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8440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

《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docx

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作文教学低效用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作文实际上就是创作,它也有自己的个性。

每位学生都希望能写好文章,都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多种灵活的方法,切实有效地开展作文教学。

然而,现实生活中,作文教学呈现出一种尴尬现状:

作文教材无体系、作文教改意识淡薄、作文教学无特色、作文无生活源泉。

笔者对作文教学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

当前作文教学确实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作文教学理念陈旧

  李洪义、李贵田在《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其对策》一文中把教学观念的陈旧概括为:

五个“偏重”、五个“忽视”。

[2]本人把作文教学陈旧的理念具体概括为:

  1.从班级整体来看,急功近利,本末倒置。

不少教师往往满足于班上几个写作出类拔萃学生:

他们能写出令人颔首的范文,供教师作文课评点;他们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习作,让教师引以为荣;他们能在各种竞赛中获奖,让教师可以趁机邀功。

可是,广大作文水平处于中等,或偏下的学生却成了弱势群体,其实他们才更需要语文老师的激励、表扬、指导,来促成其写作兴趣的萌发,刺激其写作能力的提升。

  2.从学生个体来说,智商训练有余,情商陶冶不足。

情商,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

而经常学生的作文表现出来最缺乏的就是情商,他们常常抱怨没东西可写,没感情可抒发,但写作模式、方法却都早已谙熟。

于是,写作文成了无米之炊,作文勉强复制出来也是面目俗气,不堪卒读:

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

说空话、向壁虚造;说套话、人云亦云。

为了使这些学生的情感不断丰富,并逐渐走上正轨,从而爱上作文,教师将情商教育贯穿于对他们的作文教育的全过程,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和情商水平。

  以上这些稍显陈旧的作文教学理念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学生对作文产生厌倦甚至畏惧的情绪。

学生常有“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之叹。

学生作文时东拉西扯、搜肠刮肚,作文变成了“挤”文。

表达的感情是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

  第二、作文教学目标不当

  作文教学的目标,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会写”。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即使学生会写各类文章,为学生将来的实用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要求。

  但是,目前有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偏离了这个标准。

常常用成人的写作甚至作家的创作来要求学生,人为地拔高要求。

如:

在作文内容上,从要求“内容具体”,变为要求“内容充实”、“选材典型”、“材料新颖且与众不同”;在立意上,从要求“中心明确”,上升为要求“中心突出”、“思想深刻”、“有创新”、“在认识上有突破”;在表达上,不只要求“条理清楚”,而且要求“结构严谨”;在语言上,本来要求“文字通顺”,而今加码要求为“语言流畅”、“语言生动”。

甚至写作技巧也提出要求。

这实质是混淆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不同,混淆了写作基础教学与文艺创作的不同。

这种“高标准”坚持不懈的要求,等于是在无休止地折磨学生。

使绝大多数学生不仅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反而陷入苦恼、厌倦作文的境地。

而且,在“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下,作文训练跟着考试指挥棒转。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它要人为地拉开差距以便高校选拔新生,将作文教学目标定位于升学考试,考哪一类题型,则练哪一类作文,其结果必然欲速不达。

  第三、作文教学环境封闭

  稍显陈旧的作文教学理念、存在偏差的作文教学目标定位使本来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自我封闭起来,变得凝固化、静态化。

[3]学生积极、鲜活的思维受到了无情的扼杀。

考试指挥棒成了作文教学的金科玉律。

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就成了教和学的主旋律。

  加之长期以来,人们把语文学科知识化、公式化,把各种文体写作程式化。

学生为了掌握各种“知识”,只好整天钻进书本。

空间的狭窄、生活的闭塞,使学生的情感之源涸竭。

成为精彩生活中的贫乏者。

脱离了火热的时代和多彩的生活,写出的文章难免干瘪乏味,缺少灵气。

刘锡庆教授说:

“生活单薄,思想贫弱,不善于观察,不长于想象。

缺乏‘发现’的能力,这对于‘写作’来说,的确是致命的缺欠,是‘先天’的不足,是极大的不幸!

我们的‘头脑’本来是可以对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做出完整、准确、生动的反映的。

但是,你切断或削弱了‘客体’和‘主体’在认识上的联系,那么,你‘反映’什么?

又怎么能做到完整、准确、生动的反映呢?

