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7819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颜勤礼碑封皮及译文Word下载.docx

4、梁湘东王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名萧绎。

记事参军是掌管军中文书的官员。

颜见远为梁朝篡国而死节,儿子颜协也得接着当梁朝的官,他没去采薇。

《梁书》列传第四十四《文学》有《颜协传》,《南史》列传第六十二《文学》亦有《颜协传》。

但唐姚思廉撰《梁书》、唐李延寿撰《南史》均无《文苑传》,倒是李延寿撰《北史》之《文苑》有《颜之推传》。

所以,此处“文苑”可能应为“文学”,系鲁公笔误,清董诰编《全唐文》上作“文学”,是对的。

5、北朝先后有北魏(386-534)、东魏(534-550)、北齐(550-577)、西魏(535-556)和北周(557-581)等朝代。

南朝禁碑,书法以尺牍行草为时尚。

北朝刻石书法棱角锋利,质朴劲健,后世统称为魏碑。

6、给事黄门侍郎:

黄门即皇宫门。

给事黄门侍郎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官员,史称颜之推为“颜黄门”,在下文中鲁公直接以“黄门”代颜之推的名讳。

《颜氏家训》就是颜之推的传世之作,后世序跋中又称作《黄门家训》。

7、太子所居之宫称为东宫。

东宫学士为太子东宫里掌管典礼、编撰的文官。

8、颜之推自南朝入北朝做官,隋统一后再出仕,故曰“始自南入北”。

[今译]

君名讳勤礼,字为敬,琅琊临沂人。

勤礼君的高祖名讳为见远,是齐朝的御史中丞。

梁武帝受禅登基,他绝食数天,一声痛哭,与世长辞,此事记载于《梁书》、《齐书》和《周书》中。

勤礼君的曾祖名讳为协,曾任梁湘东王的记事参军,《梁书·

文学》中有传记。

勤礼君的祖父名讳为之推,曾任北齐的给事黄门侍郎,后任隋朝的东宫学士,《齐书》有传记。

从之推公开始从南朝入北朝为官,所以颜氏如今是京兆长安人。

父諱思魯,博學善属文1,尤工詁訓,仕隋司經局校書2、東宮學士、長寧王侍讀3,與沛國劉臻辯論經義4,臻屢屈焉。

《齊書》黃門傳云集序君自作5,後加踰岷將軍6。

太宗為秦王,精選僚屬,拜記室參軍,加儀同7。

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8呼顏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餘首。

《溫大雅傳》9 

云,初君在隋,與大雅俱仕東宮,弟愍楚與彥博同直內史省,愍楚弟遊秦與彥將俱典祕閣。

二家兄弟,各為一時人物之選。

少時學業,顏氏為優,其後職位,溫氏為盛。

事具唐史10。

1、属,此处音zhǔ,“屬”之俗写。

属文,撰写文章。

《颜勤礼碑》中“屬”字无论音zhǔ、shǔ,均从俗写作“属”,所谓“手头字”。

手头字是1956 

年简化字的一个重要来源。

2、司经局:

官署名,南朝梁太子官署有典经局,北齐有典经坊,隋称司经局,唐一度改名桂坊,有洗马等官,掌太子宫中图书。

明清时仍有此官署,清亡乃废。

校书,掌管校勘、管理典籍的官职。

3、长宁王,杨俨,隋太子杨勇之子,隋文帝杨坚之长孙,六岁封长宁郡王,杨勇废,长宁王亦遭黜,后为炀帝所鸩。

侍读,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的文官。

4、沛国刘臻:

《文苑》载“刘臻,字宣挚,沛国相人也。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未设置藩王,故并无沛国,这里是以古国名为籍贯。

《文苑》又载:

“皇太子勇引为学士,甚亲狎之。

臻无吏干,又性惚怳,耽经覃思。

至于世事,多所遗忘。

”又载“精于两汉书,时人称为汉圣。

”可见刘臻是个皓首穷经的老夫子,太子杨勇与之亲昵。

5、史称颜之推为“颜黄门”,故鲁公称“颜之推传”为“黄门传”。

《北齐书》列传第三十七《颜之推传》载:

“之推在齐有二子,长曰思鲁,次曰敏楚,不忘本也。

之推集在,思鲁自为序录。

6、踰岷将军:

根据网上流传的《隋唐以前的将军名号》,踰岷将军的级别为“从六品下”。

7、仪同:

