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739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课文作文素材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

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只是喊喊口号而己,而是要有实际的行动,尤其是一个地方的领导人更要如此。

信陵君尊贤礼士,以德引才,才成就了一番救国兴邦的伟大事业,真正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典型,是一个礼贤下士,以德引才的典范。

信陵君手无缚鸡之力,胸无过人之智,他之所以能赢得侯生这样的人才,完全靠的是他慧眼识才,靠的是他对人才的尊重,靠的是他卑敬的态度,靠的是他诚心诚意的尊贤礼士的精神,这就是信陵君的“德”。

我们说,一个领导者,只要他有了德,缺乏人才可以引来人才;

有了人才,用德可以驾御人才。

所以古语曰:

“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三国志•蜀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德引才,以德治国,是我们国家治国安邦,振兴中华,全面建设小康的治国方略之一。

▲我认为,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

在他前古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

但是,汉武帝绝不是一个超俗绝世的圣者。

他生平中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他不幸地阉割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天才也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而这个人原来是最能理解他同时崇爱他的。

但是,尽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为一个君王,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凡人,那么以他一生的心智和行为,他仍然应被认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机智超群的智者,一个勇武刚毅的战士,一个文采焕然的诗人,一个想象力浪漫奇异的艺术家。

他不仅开创了制度,塑造了时代,他的业绩和作为也深深地熔铸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

(二)

《离骚》(屈原)与《屈原列传》(司马迁《史记》)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他明知尽忠的为患,但不忍舍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

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

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

正如司马迁所赞: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屈原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智者,一位才华出众而识见过人的智者。

问题在于,世间智者颇多,而如何使用才智,则是个人的悲剧与否的关键。

在屈原与渔父问答中,渔父明确地劝他: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如果将这段问答视为后人怀念屈原时虚构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召唤屈原如何使用自己才智的另一种声音。

屈原如果顺从了这种声音,他至少不会遭遇被流放而自沉江水的悲剧,亦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但是,屈原坚守自己的心灵操守,就只能走向悲剧。

▲尤其令人深思的是,在《屈原列传》中,在历史上的许多现实的场合,真正的智者与忠者,力量总是那么孤弱;

将心智用于谋私,用于邪恶的人又是那样之多。

上官大夫“心害其能”而“争宠”;

靳尚、郑袖为了私利而卖国;

而怀王又昏愦无能,任由奸佞害忠。

这是人性的丑陋,这更是社会机制对人性丑陋的纵容。

于是乎,君将不君,国亦不国,超越于任何个人悲剧的国家悲剧亦势所难免地发生了。

这便是司马迁从人的灵魂深处,从人间关系之中所揭示的屈原悲剧的最深刻之处,亦是屈原悲剧最有价值的地方。

每读《史记•屈原列传》,我的脑海中就会交替映现出两幅遥远而清晰的画面:

一幅是“屈子行吟图”,是屈原作为诗人的永恒雕像。

一幅是,屈原自沉一百六十多年之后,年方二十的司马迁“南游江淮”,来到屈原自沉的汩罗江畔,临流凭吊,嘘唏垂涕。

▲理解这两幅充满浓郁的悲剧气息的画面的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位悲剧诗人和一位悲剧诗人式的史学家的灵魂穿越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汩罗江畔,在司马迁幽禁的囚室中进行的一次对话;

看作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深刻解读。

正因为如此,这篇《屈原列传》便不仅是对屈原生平事迹的简要记载,而且是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真实”记录。

▲《报任安书》中说: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作为诗人的屈原,就是司马迁心中的“倜傥非常之人”。

所以,司马迁为屈原而“悲其志”,为屈原而临渊流涕,并采用屈原《涉江》诗中“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句意,亦为屈原下一断语: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意即由于屈原有着异常高洁的人品,所以才引用了许多美人香草来作比喻。

▲《屈原列传》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

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

(三)

《鸿门宴》(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

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然垓下一战他却一败涂地,终酿千古遗恨,何也?

这是“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

”是因为没有夺取天下的深谋远虑。

至垓下被围,乌江亭长劝项王渡江东称王,以期卷土重来,然项羽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最终“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

真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指出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只依赖武力。

毛泽东则说“不可沽名学霸王”。

而项羽呢?

他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还炫耀武力为荣事,两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上天。

如此糊涂岂非败情之悲吗?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

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

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

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

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

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

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做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

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

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

“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

《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史记》中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的壮大场面。

项羽说:

“彼可取而代之也。

”刘邦却说: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两人觊觎帝位之心相同,但其语言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

项、刘性格之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四)

《孟子》

▲孔孟创立的儒家核心思想逐渐地成为中国古代国家的意识形态,对后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仁:

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

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

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

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能等。

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

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

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悌:

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孟子》名句精选精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译:

贫穷时就搞好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国土次于人民,而君主应该在最次。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亡)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完全相信《书》(指《尚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

)10、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一个人应当对某些事放弃不做,才能够集中力量有所作为。

——做事应当有所选择)12、“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译:

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1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离娄篇》)释:

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

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14、“王顾左右而言他。

”15、“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

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16、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孟子的“舍生取义”观点与先他近百年的孔子的“杀身成仁”理念一脉相承。

这一观念两千多年来历久而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舍己为民,捐躯为国的动人篇章。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无不字字珠玑,光华灿烂!

谁能说“成仁取义”的学说毫无关系呢?

