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526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docx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docx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

第三届甘肃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献课活动”——听沈大安专题讲座有感

什字中心小学于改玲

4月26日早晨出发,27日至29日在天水一中我参加了第三届甘肃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献课活动,现将自己聆听专家讲座的主要精神,结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认识汇报给大家。

4月27日在天水听了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老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专题讲座,明白课堂教学的有效是指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就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低效的课堂教学就是经过课堂教学的这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并没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形成这种低效现象的原因有许多,这里例举几种常见的现象,愿于老师们共同剖析,并寻求解决策略。

沈老师说,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想一想,我这一节课究竟有没有“增量”?

有多少“增量”?

但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大多数语文课只是让学生了解了一个故事,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并没有多大发展,我们只关注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很少考虑学生通过这一节课、一个学期、一个年段,乃至整个小学阶段是否获得了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是否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

有效教学的理想状态是根据学情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目标,然后依据学习者的起点能力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通过优化的教学环节和步骤达成学习期待能力(目标)。

“有效教学”必须关注三个问题:

即这一节课

(1)“我们要到哪里去”(目标)

(2)“怎样到哪里去”(过程和方法)

(3)“我们有没有到那里?

”(评价、结果)(离目标有多远)

依据以上理念,对照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尚存在以下制约有效教学的问题。

一、课堂因目标定位不明确而无效

布卢姆曾说:

“有效地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课堂目标定位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学生基础、体现文本特点,力求恰当、全面、明确,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

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

准确的目标应该建立在对“课程目标、教材价值、学生实际”的研究与把握上。

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距离”便是学生的发展空间,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目标过高,则造成教学中的“越位”,强人所难;教学目标过低,则造成教学中的“滞后”,低水平重复。

所以,我们主张“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

一切教学目标的定位,最终都要归结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要上来。

由此,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使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工作。

就小学阶段来说,学生的语文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多方面的,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有比较具体的阐述,但最重要的目标,可以概括为:

写一手正确、整洁、比较美观的字,有一定书写速度;阅读100万字左右的中外文学作品,能交流阅读感受,有一定量的优秀诗文的积累;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文从字顺,内容具体,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养成查阅工具书和读书看报的习惯。

沈老师说,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目标都有,但都是虚晃一枪,课堂上目标的真正达成率不足50%。

有的课目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课目标过大过滥不具体。

那么,怎样的目标才是恰当的呢?

确定目标首先应体现适当适度的特点,即符合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成。

沈老师说,一节课的目标要少一点,具体一点,宁少勿多、宁低勿高,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

如四年级《检阅》朗读目标定位,有一名老师定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另一位老师定为有感情的朗读一组问句:

“劝他不去?

要不把他放在队尾?

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

可是跟他怎么说呢?

谁去跟他说呢?

……”。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一节课其他事情均不做,只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一篇文章未必能做好,两个目标哪一个能真正达成显而易见。

其次,目标应该具体,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目标要具操作性、可检测。

如《桂林山水》情感目标比较:

A、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不具体,难操作)

B、为有桂林漓江这样美丽的山水而自豪,产生去桂林山水游览的愿望。

(可操作、可检测)

最后,目标应该全面,目标应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避免顾此失彼,不主张三维单列,主张互相整合、渗透。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阅读课《我是什么》时,课堂上目标的确定就比较全面,达成比较到位,他确定了两个目标:

1、积累有关“云”的词语,联系生活经验感受“云”的变化,能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

2、在媒体创设的情境中,亲历雨、雪、雹子的场景,了解水的变化,体会“落、打、飘、砸”的用词准确,并能在教师提供的其他语境中使用。

(走进课堂要到哪里去)

为了达成以上两项目标,课堂上他采用以下环节和步骤展开教学活动,首先,读课文,看看这一段里“我”是什么,读完,圈出来;(当学生圈出“白云”、“黑云”、’红云”时,教师引导学生说:

黑云还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叫“乌云”,而红云还叫“红霞”,红霞又有朝霞、晚霞之分,这就在阅读时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接着他又问:

三种云中你最喜欢那一种?

学生回答(喜欢红云,把红袍披在身上),(喜欢乌云,想让下雨),(喜欢白云,布满天空,蓝天白云),这渗透了情感目标。

最后用同样的阅读方法读下面的段落,说说“我”是什么?

