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827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9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

(摘编自张涌泉《文明因融合而精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建设中,如果做好了“民心相通”工程,能更好地解决政策沟通、道路联

通、贸易畅通等问题,促使沿线国家团结起来。

B.敦煌吐鲁番文献数量庞大,涉及多种文字,包括多个国家多种已失传的民族古文字,

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对接与交流,交汇共存。

C.敦煌吐鲁番文献中除了汉文、西夏文、蒙古文等佛教典籍外,也有祆教、摩尼教等地

界各种宗教文献,反映了不同宗教的包容共存。

D.敦煌吐鲁番文献所反映的文化交汇、文明融合的状况,所表现的丝路精神,为今天的

“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实施提供了借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随着中外商人在狭长而神奇的丝路走廊奔走,东西方文明也在这里碰撞融合,敦煌

吐鲁番文献正是这些文明交流交汇的实物见证。

B.《金藏》本汉文佛经残叶的天头、行间带有回鹘文批注,可看到元时吐鲁番地区佛教

气氛之浓,和新疆其他地区趋伊斯兰化不同。

C.敦煌文献的主体是佛教文献,也有许多儒家、道家经典,其中一些《道德经》还出自僧

人之手,可见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情况。

D.敦煌吐鲁番文献保存了古文化面貌,它几乎以原生态形式保存了大量俗文化写本,

如最早的词集《云谣集》、讲唱文学作品“变文”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路文明遗存的敦煌吐鲁番文献说明了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理念的偏颇,揭

示了丝路沿线国家间获得深度认同与持久合作的可能性。

B.据唐玄宗“御注”《孝经》《金刚经》《道德经》注本在敦煌文献中的发现,可窥见唐统

治者的宗教态度,宗教在国家治理中开始产生影响。

C.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通过敦煌文献可以看到汉文化与少数

民族文化的交汇,以及汉文化自身的一些思潮的调适整合。

D.对敦煌文献中雅俗文化互相渗透与融合的研究,可为我们解决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

的转化问题提供借鉴,有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岁月的奔涌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

80年前,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历经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陕甘宁地区胜利会师,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

岁月峥嵘,历史常青。

今天,我们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缅怀所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贡献的先烈先辈,立志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奋勇前进。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无与伦比的伟大远征。

从湘江血战的九死一生到遵义会议的峰回路转,从飞夺泸定桥的奋不顾身到六盘山下的红旗漫卷,长征犹如一条萦绕于山河间的红飘带,锻造着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书写下中华民族的不朽传奇。

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与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英雄气概,这次远征所铸就的伟大精神,耀亮了共产党人的信仰殿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原点。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军事上的长征路,从瑞金走到延安,连接起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两大革命浪潮,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精神上的长征路,从救亡走向复兴,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不朽伟业,激荡起永葆初心、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

奋斗中的长征路,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我们持续接力,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砥砺忠于信仰、献身理想的高尚品格。

长征是漫漫长夜中的一次艰难跋涉,更是中国精神的一次光明书写。

尽管不知最后落脚点在哪里、到何时才能结束,但红军将士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

今天,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

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斗志,那种坚守信仰信念的政治定力,任何时候都需要葆守在心、恪守以行。

全党在理想信念上坚定不移,党的领导就更加坚强有力,中华民族就必将一往无前。

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秉承为人民求解放、为万众谋幸福的为民情怀。

长征是一条战略转移之路,也是一条救国为民之路。

“十送红军”的军民情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秋毫无犯,“北上抗日”的坚定战略方针,“歃血为盟”的民族团结佳话,为长征烙印下深厚的为民底色。

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先辈矢志不渝的目标,正是我们必须肩负的使命。

新长征路上,牢记宗旨、植根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旨归。

常怀为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将激发同心共济、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坚守顾全大局、团结一心的政治本色。

长征是我们党走向成熟,党内政治生活走向正常有序、严肃规范的历史见证。

长征中的艰苦世所罕见、牺牲难以想象,然而党员干部和红军将士展现出讲政治、顾大局,讲规矩、守纪律,讲统一、促团结的革命风范。

将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变成了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胜利进军。

新长征路上,赓续长征精神,传承革命风范,锤炼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政治品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我们党必将永葆生机活力。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

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哪一项任务面临的挑战都堪比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

共产党人的“赶考”远未结束,长征永远在路上。

迎着民族复兴的恢弘愿景,让我们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新长征路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陕甘宁胜利会师表明中国革命事业经过漫漫长夜中的艰难跋涉,已经渡过了生死存

亡的危急关头,开始由挫折走向胜利。

B.在新的时代,虽然条件变了,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不会变,我们拥有恪

守理想信念的政治定力,必能使中华民族一往无前。

C.

