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7684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河北省博野县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河北省博野县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

“鸡者稽也,能稽时也。

”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

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

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

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

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千活吧。

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

《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

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扎鸡司晨”。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

“妇人专政,国不静;札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晋书·祖巡传》记载,祖邀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跳说:

“此非恶声也。

”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

《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

“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

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

“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

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

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乌,双睛在目。

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

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

“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

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

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

凤凤的别名是鸭鸡。

《尔雅·释兽》说:

“鸡三尺为鹤。

”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

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

“君独不见夫鸡乎!

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

”“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遨“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

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

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鹅,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祖居江西德安县。

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给童年的袁隆平心里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

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

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1949年,袁隆平在南京中大附中读完高中。

当时,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为了全家议论的焦点。

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慈善的母亲让孩子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

他教外语,效果良好。

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能力,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

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

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炼徒手切片技术。

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时,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

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

他深有体会地说:

“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的而立之年,也是他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

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党的十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

”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

“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

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但只得到了一些奇花畀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

这引起了他的沉思,他决心开阔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

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进行探索。

1960年受天然杂交稻株的启示,在育种方法上他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课题上来。

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仍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

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

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口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

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

【相关链接】

①袁隆平(开场白):

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持人:

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

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

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青少年科技博览》)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B.袁先生身体力行,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

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年轻时候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家人的支持下

,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D.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

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密切结合。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袁隆平凭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及以其名字命名的一颗小行星(811

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

C.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

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不大作为。

E.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6.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那么,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恍惚

田洪波

这是一件真事。

那时候我还小,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吧。

家里的粗重活并不需要我动手,因此我就有了和他接触的机会。

他是开东风牌汽车的司机,几乎个把月就会为我家拉一次煤。

他的脸很黑,长得块头很大,大约有一米八十多吧,手掌在我面前撑开像个芭蕉扇。

我常出奇地看他,管他叫黑叔。

黑叔和我父母是朋友。

但在那个年代,即使有朋友的关系罩着,当黑叔把一车上好的煤拉到我家门前时,实际上,我的父母早为他准备好了饭菜。

这在当时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不管给谁家拉煤都是如此招待。

全家人会忙着卸煤,而司机则可以自顾自地进屋喝酒吃菜。

黑叔曾和父母客气过,但父母依然不肯怠慢他。

当黑叔把车的一侧档板打开后,父母就会把他让进屋里,备好了热水让他洗手,烫好了白酒给他解乏。

黑叔盘腿坐在炕上享用喷香的饭菜时,我会把手指下意识地伸进嘴里,躲在外屋门角羡慕地看着他。

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黑叔发现了我,就把我悄悄叫进屋。

黑叔的面前,摆放的是炒鸡蛋,油炸花生什么的,还有白晶晶的大米饭,冒着醉入的袅袅香气。

那时有“大米饭,炒鸡蛋,撑死王八蛋”的说法。

我就经常在心里念叨这句嗑儿,直到黑叔会意地用筷子夹菜给我吃,我才再没有在心里冒犯过他。

黑叔有时会笑着问我,上学没有?

或者问,就快上学了吧?

我下意识地摇头或点头。

黑叔接着叹息一声,人一定要有知识才行,然后会望着我出一会儿神。

有次黑叔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

就是说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

我几乎不假思索,开汽车,像叔叔一样!

把黑叔给说笑了。

但他的脸很快又严肃起来。

记着,人长大了可以有很多选择。

比如,你可以当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

可以研究一些难题,做一名科学家或者专家。

人没有知识,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就是一个干苦力的躯壳。

我会问黑叔一些他家里的情况。

我记得问过他,叔叔,你们家里有几口入呢?

黑叔半晌才悠悠着说,八口。

我不知道接下来还应该问他什么。

后来黑叔给我夹菜,我就吃出了难得的惬意,就非常乖巧的问他,家里就你一个人工作吗?

黑叔显然没料到我会问出这样的话,定睛地看着我,点点头,然后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

那段时间,我们一大一小处得好朋友一样。

黑叔并不是每次都风卷残云,他会剩下一些饭菜,然后从怀里摸出一个小饭盒,把剩菜小心装进去,再用塑料薄膜仔细地包好。

黑叔知道我不会把看到的说给父母,因此,黑叔也坚守着偷偷给我菜吃的秘密。

有时父母想支开我,但黑叔不让,说,正好我们爷俩唠唠嗑。

因此事实上,我们算是同盟。

而黑叔答谢父母的方式,就是给我家拉来又大又亮的块煤。

那时候的我是快乐的。

我常盼着家里的煤快点烧尽,盼着黑叔的到来。

那样我就又可以在伙伴们面前炫耀了。

那年冬天的时候,我发现黑叔的饭盒大了一圈。

而且,我注意到黑叔吃得不是很多。

黑叔显得心事重重,吃饭时面对我的提问,常会讶然地抬起头,却并不能马上明白我的意图。

有次我忽然问黑叔,你能吃饱吗?

黑叔长时间地瞅我,然后用手扳过我的肩膀,你长大了,以后会有出息的!

很明显,黑叔把饭菜多数都装在饭盒里了。

当然,黑叔不会缺少给我的那部分。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家里拉过两次煤,司机却不是黑叔。

我小心翼翼,也不敢多问,我怕父母知道我们之间的小秘密。

我照旧会倚着门角羡慕地窥探司机吃喝,不过新来的司机却并不待见我,只顾忙活饭桌上的。

我多少有些失望,而且开始想念黑叔。

那天睡下不久,我听到父母说话,他们谈到的人正是黑叔。

父亲说他出车祸了,好像有可能会被截瘫什么的。

母亲叹气,说,怎么会碰上这么档事呢?

