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6922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年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年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年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年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三年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三年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三年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三年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三年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

《三年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工作汇报Word下载.docx

小麦机械收获→小麦秸秆留高茬覆盖→夏玉米免耕播种→田间管理→杂草病虫害防治→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小麦(少)免耕播种(带状旋耕播种或浅旋播种)→田间管理。

技术内容包括:

1、秸秆还田覆盖技术。

小麦采用收割机收获,留20-30cm高茬,在残茬覆盖的田块中进行玉米免耕播种;

玉米秸秆采用联合收获机收获或人工掰棒后秸秆粉碎还田,粉碎长度小于等于15cm,长度合格率大于90%,亩还田量大于1500kg。

采用限深旋耕机进行表土作业(深度5-7cm),使秸秆与土壤适当拌合。

2、免耕施肥播种技术。

使用免耕施肥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作业。

免耕播种机要有很好的防堵及入土性能。

播种时选用药剂拌种的优良品种,化肥深施。

玉米免耕播种亩播种量2—3kg,播种深度2.5—4.5cm,施肥深度8—10cm,缺苗不大于10%,无明显的缺苗断垄现象。

小麦免耕施肥播种亩播种量8-10kg/亩,播种深度3-5cm,施肥深度8-10cm,缺苗率不大于10%。

 

3、深松技术。

深松是播前地表处理的关键环节,其作业要求是:

深松间隔40-80厘米,深松深度23-30厘米。

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强水的入渗速度和数量。

我县主要采用的是间隔深松,三年深松面积累计0.18万亩。

4、杂草病虫害防治技术。

防治采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漏喷重喷率不高于5%。

我县一般采用三种除草方法:

一是药剂除草,避免田块出现杂草丛生的现象;

二是人工除草。

在喷施除草剂20天后,对除草剂未杀除的杂草人工消除;

三是机械除草。

对除草剂不能杀除、人工除草难以完成的蒿类采用浅旋进行机械除草。

(三)机具推广情况

三年项目区共增加各类机械999台,完全保证了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的完成。

其中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523台,常规机具476台。

保护性耕作做机具中玉米免耕播种机90台,小麦免耕播种机6台,玉米联合收获机95台,深松机3台,秸秆还田机8台,旋播机321台。

2008年推广各类机具306台,常规机具204台。

保护性耕作机具102台,超出合同任务64台,其中玉米免耕播种机18台,小麦免耕播种机2台,玉米联合收获机6台,秸秆还田机2台,旋播机74台。

2009年推广各类机具529台,常规机具213台。

保护性耕作机具316台,超出合同任务186台,其中玉米免耕播种机42台,小麦免耕播种机2台,玉米联合收获机54台,深松机1台,秸秆还田机6台,旋播机211台。

2010年推广各类机具164台,常规机具59台。

保护性耕作机具105台,超出合同任务5台,其中玉米免耕播种机30台,小麦免耕播种机2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5台,深松机2台,旋播机36台。

(四)项目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三年共投入881.179万元,地方配套15万元,中省配套50万元,群众自筹累计816.179万元,各种资金均按要求及时到位。

2008年项目总投资110.742万元。

其中:

中省配套20万元,地方配套5万元(机具补贴),农民自筹85.742万元。

中省配套的20万元。

12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机具购置、示范区作业补助),4万元用于宣传指导(宣传资料、技术人员培训),4万元用于技术培训(村组干部、机手、农户培训)。

2009年项目总投资490.917万元。

中省配套20万元,地方配套5万元,农民自筹465.917万元。

12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4万元用于宣传指导,4万元用于技术培训。

2010年度项目总投资279.52万元。

中省配套10万元,地方配套5万元,农民自筹264.52万元。

中省配套的10万元。

6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2万元用于宣传指导,2万元用于技术培训。

(五)宣传培训和检查指导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通过编写培训教材、印制宣传画册和关键技术简介、专题报道、举办培训班、张贴标语、发布网络信息、出动宣传车、召开机具现场演示会、开展专题讲座、制作宣传条幅和宣传版面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进行宣传,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年累计利用农业、农机信息网络等媒体平台宣传达38次,印发《岐山县保护性耕作培训教材》和《岐山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图解》画册等宣传资料3.75万余份,制作宣传版面10个,制作宣传条幅15条,出动宣传车8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期,召开演示会19次,培训农民及农机技术人员达4780人(次)。

