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7145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裴毅然延安文化生活文档格式.docx

相比之下,中共的“官兵平等”,确具可比性。

  延安生活虽苦,但对中共革命者来说,安全感是第一位的。

有过地下工作经历的曾志抵达延安后的感觉:

“不但有安全感,而且精神生活乃至物质生活都是很富足的。

作为来自国统区的地下工作者,我对延安的体验可能是与众不同的。

”她不仅得到安全感且感觉舒适,并不认为延安物质生活有什么艰苦。

不过,这只是地下工作者曾志的个人感受,对绝大多数赴延文化人及其他革命者来说,延安生活应该说还是十分艰苦的。

  1936年8月,斯诺记述:

“在这里陕甘边区,人们就像五千年前他们祖先那样生活在这黄土群山里。

男人蓄发梳辫,妇女全都裹足。

他们难得洗澡。

据说陕西老乡一生只干净过两次:

结婚喜日他自己洗一次澡,再就是出殡那天别人帮他洗”1938年3月,《扫荡报》记者原景信从西安赴延,一路上“既少村庄,又乏人烟,荒凉得不堪人目……种的是山坡,住的是破窑,吃的是小米,窑洞就是原始人住的ˋ穴ˊ,又黑又臭……人民生活表面上虽比原始人好一些,但个个有菜色,实际上却还不如原始人!

  抗战初期,边区政府辖地26个县(后缩至23县,l州年扩至30县一市),面积12.9万余平方公里,地广人稀,人口150万(一说135万),另有资料表明仅50万。

1936年7月9日,周恩来对斯诺抱怨:

“在江西和福建,大家都带着铺盖卷来参加红军,这里他们连双筷子都不带,他们真是一贫如洗”。

  环境卫生更是原始简陋,远离文明“窝窝头上叮满苍蝇,坑上满是跳蚤,被子缝里挤着虱子,在这种环境,你就需要吃得下、躺得下的勇气和毅力”大生产运动掀起后,种菜必须与粪便打交道,“半天下来,任凭你怎么洗,端饭碗的手都是臭烘烘的”。

延安饭馆“醉仙楼”(全城共两家),“停留在菜刀上的苍蝇,多到好像铺上层黑布”。

  于光远到达延安首夜大战跳蚤,落荒逃出房间,抱被睡在场院几根原木上。

胡绩伟也记述了终生难忘的大战臭虫:

  我一个人睡在一个旧窑洞里,臭虫多得可怕,一排排一串串地从各种缝隙中爬出来,结队进攻,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令人毛骨慷然的怪事。

开初我用手指抹杀,以后用手掌抹杀,弄得满手奥黄水,还是杀不完。

好在我随身带了针线,赶快把自己带来的床单缝成一个口袋,把身体装在里面,尽管这样,还是辗转反侧,到天快亮时才迷糊了一小会儿。

起床一看,床单上血迹斑斑。

  丁玲纪实小说《医院中》记述了老鼠溜被迈头的细节。

女生早晨照镜子也是麻烦事,得排队,轮到者左顾右盼不愿离去,镜子女主人终于摔镜四分:

“咱们还是ˋ共产吧ˊ。

一镜成多镜,增扩利用率。

同时,每人腰间永远挂着一个用雄头盒做的大茶缸,女生用它吃饭喝水!

刷牙洗脸,甚至冲脚!

洗屁股”。

  抗战初期,延安知青吃小米蔬菜、穿土布蹬草鞋,一周才能吃一次面条或饺子。

陕公早晨四人共用一盆洗脸水,三餐小米,四人合吃一铁盒土豆或南瓜。

燕京生、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教育长黄华记述:

“伙食很简单:

小米饭和七八个人共吃的一小盆水煮萝卜,偶然有一两片土豆”。

落实到人的定额具体为:

每人每天一斤粮(高粱粗小米,只能喝稀饭),二钱盐,三钱油“。

南方“资产阶级小姐”常吃小米可就受罪了,她们抱怨:

“过去在家时,这都是喂小鸟儿的,嚼啊嚼啊,唾沫都咽干了,怎么也归不拢”。

有的半年多肠胃都无法适应:

“到延安后半年多,还是不适应,吃了小米饭大便不通,憋死了”。

一位粤籍女生:

“我们这些由祖国南端而来到北国的女青年,由于气候、环境、饮食的巨大变化,一月三次月经来溯,举步维艰。

当时月经使用的粗草纸,把皮肤都攘破。

  睡也是大问题。

陕公、抗大的学员七八人挤睡窑洞土坑,只铺一层茅草,挤得连翻身都困难。

女大生的卧位宽度只有一尺半,起夜回来常常发现没了位里,要拱进去慢慢挤几下才能占领自己的空间。

从小养成蜷身睡习者,很快得到纠正——直腿挺睡。

延安保育小学,“我们一个窑洞要挤十几个人,睡在一个大通铺上,夜里翻身都喊ˋ一二ˊ,一齐动作,否则是翻不动的”。

相比京津沪穗城市生活,相隔天壤。

一些赴延青年悄然离延,转去川渝。

  平均主义的供给制,从分配方式上体现为人人都是“革命螺丝钉”,苏联的共产国际称为“蓝布蚂蚁群”、“红色工蜂群”,对改造有棱有角的个人主义大有裨益,非常有利于加强组织纪律性。

这一延安经验成为日后“大跃进”的历史根据。

1958年8月21日,“大跃进”进入高潮,毛泽东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根据延安经验说:

  要考虑取消薪水制,恢复供给制的问题。

过去搞军队,没有薪水没有星期天,没有八小时工作制,上下一致,官兵一致,军民打成一片,成千成万的人调动起来,这种共产主义精神很好。

人活着只搞饭吃,不是和狗搞点屎吃一样吗?

搞供给制,过共产主义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作风与资产阶级作风的对立;

还是农村作风、游击习气好,22年的战争都打胜了,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就不行了呢?

为什么要搞工资制?

这是向资产阶级让步,是借农村作风和游击作风来贬低我们,结果是发展了个人主义;

建议干部带头恢复供给制;

恢复供给制好像是“倒退”,“倒退”就是进步,因为我们进城后退了,现在要恢复进步,我们带头把六亿人民带成共产主义作风。

  同年8月31日,毛泽东又对供给制与薪给制发表看法,不同意平均主义会出懒汉的说法,“我不相信实行供给制,人就懒了,创造发明就少了,积极性就低了,因为有几十年的经验,证明不是这样的”。

作为政治家,毛泽东十分清楚供给制的政治效用,故以政治挂帅为旗号要求恢复供给制。

1958年8月9日,毛泽东视察山东历城县北园乡,对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说:

“人民公社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

8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毛视察山东的新闻时,特意点明这句话,并在引题中以醒目位置刊出。

  军事共产主义是延安文化人生活的社会天幕,对延安文化人来说,从价值方向与经济可能等各个方面,即从形而上至形而下全方位规定了他们文艺活动的质与量,是研究延安文化人一个有趣视角。

  二延安物价

  抗战前期,全国物价尚低。

何满子1938年入武汉《大汉晚报》,月薪40元。

“至少可以解决生活问题了”。

1940年,何满子在成都编《黄埔日报》“血花”副刊,以少校速记员名额开薪,每月80元,还可负担一位失业朋友的生活费;

所编副刊稿费千字两元,每月掌握约300元稿费,都甚至想用这笔钱自办一份32开小型张刊物。

1939年10月的河南洛阳地面,物价之低廉让走南闯北的职业革命者曾志印象深刻。

她在晚年回忆录中记述:

  我对河南小摊小铺价格之低印象很深。

一大碗面条,一碟咸菜,加住宿一夜,只要两毛钱。

糊辣汤在这一带很有名,无论到哪里都有卖的,一汤碗糊辣汤加四个油炸馓子只要五分钱。

一毛钱买一碟熟驴肉(约三两重),两毛钱买三四斤煮熟的花生。

这些价格比起湖北襄樊来要便宜许多,但也说明这里的消费水平低,群众生活较苦。

  1936年8月,甘肃边区一只鸡2角钱,一头猪1元,一头羊3元。

老乡们用这些牲畜换钱买食盐、棉布、大烟。

除此之外,钞票就毫无价值了。

  1938年,山西汾阳东南一带,八路军685团团长杨得志请带路老乡帮忙买一块钱的鸡蛋,竟买来20斤。

一位当地老乡替尚未婚娶的杨团长找来一位高小毕业的俊姑娘,两头都愿意,但女方父亲要杨团长出100块钱彩礼,杨最多只能给几百斤粮食,人家不干。

杨得志后升任3科旅代旅长,过汾河前,杨得志还想带走这位姑娘,“可最后还是没有带成,主要还是因为拿不出那100块钱来”。

可见,此时币值还相当坚挺。

  1937年4月,曾与瞿秋白同赴苏俄采访的俞颂华(1893一1947),以《申报》记者身份采访肤施(延安),记载所见:

“愈是往北,人民的生活愈是苦。

当地的人以灰色的面条或馍馍和以戏的辣椒酱及灰色的盐果腹。

吃不起面的人,即以山芋或小米当饭。

我们在路上常常以鸡蛋充饥。

那边鸡蛋不贵,且到处可买,一角大洋可买六枚煮熟的”。

延安物价低廉,一说猪肉每斤2角,1角钱可买十来个鸡蛋。

陈明远先生折算延安1元相当于1990年代末的30—35元。

若依相对标准,至少合2008年人民币百元以上。

当时延安整肃贪污的红线沿袭江西苏区标准:

贪污500元以上枪毙。

  曾志回忆录所记述的延安物价还要便宜:

  延安的群众很少种菜,也不太会种菜。

可是大路菜,例如萝卜、白莱、土豆、红枣都还容易买到,就是猪肉、鸡蛋之类也并不缺,还便宜。

一斤猪肉就两角钱。

延安人还有个习惯,不吃“猪下水”,因此猪的肝、心、肺、肠、肚就尤其价贱。

  于光远回忆延安文化沟口的“胜利食堂”,虽然只摆得开两三桌,烹饪水平亦仅相当于如今北京街头的小饭馆,但已是延安的最高档次饭店。

几十年后,于光远还津津有味地记得那里有一道用蛋面白糖食油炸制的甜食:

“三不粘”,这道“三不粘”乃是袭留至今的延安名点,即油炸鸡蛋羹,用鸡蛋、面粉、白糖、食油炸制而成的甜食,不粘碗、不粘筷、不粘嘴。

  像如今涉外宾馆一样,延安也内外有别,涉外物价甚高。

1938年3月下旬访延的武汉记者原景信,人住中华旅社,小小的屋子,泥炕占了一半,炕上挤睡五六人,每晚收费4角;

用餐一盘菜3角,一碗汤3角,如果每顿吃一个菜,一个汤,一盘面条,几个馒头,差不多就须一块大洋。

来延安的大多是文人,文人的钱多半是绞脑汁换来,被这样的剥削,实在有点不甘心。

所以每顿饭吃完的时候,大家总爱说一句:

“县太爷的一月薪金,又被我们一顿吃光了!

”但旅馆老板回报的,却是一阵得意的微笑。

包括雇佣脚夫,八路军每天只给3角/人,穿绿军装的国军就得给3元/人。

  三延安稿酬

  有资料表明,江西苏区时期就已出现稿酬。

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的《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政府机关报,发行量最大。

1931年12月18日《红色中华》第二期,刊登征稿启事,欢迎论文、时评、社会调查、各项新闻等稿件,要求、通俗简明,一经发表,从优酬谢。

每篇稿费“|二毛至一元不等”。

延安时期,至少从1936年6月出现稿费。

人民抗日剧社乃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组建的演出团体,直属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社长危拱之。

1936年6月3日,剧社在《红色中华》报上发布“征求剧本启事”:

“凡是经过审查后,有小部分修改尚可表演的各种剧作品,一律给以酬报:

一话剧、歌剧,一般每出大洋贰元;

二活报每个五角;

三歌及土调每个两角;

四倘有特别出色,表演有很大成功而受看者称许的,给以特等酬报;

五双簧及滑稽的短小作品与活报大洋贰角”。

  1936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还在长征途中,为“在全国和外国举行扩大红军影响的宣传,募捐抗日经费”,中共中央决定出版《长征记》。

因此,8月5日,毛泽东、杨尚昆联名向红一方面军各部参加长征者发出征稿电报与信函,希望积极撰稿,展示长征实况。

征稿信曰:

“来稿请于九月五日以前寄到总政治部。

备有薄酬,聊致谢意”1936年10月28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红军故事》征文启事:

“为着供给红军部队的课外教育材料,为着宣红军的战斗历史,特决定编辑《红军故事》丛书。

每稿至多不超过二千字,来稿采用后,酌致现金或物质报酬”。

1937年5月10日,毛泽东、朱德联名发出《中央军委关于征集红军历史材料的通知》,以纪念“八一”十周年,为编好军史材料,组建了11人的强大编委会。

徐梦秋、张爱萍、陆定一、丁玲、吴奚如、舒同、甘泅淇、傅钟、黄镇、肖克、邓小平等。

通知明确说:

“一切创作稿件和纪念品,送来经采用后,均给以五角至二十元的现金酬报”。

此书后由徐梦秋、成仿吾、丁玲编成,1942年11月出版。

  1940年4月巧日,隶属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的《大众文艺》创刊,毛泽东题写刊名,萧三主编,第一期刊登稿约:

”来稿一经登载,酌致薄酬“。

1940年8月1日,中共西北局宣传部的边区大众读物社创刊《大众习作》,毛泽东题写刊名,致信社长周文,对该刊赞赏有加。

创刊号“约稿”:

寄来的稿子,凡是登载出来的,每一千字送稿费一元“。

  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博古任社长,毛泽东题写报名与发刊词,“创刊号”报眼刊出“本报启事”

(二):

本报竭诚欢迎一切政治、译著、文艺作品、诗歌、小说……等等之稿件。

一经揭载,当奉薄酬。

1941年9月,延安业余杂技团登报征集魔术、武术、双簧、大鼓、相声等稿件,说:

“来稿经采用者,致以每千字三至五元稿费。

未经采用,但本团认为有保留与研究价值者,亦致稿酬,余稿一律退还”,这个启事的特别之处有二:

一是以千字为计酬单位,同时照顾到稿件质量;

二是留下的稿件也给一些稿费,这是比较合理的。

  延安作曲者协会和音协,1942年4月发起“聂耳创作奖”,为当时较高有奖征曲活动。

合唱:

甲等90元,乙等印元,丙等40元;

齐唱与独唱,甲等70元,乙等50元,丙等30元(得奖作品之歌词另致稿酬)。

1941年前钱物稿酬并存,之后多为现金稿费,但“物酬”并未绝迹。

在物资极端匾乏的延安,“物”是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同样珍贵。

“物酬”包括毛巾、肥皂、笔记本、纸张、铅笔等。

这些物品当时奇缺,公家所发根本不够用。

文化人每月按规定、分级别供给几张纸,领取时要严格登记。

人们写稿子多是一张纸当做两张用(两面写字)。

能用上新毛巾和肥皂,就属于“上档次”的人物了,令人羡慕不已。

所以,写稿得到“物酬”,是很自豪、很骄傲的大事。

还有的物酬为赠送书刊,以刊为酬。

1940年9月创刊的《歌曲月刊》的“稿约”:

来稿发表后,以本刊一册为酬,版权归作者所有,但本刊有选编权。

一年后该刊改为《歌曲半月刊》,仍是:

来稿选用者,可以本刊为酬。

当时该刊约为2一5角。

  延安早期油印刊物基本无稿费,以赠送一份当期刊物为酬。

后来的铅印报刊才支付稿酬。

1941年物价飞涨前,稿酬标准大体为1元/千字。

也有铅印刊物不给稿酬的,如《文艺突击》。

1939年初,毛泽东委托边区教育厅长周扬参与《陕甘宁边区实录》编纂:

备有稿酬(每千字一元五角)。

1941年9月10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

“对研究实际问题的文章,要多给稿费。

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员,才算好教员,要多给津贴”。

明显表示出政治价值对稿酬的调节。

  还有一种特殊稿酬。

1943年,鲁艺的秧歌剧《兄妹开荒》演遍延安,中央党校几位炊事员托人给演员送来两双袜子、两条毛巾、两块洗衣皂,“这些东西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这是由于炊事员工作的特殊需要专门发给他们的,他们的舍不得用,送给我们。

面对这些东西,我们感动得都哭了”。

  不过,1941年延安出版物有60余种,整风后1943年只剩三种。

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面向文化程度很低者的《边区群众报》(西北局机关报,常用字仅四百的通俗读物,发行量万余)。

