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9178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07散文阅读之语言手法测高考二轮复习语文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狼渡滩,暗藏着伤,却把痛苦紧紧地搂在怀里,好像一切都十分正常,刻骨铭心的淡定。

以淤泥的心态去承受黑暗,沉默,沉默得让人心疼。

但还好,这狼渡草原没有浮躁的尘埃,没有粗俗的污浊,连牛粪都散发着草原的芬芳。

狼渡草原,一年又一年,依旧提起精神,顶着寒冷,照样在草原上开放羊奶奶花,开放蒲公英花、打碗花。

开放金黄的蕨蔗花和白晶晶的野草莓花(在这里,柔弱的开放是多么的美丽)。

这些小小的花是述说生命的符号,是生命站在高原上的独白,是美站在恶的胸脯上庄严的发言!

那么浓重的雾都笼罩不住它,那么寒冷的凄风苦雨都抹不掉它,海水一样漫上来的野草没能淹没它,一种“嘟嘟嘟”地不断冒出来的精神。

这儿的小草小花活得十分艰辛,活得十分仔细,是被大自然折磨后的缠绵和坚持。

在狼渡滩,连这草滩沟堑里的流水,都像是在踮起脚尖走路,屏声静息的。

它流淌,却不张扬自己在流淌。

它歌唱,却把情感憋在自己的心里默默地歌唱,从不为了炫耀自己去设置激流险滩。

狼渡草原,积淀着一种平凡的小草精神,忍耐、卑微、倔犟!

活在被忘却里,奉献在被忽略里。

所有的生命都抢滩最低处。

狼渡滩,柔软。

狼渡草原是一本打开的书,它有一帧永不退色的绿色封面。

书里的字迹虽然潦草,虽然漫漶,但它有泥沼晒不干的墨色,是荒原狂浪的大手笔。

书里就用荒草般的草体书写着一个狼的神话。

据说这里到处都是深深的泥沼,到处都是诡秘的草滩,多少英雄的意志和勇敢都在这里陷落了……羊过不去,牛过不去,马过不去,而据说一匹狼将身子腾的一跃,过去了。

所以这一滩广袤的泥淖才被当地老百姓起了一个阴冷诡秘的名字:

“狼渡滩”!

但此后,那个神话的身后依旧是无边的泥沼,依旧是深深的苦难。

因此,狼终究没有成为英雄,狼的故事终究没有成为史诗和图腾。

后来,时间的车轮旋转到了1935年9月,有一支红军队伍勇敢地队伍里穿过,狼渡滩曾经用它全部的阴险和歹毒去阻止这支军队,但罪恶的埋伏仅仅抓住了几只穿破了的草鞋,仅仅缴获了几根吃剩下来的半截皮带。

可就是这几只穿破了的草鞋和几根吃剩下来的半截皮带让狼渡滩的灵魂陡然亮了。

狼渡滩精神陡然博大了起来。

生命在死亡上书写了一页光荣的历史!

狼渡滩从此不再萎靡!

狼渡滩,一本写着柔弱也写着刚毅的书。

小草精神和人性光辉在这里同时升起一轮温暖的太阳!

顿时,一阵风吹散了草原上的阴霾。

(1)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天公好像是憋足了一口气,不吭声,不咳嗽,只一味地阴沉,一味地沉默,一味地阴霾。

(2分)

②这些小小的花是述说生命的符号,是生命站在高原上的独白,是美站在恶的胸脯上庄严的发言!

(2)作者在倒数第三段写到狼的神话,主要用意是什么?

(3)文章以“顿时,一阵风吹散了草原上的阴霾”结尾,有什么作用?