各项目区包抓同志对所有项目实施乡镇检查指导123次,覆盖面达5个乡镇11个村。

2008年共召开现场演示会9次,参加人员340人,举办培训班22期,制作宣传条幅10条,电视、新闻媒体宣传15次,培训技术人员、乡镇村组干部、机手、农民1633人,发放技术单行资料16520份,发放《保护性耕作技术》教材、保护性耕作技术漫画材料480本。

2009年共召开机具现场演示会6次,参加人员280人,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17次,制作宣传条幅3条,办宣传板面8个,举办培训班20期,培训技术人员、乡镇村组干部、机手、农民2005人,发放技术单行资料10000份,发放《岐山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图解》画册2000份。

2010年共召开机具现场演示会4次,现场观摩人数达到1000余人(次),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6次,制作宣传板面2个,制作宣传条幅2条,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技术人员、乡镇村组干部、机手和农民1142人,发放技术单行资料6500份,培训教材835本,《岐山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图解》画册1165份。

(六)实施效果

通过连续实施三年省级、三年部级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保护性耕作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凸显。

县、乡政府都十分支持项目开展,县上明确分管领导,每年“三夏、三秋”组织召开保护性耕作动员暨安排部署大会,农机、农业部门也能紧密配合。

群众对该项技术接受快、认可度高,特别是部级项目实施以来,农民从直观上看到保护性耕作的增收节支效果后,反响及评价很好,都能积极、自觉要求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

同时我站拥有的一批技术娴熟的专业技术人员也为项目任务指标的超额完成提供基本保障。

一是生态效益显著。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减少农田水土流失和扬沙起尘、改善空气质量、优化生态环境、增加土壤养分、培肥地力、蓄水保墒。

2009年我国北方地区遭受严重旱灾,我县也是深受其害。

为了监测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态效应,我们安排专人、邀请农技部门人员配合,对凤鸣镇五里铺村的300亩核心试验示范对比田进行含水率、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等方面监测,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测试,免耕播种0-10cm、10-20cm、20-30cm的土壤含水率平均比传统播种分别高0.46%、0.83%、0.58%,免耕播种0-10cm、10-20cm、20-30cm的土壤容重平均比传统播种分别高0.02g/cm3、0.01g/cm3、0.02g/cm3,免耕播种0-10cm、10-20cm、20-30cm的土壤有机质平均比传统播种分别高0.011%、0.006%、0.018%。

这些监测数字客观真实的反映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的作用。

二是经济社会效益鲜明。

三年叠加累计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10.25万亩,增收节支达到1707.85万元。

2008年全县玉米平均亩产390公斤,项目区玉米平均亩产313.4公斤,亩增产23.4公斤,较常规减少作业工序2道(旋耕灭茬、镇压),节本13元/亩;

玉米按1.3元/公斤计算,则玉米亩增收节支43.42元;

小麦平均亩产416公斤,项目区小麦平均亩产439.7公斤,亩增产23.7公斤,较常规减少作业工序1道(人工撒施肥料),节本18元/亩;

小麦按1.8元/公斤计算,则小麦亩增收节支60.66元;

小麦、玉米合计亩增收节支104.08元。

全年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07万亩,累计增收节支111.37万元。

2009年全县玉米平均亩产380.6公斤,项目区玉米平均亩产409.7公斤,亩增产29.1公斤,增幅达到7.6%,较常规减少作业工序2道(旋耕灭茬、镇压),节本42.3元/亩;

玉米按1.5元/公斤计算,增收43.65元,则玉米亩增收节支85.95元。

全县小麦平均亩产330.7公斤,项目区小麦平均亩产350.1公斤,亩增产19.4公斤,增幅达到5.9%,较常规减少作业工序2道(清运秸秆、人工撒施肥料),节本36.5元/亩;