”[4]狭小窒息的写作空间、静态封闭的教学体系,使得学生的写作思维受到限制。

  总之,陈旧的理念、不当的目标和封闭的环境,三者综合影响了作文教学整体效用的提高,让教师与学生都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如下几种。

  二、原因分析

  首先,宏观政策解读不够全面,造成作文教学目标产生偏差。

就以高中作文教学来说,宏观政策主要是指以下三份“红头文件”: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每一年的《高考考试说明(语文)》——考纲。

  而涉及到具体规定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文件中认为作文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即他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文件在“表达与交流”部分这样表述: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就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等。

教学中也可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

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5]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写作方面的要求是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还对写作的相关技巧,写作的过程以及作文的修改提出具体的目标。

  同时,新课标重视阅读,对阅读的量和质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议。

此外,新课标还提出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新课程标准为语言教学(当然包括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然而高中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却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向分数看齐。

在具体实施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难以完成,在能力培养、语言学习、技巧训练方面,经常会出现各种妥协、让步、偷工减料以及侧重就轻等做法。

以致教师、学生对高中作文教学目标的认识产生重大偏差。

  诸如此类宏观政策解读不够全面,造成作文教学目标产生偏差的现象,在初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同样普遍存在。

  其次,具体做法尚存欠妥之处,是教学效用低下之根源。

实际教学工作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严格要求,态度认真,并积极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技巧。

但也有少娄教师对作文教学敷衍了事,主要表现在:

  1、教师把作文教学当作一门可上可不上的课程来对待。

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课本教学必须上的课程来面对,因为它与考试有极重要的关系。

而也有部分教师把作文当作可上可不上的课程来对待。

持这种想法和做法的教师,他们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

一是考试时,作文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每个学生总可以写一点的,因而也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的。

二是由于目前统改统考,作文阅卷(如初中毕业考、初中升学考、高中会考、高考等),还没有可用客观性较强的办法,因而在阅卷中随意性尚较大,同一水平的两篇作文在不同阅卷者的手中或同一阅卷者在不同时候、不同情绪的情况下打出来的分数往往有差距,有时甚至会有较大的差距。

因而,平时花大力气练习写作文,似乎觉得划不来。

  2、作文教学的计划或有或无,且执行起来打折扣。

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或各自学校所规定的教学常规,每位语文教师在新学期开学之初,都会对自己的语文教学(包括对课文的教学及作文的教学、测试及练习、复习、第二课堂教学等)认真地制订出一个都较合理的教学计划。

但无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课文往往是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教作文却不按计划进行了。

有的甚至对作文教学根本没作预先的全盘考虑,随意性很大,无计划性可言。

有的即使有计划,这计划也往往是局部性的、临时性的。

这种“事前无计划,当事随意行,事后无收获”的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3、授之以“鱼”、教之以“术”,却轻视了平常生活的体验和语言的积累。

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

在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

如何开头则常常被解读为“悬念式”、“开门见山式”、“回忆式”等方法,结尾自然解读为“总结式”、“展望式”、“号召式”、“水到渠成式”等等。

让不少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共同的印象:

写作文首先要把写作方法学好。

  于是,许多学生到书店里专拣“作文技法”之类的书买,以为买到了这类书,就得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看了这类书,就能写出优秀作文。

  其实,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写出好文章来,应该要十分重视生活的体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的积累。

这才是写出好作文之根本,才是把作文真正指导在点子上。

  4、过分地追求作文数量,甚至省略讲评这等重要环节,没有真正提高学生习作的质量。

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似乎都明白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必经之路。

他们每10天或者每星期让学生交一篇作文。

另外,还要写日记、周记、学习名言警句的心得体会、每天的观察所得、一些重要的节假日里的见闻……但却忽视了对作文的讲评。

经验表明,精炼的讲评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比盲目的写作大得多,多写对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写作能力有帮助,但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不少学生来说,其写作水平的真正提高还有待于多增加几次讲评。

  5、名目繁多的征文活动影响到作文教学的长远规划,打破了正常教学秩序。

对任何事物来说,都有一个“度”。

达不到这个“度”或超过了这个“度”,往往会出现“病态”,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

对作文教学来说,也是这样。

不搞几次征文比赛,对作文教学也许会缺乏推动力。

适当搞几次作文竞赛能增强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的吸引力,同时,能使中学生在“实践”中练就本领,提高写作水平。

但是,现在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往往搞得过了头。

现在有多种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作文比赛,再下有校级的作文比赛。

除此以外,多种报刊杂志,甚至很多的电视台、广播电台也都举办各有主题的征文活动。

多了,不免滥;滥了,免不了低劣。

尤其是它会带来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某种冲击。

许多学校,许多语文教师,为了按上级要求参加作文比赛、参加征文活动,往往只得让正常的作文教学让路。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常常也是一个语文教师最费力而又最难取得收效的一个环节。

  三、提高作文教学效用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理念,明确科学的作文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用

  传统作文教学把学生作文看作是应试工具,专注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写“八股文”,得“高分数”。

大量的机械训练和僵化的教学模式,已使作文教学陷于套用某种模式或范文的境地。

因此作文教学必须转变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作文教学观──素质观(作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素质)、练习观(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习)、生活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为生活服务)、人文观(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差异,塑造完善的人格)、民主观(自由表达思想,平等参与训练)和发展观(以学生为主体,自主训练,主动发展)──从提高素质的高度来改进作文教学。