(6分)

(4)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

狼渡滩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2016届山东省实验高三上第一次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0分)

王蒙

①我喜欢雨,从小。

②“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小雨便是大自然的温柔与谦逊,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却也是大自然的顽皮。

它存在着,它抚摸着,它滋润着,却不留下痕迹。

用眼睛是很难找到它的,要用手心,用脸颊,用你的等待着春的滋润的心。

③也有“凄风苦雨”“秋风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其实那倒不一定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秋天。

即使这样的天气也给繁忙的人们带来休息,带来希望,带来遐思,

④正因为有雨中的忧伤的甜蜜,人们才伸出双臂歌唱雨后初阳的万道金光。

于是有了那波里的名歌《我的太阳》。

⑤而暴雨和雷雨又是多么欢实,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它们叮叮咚咚地敲响沉闷的大地,它们咋咋呼呼地嬉闹着对人们说:

“别怕,我们折腾一会儿就走。

⑥小时候,我最喜欢北京城夏日的大雨。

雨中,积水上冒出一个又一个的半圆形的小泡儿。

⑦“似水晶,非琉璃,又非玻璃,霎时间了无形迹。

”我的姨妈教过我这样的谜语。

⑧为什么这几年在北京很少见到大雨冒泡儿了呢?

是气候变了么?

是我事太多、心太杂,对似水晶又非玻璃的泡儿视而不见,这泡儿已经唤不起我童年的那种好奇和沉醉了么?

哦!

⑨一九五八年的特别炎热的夏天,我下乡以前暂在景山公园少年宫劳动,盖房当小工,每天担四十多斤一块的大城砖,很累。

一天早上刚开工便赶上了天昏地暗的大雨,“头儿”只好宣布放假。

我落汤鸡似的回到家,换了一身衣服,打起雨伞,和同样处于逆境的爱人到新街口电影院看电影《骑车人之死》去了。

电影看完了,大雨威势未减。

这是一九五八年,也许是五十年代的最后几年我们度过的最快乐的一天,而这一天,是雨赐给我们的。

⑩就是让雨淋个透也未尝不是人间快事。

在新疆的草原上,我曾经骑着马遭遇过一次短暂的却是声势浩大的雹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连一株可以略略遮雨的小树也没有。

没法子,除了百分之百不打折扣地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之外,没有别的路。

当理解了这种处境以后,我便获得了自由,我欣然地、狂喜地在大雹雨中策马疾驰。

⑾这种经验我写在小说《杂色》里边了,但我觉得没有写好。

如果有机会,不,不管有没有机会,将来我一定要再写一次草原上的夹着雹子的暴雨。

⑿这豪兴也要有一个条件,就是在前方不远,有哈萨克牧民的温暖的帐篷。

兄弟般的哈萨克人会亲切地接待你,会给你一碗滚热的奶茶,会生起他们的四季不熄的火炉,烤干你的被雨打湿了的衣裳。

⒀我们常常说“风吹雨打”,毛主席说要“经风雨、见世面”,我们还说什么经历了“风风雨雨”。

这不但让人骄傲,也让人欢喜,不但让人刚强,也让人快活,像我那次在新疆的草原上那样。

⒁而我现在正航行在从武汉到重庆的长江航道上,又赶上了雨。

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意。

⒂在避风的那一面的甲板上,你看不到也摸不着雨。

在船头,雨丝向你迎面喷来,在迎风的那一面,雨丝拉曳成了长线。

⒃江上的雨和人似乎更加亲近。

坐船的人都爱水,靠水,感谢水。

而正是雨供给着江水。

江水升腾着雨。

当轮船疾驶的时候,浪花飞溅到甲板上,那不就是雨么?

⒄天色虽然阴霾,两岸的垂柳和庄稼却被雨洗得更加碧绿。

没有打伞也没有穿雨衣,最多戴一个草帽的岸上的女人们的服装在雨中显得分外艳丽。

连岸上的黄土和石头也在雨水中映着洁净的、本色的光。

⒅“晴川历历汉阳树”,当然。

但是你知道吗,阴川和雨川,也使我们的河岸、我们的人和树历历如画。

⒆雨是我对生活和土地的无尽的情丝,情思。

(有删改)

(1)文中说“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分)

(3)文中有许多引用,试举两例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6分)

(4)作者为什么喜欢雨?

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3.(2016届江苏淮海中学高三上9月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月夜

韩少功

①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②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

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

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

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

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④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

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

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

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

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

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候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全吞下。

我是躺在凉台上吗?