长征提供了如何对待群众利益、处理民族关系的范本,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些方法,坚

持一切为民的思想,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D.在新长征路上,我们也面临很多挑战,这些挑战堪比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我们应大

力弘扬长征精神,努力创造出新的业绩。

5.文中第4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6.本文是《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作为社论,本文有哪些特点?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百年震柳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

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

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

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

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

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

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

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

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

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

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

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

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

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

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

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

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

论性格

,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

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

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

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

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

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

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

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

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

战胜灾难唯有坚守。

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

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

它在说:

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

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

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

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

老树犹在,雄风不减。

绿满天涯,长风浩荡。

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采用衬托的方法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

比较,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B.文章第③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横摧一

切的气势写了出来,反衬了震柳的顽强的意志。

C.文章第⑤段采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强、适应性

强等特征,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

D.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暗

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E.文章用惊心动魄的文字写地震,做到了文采、史料、哲思的结合,将可贵的“震柳精

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读来荡气回肠。

8.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4分)

9.“百年震柳”有怎样的深刻意蕴?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辛自修,字子吉,襄城人。

嘉靖三十五年进士。

除海宁知县。

擢吏科给事中,奏言:

“吏部铨注,遴才要矣,量地尤急。

迩京府属吏去者十之五,

岂畿辇下独多不肖哉?

地艰而事猥也。

请量地剧易以除官,量事繁简以注考。

”吏部善其言,请令抚按举劾如自修议。

历迁礼科都给事中。

诚意伯刘世延不法,自修极论其奸。

诏革任禁锢。

未几,论夺尚书顾可学、徐可成,侍郎朱隆禧赠谥;

以可成由黄冠,可学、隆禧俱以方药进也。

以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

奏减均徭里甲银六万两,增筑雄、任丘二县堤,以御滹沱水患。

入历大理卿,兵部左、右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

御史沈汝梁者,巡视下江,用馈遗为名,尽括所部赎锾,自修劾奏之。

帝方欲惩贪吏,乃命逮治汝梁,而召自修为左都御史。

十五年大计京官政府欲庇私人去异己吏部尚书杨巍承意指惟谨自修患之先期上奏请勿以爱憎为喜怒排抑孤立之人帝善其言,而政府不悦。

有贪竞者十余辈,皆政府所厚,自修欲去之。

给事中陈与郊自度不免,遂言宪臣将以一眚弃人,一举空国。

于是自修所欲斥者悉获免。

已而御史张鸣冈等拾遗,首工部尚书何起鸣。

起鸣故以督工与中官张诚厚,而雅不善自修,遂讦自修挟仇主使。

御史高维崧、赵卿、张鸣冈、左之宜不平,劾起呜饰非诡辨。

帝先入张诚言,颇疑自修。

得疏益不悦。

刑部主事王德新复疏争,帝下之诏狱,酷刑究主者。

无所承,乃削其籍。

自修不自安,亟引疾归。

久之,起南京刑部尚书。

复以工部尚书召。

未上,卒。

赠太子太保,谥肃敏。

(节选自《明史·

辛自修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五年/大计京官政府/欲庇私人/去异己/吏部尚书杨巍承意指惟谨/自修患之/先

期上奏/请勿以爱憎为喜怒/排抑孤立之人/

B.十五年/大计京官政府/欲庇私人/去异己/吏部尚书杨巍承意指惟谨/自修患之先期上奏/请勿以爱憎为喜怒/排抑孤立之人/

C.十五年/大计京官/政府欲庇私人/去异己/吏部尚书杨巍承意指惟谨/自修患之/先

D.十五年/大计京官/政府欲庇私人/去异己/吏部尚书杨巍承意指惟谨/自修患之先期上奏/请勿以爱憎为喜怒/排抑孤立之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科给事中,明代首设,具有劝谏和监察双重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稽查吏部事务。

B.里甲,明朝时期的社会基层组织,每一里为一百一十户,多推丁粮较多的十

户为里长,其余百户分为十甲。

C.南京,明代两京之一,与北京一样拥有一

套完整的中央机构,对明代政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D.拾遗,文中指古代官职名,武则天时期始置,具有讽谏和举才的职能,对古代政治环境有很好的净化作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自修为官尽责,献言献策。

他认为要根据地方情况授予官职,考核官员要考虑到

事情的繁简,吏部认为他的建议很有道理,就准许他照此施行。

B.辛自修心系百姓,防治水患。

他担任右佥都御史辖治保定六府时,上奏减少了六万

两的均徭和里甲役费;

为防御滹沱河泛滥,增筑了堤防。

C.辛自修大义凛然,疾恶如仇。

他极力揭露刘世延不守法行为,皇帝诏令将刘世延革

职囚禁;

他上奏弹劾沈汝梁搜刮钱财,最终使其被逮捕治罪。

D.辛自修不畏权贵,坚持己见。

他曾不顾及当权者态度,上谏言陈述己见;

有十多个

为当权者看重的官员贪权争利,他想要解除这些人职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迩京府属吏去者十

之五,岂畿辇下独多不肖哉?

