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7584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年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青岛版Word文档格式.docx

  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的、灵活地运用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用割补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难点

  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不仅掌握面积计算的方法,还要参与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的过程。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推断、判断、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挥操作在探索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指导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操作活动,在操作活动中完成对新知的建构的过程。

  尊重个性化的思考,鼓励策略的多样化。

  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不同的学生认知事物的方法和角度不尽相同。

教学时,应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重视渗透“转化”思想。

  通过本单元中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等,渗透转化思想。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11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面积2

  梯形的面积2

  组合图形的面积2

  公顷和平方千米1

  回顾整理1

  我学会了吗1

  总计1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66页,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提示

  《平行四边形面积》是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5—66页的内容,是多边形面积单元的节课。

它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图形平移、旋转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借助数方格的方法,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再引导学生运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学过的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渗透“转化”思想。

本节课积累的活动经验和数学思维方法是后面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领会割补的实验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自主探究和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平行四边形卡片、方格板、直尺、剪刀、PPT

  学生准备:

练习纸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师:

看工人师傅们正在安装玻璃护栏,仔细观看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

我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玻璃。

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信息。

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

求玻璃的面积,就需要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直接呈现教材主题图,让学生利用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直接导入新课,简约、有效。

  探究新知:

  积极引导,进行猜想。

为了研究的方便,咱们先从手中的这张平行四边形的卡片开始,现在老师把它放大到屏幕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谁来大胆的猜测一下

7=35

你的意思就是这两条邻边相乘,还有其他猜测吗?

我猜测是28平方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

我觉得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它的面积,也就是4×

7=28平方厘米

  对所猜的结果进行验证。

大家来看,这可是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不可能有两个结果?

那现在怎么办?

我们可以量一量。

你的意思就是用面积单位量一量。

打开学具袋,利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想办法测量出平行四边形卡片的面积。

同学们,现在是不是已经有自己的结论了?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大家?

老师,我是这样数的,我先数的满格,一共22个格,我又把两个半格算成一个整格,一共是6个格,22+6=28,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28平方厘米。

数的真仔细,还有其他不同的数法吗?

老师,我是把这个角拼在这边,这样就好数了,这样一排有7个格,有这样的4排,4×

7=28,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厘米。

这样数确实简便。

看我们刚才的猜测,哪种是对的?

7=28,

  深入探究,理解原理。

数方格虽然可以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计算方法。

如果不用面积单位度量的方法,又有什么好的策略?

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

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

同桌之间先讨论讨论方法,再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亲自动手尝试尝试。

我看不少同学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上台展示给大家。

  生1:

我沿这条高剪开,把这个三角形移到右边,就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剪拼后的长方形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

相等

为什么要沿高剪?

不沿高剪行不行?

不行,不沿高剪就拼不成长方形了。

  生2:

老师,我是沿平行四边形的中间的一条高剪开,平移到右边也拼成了长方形。

大家看这两位同学的剪拼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剪拼前后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都是沿高剪的

  生3:

剪拼的位置不一样

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像这样的剪拼方法就有无数种。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两位同学的剪拼过程。

看老师这里,我沿平行四边形的这条底上的高剪开,同样也拼成了长方形。

对比转化前后的图形,你有哪些发现?

我发现转化前后面积都是相等的

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我发现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

说的太好了。

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

这个发现真不错,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么现在你能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长方形的长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

  适时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高长方形的面积=长×

教师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了大胆猜测之后,针对不同的猜测结果,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回到原点,从数方格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在简单中蕴含着复杂面积问题的解决策略;

接下来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断接近所求的目标,发现其中的规律,帮助学生形成与积累数学模型建构的经验。

这样的活动经验是后面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方法乃至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很好的落实了课标关于四基的要求。

  巩固新知:

通过转化的方法,再次验证了我们的猜测,看来猜测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那现在你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玻璃的面积了吗?

  众生:

会了,

怎样计算

只要测量出玻璃的底和高的长度,用底乘高就是玻璃的面积。

玻璃底和高的长度都有了,你会计算吗?

用1.2×

0.7=0.84平方米,玻璃的面积就是0.84平方米。

如果直接用底乘高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是不是太简单了?

老师这里有一个有难度的问题你敢来挑战吗?

看大屏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用15×

8=120平方米

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应该用平行四边形的底去乘相对应的高,而不能乘邻边上的高。

那现在咱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能求出线段cD的长度吗?

同学们课下仔细研究一下。

  达标反馈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都。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其中的一条高剪开,平移后可以拼成一个,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田,底是250米,高是78米。

这个麦田的面积是多少?

  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草地,底长24,高是底的一半。

如果每平方米的草可供3只羊吃一天,这块草地可供多少只羊吃一天?

  答案:

1.相等2.长方形长方形底高3.250×

78=19500

  24÷

2=1224×

12×

3=86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知道了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

  ……

像这样把未知的转变成已知的,就是数学上经常用到的转化思想,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也能利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好,下课!

最后巩固提升,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主动实现了方法的迁移,使其总结概括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布置作业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为。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不变,高扩大10倍,面积。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5d,高4d,面积是d2.

  判断:

同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一定相等.

  选择: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底和高

  A.相等B.不相等c.不一定相等

  量出图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算出它的面积.

  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24厘米,高2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底是1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与一个高为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多少?