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

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

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

⑥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⑦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选自韩少功散文集《山南水北》)

(1)文章②③两段通过对比,凸显了城里月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4分)

(2)请结合第④段内容,说说“叮叮当当”“哗啦哗啦”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

(3)“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一句单独成段,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4.(2016届江苏如东中学高三夏令营检测)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①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叫“破老汉”,几颗零零碎碎的牙,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

②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总不得闲。

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

我一个人躺在土炕上。

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

后来才知道,是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的。

破老汉说,那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

那天,队长把一碗“子推”放在炕沿上,让我吃。

他也坐在炕沿上,“吧达吧达”地抽烟。

队长看着我吃,不言语。

临走时,他吹吹烟锅儿,说:

“唉!

‘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

”“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

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

社员们都赞成。

③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

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

“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

”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

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

④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

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

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

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

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

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

⑤有一回,我和破老汉吆起牛回村,离村老远,就听见饲养场上一声声牛叫了,儿一声,娘一声,似乎一天不见,母子间有说不完的贴心话。

母牛的目光充满了温柔、慈爱,神态那么满足,平静。

我最喜欢的是一头红犍牛,高高的肩峰,腰长腿壮,单套也能拉得动大步犁。

红犍牛的犄角长得好,又粗又长,向前弯去;

几次碰上邻村的牛群,它都把对方的首领顶得败阵而逃。

我总是多给它拌些料,犒劳它……和牛在一起,也可谓其乐无穷了,不然怎么办呢?

方圆十几里内看不见一个人,全是山。

⑥看牛顶架,那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

那年春天,我的红犍牛处在新秀的位置上,开始对老黑牛有所怠慢了。

它们拉开了架势,对峙着,用蹄子刨土,瞪红了眼睛,慢慢地接近,接近……猛地扭打到一起。

红犍牛占据了有利地形,逼得老黑牛步步退却,只剩招架之功。

红犍牛毫不松懈,瞧准机会把头一低,一晃一冲,顶到了对方的脖子。

老黑牛转身败走,红犍牛追上去再给老首领的屁股上加一道失败的标记。

为了这事,破老汉阴沉着脸给我看。

他抽着烟,望着老黑牛屁股上的伤痕,说:

“它老了呀!

它救过人的命……”

⑦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

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

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

“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

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

‘咦!

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

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

’我只好带给你。

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

⑧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破老汉”的形象特点。

(2)简述文章第四段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

(3)本文借写牛表现了“我”的哪些情感?

(4)为什么作者说“清平湾”是“我的”清平湾?

请加以探究。

5.(2016届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20分)

吃喝之外

陆文夫

我觉得许多人在吃喝方面都忽略了一桩十分重要的事情,即大家只注意研究美酒佳肴,却忽略了吃喝时的那种境界,或称为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等。

此种虚词不在酒菜之列,菜单上当然是找不到的。

可是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却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五十年代,我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采访,时过中午,饭馆说是饭也没有了,菜也卖光了,只有一条桂鱼养在河里,可以做个鱼汤聊以充饥。

我觉得此乃上策,便进入那家小饭馆。

这家饭馆临河而筑、正确点说是店门在街上,小楼是架在湖口的大河上。

房屋下面架空,可以系船或作船坞,是水乡小镇上常见的那种河房。

店主领我从店堂内的一个窟窿里步下码头,从河里拎起一个扁圆形的篾篓,篓内果然有一条活桂鱼,约两斤不到点。

我从一架吱嘎作响的木扶梯上了楼。

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

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

极目远眺,隐隐青山若现。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鱼还没吃呐,那情调和味道已经来了。

“有酒吗?