仪同将军,车骑大将军、仪岩石司的简称,又可简称为仪同。

或言仪同即“仪同三司”,三司即三公(太尉、司空、司徒),西汉时为军务政务首脑,后泛滥为散官,仪同三司即虽然不是三司但仪制同于三司。

与如今的“相当于厅级”、“相当于副总理级”大致一个意思。

8、《英童集》,这里应加书名号,应当是殷英童的个人诗文集,该书中称呼颜思鲁为“颜郎”。

不如此断句,则“集”字与“呼”字连读,就没法解了。

电子版《全唐文》误。

9、温大雅(约572-629 

年),字彦弘,他有两个弟弟彦博(大临)、彦将(大有)。

温彦博是唐贞观年间著名宰相,《虞恭公温彦博碑》为欧阳询所书名碑。

《温大雅传》原文如下:

“初,大雅在隋,與顏思魯俱在東宮,彥博與思魯弟愍楚同直內史省,彥將與愍楚弟遊秦典校祕閣。

少時學業,顏氏為優﹔其後職位,溫氏為盛。

”可见颜真卿基本是引用原文。

10、如今提《唐史》,一般指《旧唐书》和《新唐书》。

五代后晋(936-947)时官修的《旧唐书》,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新唐书》问世后,改称《旧唐书》。

中唐的颜真卿自然无缘读到后朝史家所修的《旧唐书》和《新唐书》,则此处的“唐史”二字所指为何?

原来唐代历任皇帝均设史官修《实录》(春秋时便有“董狐之笔”!

),并先后有吴兢、韦述、柳芳等根据《实录》三篡《国史》,后世史家修《唐书》皆以此为底本。

《温大雅传》当首见诸唐史官《国史》,后世旧新《唐书》因之。

颜真卿“事具唐史”即是指唐史官所辑录的《实录》和《国史》。

清人编《全唐文》时,将这四字改为“事具国史”,更精当,亦可免除后人混淆。

勤礼君的父亲名讳为思鲁,他学识广博,擅写文章,特别精通训诂学。

在隋朝时他担任司经局的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的侍读等官职。

他曾与刘臻辩论经籍义理,刘臻屡屡理屈辞穷。

《齐书·

颜之推传》记载,《颜之推集》的序都是思鲁亲己撰写。

后来他被加封为踰岷将军。

太宗皇帝还是秦王的时候,精选手下的幕僚,他被授予记室参军的职务,并加授仪同一职。

他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的女儿为妻,《英童集》所说的颜郎就是指他,而且该书还收录了他们之间来往唱和的诗二十余首。

《温大雅传》记载,最初他在隋朝,与大雅先生同在东宫做官,思鲁公的弟弟愍楚与大雅先生的弟弟彦博同在内史省当值,愍楚的弟弟游秦与彦博的弟弟彦将一同掌管秘阁。

颜温两家的兄弟,都是当时的著名人物。

年轻时的学业,以颜氏兄弟为优,后来官场的职位,则以温家兄弟更为显赫。

这些事在《唐史》中有详细记载。

君幼而朗晤 

1,識量弘遠,工於篆籀2,尤精詁訓3,秘閣司經史籍多所刊定4。

義寜元秊5 

十一月,從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議大夫勳6,解褐秘書省校書郎7。

武德中授右領左右府鎧曹參軍8,九秊十一月授輕車都尉兼直秘書省。

貞觀三秊六月兼行雍州參軍事,六秊七月授著作佐郎,七秊六月授詹事主簿,轉太子内直監,加崇賢館學士9。

宮廢,出,補蔣王文學10,弘文館學士11。

永徽元秊三月制曰,具官君“學藝優敏,宜加獎擢”12。

乃拜陳王屬學士如故,遷曹王友13。

無何,拜秘書省著作郎。

1、“晤”字的今义,以“会晤”为主,不过该字的本义却是“聪明”,这是个形声字,从日,表日光,吾表声。

在《颜氏家庙碑》中,作“朗悟”,可见二字的含义非常相近。

2、篆籀:

篆,专指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

籀,音zhò

u,即秦之前的大篆。

有“史籀所作为大篆,李斯所作为小篆”的说法,史籀,相传是周宣王时太史,作《史籀篇》。

3、诂训,即训诂学,探究古文字义的学问,是传统“小学”之一。

4、此处断句破费思量。

秘阁,是宫廷藏书机构,自晋、南朝宋至隋、唐,皆设有秘阁藏书,宋《淳化阁帖》全称实为《淳化秘阁帖》。

司经,或为秘阁的官职名,或为司经局简称,这里取后一种。

全句义:

秘阁和司经局的史籍,都属都是经过他修正、定稿的。

5、义宁元年:

隋恭帝杨侑义宁元年,即公元617 

年,李世民挥师攻破长安,次年,隋灭唐立。

6、根据唐朝官制,朝散大夫等级为从五品下,正议大夫为正四品上,可见颜勤礼先封朝散大夫,后升任正议大夫。

勋官实际上是没有实职的荣誉称号。

7、解褐:

褐即平民所穿的粗布衣,解褐,意即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因为授勋是没有实职的,此处才曰“解褐”。

秘書省校書郎:

秘书省是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官署,从东汉桓帝始置秘书监,南北朝升为秘书省,唐代曾改称“兰台”及“麟台”。

秘书省长官为秘书省监,级别为从三品,校书郎为正九品上,掌校对典籍,刊正文章。

8、武德为唐高祖李渊年号,公元618-627 

隋文帝置左右领左右府,唐仍之,执掌护卫侍从等。

铠曹参军是主管皇帝和太子行路仪仗的官员。

9、一串官制名,拗口且费解,大致如下:

轻车都尉,从四品勋官,非实职。

“兼直秘書省”的“直”,即“值”的本字,当值之义。

参军事,又称参军,即参谋军务之义,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参谋。

著作佐郎:

品级为从六品上,比校书郎高升了好几级!

詹事主簿:

詹事府是太子东宫的最高行政机构,詹事主簿是负责来往政务文书的收发、审核、用印的职务,品级为从七品上。

太子内直監:

正六品,此时的太子是太宗长子李承乾,该职务的权责暂未详。

崇賢館學士:

贞观十三年(639 

年)设置崇贤馆,归东宫直辖。

上元二年(675 

年)因避太子李贤名,改为崇文馆。

置学士掌经籍图书,教授生徒。

学生均为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

东宫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置太师,太傅,太保及少师,少傅,少保,专司训导。

此外,在其府下还有一套文武人马,其制拟中央官制,门下坊拟门下省,统领司经、宫门、内直、典膳、药藏、斋帅等六局。

典书坊拟内史省,下文的“太子通事舍人”即任职典书坊。

家令寺、率更令寺、仆寺,制拟中央诸寺诸监。

欧阳询便曾任太子率更令,故世称欧阳率更。

10、“宫废”,指东宫太子李承乾被废一事。

蒋王,唐太宗子李恽封蒋王。

文学,官名,汉代于州郡及国王设置文学,或称文学掾、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隋唐时,太子及诸王下亦置文学。

11、唐武德四年(公元621 

年),时为天策上将军的李世民设立文学馆,作为其智囊机构,聚集了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等政治人才,时称“十八学士”,颜勤礼胞兄颜相时名列其中。

文学馆的建立,标志着李唐从武功到文治的转折。

魏晋时盛行门阀制度,官僚阶层被几个望族垄断(如王谢)。

隋废“九品中正制”开科考先河,唐承袭科考取仕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儒家读书人“修齐治平”的政治热情,故唐太宗才有那句著名的豪语“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李世民登基后,下令在弘文殿聚书20 

万卷,改修文馆为弘文馆,又集聚一批英才,“听朝之际,引入殿内,讲论文义⋯⋯或至夜分而罢。

”两馆相继只有几年,荟萃人才,开拓文化,功不可没。

12、制,帝王“命为制,令为诏”,帝王的命令统称为制或诏。

具官,官爵品级的省写。

唐宋后,官吏在公文函牍或其他应酬文字上,常把应写明的官爵品级简写为“具官”,又称“具位”。

13、陈王、曹王,李世民的皇子皇孙封王,不查名字了。

曹王友,不是朋友,而是辅佐、侍从之类的官职,与上文“文学”类似,合称“友学”。

可见王爷连朋友都不能自己随意交,那也得封。

勤礼君小时候就明朗聪颖。

他见识气度宽宏深远,擅长篆书,尤其精通训诂学,秘阁和司经局的史书,很多都经过他修正、定稿。

义宁元年十一月,他跟随太宗平定京城,被授予朝散大夫和正议大夫的勋官,担任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

武德年间授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一职,武德九年十一月授予轻车都尉,并兼职于秘书省。

贞观三年六月兼任雍州的参军职务,六年七月授予著作左郎,其年六月授予詹事主簿,转任太子内直监,加任崇贤馆学士。

东宫太子被废后,勤礼君出宫补任蒋王的文学一职,后任弘文馆学士。

永徽元年三月皇帝下诏令说,官员勤礼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于是官拜陈王部属学士,一如从前。