  0.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78c,cD边上的高是18c,Bc是24c,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AD

  Bc

1.底×

高S=ah2,扩大10倍3.204.×

5.c6.略

  2分米=20厘米24×

20=480

  60÷

15=49.6×

4=9

  0.78-24×

2=3030÷

2=1515×

18=270

  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转化

  长方形的面积=长×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选择教材上的情境,让学生利用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直接导入新课,简约、有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我们青岛版教材每单元都是一个连贯的情境串,我认为老师没有必要为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创造,或为了标新立异而故意避开课本中的情境。

教材是专家学者依据课程标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是教师教与学的规范、科学的文本材料,教材的每一处设计都凝聚着编写者的创意和匠心,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从编者“编”的角度去解读教材,用好教材。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个环节是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意识到,“剪拼”的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千秋,但图形变形的本质和这一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是相通的。

再确认了“剪拼”方法的合理性后,这时我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对不同的“剪拼”方法进行了梳理回顾,带领学生找寻原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各要素间的联系,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自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且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提炼和归纳,有助于学生形成与积累数学模型建构的经验。

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通过这节课,我还深深地感觉到,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有效的教育机智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着重加强的。

比如,讲到量一量时,学生提出用尺子量一量,还有的学生提到用点子图量一量,当时我就有点不知所措了。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艺术,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你们小组的发现很重要,还有哪个小组也有发现?

我们小组是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的一条高将它分成两个这样的图形,通过平移拼成了一个长方形,也发现了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我们小组是从两条对边的中点画出两个小直角三角形,然后平移也变成一个长方形。

大家的方法都很好,虽然剪拼的方法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没学过,但学过长方形的面积,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就是运用了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说得太好了!

想这样我们把未知的转变成已知的方法就是数学上常用的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而又热闹得研讨氛围,鼓励学生开拓思路积极探求猜想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教学资

  将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沿高剪开,再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

  A.面积与周长都不变B.面积与周长都变了

  c.面积变了,周长不变D.面积不变,周长变了

  将一张平行四边形纸剪拼成一个长方形,现在的图形周长与原来相比

  A.变大B.不变c.变小D.无法确定

  说课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说教材

  说学情

  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并了解了它的特征,以及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面积,但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领会割补的实验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我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根据高效课堂的新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利用多种媒体,采取活动体验、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直接体验,有效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从四个环节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直接呈现教材主题图,让学生利用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从而揭示课题,这样直接导入新课,简约、有效。

  这样顺理成章的进入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

我分三个层次展开我的教学。

  个层次积极引导,进行猜想。

  为了研究的方便,咱们先从手中的这张平行四边形的卡片开始,现在老师把它放大到屏幕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谁来大胆的猜测一下。

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7=35或4×

7=28,合理的猜测是既能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又提升了学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技能。

  第二个层次对所猜的结果进行验证。

  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不可能有两个结果?

引入学生想办法验证,由于前面的学生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基础,学生很自然的会想到量一量。

这时我为学生准备准备的方格板和平行四边形的卡片等材料,想办法测量出平行四边形卡片的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格子板数出平行四边形卡片的面积是28平方厘米。

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方格的方法先数的满格,一共22个格,我又把两个半格算成一个整格,一共是6个格,22+6=28,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28平方厘米。

把这个角拼在这边,这样就好数了,这样一排有7个格,有这样的4排,这样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邻边没关系,而是与底边和高有关系。

同时,第二种数方格的方法为下面第三个层次的探究图形深入探究,理解原理的转化做好铺垫。

  数方格虽然可以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计算方法。

  这时教师做出追问:

  大家看到同学展示的剪拼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来回顾一下这两位同学的剪拼过程。

这是学生很容易说出:

我发现转化前后面积都是相等的;

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我发现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断接近所求的目标,发现其中的规律,帮助学生形成与积累数学模型建构的经验。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

  通过转化的方法,再次验证了我们的猜测,看来猜测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这样我们回到课的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容易算出1.2×

由此我又设计了一个拓展的环节

  让学生知道用平行四边形的底去乘相对应的高,而不能乘邻边上的高。

而且还引导学生那现在咱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能求出线段cD的长度吗?

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有所巩固提升,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主动实现了方法的迁移,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这个环节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并让学生知道像这样把未知的转变成已知的,就是数学上经常用到的转化思想,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也能利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使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强调转化思想,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这样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再看板书时,使学生能够连贯的回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做到一目了然。

  资料链接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

  《课标》把“双基”改变“四基”,即改为关于数学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演绎和归纳不是矛盾的,其教学也不是矛盾的,通过归纳来预测结果,然后通过演绎来验证结果.在具体的问题中,会涉及到数学抽象、数学模型、等量替换、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但最上位的思想还是演绎和归纳.之所以用“基本思想”而不用基本思想方法,就是要与换元法、递归法、配方法等具体的数学方法区别.每一个具体的方法可能是重要的,但它们是个案,不具有一般性.作为一种思想来掌握是不必要的,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很可能就忘却了.这里所说的思想,是大的思想,是希望学生领会之后能够终生受益的那种思想方法.

  史宁中教授认为:

演绎推理的主要功能在于验证结论,而不在于发现结论.我们缺少的是根据情况“预测结果”的能力;

根据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而这正是归纳推理的能力.

  就方法而言,归纳推理十分庞杂,枚举法、归纳法、类比法、统计推断、因果分析,以及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综合分析等均可被包容.与演绎推理相反,归纳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借助归纳推理可以培养学生“预测结果”和“探究成因”的能力,是演绎推理不可比拟的.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双基教育”缺少归纳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不利,对培养创新性人才不利.

  一、什么是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所谓的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一些观点,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普遍的规律,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所谓的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即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也可以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