译文:

(2)给事中陈与郊自度不免,遂言宪臣将以一眚弃人,一举空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王维

天官动将星①,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②,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③,报国取龙庭④。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天官:

天上的星官。

将星:

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

士;

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

②刁斗:

行军中

的工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

③凤阙:

指宫廷。

④龙庭:

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

地方。

这里借指敌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扣题目,“天官”“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承接首联,描写生动,仿佛可看到赵都督率领大军行进的情形,其中“鸣”字写出了威势,“出”字点明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

C.颈联一反前两联的具体描写,有些晦涩抽象,但不失其流畅自然,“辞凤阙”写出征之前,“取龙庭”写鏖战之后,逻辑严密。

D.尾联以“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是写赵都督,更是写自己,表达了改变自身现状的想法。

E.这首诗与王维以往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不同,虽多是描写想象中的情景,却呈现笔力雄大、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格调。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荀子善于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他在《劝学》中用“假舆

马”“假舟楫”等有力地

说明了“,”的观点。

(2)《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写自己穿旧棉袍、破衣服处于锦衣玉食的同学间,却一点

也不羡慕,“”,因此不觉得吃穿不如人。

(3)在《蜀道难》中,李白主要以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如诗中用“”夸饰山峰之高,用“”来表现绝壁之险。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每年的春节,西樵山上的几大花园都会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赏,桃花、茶花、桂花……满园的花竞相开放,漫山遍野,热火朝天。

②政商之间能够形成勾肩搭背的利益关系,双方都有责任,为官者见钱眼开,为商者见利忘义,于是两者惺惺相惜,一拍即合。

③创办企业、经营公司最怕资金链断裂,流动资金衔接不上对公司来说就是釜底抽薪,等于将维持企业生存的最后一根稻草压倒了。

④人们对心理疾病不够重视,甚至对心理疾病存在误解,谈起来也讳莫如深,这就直接导致人们对抑郁症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

⑤在“坚持协调发展”专题中,他从区域协调“大合唱”、城市农村“比翼飞”、“两个文明”两手硬等角度,摇唇鼓舌,娓娓道来。

⑥傍晚,雨还在下着,忐忑中,我还是拨通了周炳耀的手机,但毕竟是个不情之请,因此只是含含糊糊地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会议旨在进一步发挥政协参政议政作用,通过交流来提高相互了解,为检察机关工作营造氛围,加快依法治市步伐,推动工作全面展开。

B.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我们彼此间如果缺少起码的信任,每个职业都可能被污名化,每个人的言论都失去了真实性。

C.对于个体而言,阅读经典是一个滋润的过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的愿景终将成为现实。

D.牙痛最主要是由于蛀牙、牙龈发炎、牙髓炎等造成的,但还要注意,当不明原因的牙痛发生时,一定不要忽略心理疾病存在的可能。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把高中教育的价值局限在升学上,将会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①只有少数人能够升入大,学,或极少数人能够升入好大学,那么,对于不可能升入大学的学生而言,定位在升学上的高中教育②失去意义。

③对于那些能够升入大学的学生来说,④可能意味着不公平。

⑤一旦以升学为目标,学校资源就会流向对升学率产生最大贡献的领域,⑥这只会对考试成绩最顶尖的那部分学生有利,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如果没有酶的催化,最基本的食物消化,氧的呼吸都不可能进行,更不要说其他问题,可以说,①。

酶在生命中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②。

比如食物中的葡萄糖与氧反应,如果没有催化剂,在常温常压条件下,需要几年或更长的时间。

而在生物体内,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于常温常压下可瞬间完成。

生物体内大约存在一千多种酶。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某一种酶的缺失,或催化活性低下,生物的新陈代谢就会不正常,③。

21.右面是以质量等级分1分为一个单位,对幼儿教育不同教育质量班级的生均投入与生均成本进行分组统计后绘制的曲线图,请概括其内容,并对幼儿教育与投入提出建议。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