仅供一定级别者的《参考消息》,其他出版图书均须经中宣部审查。

《解放日报》不仅成为唯一信息来源,而且还提供最标准的思想观点。

每天下午16一17时,从中央到基层都派通讯员去领报,清凉山下《解放日报》社十分繁闹,领报回来的通讯员此时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级别化《参考消息》的出现,标志性地说明延安开始信息控制,普通延安知识分子只能读到《解放日报》。

  此时的延安作家可驰骋之地就十分狭促了,文艺类作品只有一家去处《解放日报》第四版综合副刊,稿费每千字二升小米。

这点“稿费”相对于延安作家当时供给制收人,不无小补。

《解放日报》是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印数七千余份,是延安影响最大的媒体。

1944年6月访延安的重庆记者赵超构,如此评价《解放日报》四版编辑艾思奇:

他既然掌握着延安文坛的天秤,我们就无从否认他的权威。

  四稿费用途

  一般作者得到稿费,多买些书刊或是生活必需品。

文化人或专业文学艺术家有了稿费,多是主动与人共享,或是被朋友们“共产”,独自享用的情况极少。

这几乎成了一种特有的“时代风气”或约定俗成的“规矩”。

在这个问题上如“小气”|,会受到人们非议。

延安作家卞之琳回忆:

谁要是从邮局接到重庆、香港以至上海孤岛汇来的

  一笔稿费,就招呼朋友,三三五五,一分而光。

《一个中国革命者的私人纪录》一书,详细记述了萧三夫妇、萧军夫妇,用稿费在餐馆消费的生动场面。

它说:

萧军那时有点钱,点菜花样多,酱牛肉、卤鸡、卤肝、叉烧肉样样都点一些,喝了白酒,剩下的菜,统统打包带走。

萧三一家刚来胜利食堂,多吃西餐,慢慢地他们一家改吃中餐,点一份炒肉丝,简简单单,吃饱为止。

萧夫人(俄罗斯人)很会点菜:

糖醋里脊、青椒肉丝如此等等。

周立波、陈学昭、曾克、张季纯、钟敬文、马可等都谈到过当年延安“一人得稿费,大家去消费”的愉快经历。

  1941年,鲁艺文学系学员穆青的几篇通讯发表于延安、重庆。

这在同学中引起了反响,一来那时很少有人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二来能收到10元!

20元的稿费,这对每月仅发二元津贴费,只能吃到南瓜、土豆的同学们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因此,不管每次是谁收到稿费,大家便欢呼雀跃,到桥儿沟街上买些热烧饼和一碗碗羊杂碎,饱惬一顿。

穆青也因为有点文名,学校动员他上《解放日报》,由鲁艺各级领导动员谈心,要他上《解放日报》去当记者。

“当时我们都不愿当记者,一心想努力成为一名作家”。

最后,由副院长周扬亲自约穆青于延河边,从组织纪律性说到爱伦堡)——当记者并不妨碍当作家,“沿着河岸走了几十个来回,终于被他说服了”。

1942年8月30日,穆青与同学张铁夫一起来到《解放日报》,“从此,我便结束了令人留恋的鲁艺文学系的学习,走上了新闻工作岗位,直到今天,整整45年”。

1945年8月田家英刚收到一点稿费,邀请老友陆石进延安北门外的小饭馆,要了一盆回锅肉、一个“三不粘”、两碟小菜、两碗陕北黄米酒。

39年后陆石仍感慨不已:

“这在当时,已是很丰盛的午餐了。

  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著作得到稿费,大都把这些“外快”用于赞助公益或个人应酬。

1940年“延安各界纪念五四青年节筹委会”发起有奖征文,历时一年多,征得作品150篇。

第二年6月9日评选结束,毛泽东捐赠300元为奖金,周恩来、王稼祥各捐200元,吴玉章捐100元,董必武捐50元。

征文圆满结束。

  毛泽东用《论持久战》的稿费请许多人“搓”了一顿,并组织一个延安哲学研究会。

1939年初,延安民众剧团经济拮据,李富春送来100元,毛泽东送来100元,贺龙送来20元,柯仲平一宣布消息,全团欢腾,买了一头驮驴、一盏汽灯、一些化妆颜料,服装则是从当地群众中临时借用,老百姓大多把演出当真人真事。

