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6950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大全

壹: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教育概念:

1.广义的教育: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灰度图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

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构成要素:

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中介)

三要素的关系:

在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使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特点:

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直接的矛盾活动。

4.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相对独立性表现三方面:

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5.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论(本能活动)、心理起源论(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论(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6.20世纪后的教育特点: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现代化。

7.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加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高等教育多样化;

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Ⅱ教育学

概念:

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Ⅲ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功能1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

2.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结构、质量,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4)人口的流动

教育对人口在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对教育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影响这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5.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文化影响到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到教育内容选择以及教育方法的使用;

反之,教育对文化发展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具有提升、选择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Ⅳ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身心发展力量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

(二)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部力量(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

人的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阶段性:

人的成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不平衡性:

个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发展方面,都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

互补性:

,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间互补。

个别差异性:

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存在差异。

身心发展·教育启示顺序·循序渐进。

阶段性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不平衡性决定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个别差异决定因材施教。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3.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

①遗传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前提条件,它不是决定人的发展。

②环境的作用: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③学校教育的作用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主导的原因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3.学校有专门训练教育工作的教师,效果好。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

(1)学校是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放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个体的活动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Ⅴ教育制度:

1.概念:

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制度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地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也是一种实体教育。

2)制度化教育指正规教育,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该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

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4.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分支型学制。

2010.6.21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纲要指出:

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4.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2020战略目标是“两个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5.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义务性)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国家必须予以保障;免费性(公益性)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普及性(统一性)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弱智、肢体残疾的儿童。

Ⅵ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正规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2.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联系:

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

1.教育目的: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

除上面两个,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4.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观点:

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多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废人自我实现。

(2)社会本位论观点:

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过肩事业;评价教育要对其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

(3)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提出

5.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素质要求】;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7.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相互关系:

五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灵魂和统帅,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

Ⅶ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中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研究角度多维性;研究目的针对性;研究主体多元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成果的多样性;研究成果的滞后性。

2.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

 

贰:

中学课程:

Ⅰ·课程概述

1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活动中心课程论:

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学习是经验的改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联系;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3).社会中心课程:

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2.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划分: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

从课程的呈现形式划分显性和隐性课程。

从课程任务来划分:

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

它是由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他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

是一种主张整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综合课程的优点:

综合课程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课程:

也叫生活课程或经验课程。

是指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3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Ⅱ课程组织

1课程目标内涵:

广义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

狭义主要指教育目标

2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①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的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内容包括:

课程设置、学科顺序、可是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计划作用:

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②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结构。

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的作用。

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③教材是教师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内容:

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视听材料

作用是获得知识、进行学习的材料;教学的主要依据;分析本学科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任务;研究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

3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衡量学生行为实际发生变化的程度)目标游离评价(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实际的结果)cipp评价(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4课程开发影响因素: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5.课程开发的模式

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过程模式;情景模式。

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①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②综合课程观,课程设置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

③内容的联系观,课程内容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联系,加强生活化;

④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⑤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促进学习。

⑥校本发展观,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2基础教育课程核心理念

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体现在: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与状况:

①对课程结构调整: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②对科目比重的调整:

传统科目比重下调,时间科目和地方校本科目比重提高

③综合实践活动课目前为必修课,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

 

叁:

中学教学

Ⅰ·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的特点: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认为根本目的;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②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③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

4、形式教育指发展学生智力为主,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不大,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实质教育指教学得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而学生智力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

5、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Ⅱ·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本质:

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表现在1)认识的间接性。

客体是教材

2)认识的交往性。

师生的双边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形成三体结构-主导是教师,学生是主体,课程教材是客体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者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处于学习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合作民主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

4).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统一;(知识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为积极学习奠定基础,二者相结合)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Ⅲ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教学活动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备课的内容包括: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和制定教学计划。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

一节好课的要求有如下几点:

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⑤重点突出;⑥组织严密;⑦课堂气氛热烈⑦板书有序⑧态度从容

3)布置和检查作业遵守下列要求:

①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课外辅导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要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和提高质量。

···学业成绩评价方法:

观察法(行为表现和技能性成绩)

测验法(最基本方法,常用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调查法

自我评价法。

测验的质量指标:

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效度(测量的正确性)

难度(难易程度)

区分度(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Ⅳ·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含义: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多种形式,丰富他们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③要重视语言的直观

···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把现代先进可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的内在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量力性原则又可接受行原则,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Ⅴ·教学方法

一、国外常用教学法:

探究-研讨(美。

兰本达)、纲要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暗示教学法(保加利亚乔治洛扎诺夫,又启发式教学法)非指导教学法人本主义罗杰斯以生为中心不重视技术只重态度。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可以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3)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③做好讨论小结。

4)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做提出明确目的、要求和思考题;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③加强评价和辅导4是党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2.以直观感知为主教学法:

1)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2)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6.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法-发现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用的依据:

考虑教学法本身的特点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

依据学生特点选择;

依据现有教学媒体选择。

Ⅵ.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常见教学组织形式:

①个别教学

②班级授课制(集体/课堂教学)

③分组教学

④设计教学法(克伯屈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内容)和道尔顿制(柏克赫斯指定自学参考书,自学独立作业)⑤特普朗制(灵活的课程表,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结合)

3.基本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

特殊组织形式:

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4.班级授课制又叫集体教学、课堂教学,是指把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预先制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