雨、雪、雹子落下来时有什么不一样?

课文是用哪些词来形容的?

……

我认为这节课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能由学情开始,既关照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目标,又看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后的发展目标,可以把握与检测,也可以组织实施,充分考虑了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能知什么,需知什么,想知什么,然后针对预设的内容制定出了相应的措施和策略,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和调整,出色的达成了教学目标,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一堂有效的语文课。

我们倡导的“一课一得”就是强调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有明确而集中的的教学目标,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有所获有所长进。

二、课堂因教学内容取舍不当而无效

沈老师说,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

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教什么都还没弄明白的情况下,试图通过研究怎么教来提高教学效益或者效率,必然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确立正确、精当、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问题、当务之急,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学才能柳暗花明,才能云开雾散。

语文学科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做“二度开发”,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具教育价值的内容去教,围绕语文到底是什么去教语文。

分析我们的教学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师心中常常并不清楚要教些什么,更不清楚要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合适,只是就一篇课文,这里教一点,那里教一点;就同一个语文知识,今天教一点,明天教一点,每次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一个比喻句子,教了六年;就是同一篇课文,不同老师教的内容也大相径庭。

更严重的是我们有时对文本思想内容的解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有的甚至是误读。

比如《草船借箭》,有的语文老师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翻来覆去的讲,识天文、知地理、懂人心,似乎课文只有一个诸葛亮;而文本中人物、故事背后隐含着的“要善于思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生活哲理却被忽略了。

试想:

文本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一个“借”字,同样是十万支箭,周瑜、鲁肃等只想到的是“造”,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

“造”的路走不通,便改变路径为“借”,于是,一切便豁然开朗!

学生从文本故事中看到的就是这样事关人生、生活的大价值,而不仅仅停留在人物形象上。

如此课文文本的阅读价值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内容才能达到正确、合宜。

我们要知道,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特别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才是合适的、恰当的。

沈老师认为当前阅读教学存在三种水平:

第一种水平——知道一个故事;第二种水平——明白一个道理,他说这两种水平都是比较差的语文教学,语文课要达到第三种水平:

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累语言、形成能力、体验情感、陶冶情操。

要生成具有这种水平的语文课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本。

当我们采用一个文本来教学的时候,要想一想这个文本对我们班学生来说,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例如你会选什么作为四年级《检阅》一课的教学重点?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A、重点讲“这个小伙子真棒”,重点讲博莱克怎么勤学苦练。

B、基本不讲博莱克,重点讲“这些小伙子真棒”,具体讲“怎么对待残疾人,怎么对待一个有缺点的人,”“是不是为了所谓集体牺牲个人”,把商量博莱克去向的话作为重点。

显然,内容B比A更具教学价值。

其次要关注语言。

对小学生来说,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语言,一要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基本规律。

二要逐渐学会欣赏文学语言。

如:

“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扩句(二十世纪是一个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呼风唤雨的世纪),再扩句(二十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宇宙的奥秘……的世纪)这就是文学语言,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逐步欣赏文学语言。

如:

梁晓声《慈母情深》“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倒装、重复)(工作环境的恶劣使梁晓声不能确定是否是自己的母亲。

)《冬阳﹒童年﹒骆驼队》“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问学生开头有无多余的话,进而让学生体会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心头淡淡的忧伤,让孩子体会文学的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更重要的是要走向生本。

根据学情确定重点,突破难点。

沈大安老师说:

“小学语文这门学科,一是姓‘语’一是姓‘小’,这是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的。

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孩子不是小‘大人’,他们有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

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过于早熟并不是好事。

”因此,我们要经常思考,就这个教学内容来说,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

学生的已有基础是什么?

需要提升的又是什么?

学生会发生错误的是什么?

学生容易忽略的又是什么?

