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复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9438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地理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地理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地理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地理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七年级地理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七年级地理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七年级地理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复习题.docx

《七年级地理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复习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复习题.docx

七年级地理复习题

七年级(上) 自然地理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2-4)

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2、下列证据可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远处驶来的帆船,先见桅杆,再见船身;月食;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站得高看得远。

3、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P4-7)

1、经线、纬线的区别:

经    线(子午线)纬   线

概    念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在地球仪或地图上,与经线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指示方向南北东西

长    度相等有长有短,赤道最长,两极为零

形    状半圆圆圈

条    数无数条无数条

经线圈由两条正相对的(即差180°)的经线组成的大圆。

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平分地球。

每条纬线都自成一个纬线圈,

仅 赤道 能平分地球。

2、纬度、经度的比较:

经           度纬         度

度数起

点线把通过英国伦敦 格林尼治 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赤道 为0°纬线

度数划分_本初子午线_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0°经线以东的180°为东经 ,以西的180°为 西经 ,东、西经各有180°。

东经180°与西经180°同在一条线上,这条经线称为180°经线。

_赤道为南北纬的分界线,赤道_以南为南纬,以北为北纬,南北纬各有90°,北纬90°即北极(N),南纬90°即为南极(S)

代    号东经(E),西经(W)北纬(N),南纬(S)

半球划分习惯上以(20°W,160°E) 组成的经线圈平分地球为东、西半球_赤道_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3、中高低纬度的划分:

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  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   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

4、在经纬网上确定地理位置:

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描述,包括经度(东经或西经)与纬度(南纬或北纬)两个方面 。

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P9-12)

1、自转和公转

自转公转

向侧视自西向东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周期一天(24小时)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运动状态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分布;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物体影长的变化

2、四季的变化

节气日期季节(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南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的状况正午

影长

春分3月21日3、4、5月为北半球春季,赤道昼夜等长

夏至6月22日6、7、8月为北半球夏季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多,南半球少最短

秋分9月23日9、10、11月为北半球秋季赤道昼夜等长

冬至12月2212、1、2月为北半球冬季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少,南半球多最长

3、五带的划分

人们根据太阳光热在地表的分别状况,把地球表面分为五个带:

范围获得太阳光热状况突出的自然现象

北寒带北极圈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南极圈少,终年低温极昼极夜

北温带介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既无极昼也无极夜,四季分明

热带多,终年高温一年有一、两次阳光直射现象

南温带介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既无极昼也无极夜,四季分明

南寒带少,终年低温极昼极夜

盐城市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物体影长最短,昼最长夜最短;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正午物体影长最长,昼最短夜最长。

四、地图知识

1、比例尺(P9、23)

(1)比例尺又叫缩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2)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

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3)比例尺的大小:

比例尺是个分式,比值越大,比例尺也就越大,即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比例尺就越大;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实地范围越小

2、三种定向法:

(P14)

(1)一般定向法:

没有特别说明的地图,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向法:

指向标的箭头指向 北方 。

(3)经纬网定向法:

经线指示 南北 方向,纬线指示 东西方向。

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只有 正东或正西方向;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只有正南或 正北方向。

地球上最北的点是北极点,北极附近,沿经线指向北极点就是 正北方向;地球上最南的点是南极点,南极附近,沿经线指向南极点就是 正南 方向。

3、等高线的特点:

(P16、17)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都相同: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 越陡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地势特点

判断山地地形的方法

 

(1)形状特点  见16页 图1.29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递增,有山峰标志;

山脊(即分水岭):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即凸出部分指向低处;

山谷(即集水线):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即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这里容易形成河流,选择水库坝址的地方;

鞍部:

两山顶之间,形似马鞍;

陡崖:

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

(2)判断规律

向高处凸出为山谷,向低处凸出为山脊。

缓坡等高线稀疏,陡坡等高线密集,陡崖坡最陡,密呈线一条;鞍部两山头,好似眼镜架。

2、陆地上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五种地形。

五、海陆分布 (P26-29)

1、海陆面积比例:

地球表面总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约占29%,海洋约占71%,所以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海陆分布特点:

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 (北冰洋);海洋多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南极大陆)。

3、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1)地球上的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其中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大洋洲介于亚洲、非洲、南极洲和南美、北美洲之间,为太平洋和印度洋所环绕。

  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绝大部分在南极圈内,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所环绕;  全部分布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  全部分布于南半球的大洲:

南极洲;  全部分布于东半球的大洲:

欧洲、非洲;全部在西半球的大洲:

南美洲。

     亚洲和大洋洲既跨南北半球,又跨东西半球。

各大洲之间陆地上的主要界线:

欧洲与亚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2)四大洋:

按面积大小依次为: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大洋周围的大洲:

太平洋:

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

大西洋:

欧洲、南美洲、北美洲、亚洲、南极洲和非洲之间。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南极洲和大洋洲之间。

北冰洋位于北极圈内,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大洲所包围。

最大的大洲亚洲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最小的大洲大洋洲最小的大洋北冰洋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南极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洋北冰洋

纬度最高的大洲南极洲纬度最高的大洋北冰洋

面积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积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六、海陆变迁

1、沧海桑田变化(P32、33)说的是海陆变迁,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如喜马拉雅山中发现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 和海平面的升降 (海底古河流的遗迹;盐城东海岸曾经是一片汪洋)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荷兰的围海造田,日本的填海造陆)也会引起海平面的升降。

2、板块运动学说:

(P37、38)“大陆漂移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的,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块运动”学说认为:

全球划分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大洋板块。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火山和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地带。

3、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主要有:

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② 地中海-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4、(P38、39)红海和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几千万年以后这里将成为新的海洋;因为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碰撞,地中海不断缩小,直至消失。

 因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青藏高原成为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喜马拉雅山不断隆起抬升成世界最雄伟的山脉、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高峰。

七、天气与生活

1、天气(P43):

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它是时刻变化的。

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常用到气温、降水、风、云、雾等要素;

气候(P57):

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变化不大,一般只注意到 气温、降水两要素。

2、认识卫星云图(P46),图上绿色代表陆地 ,蓝色代表海洋 ,白色代表云雨区 。

白色越凝重,代表云层越厚 ,云厚的地方往往下雨就越大 。

3、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见P46)页。

4、(P48)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污染指数评判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好坏。

污染指数小(小于100),空气质量为优、良,则空气清新,对人体的健康有益;污染指数大,(大于100),则空气污浊,对人体健康有害。

5、风向是风的来向,即风吹来的方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一般规律:

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全年多雨区:

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

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

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冬季多雨区:

在南北纬300~~40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常年湿润区:

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1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一、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

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

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大致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4、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25、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特别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欧洲为2%;亚洲为15%;北美洲为10%;南美洲为17%;大洋洲为14%;非洲为27%。

26、世界人口的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规模变小,人口迁移主要以三种形式为主。

第一种是科技移民,即大批的高素质人才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

第二种是劳动力输出。

外籍劳工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贫穷国家流向富裕的在石油输出国,由人口稠密的同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国家。

第三种是国际难民迁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

在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广大的严寒带针叶林带,末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的沙漠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

28、人口向城市迁移及产生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

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的70%以上为城市人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只占人口的30%多一点。

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29、世界的人种白种人的肤色、眼色、发色一般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他们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黄种人的皮肤呈淡黄色或棕黑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他们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

黑种人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较少,他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美国境内。

30、世界上的国家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名国的面积大小不一,面积最大的俄罗斯有1700多万平方千米。

中国的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

最小的是梵蒂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