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9775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4 大小:11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4页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1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docx

安全评价师复习总结

第一章概论

安全评价的产生、发展及现状(略)

安全评价概述

安全评价的基本概念

1、安全和危险(P7)

安全:

是指不会发生损失或伤害的一种状态。

安全的实质就是防止事故。

危险:

是指易于受到损害或伤害的一种状态。

系统危险性由系统中的危险因素决定,危险因素与危险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事故(P7)

事故:

(1)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

(2)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事件包括事故事件和未遂事件。

事故是由危险因素导致的,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管理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因素等造成的。

3、风险(P8)

风险:

是危险、危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危害事故所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

它有两个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风险率:

风险率(R)等于事故发生概率(P)与事故损失严重程度(S)的乘积。

4、系统和系统安全(P8)

系统:

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的、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具有独立功能的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生产系统要素:

人员、物资、设备、资金、任务指标、信息

系统安全:

是指在系统寿命期间内,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别系统中的危险源,定性或定量表征其危险性,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化,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可接受安全程度。

5、安全系统工程(P8)

是以预测和预防事故为中心,以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系统风险为重点,开发、研究出来的安全理论和方法体系。

安全评价的定义(P8)

安全评价(也称为风险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安全评价的目的、意义

安全评价的目的(P8-9)

安全评价的目的是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安全评价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提高系统本质安全化程度;

2、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

3、建立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为决策提供依据;

4、为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创造条件。

安全评价的意义(P9-10)

安全评价的意义在于可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1、安全评价是安全管理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2、有助于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实行宏观控制;

3、有助于安全投资的合理选择;

4、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5、有助于生产经营单位提高经济效益。

安全评价的依据

安全评价的依据有:

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可接受风险标准,以及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等。

安全生产法规体系(P10-11)

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为法律;第二层为行政法规;第三层为部门规章;第四层为地方法规。

标准(P11-12)

标准的分类:

1、按适用范围分为四类:

一是国家标准;二是行业标准;三是地方标准;四是企业标准。

2、按约束性分为二类:

一是强制性标准;二是推荐性标准。

3、按性质分为三类:

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方法标准。

风险判别指标(P12)

风险判别指标(或判别准则)是判别风险大小的依据,是用来衡量系统风险大小以及危险、危害是否可接受的尺度。

风险判别指标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常用的风险判别指标有安全系数、失效概率、安全指标(如事故频率、财产损失率、伤亡率等)。

可接受风险是指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的最佳可接受风险程度。

(可接受风险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

安全评价的内容和种类

安全评价的内容(P12-13)

安全评价

危险性识别

危险度评价

 

(确认)

采取措施

1.消除危险

2.减低危险

危险性控制

判别指标

计算风险率

危险源辨识

(辨识)

1.危险、有害因素

2.危险性变化

(确认)

1.事故发生概率

2.后果严重度

(设定)

风险判别准则

 

图1-1安全评价的基本内容

安全评价通过危险性识别及危险度评价,客观地描述系统的危险程度,指导人们预告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系统的危险性。

安全评价的种类(P13-15)

我国根据工程、系统生命周期和评价的目的,将安全评价分为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和专项安全评价等四类。

1、安全预评价

  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安全预评价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安全预评价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它是在研究事故的危害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发生的和如何防止发生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回答建设项目依据设计方案建成后的安全性如何,是否能达到安全标准的要求及如何达到安全标准,安全保障体系的可靠性如何等至关重要的问题。

(2)安全预评价的核心是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3)用有关安全评价标准对系统进行衡量、分析,说明系统的安全性。

(4)其最终目的是确定采取哪些优化的技术、管理措施,使各子系统及建设项目整体达到安全标准的要求。

2、安全验收评价

  是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前、试生产运行正常后,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的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安全评价,查找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安全验收评价是为安全验收进行的技术准备。

3、安全现状评价

  是针对系统、工程(某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总体或局部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现状进行的安全评价。

通过安全现状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全面收集评价所需的信息资料,采用合适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进行危险因素识别,给出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

(2)对于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事故隐患,采用相应的评价数学模型,进行事故模拟,预测极端情况下的影响范围,分析事故的最大损失,以及发生事故的概率。

(3)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分别提出治理措施,并按危险程度的大小及整改的优先度进行安排。

(4)提出整改措施与建议。

4、专项安全评价

  是针对某一项活动或场所,以及一个特定的行业、产品、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或生产装置等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的安全评价,目的是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各类安全评价的联系与区别(P15-16)