父亲说,听说,他家老三和老四这学期没考好,老师家访了,他精神有些恍惚,没把好方向盘,连车带煤栽沟里了……母亲又叹气,学习是长久的事,急个啥呢?

我的眼睛在黑暗中犬睁着,眼前浮现出黑叔的笑容,不由在心里问:

黑叔还能站起来吗?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

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说“这是一件真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吸引读者。

依据真实的细节与对人物心理逼真的描写可判断本文叙述的事情是生活中的真事,具有全真性。

B.当黑叔问我“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开汽车,像叔叔一样”,然而黑叔严肃地说“人长大了可以有很多选择…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可见黑叔是一个好讲大话的人。

C.孩子学习不好,黑叔的希望就有可能破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孩子身上浮现,他焦躁、恍惚。

这是黑叔发生车祸的主要原因。

D.黑叔身体健壮,又有驾驶的技术,按说应该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他和家人却依然吃不饱。

文章通过叙述黑叔一家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批判了那个时代对人的摧残。

8.小说的结尾,“我”“不由得在心里问:

黑叔还能站起来吗?

”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请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的角度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完颜守贞本名左靥,大定改元,除彰德军节度副使,迁北京留守。

二十五年,起为西京警巡使。

世宗爱其刚直,授中都左警巡使,迁大兴府治中。

御史台奏守贞治有善状,世宗因谓侍臣曰:

“守贞勋臣子,又有材能,全胜其兄守道,它日可用也。

”章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

时上新即政,颇锐意于治,尝问汉宣帝综核名实之道,其施行之实果何如。

守贞诵“枢机周密,品式详备”以对,上曰:

“行之,何始?

”守贞曰:

“在陛下厉精无倦耳。

”久之,进尚书左承。

明昌三年夏,旱,天子下罪己诏。

守贞惶恐,表乞解职。

乃出知东平府事。

命参知政事夹谷衡谕之

曰:

“东平素号雄藩,兼比年饥歉,正赖经画,仰其为肤往绥抚之。

”赐金币、厩马,以宠其行。

它日,上问宰臣:

“守贞治东平如何?

”对曰:

“亦不劳力。

”上曰:

“以彼之才,治一路诚有余矣。

”四年,召拜平章政事,封萧国公。

上尝叹文士卒无如党怀英者,守贞奏进士中若赵讽、王庭药甚有时誉。

上曰:

“出伦者难得耳。

”守贞曰:

“间世之才,自古所难。

然国家培养久,则人材将自出矣。

”守贞通法律,明习国朝故事,又喜推毂善类,接援后进。

朝廷正人,多出入门下。

承安元年,降授河中防御使。

五年,改部罗火扎石合节度使。

久之,迁知都府事。

时南鄙用兵,上以山东重地,须大臣安抚,乃移知济南府。

卒,上闻而悼之,谧曰肃。

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金史·列传第十一》)

10.下列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

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B.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C.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D.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传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兴府”中“府”是唐代至清代行政区域名,比县高一级,相当于汉朝的郡,府的长官称知府。

B.“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长官为御史,在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朝廷百官与地方官吏。

C.“罪己诏”是帝王在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危难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D.“萧国公”中“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

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完颜守贞才能不凡。

两代皇帝都赏识他的才华,比较器重他,世宗曾当众表扬他,章宗则因其才能卓越、治绩出众而封他为萧国公。

B.完颜守贞博闻强识。

当章宗锐意于治,询问关于汉宣帝综核名实方面的情况时,他能够诵出史书上的句子,准确回答皇帝的问题。

C.完颜守贞见解独到。

在世宗感叹像党怀英那样的文士

极难得到的时候,他认为只要国家尽力培养,时间一长,就会有杰出人才出现。

D.完颜守贞善于理政。

做大兴府治中时,因“有善状”受到御史台推崇;担任被认为难以治理的东平府知府时,治理起来也并不费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东平素号雄藩,兼比年饥歉,正赖经画,卿其为联往绥抚之。

(5分)

(2)守贞通法律,明习国朝故事,又喜推毂善类,接援后进。

(5分)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

山名。

②西山寇盗:

指吐蕃。

③梁父吟:

《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4.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

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

“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5.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6分)

(3)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与“方枘圆凿”意思相似,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两句是“,”。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东时的军容之盛。

(3)孔子在《论语》中用“”一句强调思考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 为了在《百家讲坛》讲述《清十二疑案》,他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精心研究,可谓沙里淘金,最终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②江时学当天表示,欧洲一体化不是金瓯无缺的,但欧盟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尚未取得成效,英国就“说了再见”。

③日前,一名小伙子为了让自己的网络直播更火,铤而走险去直播捅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蜇成重伤,住进了医院。

④莫言惨淡经营,以一系列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的乡土作品崛起,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⑤西汉诸侯国南越国第二任国君赵昧的陵墓被称为史上最好的帝王陵,盗墓贼只能对着其坚固的防御工事望洋兴叹。

⑥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A.①③④  B.②③⑤C.③④⑤ D.①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A.北京市烟花办节前表示,正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并将通过媒体向市民发出“为提高空气质量,创造良好环境,在春节期间请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B.针对学生体质下滑的不争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教育部拟对各省学生体质进行排名并予以公示,意图柔性“倒逼”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C.如果十八大提出的居民收人翻番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