小麦按1.9元/公斤计算,增收36.86元,则小麦亩增收节支73.36元。

小麦、玉米合计亩增收节支159.31元,全年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3.08万亩,累计节本增收490.67万元。

2010年全县玉米平均亩产365.2公斤,项目区玉米平均亩产380.5公斤,亩增产15.3公斤,增幅达到4.2%,较常规减少作业工序2道(旋耕灭茬、镇压),节本53元/亩;

玉米按1.6元/公斤计算,增收24.48元,则玉米亩增收节支77.48元。

全县小麦平均亩产419.2公斤,项目区小麦平均亩产448.1公斤,亩增产28.9公斤,增幅达到6.9%,较常规减少作业工序2道(清运秸秆、人工撒施肥料),节本46元/亩;

小麦按2.0元/公斤计算,增收57.80元,则小麦亩增收节支103.80元。

小麦、玉米合计亩增收节支181.28元。

2010年度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6.10万亩,累计增收节支1105.81万元。

二、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搭建机构强组织

 

为了保证项目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县上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专家顾问组、技术实施小组和项目办公室。

项目领导小组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县农业局、县财政局和有关乡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负责该项目政策的制定、监督管理和组织协调等工作。

项目顾问组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省局科教处,市、县农机、农业方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项目关键技术的培训指导等工作。

项目实施小组由县农机技术推广站、农技中心主要负责人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主要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编印宣传材料、办好项目示范点等工作。

项目办公室设在县农机技术推广站,主要职能是分解落实任务、技术测试、档案管理和文件起草。

各项目实施乡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工作。

(二)宣传培训强氛围

一是充分利用“岐山县农业信息网”,中省农业、农机信息网等网络平台,发布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关信息,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工作。

同时对实施技术的关键环节,在岐山县电视台《农民之友》节目进行专题宣传报道。

二是在农闲期间,邀请省、市专业技术人员对我站全体职工和农机骨干,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专题培训活动,使专业技术人员普遍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要领。

三是在保护性耕作实施区域,逐村逐乡对项目区村组干部、农机大户、种植户进行培训。

四是在小麦、玉米机收覆盖、深松、播种等关键时节分片召开现场演示会,演示机具性能、培训农机操作手。

五是编写印发《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机具操作规程》、《作业质量要求》、《保护性耕作培训教材》、《保护性耕作技术图解》等宣传资料,开展宣传培训工作,扩大影响,营造舆论氛围。

(三)抓点示范强引导

按照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以及部、省上的要求,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坚持整村整乡推进的原则,分别在项目区的京当村、青化村、益合村、五里铺村、八角庙村各设1个核心示范区,每个点建立面积为500-1000亩的连片示范田,并就近选取了10-50亩传统耕作模式的对比实验田,抓好典型,树立样板,示范引导,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全面推广。

示范田由我站技术人员包抓,每人一个点,定指标,定时限,定要求,驻点长抓。

试验田由农技人员指导配合,我站技术人员专人负责,严格按项目规范管理,统一作业、适时播种,定期喷施农药防除病虫草害,有效发挥示范点“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辐射带动带动作用。

3年来,我们坚持连续做了小麦、玉米传统播种和免耕播种生长状况、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病虫草害防治及产量对比试验分析,为确定和探索我县玉米、小麦种植模式和选用对路农药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四)择优购机强质量

对于机具的推广我们始终坚持“以机具保面积,数量配备合理”的原则,三年来推广的各种机具数量可观、配备合理,完全保证了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的完成。

主推机具为小麦免耕播种机、玉米免耕播种机、秸秆还田机、深松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及用于病虫草害防治的植保机械。

在项目机具选型上,我们按照项目任务要求,坚持“货比三家、质量优先”的原则,根据农业部和省农机局推荐的《保护性耕作机具产品目录》,采取考察了解,演示分析、定型推广补贴的方式,确定引进机具类型,做到了既保证推广任务的完成,又确保购机户的经济效益。

(五)建章立制强管理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涉及的部门多、时间长、范围广、工作量大, 

我站针对实际情况,多方考虑,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运作制度,不断强化项目的管理工作。