“有仿绍。

“来两斤。

两斤黄酒,一条桂鱼,面对碧水波光,嘴里哼哼唧唧,“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低吟浅酌,足足吃了两个钟头。

此事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间我重复啖过无数次的桂鱼,可我总觉得这些制作精良的桂鱼,都不及三十多年前在小酒楼上吃到的那么鲜美。

其实,那小酒馆里的烹调是最简单的,和得月楼的桂鱼放在一起,那你肯定会感到得月楼胜过小酒楼。

可那青山、碧水、白帆、闲情、诗意又在哪里……

有许多少小离家的苏州人,回到家乡之后,到处寻找小馄饨、豆腐花、臭豆腐干、糖粥等这些儿时或青少年时代常吃的食品。

找到了以后也很高兴,可吃了以后总觉得味道不如从前。

可能是这些小食品的制作不如从前,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大力气赚小钱,不过,此种不足还是可以想办法加以恢复或改进的,可那“味道”的主要之点却无法恢复了。

那时候你吃糖粥,可能是依偎在慈母的身边,妈妈用绣花挣来的钱替你买一碗粥,看着你站在粥摊旁吃得又香又甜,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看着你又饿又馋,她的眼中含着热泪。

你吃的不仅是糖粥,还有慈母的爱怜、温馨的童年。

那时候你吃豆腐花,也许是到外婆家作客的,把你当作宝贝的外婆给了一笔钱,让表姐表弟陪你去逛玄妙观,那一天你们简直是玩疯了。

吃遍了玄妙观里的小摊头之后,还看了出猢狲把戏。

童年的欢乐,儿时的友谊,至今还留在那一小碗豆腐花里。

那一次你吃小馄饨,也许是正当初恋,如火的恋情使你们二位不畏冬夜的朔风,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在那空寂无人的小巷里,无休止地弯来拐去。

到夜半前后,忽见远处有一簇火光,接着又传来了卖小馄饨的竹梆子声,这才使你们想到了饿,感到了冷。

那小馄饨的味道也确实鲜美,更主要的却是爱情的添加剂。

如今你耄耋老矣,他乡漂泊数十年,归来重游旧地,住在一家高级宾馆里,茶饭不思,只想吃碗小馄饨。

可你还是觉得宾馆里的小馄饨没有担子上的小馄饨有滋味。

世界上最高明的厨师,也无法调制出那初恋的滋味。

冬夜、深巷、寒风、恋火已经与那小馄饨共酿成一坛美酒,这美酒在你的心中、在心灵深处埋藏了数十年,酒是愈陈愈浓愈醇厚,也许还混和着不可名状的百般滋味。

近几年来,饮食行业的朋友们也注意到了吃喝时的环境,但往往只是注意饭店装修,洋派、豪华、浮华甚至庸俗。

也学人家服务,由服务员分菜,换一道菜换一件个人使用的餐具,像吃西餐似的。

西餐每席只有三、四菜,好办。

中餐每席有十几二十几道菜,每道菜都换盘子、换碟子,叮叮当当忙得不亦乐乎,吃的人好像是在看操作表演,分散了对菜肴的注意力。

有一次我和几位同行去参加此种“高级”宴会,吃完了以后我问几位朋友:

“今天到底吃了些什么?

”一位朋友回答得好:

“吃了不少盘子、碟子和杯子。

”(有删改)

(1)“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文章多处描述了“味道”,请概括影响味道的几个要素,并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3)“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

”这句话描写了窗外的景色,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4)本文以朋友“吃了不少盘子、碟子和杯子”这句话结尾,有什么深意?

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

6.(2016届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三下学期周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谈月亮

茅盾

曾经有过这么一回事,使得我第一次不信任这月亮。

那时我不过六七岁,那时我对于月亮无爱亦无憎,有一次月夜,我同邻舍的老头子在街上玩。

先是我们走,看月亮也跟着走;

随后我们就各人说出他所见的月亮有多么大。

“像饭碗口”,是我说的。

然而邻家老头子却说“不对”,他看来是有洗脸盆那样子。

“你比我矮,自然看去小了呢。

”老头子笑嘻嘻说。

于是我立刻去搬一个凳子来,站上去,一比,跟老头子差不多高了,然而我头顶的月亮还只有“饭碗口”的大小。

我要求老头子抱我起来,我骑在他的肩头,我比他高了,再看看月亮,还是原来那样的“饭碗口”。

“你骗人哪!

”我作势要揪老头儿的小辪子。

“嗯嗯,那是——你爬高了不中用的。

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你活到我的年纪,包你看去有洗脸盆那样大。

”老头子还是笑嘻嘻。

于是我相信我自己是完全失败了。

在许多事情上都被家里人用一句“你还小哩!