项目

预评价

验收评价

现状评价

专项评价

依据设计文件

可行性研究报告

详细设计

详细和修改设计

详细设计专项资料

依据资料

类比工程

现场资料

现场资料

专项检测资料

进行时间

系统设计之前

正式运行之前

正式运行之后

系统寿命期内

评价重点

1.可行性

2.可能危险危害因素

3.设计时的措施

1.法规符合性

2.存在危险危害因素

3.措施的有效性

1.适应性

2.存在危险危害因素

3.整改措施

1.可行性

2.针对问题的措施

3.专项检测

目的

指导系统设计,使系统达到安全要求

持续改进

达标

多样性(不唯一)

安全评价的原理和原则

安全评价原理(P16-20)

  安全评价的思维方式和推理过程的理论体系。

  常用的原理有:

相关性原理;类推原理;惯性原理;量变到质变原理等。

相关性原理(p16-18)

相关性是指一个系统,其属性、特征与事故和职业危害存在着因果的相关性。

1、系统基本特征

目的性;集合性;相关性;阶层性;整体性;适应性。

2、因果关系

事故和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原因(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表现为依存关系和因果关系。

危险因素是原因,事故是结果,事故的发生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类推原理(P18-19)

  类推(类比)原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从一个已知对象具有某个属性来推出另一个对象具有此种属性的一种推理过程。

用类推原理对系统进行评价的方法,即类推(类比)评价方法。

  常用的类推方法有:

平衡推算法;代替推算法;因素推算法;抽样推算法;比例推算法;概率推算法

惯性原理(p19-20)

  任何事故在其发展过程中,从过去到现在以及延伸至将来,都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称为惯性。

应用时注意以下两点:

惯性的大小、惯性的趋势。

量变到质变原理

任何一个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都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同样,在一个系统中,许多有关安全的因素也都一一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评价一个系统的安全时,也都离不开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

安全评价的原则(p20-22)

  安全评价基本原则是具备国家规定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科学、公正和合法的自主开展安全评价。

在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公正性、合法性、针对性

安全评价限制因素(p22)

安全评价的结果与评价人员对被评价对象的了解程度、对可能导致事故的认识程度、采用的安全评价方法,以及评价人员的能力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主要以下两个方面:

评价方法和评价人员的素质和经验。

安全评价程序

主要包括:

准备阶段,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形成安全评价结论及建议,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现场勘察、资料收集

准备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辨识

危险辨识

 

定性、定量评价

定性、定量评价

评价方法的选择、确定

危险分级

 

安全对策措施

事故

单元划分

危险源辨识

作出评价结论

应急预案的建立

安全对策措施

编制报告

结论及建议

 

图1-3安全评价的基本程序

1、准备阶段

明确被评价对象和范围,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工程、系统的技术资料。

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根据被评价工程、系统情况,识别和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规律。

3、定性、定量评价

在对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工程、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4、安全对策措施

根据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及建议。

5、评价结论及建议

简要地列出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指出工程、系统应重点防范的重大危险因素,明确生产经营者应重视的重要安全措施。

6、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

依据安全评价的结果编制相应的安全评价报告。

安全评价规范

我国安全评价规范体系分为3个层次,一是安全评价通则,二是各类安全评价导则及行业评价导则,三是各类安全评价实施细则,如图1-4所示。

安全评价通则

 

安全验收评价导则

安全现状评价导则

安全预评价导则

 

行业安全评价导则

 

各类安全评价实施细则

图1-4安全评价规范体系框图

安全评价通则

是规范安全评价工作的总纲,是安全评价活动的总体指南。

它规定了所有安全评价工作的基本原则、目的、要求、程序和方法,对安全评价进行了分类和定义,对安全评价的内容、程序以及安全评价报告评审与管理程序作了原则性说明,对安全评价导则和细则的规范对象作了原则性规定。

安全评价导则

是根据安全评价通则的总体要求制定的,是安全评价通则总体指南的具体化和细化。

1、各类安全评价导则

主要内容: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评价目的和基本原则,定义,评价内容,评价程序,评价报告主要内容,评价报告要求和格式,附件(评价所需主要资料清单、常用评价方法、评价报告封面格式、着录项格式等)。

2、行业安全评价导则

在遵循安全评价通则总体要求和框架的基础上,在各类安全评价细节上突出了各自的行业特点和要求,提供了更符合本行业特点的规范依据。

3、导则的作用和意义

为所有安全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须共同遵循的体系规范。

安全评价实施细则

在某些特殊情况和特殊要求下根据安全评价通则和导则制定的内容更为详细的安全评价规范。

第二章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略)

事故因果论

事故因果类型

发生事故的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因与果的关系类型分为集中型、连锁型、复合型。

集中型:

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某一事故发生,即多种原因在同一时序共同造成一个事故后果。

连锁型:

某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要素发生,下一原因要素再造成更下一要素发生,因果相继连锁发生。

复合型:

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伤亡事故后果。

事故的因果关系多为复合型。

接近事故后果时间最近的直接原因叫一次原因;造成一次原因的原因,叫二次原因,依次向下类推为三次、四次、五次等间接原因。

多米诺骨牌原理

海因里希提出,并经一些专家多年的改进认同,构成事故因果顺序的五因素是:

1、社会环境和管理;2、人为失误(或过失);3、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4、意外事件;5、伤亡(后果)。

解释:

社会环境和管理欠缺促成了人为失误;人为失误又造成了不安全行为或机械、物质危害;后者导致意外事件(包括无伤亡的未遂事故)和由此产生的人员伤亡的事件。

这五因素连锁反应构成了事故。

核心:

安全管理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或物质的危害,这就必须加强探测技术的控制技术的研究。

管理失误论

这一事故致因模型侧重研究管理上的责任,强调管理失误是构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但是,造成“人失误”和“物故障”的这一直接原因却常常是管理上的缺陷。

后者虽是间接原因,但它却是背景因素,而常又是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促成物的不安全状态;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又会在客观上造成人之所以有不安全行为的环境条件(如图2-7所示间断线)。

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

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

 

管理失误

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

 

事故

隐患

 

图2-7管理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

“隐患”来自物的不安全状态即危险源,而且和管理上的缺陷或管理人失误共同偶合才能形成;如果管理得当,及时控制,变不安全状态为安全状态,则不会形成隐患。

客观上一旦出现隐患,主观上又有不安全行为,就会立即显现为伤亡事故。

扰动起源论

该理论认为“事件”是构成事故的因素。

任何事故当它处于萌芽状态时就有某种非正常的“扰动”,此扰动为起源事件。

事故形成过程是一组自觉或不自觉的,指向某种预期的或不可测结果的相继出现的事件链。

这种事故进程包括着外界条件及其变化的影响。

相继事件过程是在一种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中进行的。

如果行为者行为得当或受力适中,即可维持能流稳定而不偏离,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如果行为者行为不当或发生过故障,则对上述平衡产生扰动,就会破坏和结束自动动态平衡而开始事故进程,一事件继发另一事件,最终导致“终了事件”----事故和伤害。

这种事故和伤害或损坏又会依次引起能量释放或其他变化。

扰动起源论把事故看成从相继事件过程中的扰动开始,最后以伤害或损坏而告终。

这可称为“P理论”。

能量转移论

能量和事故

生产系统中可以相互转变为各种能量形式的有:

势能、动能、热能、化学能、电能、原子能、辐射能、声能、生物能。

该理论认为:

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

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有两类:

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

实例见表2-1

表2-1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伤害实例

施加的能量类型

产生的原发性损伤

举例与注释

机械能

移位、撕裂、破裂和压榨,主要损及组织

由于运动的物体如子弹、皮下针、刀具和下落物体冲撞造成的操作,以及由于运动的身体冲撞相对静止的设备造成的损伤,如在跌倒时、飞行时和汽车事故中。

具体的伤害结果取决于合力施加的部位和方式。

大部分的伤害属于本类型

热能

炎症、凝固、烧焦和焚化,伤及身体任何层次

第一度、第二度和第三度烧伤。

具体的伤害结果取决于热能作用的部位和方式

电能

干扰神经----肌肉功能以及凝固、烧焦和焚化,伤及身体任何层次

触电死亡、烧伤、干扰神经功能。

具体伤害结果取决于电能作用的部位和方式

电离辐射

细胞和亚细胞成分与功能的破坏

反应堆事故、治疗性与诊断性照射、滥用同位素、放射性坠尘的作用。

具体伤害结果取决于辐射能作用的部位和方式

化学能

伤害一般要根据每一种或每一组的具体物质而定

包括由于动物性和植物性毒素引起的损伤、化学烧伤如氢氧化钾、溴、氟和硫酸,以及大多数元素和化合物在足够剂量时产生的不太严重而类型很多的损伤

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见表2-2.

