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7578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docx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2、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3、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5、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7、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9、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

这说明(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1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11、爱因斯坦说: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   )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12、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1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作否定回答的是(   )

A.不可知论者                     

B.所有唯心主义者

C.唯物主义者                     

D.可知论者

 

14、中国古代庄子说: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一种(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15、“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一种( )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6、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17、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1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20、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    

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21、发展的实质是 (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3、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25、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2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家

 

27、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的实现。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28、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

A、内容   

B、作用   

C、作用形式    

D、作用力度

 

29、资本主义国家向私人企业加工订货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属于(   )。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B、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C、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D、国民经济计划化的一种方式

 

30、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大量的财政支出是用于(   )。

A、维持政府运转的需要  

B、干预社会经济活动,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C、资本输出            

D、扩充军备

 

3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节代表着(   )的利益。

A、大垄断资本家  

B、中小资本家 

C、垄断资产阶级整体 

D、全体劳动人民

 

32、资产阶级国家参与社会再生产的目的是(   )。

A、实现供求总量平衡,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B、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社会生产力

C、实现充分就业     

D、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33、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

A、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

B、发达国家带动其商品输出的手段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互助互利关系

D、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

 

34、1993年初,(   )取代欧共体正式成立。

A、世界贸易组织    

B、欧洲联盟   

C、亚太经合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36、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C、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  

D、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

 

37、“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这就是说(   )。

A、只有出现了货币,商品价值才得到了外在表现

B、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外在尺度必然是货币

C、货币可以将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准确表现出来

D、价值的内在尺度只有通过外在尺度才能表现

 

3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3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0、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C、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3.“白马非马"的命题(    )是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5.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     )

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     

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

D.要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6、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产生的途径包括(   )。

A、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于一个新的企业   

B、国家财政拨款新建的企业

C、国家向私人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    

D、两个以上的垄断企业的联合

 

7、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控(   )实现。

A、运用经济手段、经济杠杆  

B、制定经济政策

C、经营管理国有企业        

D、计划指导

 

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调整的表现形式是(   )。

A、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  

B、国民经济计划化的实行

C、股份公司的出现    

D、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9、二战后,生产日益具有国际化的趋势,表现在(   )。

A、科技革命使科技发展和生产进步日益具有国际性

B、产业资本国际化、跨国公司兴起和国际专业化分工

C、资本输出出现,有力推动了生产和交换国际化

D、旧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日益被卷人世界工业分工体系

 

10、战后以来,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秩序产生较大影响的国际经济组织主要有(   )。

A、海牙国际法院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      

D、世界贸易组织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简述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

4、简述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论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2.当代世界有哪些社会主义思潮?

对他们如何评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四)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D 4.C 5.B 6.C 7.C 8.A 9.A10.C 11.D 12.D 13.A 14.A 15.D 16.C17.A18.C19.A20.B21.D22.D23.C24.A25.C26.C27.B28.C29.C30.C31.C32.D33.D34.B35.B36.D37.B38.C39.B40.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AC 3.BD 4.ABCD 5.ABD 6.AC 7.AB 8.BCD 9.ABC 10.BCD

三、简答题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2.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 划分的依据不同:

前者是按周转方式划分,后者是按是否是剩余价值来源划分

划分的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考察资本周转的情况,后者是为了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

划分的内容不同:

固定资本只包括劳动资料,流动资本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可变资本包括只劳动力。

4.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低,是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旧的社会分工所带来的劳动差别,是按劳分配存在的直接经济原因。

四、论述题

1.分析社会基本矛盾,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力。

结合上述原理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2.随着当代西方社会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也竞相展现,其中就有各类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较大者有民主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后社会主义等。

民主社会主义。

这是在西方特别是西欧影响最大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

从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法兰克福宣言》发表起,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西欧国家的工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就积极活跃于政治舞台,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政党之一。

它们宣扬的以“四大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思想民主、国际民主)为核心内容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不但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潮之一,而且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扩散和渗透。

80年代后期苏东诸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更使这一思潮影响大增,苏东各国纷纷抛弃原有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经济制度,向民主社会主义所指导的方向演变。

前苏共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便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忠实信徒,在他的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苏共一步步向社会党性质演化,至苏共二十八大,将民主社会主义性质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取消了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

故此,有人将戈氏称为当代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

这种思潮明显受当代的西方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启发和影响。

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者认为,在后工业社会中,人类面临如生态环境、资本短缺、人口爆炸、失业、核武器的威胁等问题,只有通过共产主义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共同归宿和必然规律。

他们指出,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生产上将不再追求物质的无止境增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自我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上,即注重人本身的发展,而这正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

显然,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者更多的是站在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上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他们是将西方流行一时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与共产主义思想信念结合起来,为后工业社会所作的制度、体制及价值观念的解释。

   生态社会主义。

本世纪50、6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社会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环境问题,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环保运动,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及时地顺应了这一意义深远的社会动态,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社会主义的观点。

他们从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人文主义立场出发,认为人类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矛盾和危机的结果,为此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地球”的口号。

另外,还有一些人对资本主义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过度采掘、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表示愤怒,他们虽然对现实社会主义表示不满,但仍寄希望于社会主义来解决生态问题,认为社会主义限制利润和市场的逻辑使它有希望通过反省和自我超越,建立一个摆脱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西方一些国家以环保为宗旨的政党——绿党也公开打出“生态社会主义”的旗号,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和社会党也有向“生态社会主义”靠拢的倾向。

估计随着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生态社会主义的影响会进一步扩大。

   市场社会主义。

这是在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受挫、西方世界凯恩斯主义失灵的情况下,西方一些左翼政党和理论家倡导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不但不排斥市场,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可或缺的,应从市场就是资本主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的误区中走出来,将市场经济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结合起来。

市场社会主义在80年代以来受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的改革的影响,迅速扩大其影响范围,许多市场社会主义者也纷纷将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推向更深的层次,提出了许多所谓市场社会主义的模式。

特别是在苏东社会主义受挫后,西方一大批左翼理论家经过短暂的沉默和思考之后,将市场社会主义作为未来社会的追求蓝图,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较为系统的理论学说。

但是,从西方整个社会主义研究状况看,市场社会主义也受到了一些左翼人士、生态社会主义者、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者的批判。

   后社会主义。

所谓后社会主义一般是西方学者对原先实行以苏联模式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反省、改革后,所选择的新发展道路的称谓。

后社会主义者认为,以往的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教条化的社会主义,而后社会主义则是相对成熟的、符合各社会主义国家实情,以社会发展、公平、民主、效率为理念的社会主义。

这种观点在东欧较流行,一些后社会主义者既批判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承认东欧国家的巨变是资本主义性质,而将巨变后这些国家的发展道路和特征称之为“后社会主义”。

这种观点在我国理论界也有反映,有人将我国现阶段的或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称为“后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