例如:

《纪昌学射》,老师的问题是我们从《纪昌学射》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出示选择题让学生选:

全班学生人数27人

学习要谦虚13人

学习要刻苦9人

学习要练基本功3人

学习要勤学苦练3人

全班27人中81%的学生选择了“学习要谦虚、要刻苦”,而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学习一种技艺,必须依照准则严格练习。

先练基本功,打好基础,按部就班,循序而进,从浅入深,踏踏实实,才能尽得其巧。

同时还告诫人们,学习任何技术,需要自己有毅力,如果不肯勤学苦练,那么做什么也是难以成功的。

问题的关键是飞卫的指点与人家是不一样的,孩子的基础是学习要刻苦,其他的不知道,所以我们教学时就要考虑“学生读这则寓言,能理解的是什么,容易忽略的又是什么?

教学中要解决孩子遇到的困难。

再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三个儿子》,课后的问题是:

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有学生就说老爷爷眼睛花了。

有学生说给妈妈翻跟头,唱歌给妈妈听,让妈妈高兴,减轻疲劳,也是好孩子,老爷爷怎么就看不见呢?

这时老师引导说:

给妈妈翻跟头,唱歌给妈妈听,减轻疲劳,很好,但帮妈妈拎水桶更好。

学生又问:

一桶水很重,妈妈都拎不动,孩子怎么提的动?

这时,老师让学生再想想,学生联系实际经过讨论终于得出:

孩子经常替妈妈提水,孩子提三步,妈妈就少提三步,孩子提两秒,妈妈就少提两秒。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拔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是依据学生的认识,顺学而导,巧妙的化解了学生的疑惑,因为教学突破点选择恰当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最后,内容选择时要借鉴教参的设计建议。

照理,教学参考书应该为语文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内容,但现行的教学参考书主要是帮助教师进一步解读课文的思想内容,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在教学内容的研制和确定方面,实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建设,其参考价值并不大。

教参写的我们基本也知道;我们不知道的,教参基本上也没有写。

况且,教参编写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注解也是一家之言,缺乏足够的考据。

对此,我们更应该谨慎选用。

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严谨教学,使我们语文教师的应尽职责。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更新语文知识,善于将相关学科最前沿的成果及时地运用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中来,实现语文知识与内容体系的除旧纳新。

优秀的语文教师,总能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的建设,而不仅仅是依靠别人。

三、课堂因教学活动走过场而低效

教学应当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让学生亲历过程。

1、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倡导自主学习,也就是让学生自觉、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状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自主”主要是指自觉主动。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勇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勤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和老师同学合作交流等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

沈老师说课堂教学要冷静。

让学生静静地读书,慢慢思考,回答频率高的课堂不一定是好课,课堂应该有张有弛,动静结合,慢慢读、细细想,才会收获很多)

2、倡导探究。

把学习内容设计成探究性任务,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不是匆匆忙忙走过场。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花钟》第一自然段时就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方法,她先提出问题:

这段话有什么特点,那些句子写得好,好在那里?

然后引导学生细细的读这段话。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展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经过慢慢读、细细想,最后探究得出:

这段话依时间先后顺序写出了各种花开得不同时间;用词准确,写每一种花都有一个恰当的形容词,抓住了各种花的特点;没有左右也是左右);采用拟人化写法,形象生动;不同的花写法不同;不同的花不同的笑,写出了看花人的情感;写时间的词富有变化(“左右”“中午十二点过了”)。

但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发现这种情况,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备教材,精心设计了较好的教学环节,可最终却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有一个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教学走过场。

上学期听了一位老师上的《花钟》,教师在这堂课用了多媒体导入新课,并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入手,展开教学,整节课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但是在第二环节:

学文知意――感受美,对比阅读第一自然段语言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出现走过场的现象,一节设计完好的课,还是留给听课老师一点遗憾。

教师用多媒体打出更改后的片段: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七点左右,月光花开了;晚上八点夜来香开了;九点左右,昙花开了。

师:

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受?

生1:

文中用了许多“开了”这个词。

 生2:

“开了,开了”,这个词重复了好多次。

师:

课文中描写得如何?

生1:

具体、生动。

生2:

很形象。

师:

你最喜欢其中那一句。

本想这是一个设计的很好的教学环节,可通过将此段话与原文比较、品析来感受文本语言的精炼,但没想到教师却轻描淡写地走过场。

我曾经看到过特级教师卢雁红老师上的《花钟》一课,现摘抄如下,通过对比,一定会给你我带来许多启发。

  师:

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

  生1:

“开了”一词用得太多了。

  生2:

“开了,开了”,太单调了,有点烦。

  生3:

“什么花开了,什么花开了”,太枯燥乏味,一点儿也不美。

  师:

课文是不是跟老师这样写的?