[6]这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前提。

具体做法有:

  1、厘清概念、明确目标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应该说,作文教学的目标远非只是应付考试、拿到作文高分,它更涵盖着德育、美育功能、思维训练功能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综合能力,甚至包括对其它学科学习成绩的进步都有积极的影响。

  2、激发兴趣、引导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一个人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

  激发兴趣、正确引导,对于每一个高中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出发点的不正确,必将无法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3、诚信真实,作文之本

  诚信,就是“诚实地说自己的话”,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真实,是习作要“有真意”,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成人话。

“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为人真诚,才能说真话,吐真情。

这既是作文的问题,又是做人的问题。

我们要通过作文教学,既教作文,又教做人,既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又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对高中生来说,作文要做到诚信、真实,就要有作文内容。

作文的源头活水是充实的、鲜活的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想习作不胡编乱造,不搞“五子登科”──动辄就是推车子、抱孩子、领瞎子、捡票子、让位子,就得有生活,投入现实生活,开源活流;就得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有所发现──世界上不缺少美好的事物,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

  4、加强训练,养成写作习惯

  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空讲文章作法是无济于事的。

一定要勤动笔,少束缚,要放手让学生写,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路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要把练笔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各科学习之中、日常生活之中,只靠每学期几次习作,是不可能形成很强的作文能力的。

  作文还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主要途径是练习。

当种种好的写作习惯一旦养成,必然具有很强的作文能力。

因此,教师要把习惯培养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

高中各年级的教师根据年段要求,注重落实以下习惯的养成:

勤于观察体验的习惯,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想清楚再写的习惯,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规范、工整书写的习惯。

  5、多读多写,从生活中感悟,提高写作水平

  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一是说,“怎样写”,大多是从阅读中悟到的,凭借课文这一个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既不断熟练阅读的技巧,又不断习得作文的技巧。

就写论写,往往捉襟见肘,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

二是说,“厚积才能薄发”。

既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加文化和语言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勤于读书,大量阅读,必能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

  总之,正确的作文教学理念也并不是几点能够说明道清的,关键还是教师要在心中确立一个目标,要从根本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再因材施教,采用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

  

(二)优化高中作文教学环境,把握作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循序渐进,提高教学效用

  题中“环境”,抑或说“氛围”,指的是学生和教师在作文的教与学过程中一起创设的一种立体空间,它的牵涉面涵盖教室、学校之外的各种因素,自然就包括阅读、写作、修改、讲评等四方面的具体细节。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而作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修改和讲评则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一个比喻来形容这四者的关系:

作文教学就像一辆意欲奔驰的汽车一样,而阅读、写作、修改、讲评是它的四个车轮。

汽车要想飞奔于天地之间,必须四个车轮同时向前高速运转。

有意地过分强调其中的一方面或者无意地偏废其中任何一方面,都可能使汽车行进减速,甚至发生意外、交通事故等。

所以,语文教师在明确作文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当对学生采取分阶段、有目的、全面的作文辅导:

  1、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重视指导学生的阅读,让他们从中吸取写作养分,激起情感,生发灵感,掌握作文时所必需的知识、方法、语感,蓄积写作动力,从而达到开拓视野、增长见闻、丰富想象力的目的,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具体内容可以如下:

  ⑴突破书本限制、广泛涉猎课内外知识

  学生从课文上学到的课文是有限的。

尽管现在强调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和训练的系统性,但毕竟阅读面试狭窄的。

这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写作水平的发挥。

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抓好课内的阅读,还要注重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阅读面,扩大阅读量。

  ⑵粗读与精读结合,分散和集中阅读

  学生应读的作品很多,这就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是粗读与精读相结合。

粗读,就是拿到一篇作品,要大致泛泛地读;精读,就是对作品精彩段落读熟读透,甚至能背诵。

人们常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只要把精彩部分记忆起来,日积月累,作文水平一定能提高。

二是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教师应利用第二课堂成立语文兴趣小组,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事实证明,这些活动不仅受学生欢迎,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⑶读写结合,注重实效

  阅读完一篇作品,如果不加以巩固,很快就会遗忘掉,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读写结合,以巩固阅读的成果,提高知识水平。

其方法有三:

一是朗读背诵;二是写读书笔记;三是借鉴创作。

借鉴即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习作。

例如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等,都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

教师要在课内给以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借鉴。

学生在积累大量的范例以后,进行写作时就不会感到无从这手或无话可写。

  对于学生而言,作文难、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改变这一现象,除了要教会学生熟悉生活、观察生活外,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教会学生阅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注重写作意识的养成