这些延安首长的钱主要来自稿费。

1940年,毛泽东再送给剧团300元(据说是《论持久战》稿费),周恩来、董必武、博古也各给剧团送了50元,陈云捐助一台照相机,剧团大大“阔”了一把,该团开办费也仅40元,除了买骡子、毛驴、衣箱,还剩100多元。

又有资料说毛在延安用稿费请许多人吃饭,并组织延安哲学研究会。

  博古也经常拿自己的稿费给新华社、《解放日报》社俱乐部做文娱活动费用,俱乐部每周六组织舞会与娱乐晚会,多少要用点钱。

延安知青何方说:

当时延安只有一辆自行车,主人是罗瑞卿。

据说是罗用《八路军的政治工作》在大后方出版所得稿费购得。

  1939年6月下旬,延安举行欢迎周恩来、秦博古从重庆归来的晚会,一把“大提琴”是一把胡琴固定在一只空“美孚”汽油筒上。

  五经济的放射效应

  虽说泛政治化是延安文艺的基本特色,但经济对延安文艺仍具有不可小觑的制约力。

如延安知青的汇聚,就离不开经济力量。

陕西临渔知青何方,距离延安不过800里,似仅一箭之遥,仍需筹集路费才能前往。

那个时候参加革命是要花钱的,一路上吃的、用的、住的,一切都是自己拿钱。

路费和行李要自理。

所以那个时候去延安参加革命的穷人不多。

一是大多不知道延安是怎么回事;

二是即使听说过,一时也不容易筹到路费和准备好行李。

从国民党地区去延安,太穷的人还真参加不起这个革命呢!

成都的田家英、曾彦修因路远,参加革命各需60块钱,两人都是好不容易才凑够。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只管开赴延介绍信,并不管路费,搭乘办事处的卡车去延安,每位车资14块大洋。

因此,当年赴延知青绝大多数都出身不佳,均为地富、资本家、官员、教师等“剥削阶级”或中产家庭,无产阶级家庭很少能出读书郎,尤其远赴延安,没有钱是到不了的。

  经济理所当然地还制约着延安文艺的方方面面。

1941年春,绥德的几位诗歌爱好者张蓓(沛)、高敏夫、郭小川等人自费创办《新诗歌》,1941年8月15日出了第三期,主编“延安新诗歌会绥德分会”,出版“警备区文化协会”,经售“绥雄西北抗敌书店”,价目“每张二角”,这一期上发表诗歌的作者有:

高敏夫、张蓓、郭小川、公木、萧三、李雷、贺敬之、胡代炜、冯牧、余修、侯唯动、袁烙、隐夫、俞波、李立方、李子奇。

  赴延知青多为中小知青,搞思想搞研究是不行,搞热情浅表的文学倒是正好,一时间延安出了200多个大小诗人。

只要在报纸上发表几首诗,便是诗人一个。

1940年,延安大诗人萧三:

“在延安的青年写的诗最多(文学刊物,例如《大众文艺》上,75-83%是诗歌)。

  “馋”是延安人生活的主旋律。

一位1938年初访延的美军上校写道:

“伙食是每日两餐,只有单调的小米。

身上有钱时,他们就到镇上一家饭馆,把钱花在八宝饭上,因为他们太缺少甜食了。

”中国女大生王紫菲晚年回忆:

到延安后最深的感受就是馋,又身无分文,走在延安街上,见了摊上雪花银似的白面馒头,真眼晕,真想偷几个吃。

一次,三位中国女大生逛市场,兜里总共只有二分钱,只能买一瓶老陈醋,在瓶上刻划下三等份,先是很珍贵地用舌尖舔,觉得味道好极了,酸酸甜甜香香的,就再也忍不住,小狼一般咕嘟嘟一口所喝下自己那一份。

原来就空腹无油水,其中一位回窑洞不久就肚子剧痛,满床打滚,呕吐不止,从此该女生不再沾醋。

君武刚到延安,参加晚会回来,肚饿无食,将白天糊窑洞窗纸的半碗面粉调的粗糊当了宵夜,时隔43年,似乎还回忆起那碗浆糊的美味,当然,这并不是说经常有浆糊可做宵夜的。

直到抗战胜利,延安交际处长金城:

“边区的生活虽然经过大生产运动,比抗战最困难时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艰苦的。

比如一般大灶虽然油、肉和菜蔬比过去有了很大增加,各种粗粮也可任你吃饱,但大米白面还是不充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