1、在凤鸣镇五里铺蒲家核心示范田设立标志牌。

标志牌上设立“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示范区”字样,并标明项目主管单位和实施的单位,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项目的实施采用逐级合同制管理。

省局和县站签订合同责任书,县站和乡镇、村组及机手签订合同责任书,村组和农户签,保证了项目面积的完成。

3、搞好保护性耕资料的报送和管理工作。

我们严格按照省上相关文件的要求,每年于10月中下旬将各种材料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按要求报送省、市。

同时对各阶段测试记录的基础数据、各种会议记录、重点工作环节录像、各种相片等形成档案资料,分类归档装订,并设立专柜、专门档案室,由专人管理。

4、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严格按照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固定专人管理,建立项目资金支付专户,做到了专款专用。

三、建议和经验体会

(一)建议

1、从观念认识角度讲,首先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消除传统观念、种植模式、耕作习惯的影响,改变群众把免耕播种或秸秆还田等单项技术认为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

其次要把到提高农民认识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2、从机具推广角度讲,一是要加大推广经费,争取各项补贴资金,最大限度的降低农民购买机具所担负的资金比例。

例如:

1台西旋生产的SGTNB-20024/8A8型小麦免耕播种机价格达到13000元,除去国家补贴,农民还得自筹8000元。

二是厂家要提高机具适应性、可靠性等性能,加强配件产品的质量。

目前使用的省内外生产厂家制造的保护性耕作机具普遍存在适应性、可靠性差问题,作业中经常性发生故障,要逐渐解决小麦免耕播种机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拥塞、排肥不畅等现象,提高稳定性。

3、从社会服务方面讲,一是厂家要做好机具的“三包”售后服务工作,缩短易损配件的发货时间。

厂家技术人员尽最大可能的在农忙季节深入作业现场,帮助机手及时排除作业中的故障,保证机械能够高效及时投入作业。

二是加强培养机具操作能手,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4、从客观实际来讲,一是要加快土地流转,完善农业和农机技术的配套体系,促进农机和农艺的的有机结合;

二是要设置规范和标准,加强试验示范力度。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中虽然有实验基地,但缺乏一致的监测手段和标准,各种试验数据混杂,无法客观有效的反映新技术的优越性。

要鼓励基层推广单位不断扩大试验示范,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普及。

(二)工作体会

通过项目实施、三年来实践探索和深入思考,我们形成了“一”、“二”、“三”、“四”的工作体会:

“一”是强化“一种责任”。

这是做好保护性耕作项目工作的前提。

强化的是一种责任意识、节本意识。

我站员工始终把注重实效作为第一工作目标,把宣传落实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产、节本、节源、环保四大功效、作为自己的一种神圣使命与重大责任,最大限度降低农民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风险。

“二”是加强“两个管理”。

这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

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我们强化项目管理和宣传,成立了专家顾问小组、项目领导小组、技术实施小组,档案、资金专人专管。

采用印发宣传资料、新闻专题报道、发布信息、召开机具现场演示会、举办培训班、设立示范点及建立示范田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是实施“三个坚持”。

这是抓好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工作的关键所在。

在三年项目实施中,我们坚持示范与引导相结合,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坚持示范推广与我地实际相结合,有效地推进了项目高质量实施。

在五个项目实施区分别设立了核心示范田,并邀请农技、土肥、植保等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程监测、记录数据,分析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物学效应、生态学效应和经济效益,确立和完善适合我县的保护性耕作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促进了此项技术体系在我县的进一步熟化。

“四”是推进“四个同步”。

这是抓好保护性耕作项目的有力保证。

在项目实施中,我们有效推进宣传与示范带动同步,技术模式与研究探讨同步,杂草与病虫害防治同步,实施效果监测与对比分析同步的工作措施。

2008-2010年,我站连续在项目区的5乡镇分别设立小麦、玉米免耕播种与传统播种两种模式对比试验示范田,在大营乡神务村设立保护性耕作夏玉米除草剂对比试验示范田。

通过三年的试验监测分析,群众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节本增收效果,“四个同步“有效地实现了“整村整乡”推进的工作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