  多读多写是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效用的正确途径。

所以我们提倡首先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和写读书笔记这两种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即促进学生写作意识的养成;其次才是加强训练、传授技巧、提高应试水平。

  不动笔墨不看书。

有时候,许多学生阅读量并不少,但读完就如过眼烟云,收效甚微。

因此,要培养学生边看书边动笔的习惯。

具体可以指导学生摘录美词、美句,作读书笔记,批注、写感悟、续写等,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而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读书笔记的内容我们可以不做硬性规定,学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可以对文中的人物进行点评;可以写读书时的思想感悟;可以从写作的角度对文章的写法进行赏析;可以提出自己对文章的质疑等等。

字数方面不做具体要求。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阅读面,甚至养成收集整理文章的好习惯。

  学生的思路广,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才会强,写作文才不会“难于上青天”。

日记、生活乐事、日常小事、国家大事、记叙说明议论文等各类文体的写作,他们自然能做到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出手不凡。

  3、注重修改能力的训练

  一篇成功的文章总是要历经作者多次的修改、润色。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些优美的诗句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修改而成。

新课标在对高中的写作要求中也反复强调要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自改、学生互改、教师批改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修改习惯,收到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⑴学生为主,互相修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完善细节

  学生一篇文章写好后,应该要求他们多读几遍,而且认真地逐字逐句地细读,在细读中尽可能发现错字、错句、错误标点等等,试图自己把它们改正确。

对个别学生,还鼓励他们在修改文章时,读出声音,借助习作的语感及语法修辞,初步做到文通句顺。

  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往往不能发现全部错误,也不能很好地做出评价,这时候可进行“同伴互改”。

  学生修改好自己的作文后,把自己的作文找同伴交流,这种交流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学生自己寻找的同伴一定有共同的语言,在细读对方作文时也有兴趣,并且较容易发现错误,从作文的内容到表达形式都可以在一起探讨交流。

这样地合作学习效果是很明显的。

学生在交流中,很容易发现吸收对方作文的闪光点。

往往“身边的榜样最容易效仿”在和同伴的作文交流中,对方的写作技巧、选材思路、好词好句等被自己批判地吸收,在相互的阅读交流中取长补短,促进了相互地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⑵老师为辅,正确评价、积极鼓励、全面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高中阶段,老师对学生习作的修改主要目的当然不应该在字、词、句上,重点应该是如何把学生习作上升一个层次,提升一个境界。

  所以,在学生的自我修改、互相修改完成后,教师应该是通过最后的修改来再一次明确习作的要求,再让学生对照要求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

这样及时反馈,趁热打铁,学生就能够非常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不足之处。

  最后就是老师修改意见——评语。

老师的评语对学生作文的发展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鼓励性。

学生在阅读老师评语时,对自己的习作有一种期待,期待自己的成功,期待老师给自己指出努力的方向。

因此,老师要重视写给学生的评语。

具体做到,以人为本,兼顾评文的评语写作新角度;不拘一格、灵活创新的评语写作的新思路;人文关怀、绿色评语写作的新内涵。

[7]

  4、注重科学讲评的实际效果

  在修改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作一些摘录,为讲评准备材料,而讲评过程中,我们应当时刻牢记“以鼓励为主”。

  当然,科学的讲评应该是:

在上课之前作文本就应当先发到学生手上,让学生有时间先总结与体会。

如果是上课再发给学生作文本,那课堂上一定要先让学生有温习的时间,找到原先写作的感觉和心情,然后才能开讲。

  讲评课的课型多种多样,教师应按备课时分析的情况确定。

讲评课的课型一般有:

教师主讲型、小组讨论型、经验交流型、师生对话或生生问答型。

[8]

  教师主讲型。

即以教师总结、评析为主。

教师先对习作要求做全面的分析,在分析中插入对学生习作的评析。

学生则在这一过程中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感悟思考。

然后教师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总结、补充、修改,写下新感受、新感悟。

  学生小组讨论型。

依据学生写作上有相似之处,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互读、传阅、讨论。

学生各自写下交流后的认识、收获。

接着。

由学生向教师汇报自己与同学讨论后的心得.教师做出点拨,学生再进行反思。

  经验交流型。

这是学生作文写得普遍较好时采用的一种课型。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让作者全面地介绍本次的写作历程和写作情感,重点与同学分享自己最满意的内容,为什么这些内容是自己最满意的,并可列举相关的信息。

  师生对话或生生问答型。

这种讲评课通常是以主题形式进行,即在批改作文时教师就针对学生的写作情况,确定几个主题,并选好对话的学生,然后以轻松的方式进行对话。

如同电视节目中的人物访谈一样,可以是欣赏的也可以是质疑的。

通过问与答的互动,大家都有所得。

习作能力,以至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较好的锻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