后又调任曹王友。

不久,又授予秘书省著作郎之职。

君與兄秘書監師古、禮部侍郎相時齊名,監与君1 

同時為崇賢、弘文館學士,禮部為天冊府學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於司經局校定經史。

太宗甞圖畫崇賢諸學士,命監為讃,以君與監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命中書舍人蕭鈞特讃君曰:

“依仁服義,懷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終日。

德彰素里,行成蘭室,鶴龠馳譽,龍樓委質。

2”當代榮之。

六秊,以後夫人兄中書令柳奭親累3,貶夔州都督府長史,明慶六秊加上護軍。

君安時處順,恬無慍色。

不幸遇疾,傾逝於府之官舍,既而旋窆

于京城東南萬秊縣寜安鄉之鳳棲原。

先夫人陳郡殷氏臮5 

柳夫人同合祔6焉,禮也。

1、此处断句甚费解。

因为碑在此处断为两截,拓片缺一字。

《全唐文》为“⋯⋯齊名秘監與君同時⋯⋯”,衍一“秘”字,且“與”字与拓片明显不符。

此字外形似为“上”,实为“与”字。

“与”为“與”的异体字,颜真卿有二者混写的习惯,《颜氏家庙碑》有两个字形各五处。

参见专文考证。

兄弟三人同时进入唐太宗的智囊机构,果是世代望族。

不过颜氏在官场的顶峰,还是颜真卿,下文有述。

2、赞词一般都是华丽的韵文。

这段韵文就不太好理解,试着解一下。

依仁服义:

仁义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后世儒家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合称“五常”,成为中国人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服”,即践行、从事之意,《论语·

为政》:

“有事,弟子服其劳。

”传统评书里两军阵前战将单挑,爱说这句:

“杀鸡焉用宰牛刀,有事末将服其劳!

”即来源于《论语》。

另,“依仁服义”四字采用了古诗文中常见的互文修辞句式。

怀文守一:

“文”,本义为饰纹,引申为文字、文章,儒家典籍中又专指礼仪制度。

守一,出自《老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在道家、儒家的修为中均有专指,此处就是遵守专一之意。

履道自居,下帷终日:

自居,究竟是“独自居住”,还是“以⋯⋯自任”?

字面上看应当是前者,但后者似更有深意,取之。

下帷,放下室内的帷帐,引申为闭门苦读,或讲学。

德彰素里,行成兰室:

注意此处是“里”(鄉里),不是“裏”或“裡”(裏外),这属于雀占鸠巢式的简化字。

素里,意指纯朴的乡里。

兰室与素里对仗,惠兰之室,幽香芳洁,自然是贤人所居。

鹤龠驰誉,龙楼委质:

《颜氏家庙碑》作“鶴鑰馳稱”,“龠”、“籥”、“鑰(钥)”三字在此处通用,皆为“锁”意。

鹤钥,又作“鹤禁”,指太子所居住的地方,即东宫。

《汉宫闕疏》:

“鹤宫,太子所居,凡人不得出入,故曰鹤禁。

”龙楼,汉代太子宫门名,亦借指为太子东宫。

委质,古代卑幼拜见尊长,把礼物(即“质”,又作“贽”)放在地上抽身而退,称为“委质”,引申为向君主献礼、献身、归附。

以上的赞,是夸耀唐太宗在位时颜勤礼对东宫太子李承乾的服侍之功,太子被废,自然就烟消云散了,但德行犹存,且是皇上的褒扬,故颜真卿在多通神道碑中引用。

以上赞词收录于《全唐文》卷148 

萧钧目下,文作“依仁服义,怀文守一。

履道自居,下帷终日。

业彰素里,行成兰室。

鹤钥驰称,龙楼委质。

”个别字略有出入,当以《全唐文》为准。

赞词的意译,参见下面的今译。

3、颜勤礼先后娶两位夫人,原配殷夫人生二子,继配柳夫人生五子,参见下文。

柳夫人之兄中书令柳奭(音shì

)是唐高宗皇后王氏的外祖父(李治还得管颜勤礼叫表姥爷),李治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柳奭与顾命大臣褚遂良力阻,事败,柳奭被诛,褚遂良外逐而没,颜勤礼受连累被贬夔州都督府長史,柳夫人所生的五个儿子终生不得进仕。