”来剥夺了权利的我,于是就感到月亮也那么“欺小”,真正岂有此理。

月亮在那时就跟我有了仇。

曾经看见过这么一件事,那时也正是中秋快近,忽然有从“狭的笼”*里逃出来的一对儿,到了我的寓处。

大家都是卯角之交,我得尽东道之谊。

而且我还得居间办理“善后”。

我依着他们俩铁硬的口气,用我自己出名,写了信给双方的父母——我的世交前辈,表示了这件事恐怕已经不能够照“老辈”的意思挽回。

信发出的下一天就是所谓“中秋”,早起还落雨,偏偏晚上是好月亮,一片云也没有。

“我想——昨天那封信太激烈了一点。

”女的开口了,依旧望着那冷清清的月亮,眼角还噙着泪珠。

“还是,我想,还是我回家去当面跟爸爸妈妈办交涉,——慢慢儿解决,将来他跟我爸爸妈妈也有见面之余地。

我耳朵里轰的响了一声。

我不知道什么东西使得这个昨天还是嘴巴铁硬的女人现在忽又变计。

月亮光照在她脸上,忽然她低了头,手捂住了脸,就像闷在瓮里似的声音说:

“我撇不下妈妈。

今天是中秋,往常在家里妈给我……”

我不愿意再听下去。

我全都明白了,是这月亮,水样的猫一样的月光勾起了这位女人的想家的心,把她变得脆弱些。

从那一次以后,我仿佛懂得一点关于月亮的“哲理”。

我觉得我们向来有的一些关于月亮的文学好像几乎全是幽怨的,恬退隐逸的,或者缥缈游仙的。

跟月亮特别有感情的,好像就是高山里的隐士,深闺里的怨妇,求仙的道士。

他们借月亮发了牢骚,又从月亮得到了自欺的安慰,又从月亮想象出“广寒宫”的缥缈神秘。

读几句书的人,平时不知不觉间熏染了这种月亮的“教育”,临到紧要关头,就会发生影响。

把月亮的“哲理”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也许只有我们中国吧?

不但骚人雅士美女见了月亮,便会感发出许多的幽思离愁,扭捏缠绵到不成话;

便是喑呜叱咤的马上英雄也被写成了在月亮的魔光下只有悲凉,只有感伤。

这一种“完备”的月亮“教育”会使“狭的笼”里逃出来的人也触景生情地想到再回去,并且我很怀疑那个邻舍老头子所谓“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的说头未必竟是他的信口开河,而也许有什么深厚的月亮的“哲理”根据吧!

从那一次以后,我渐渐觉得月亮可怕。

星夜使你恐怖,但也激发了你的勇气。

只有月夜,说是没有光明吗?

明明有的。

然而这冷凄凄的光既不能使五谷生长,甚至不能晒干衣裳;

然而这光够使你看见五个指头却不够辨别稍远一点的地面的坎坷。

你变作“短视”了。

你的心上会遮起了一层神秘的迷迷糊糊的苟安的雾。

人在暴风雨中也许要战栗,但人的精神,不会松懈;

人撑着破伞,或者破伞也没有,那就挺起胸膛,大踏步,咬紧了牙关,冲那风雨的阵,人在这里,磨炼他的奋斗力量。

然而清淡的月光像一杯安神的药,你在她的魔术下,脚步会自然而然放松了,你说不定会向青草地下一躺,眯着眼睛望天空,乱麻麻地不知想到哪里去了。

自然界现象对于人的情绪有种种不同的感应,我以为月亮引起的感应多半是消极。

而把这一点畸形发挥得“透彻”的,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月亮文学。

当然也有并不借月亮发牢骚,并不从月亮得了自欺的安慰,并不从月亮想象出神秘缥缈的仙境,但这只限于未尝受过我们的月亮文学影响的“粗人”罢!

我们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

我又每每这么想。

1934年中秋后

(原载《申报月刊》第8卷第10期,有删改)

注:

“狭的笼”原为俄国盲诗人爱罗先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