(生答不是)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

读一读,画一画。

  并挑其中一句,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这花的样子。

  生1: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牵牛花还真像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儿。

  师:

(满脸笑容)你也来吹吹看。

  (生边做吹喇叭的动作,边读这句话。

  师:

(灿烂地笑)唉呀!

吹得还真响呢。

  生2:

“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就是这样(他用双手捂着脸,再打开,露出一张可爱的笑脸)。

  师:

(大笑)哇,还真像个迷人的花仙子。

  生3:

“万寿菊欣然怒放。

”(边做动作边说)就像过年时放烟花一样,“嘭──啪”,很快地向四面八方绽放,五彩缤纷。

  师:

(会心地笑)真是一位豪爽的花大姐。

  (生边做心花怒放的动作,边读这句话)

  师:

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花,我觉得这些花就好像是我们班的学生,他们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姿态,真是五彩斑斓,生机勃勃。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

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

卢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同样是一段话的比较,我们往往会像前一位教师只是走过场,而后一位老师却能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

课堂上老师淡化了教学行为,淡化了僵硬的学习,而学生却学得那样轻松自然,愉快充实。

这种“润物细无声”,扎扎实实教语文的教学境界正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

教学走过场还体现在课堂活动安排上,只求形式多样,不管活动的价值。

低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质疑问难等比比皆是。

四、课堂因课前准备不足而低效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非常重要,这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某教师教学《花钟》,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制做花钟,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纸制钟面,学生也准备了双面胶和各种花的图案,学生的热情极高。

可十分钟过去了,却没有一位学生准确、完整地做好花钟,因为学生对常见的荷花、菊花辨析的很清楚,却无法认清“午时花”“夜来香”等花。

许多学生因没法辩析是什么花而兴趣大减。

如果教师在课前能了解学生实际,注意到这点,想办法让学生先认清各种花形,或者在每种花下标出花名,就不会出现这种耗时而低效的现象。

可见课前准备不足,没有好好地备好学生,忽视学生的原来知识和经验,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不会高。

教师只有在课前充分的备好教材,准确把握学生现状,明白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知识缺漏,才能让每堂课都有效而不费时,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五、课堂因练习不当而低效

没有作业的课不行,课堂应该精心设计练习,通过练习,拓展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个案例:

棉花姑娘(一年级)

燕子树干里的害虫

啄木鸟田野里的害虫

青蛙棉花地里的蚜虫

七星瓢虫天空飞的害虫

第一个教师连线,使学生知道了一种科学知识,但从语文的角度看,教学有效性低;第二个教师让孩子连起来说话,借棉花姑娘说一段话,发展语言的同时,学到了科学知识。

练习要注意

练习难度:

过难过易都影响效果;

练习层次:

分层练习能加强针对性;

练习时间:

既充分又紧凑;

练习人数:

努力扩大训练面。

六、课堂因反馈评价不当或不及时而无效

没有反馈就没有控制,要使教学向着教学目标前进,必须要有及时而有恰当的评价。

反馈评价常见的问题:

(1)不置可否,态度暧昧;

(2)一概肯定,过于矫情;

(3)轻易否定,无情指责。

有效的反馈评价:

(1)肯定正确,激励自信;

(2)暴露错误,引发思考;

(3)揭示矛盾,引起争议;

(4)鼓励求异,寻求最佳;

(5)延时评价,形成悬念。

例如《江雪》为什么冬天独钓?

对学生的猜测老师不是当即否定,而是让他们继续探究思考,从而的出结果(贫穷、兴趣、喜欢清静、实则郁闷)

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1)认真倾听同学发言;

(2)善于欣赏别人优点;

(3)肯定正确,指出错误;

(4)大胆争论,提出异议。

结语: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许地山《落花生》

课要上有用的课,不要上只讲体面而对学生没有好处的课。

“他’心目中的好课——真实、朴实、扎实、厚实。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能构建一个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于学习,乐于学习,并获得发展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努力加强实践,让我们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成长,走出低效课堂教学的尴尬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