4、窆,因biǎn,形声字,从穴从乏,下葬之意。

5、臮,音jì

,形旁为下面的“众”,声旁为“自”,古同“暨”,“和、与”之意。

碑中颜真卿写作“自+水”,为其异体字,非“洎”,更非“泉”。

而在《颜氏家庙碑》中,二种写法均有。

6、合祔(音fù

),即合葬。

注意,“祔”从“示”(表祭祀、礼仪),而不是“衣”字旁。

勤礼君与两位兄长秘书监颜师古,以及礼部侍郎颜相时名望相齐,师古、勤礼同时任崇贤馆和弘文馆的学士,相时任礼部任天册府学士,勤礼君的弟弟,时任太子通事舍人的颜育德,又奉命在司经局校正、刊定经籍、史籍。

太宗皇帝曾筹划崇贤馆的诸位学士,指派秘书监师古来撰写赞词。

因为勤礼君与秘书监是亲兄弟,不宜由兄长来褒扬,于是指派中书舍人萧钧特别撰写赞词如下:

(意译:

颜勤礼言行遵从仁义,心怀圣贤礼仪,恪守如一。

他以履行圣人之道为己任,终日在帷帐内勤奋研读。

他的道德彰显于纯朴的乡里,他的品行修成于芳洁的雅室。

他的美誉在太子的鹤宫中传扬,他倾力献身于太子的伟业。

)”同代人都以勤礼君为荣耀。

永徽六年,因为继配柳夫人的兄长中书令柳奭的亲戚关系而受到连累,被贬为夔州都督府长史,明庆六秊担任上护军。

勤礼君安于时遇,处事平顺,内心恬淡,面无怨色。

后来不幸身染疾病,在都督府的官宅中去世,不久归葬于长安东南万年县宁安乡的凤栖原。

先夫人陈郡殷氏和柳夫人一起合葬,这是遵循礼节。

七子:

昭甫,晉王曹王侍讀,贈華州刾史1,事具真卿所撰神道碑。

敬仲,吏部郎中,事具劉子玄神道碑2。

殆庶、無恤、辟非、少連、務滋,皆著學行,以柳令外甥不得仕進。

孫:

元孫,舉進士3,考功員外劉奇特標牓之,名動海內,從調4 

以書判入高等者三5,累遷太子舍人屬6。

玄宗監國,專掌令畫7,滁、沂、豪三州刾史,贈秘書監。

惟貞,頻以書判入高等,歷畿赤8 

尉丞、太子文學、薛王友,贈國子祭酒、太子少保,德業具陸據神道碑。

會宗,襄州參軍。

孝友,楚州司馬。

澄,左衛翊衛。

潤,倜儻,涪城尉。

曾孫:

春卿,工詞翰,有風義,明經拔萃,犀浦蜀二縣尉9。

故相國蘇頲舉茂才,又為張敬忠劍南節度判官、偃師丞。

杲卿,忠烈有清識吏幹,累遷太常丞,攝常山太守10,殺逆侔驳撋綄⒗顨J湊,開土門11,擒其心手何千秊、高邈,遷衛尉卿兼御史中丞。

城守陷伲瑬|京遇害,楚毒參下,詈言不絕,贈太子太保,諡曰忠12。

曜卿,工詩善草隸13,十六以詞學直崇文館,淄川司馬。

旭卿,善草書,胤山令。

茂曾,訥言敏行,頗工篆籀,犍為司馬14。

闕疑,仁孝,善《詩》、《春秋》,杭州參軍。

允南,工詩,人皆諷誦之15,善草隸,書判頻入等第16,歷左補闕、殿中侍御史,三為郎官、國子司業、金鄉男。

喬卿,仁厚有吏材,富平尉。

真長,耿介,舉明經。

幼輿,敦雅有醞藉17,通班《漢書》,左清道率府兵曹。

真卿,舉進士18,校書郎。

舉文詞秀逸19,醴泉尉,黜陟使王鉷20以清白名聞。

七為憲官,九為省官21,荐為節度採訪觀察使,魯郡公。

允臧,敦實有吏能,舉縣令,宰延昌,四為御史,充太尉郭子儀判官、江陵少尹、荊南行軍司馬。

長卿、晉卿、邠卿、充國、質,多無祿早世。

名卿、倜、佶、伋、倫,並為武官22。

1、赠,死后追封官爵。

刾,“刺”之异体字。

华州,今陕西华县。

2、刘子玄,字知己,661~721 

年,唐代史家,毕其一生撰《史通》,是我国首部史学理论著作。

3、唐朝承袭了隋朝科举制并完善之,成为王朝选拔人才,运行文官制度的主要形式。

唐朝的科举分明经、进士两个主要的科目,明经重经学,即对经籍的熟稔程度,属于记诵之功,而进士重诗赋策问,难度远远高于明经。

故登进士科犹如登龙门,时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颜氏世代重经学,子弟多登明经科,如下文称春卿“明经拔萃”,唯有颜元孙、颜真卿二人登进士科。

