新计算的一种方法。

⑷盘点法、调节法、观察法、查询法和鉴定法

答:

盘点法又称盘存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确定账存与实存是否相符,根据账簿记录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清查盘点的一种方法。

盘点法分为直接盘点和监督盘点。

直接盘点是指审计人员亲临现场组织实施盘点,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协同执行的一种盘点方法;监督盘点又称监盘,是指由被审计单位的财产保管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实物盘点,审计人员亲临现场监督盘点的一种盘点方法。

调节法是指在审查某个项目时,为了证实所需证明数据的正确性而调节有关数据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实地观察,从而取得书面资料以外的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

查询法是审计人员通过向有关人员询问和质疑等方法对审计过程中的疑点和问题,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方法。

鉴定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对书面资料的真伪、实物的质量等进行分析、鉴别,而运用化验分析、物理检验等专门技术获取审计证据的一种检验方法。

⒉领会:

⑴审计的分类

答:

审计有五种分类方法:

⑴按审计的主体可以分为:

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

⑵按审计的目的和内容可以分为:

财务报表审计、经营审计和合规性审计。

⑶按审计实施的时间可以分为:

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

⑷按审计执行的地点可以分为:

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

⑸按审计所依据的基础和使用的技术可以分为:

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

⑵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答:

⑶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答:

㈣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⒈识记:

⑴审计的职能

答:

审计的职能是指审计本身固有的内在功能。

它是由审计本身的特征和地位所决定的,是审计本质的客观反映,是不受人们主观意志支配的。

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的职能、经济评价的职能和经济鉴证的职能。

⑵审计的作用

答:

审计作用是指根据自身的功能去完成审计任务所产生的客观效果,就此而论,审计的作用和审计的职能是紧密相连的,是实现审计职能而取得的审计效果。

审计实践证明审计具有制约、促进和证明的作用。

⒉领会:

⑴审计的三种职能

答:

经济监督是审计最基本的职能,是指有制约力的单位或机构监察和督促其他经济单位,使其全部或部分经济活动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按照预定的方向合理运行。

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是代表所有者和授权者对被审计单位的直接监督,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则是通过接受委托这种间接的方式实现委托者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经济监督的目的的。

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经济效益是优、是劣,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评价职能在现在审计中越来越重要,是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共同要实现的功能。

经济鉴证职能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及会计报表等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和验证后,取得确凿的证据,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结论,并出具可以信赖的审计报告,从而取得审计委托人可授权人的信任。

经济鉴证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职能,一般情况下,只有经过注册会计师审查鉴定后的企业会计报表才能获得社会公众认可。

⑵审计的三种作用

答:

审计的制约作用是通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及经营管理活动的审核检查,进行经济监督和鉴证,揭发贪污舞弊、弄虚作假、损失浪费的不良行为,保证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贯彻执行,保证被审计单位报出的各种信息资料正确、可靠,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与完整性;制约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向歧途发展,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转。

审计的制约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揭示差错和弊端、维护财经法纪。

审计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审核检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合理的方面,继续实施和推广,对于不合理的方面,提出意见和切实可行的建议,促进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审计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改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调控。

审计的证明作用是指通过审计,证明被审计单位报出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合法性、公允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