(五)

右手举《孟子》左手握《庄子》

我很庆幸,在生命发展需要的阶段,我读到了《孟子》,也读到了《庄子》;

我很欣慰,随着阅历渐长,涉世愈深,我对两部著作重读了一遍又一遍,竟也能悟之愈多,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我感觉我的生命里已离不了二位圣贤已汩汩流淌了两千多年仍不衰竭的智慧活水的滋养。

我只有右手高擎《孟子》,左手紧握《庄子》,才能竭诚尽力坦然泰然走好自己的路。

也曾心怀高远理想,头顶鸿鹄之志,跋涉求索于人生之山,无奈总是山重水复、阴霾难尽的苦日居多,也曾思虑忧悒、胆怯畏惧旅途中的迷雾浓云、恶风苦雨,为一己之追求尚且如此艰辛,遑论为民为国乎?

是先生“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

求之有得,得之有命”、“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等振聋发聩之语如当头棒喝,让我猛醒。

眼观世风日下,目睹一个个受物欲浸染愈深的生命个体变得面目全非,是先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道在迩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为我及时指点了迷津。

当倍觉生命卑微,小我难逞大志惰性随之滋长之时,是先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我了悟了人生进退的法度。

当慨叹人际间藩篱高筑沟通艰难灰心失望之时,是先生“推己爱人”的精深思想与“信任多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人(莎士比亚)”的博爱理想恰如两盏高悬的明灯照亮了我的心扉,也使整个人类前行的路不至于昏暗,我深信这灯必将照耀千古!

只要能秉承一点先生的“生无所息”精神真谛,屈指可数的人生时日又怎能虚度一日?

沐浴着每天都是新的太阳我会默默提醒自己今天一定要是新的。

白昼易过,黑夜难熬。

同样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辗转难眠之夜里,该到那里去寻找守望月亮的树,才能让湮没红尘日久难免沾染世俗之气的心灵得到洗涤、澄澈?

从不奢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显要富贵,但如何使有点蒙尘纳垢的心灵得以重新自由呼吸?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原来先生也有着与我一样的迷茫和困惑。

可是先生远比我等“有见,口未能言”之辈看得深刻、精辟、透彻。

与其“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般遭受“天刑”的折磨,为何不去寻求“乘物以游心”的顺应自然,保持追求心灵的自由之路呢?

先生所语“无名”、“无功”、“无己”的“圣人”、“神人”、“至人”境界我或许望尘莫及,但循着先生指点,试着学会超脱坦然面对人生善恶、得失、祸福,我也能感觉到环绕在渺小自我的周围原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它本就和天际群星交相辉映,与宇宙融为一体,这真是一片绝妙的“神境”呀!

读点《庄子》,苦了,累了,倦了,浊了,厌了的眼会慢慢变得清亮起来。

即使仍然踌躇歧路,踯躅险要,只要一边右手高举《孟子》,扬先生自行自助自足自信自律之风,一边左手紧握《庄子》,汲先生自爱自觉自卫自由自然之气,我就能充实、踏实、朴实、真实地度过我唯一的一生。

(六)

《逍遥游》与庄子

▲《庄子》一书:

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

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

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

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

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

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

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

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

"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一位评论家所说:

“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

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逍遥也只是对一种理想化社会的追求。

《逍遥游》最后一段,庄子说: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这就是无所待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认为只有“无己,无功,无名”者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辩证的看,庄子说“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可以理解为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这当然有道理。

但庄子又认为,人是不可能认识世界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认识无限的知识,那就他危险了。

于是反对一切认知,猛烈抨击儒墨。

这不自相矛盾呀,不认识世界怎么才能遵循事物的规律。

难道庖丁一开始杀牛就游刃有余了吗?

自相矛盾恰恰说明庄子思想的荒诞一面。

▲庄子与若芷同游濠水桥上,情意绵绵。

“倏鱼出游从容,这是鱼的快乐啊!

”“你不是鱼,怎晓得鱼儿的快乐?

”“你不是我,怎晓得我不知鱼儿的快乐?

”“我不是你,当然不晓得你;

你更不是鱼,那么你怎会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语塞,忽地放声大笑:

“可是我晓得与你同游的快乐啊!

我是在濠水桥上晓得的。

▲说到庄子,就不能不说他那一切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具体地说,不能不说他的性情率真,胸襟博大,汪洋辟阖,如鲲鹏展翅击水三千里,远离滚滚红尘,又如蝴蝶款款而飞,悠游自在,心有所适,自得其乐,行之所安;

不能说他一心向往逍遥之游,不为外物所拘,不为俗议所限,风流倜傥,潇洒自在,视名利荣华为生命之枷锁,故弃之如粪土;

不能不提他拒意识形态于千里之外,因为他认为,那是自由思想的羁绊。

一切顺应自然,虽然不免有些绝对化,也不免太过于消极,但生活在滚滚红尘的人们,都不得不承认,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本来就如此。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双手搂得过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

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堆土建筑起来的。

千里的旅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事物的成就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发展起来的。

这一定的步骤必须循序渐进。

▲《逍遥游》中表现了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的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

什么苦情呢?

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比较想象:

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

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这种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在激烈的竞争中,你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别人的成功而自己仍一事无成而“望洋兴叹”;

在艰难的求知生涯中,你无论你有多大的成就感,你都不能自满,要不然就会“贻笑大方”。

这也是庄子《秋水》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上李邕》(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

大鹏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

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

在此诗中,他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比,这只大鹏即使是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扇,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

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七)

《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红楼梦》全书首先进行的自我总评。

整部小说也确然如此,写尽荒唐之事,然情节最是牵动人情,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卿卿我我、恩恩怨怨的情爱是荒唐的,揭露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意义的。

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

然而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