4、从调,又作“从调选”,即参与吏部铨选,以期得到官职。

5、唐朝选拔人才从身、言、书、判四方面考察,身即体貌,言即言辞,书即书法,判指文理。

“书判入高等”,即书法优美,文理优秀,被列入高等。

6、属,犹言“之类”,并非“部属”之意。

该句意思是,屡次升迁太子舍人之类的官职。

7、皇帝因故暂不能亲自主政,由太子理政,谓之“监国”。

画,意为筹谋,令画,即政令谋划。

此意又写作“劃”,故“計畫”同“計劃”,“筆畫”同“筆劃”。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劃”与“划”古为两个不相关的字,“划”音huá

,划船、划桨的“划”。

推行简化字后,“劃”被归入“划”,“划”遂成为多音字、多义字,混乱不小。

8、唐代京城所治之县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合称“畿赤”。

9、犀浦县、蜀县,唐代成都府二属县。

10、摄,本意为统辖,假借为代理之意。

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古称常山、真定,三国赵云的故里。

11、安禄山自天宝14 

年(公元755 

年)于范阳(治幽州,今北京西南)起兵反叛,铁骑南下,河北诸郡望风披靡,莫敢抵抗。

时任平原郡(今山东德州)太守的颜真卿率先举起平叛义旗,时任常山太守的颜杲卿响应,用计擒杀安禄山部属李钦凑,一举收复土门要塞。

土门,即土门关,《唐书·

地理志》称:

“镇州获鹿有井陉关,又名土门关。

”土门关位于今河北省鹿泉市(原获鹿县)太行山“井陉”之口,因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故称井陉。

土门关东扼滹水燕赵,“远通秦晋,诚东西之咽喉,而往来之冲要也”,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兵家必争之地,故颜真卿在多通神道碑中屡屡提及堂兄杲卿“开土门”的战功。

12、颜杲卿起兵平叛,已在洛阳称帝的安禄山派重兵回击常山,太原唐军拥兵不救,颜杲卿孤军拒敌,最终矢尽粮绝,城池失陷,杲卿子季明战死,颜氏死难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执解洛阳(即文中之“东京”),遭凌迟而死,时在公元756 

年正月。

楚,古指行刑的荆条。

楚毒,指酷刑。

参,并也。

楚毒参下,意为酷刑齐下。

詈,痛骂。

13、唐之所谓隶书,实为今之正楷,非指汉隶。

14、犍為,县名,在四川。

15、讽,本意即背诵朗读,劝谏、讽刺为其后起之词义。

16、唐代科举,由京兆府考试后选送前十名升入礼部再试,称为“等第”。

17、醞藉,简化字作“酝藉”,同“蕴藉”,宽容含蓄。

18、唐玄宗开元22 

年(公元734 

年),时年26 

岁的颜真卿举进士第。

如注3 

所述,登进士第的难度远高于明经,“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而颜真卿仅以26 

岁之少龄举进士,足见真卿文华之高,颜门视之为光宗耀祖的希望。

堂兄春卿临终前对真卿曾有托孤之言:

“尔当大吾族,顾我不得见,以诸子诿汝。

19、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颜真卿参加“博学文词秀逸科”考试,又以甲等登科,授予醴泉县尉之职。

20、黜陟使,又称“黜陟大使”,是中央政府派出的巡察、奖惩地方官吏的大员。

王鉷(音hó

ng),时任京畿、关内道黜陟使,是一位善于媚上欺下、搜刮民财的佞臣,受玄宗宠信,显赫一时。

天宝十一年(公元750 

年)受谋反案牵连被赐死。

后人因此对鲁公有微词。

21、宪官,御史台所属的官员,因掌持刑宪典章故称。

颜真卿数任监察御史等职。

省官,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级官署的官员,不同于元朝以后的地方行省的概念。

颜真卿出任过户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隶尚书省)等中央级官员。

22、倜佶伋倫,查不到相关资料,暂断为“倜、佶、伋、倫”。

勤礼君有七个儿子:

昭甫,曾任晋王、曹王侍读,逝后追封华州刺史,他的事迹在真卿所撰写的神道碑中有详细记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