表2-2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伤害实例

影响能量交换的类型

产生的损伤或障碍的种类

举例与注释

氧的作用

生理损害,组织或全身死亡

全身---由机械因素或化学因素引起的窒息(例如溺水、一氧化碳中毒和氰化氢中毒)

局部---“血管性意外”

热能

生理损害,组织或全身死亡

由于体温调节障碍产生的损害、冻伤、冻死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防止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措施

共有12种类型:

1、限制能量的系统;2、用较安全的能量代替危险性大的能源;3、应用防止能量蓄积的系统;4、控制能量释放;5、延缓能量释放;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7、在能源上设置屏障;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9、在人与物之间设置屏蔽;10、提高防护标准;11、改变工艺流程;12、修复或急救

轨迹交叉论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或物质危害是人-机系统中构成能量逆流的两系列,人流与物流(能量流)的轨迹交叉点,就是发生人为灾害的“时空”。

轨迹交叉理论的侧重点是说明人为失误难以控制,但可控制设备、物流不发生故障。

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上,即消除了“起因物”,当然就不会出现“施害物”,“砍断”物流连锁事件链,使人流与物流的轨迹不相交叉,事故即可避免。

这可用图2-10加以说明。

事故

 

不安全状态

管理欠缺

施害物

起因物

行为人

不安全行为

图2-10人与物两系列形成事故的系统

1、人的事件链:

人的不安全行为基于生理、心理、环境、行为几个方面而产生:

A.生理、先天身心缺陷;B.社会环境、企业管理上的缺陷;C.后天的心理缺陷;D.视、听、嗅、味、触五感能量分配上的差异;E.行为失误。

人的行为自由度很大,生产劳动中受环境条件影响,加之自身生理、心理缺陷都易于发生失误动作或行为失误。

2、物的事件链:

在机械、物质系列中,从设计开始,经过现场的种种程序,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各阶段都可能产生不安全状态。

a.设计上的缺陷;b.制造、工艺流程上的缺陷;c.维修保养上的缺陷,降低了可靠性;d.使用上的缺陷;e.作业场所环境上的缺陷。

总之,人的事件链随时间进程的运动轨迹按ABCDE的方向线顺序进行;物质或机械的事件链随时间进程的运动轨迹按abcde的方向线进行。

人因素的系统理论

S-O-R的人因素模型

包括两组问题:

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

每组包含三类心理、生理成份,即对事件的感觉(刺激,S),对事件的认识(内部响应、认识活动,O)以及生理行为响应(输出,R)。

在危险释放期间,如果不能避免危险,则将产生伤害或损坏。

操作过程S-O-R的人因素的综合模型

在上述模型上增加一组前提步骤,即构成危险的来源及可察觉性,运行系统内的波动性,控制此波动使之与操作波动相一致。

海尔模型

当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不能做出响应时,事故就会发生,但不一定造成伤害后果。

该模型集中于操作者与运行系统的相互作用。

该模型是一个闭环反馈系统,清楚显示出以下四大方面的相互关系:

1、察觉情况,接受信息;2、处理信息;3、用运动改变形势;4、新的察觉、处理、响应。

综合原因论

事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多重原因综合造成的,既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也不是个人偶然失误或单纯设备故障所形成,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事故之所以发生,有其深刻原因,包括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基础原因。

综合原因论认为,事故是社会因素、管理因素和生产中危险因素被偶然事件触发所造成的结果。

事故是由起因物和肇事人触发加害物于受伤害人而形成的灾害现象和事故经过。

意外(偶然)事件之所以触发,是由于生产中环境条件存在着危险因素即不安全状态,后者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共同构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这些物质的、环境的以及人的原因是由于管理上的失误、缺陷、管理责任所导致,是造成直接原因的间接原因。

形成间接原因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历史、法律等基础原因,统称为社会因素。

事故的产生过程可以表述为由基础原因的“社会因素”产生“管理因素”,进一步产生“生产中的危险因素”,通过人与物的偶然因素触发而发生伤亡和损失。

调查分析事故的过程则与上述经历方向相反。

如逆向追踪:

通过事故现象,查询事故经过,进而了解物的环境原因和人的原因等直接造成事故的原因;依此追查管理责任(间接原因)和社会因素(基础原因)。

第三章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评价单元的划分

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P40)

危险因素:

是指能够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

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一定限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

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P40-43)

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存在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和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危险有害物质的泄漏、散发和能量的意外释放。

因此,存在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和危险有害物质失去控制是危险、有害因素转换为事故的根本原因。

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失控主要体现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等三个方面。

按照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分为以下几方面:

1、人的不安全行为: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等,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搬手、把柄等的操作),奔跑作业,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械超速运转,违章驾驶机动车,酒后作业,客货混载,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工件紧固不牢,用压缩空气吹铁屑,其它)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堵塞,失掉了作用;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其它)

3)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其它)

4)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除切屑;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

5)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冒险进入涵洞;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冒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