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518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docx

微生物制药复习纲要

第二章:

微生物药物产生菌和菌种改良

1、自发突变的原因:

①菌种连续传代,这种自发突变比保藏过程中产生的比例高,因为在生命活动中遗传物质更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活细胞内进行的新陈代谢活动,能产生具有诱变作用的物质,如过氧化氢、有机过氧化物等,当它们在细胞内积累到一定浓度时能诱发DNA结构的改变。

②DNA中存在的增变基因也能诱发基因突变.③有的微生物染色体上还存在导致菌体退化的死亡基因,DNA的代谢失调也会引起基因突变而造成菌种退化。

2、自然选育:

是一种纯种选育方法.它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自发突变的原理,通过分离、筛选排除衰退型菌株,从中选择维持原有生产水平的菌株。

因此,它能达到纯化、复壮菌种,稳定生产的目的,生产上又将该方法称为自然分离。

3、单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缓冲液制备单孢子悬浮液,在显微镜下计数,也可稀释后在平板上进行活菌计数。

4、诱变育种:

通过诱变剂处理就可以大大提高菌种的突变频率,扩大变异幅度,从中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变异菌株,这种方法就称为诱变育种。

5、诱变育种的特点:

优点:

速度快、收效大,方法简便,是当前菌种选育的主要方法,生产中使用十分普遍。

缺点:

诱发突变缺乏定向性,因此诱发突变必须与大规模的筛选工作配合才有好的效果。

6、DNA损伤的修复:

不利于突变发生①光复活作用②切补修复③DNA多聚酶的校正作用利于突变发生④SOS修复系统⑤重组修复。

6-1光复活作用:

DNA被紫外线照射后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黑暗中酶与二聚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在可见光照射下,酶可以解离二聚体,DNA复原。

6-2切补修复:

在4种酶的协同作用下进行DNA损伤的修复,4种酶都不需要可见光的激活:

在胸腺嘧啶二聚体的5‘端,核酸内切酶作用下造成单链断裂;其次在核酸外切酶作用下切除胸腺嘧啶二聚体;然后在DNA多聚酶Ⅰ、Ⅲ的作用下进行修补合成,最后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完整的双链结构。

6-3DNA多聚酶的校正作用:

细胞对于复制过程中的差错也具有校正功能。

大肠杆菌中的三种DNA多聚酶(多聚酶Ⅰ、Ⅱ、Ⅲ)也具有3‘到5’外切酶的作用,能在复制过程中随时切除错配的核苷酸。

6-4SOS修复系统:

一种能够造成误差修复的“呼救信号”修复系统。

当DNA受诱变损伤而阻断DNA复制时,DNA损伤相当于一个呼救信号,促使细胞中的有关酶系解除阻遏,进行DNA修复。

修复过程中,DNA多聚酶在无模板的情况下进行DNA的修复合成,并将合成的DNA片段插入受损DNA的空隙处。

SOS修复系统容易导致基因突变,大多数经诱变所获得的突变来源于此修复系统的作用。

6-5重组修复:

重组修复必须在DNA进行复制的情况下进行,又称为复制后修复。

重组修复是在不切除胸腺嘧啶二聚体的情况下进行修复作用。

以带有二聚体的单链为模板合成互补单链,但在每一个二聚体附近留下一个空隙,通过染色体交换,空隙部位不再面对二聚体,而是面对正常单链,此时DNA多聚酶和连接酶能把空隙部分修复好。

7、前突变:

诱变剂所造成的DNA分子的某一位置的结构改变称为前突变。

例如紫外线照射形成的胸腺嘧啶二聚体就是一种前突变。

8、突变:

前突变可以通过影响DNA复制而成为真正的突变。

也可以经过修复重新回到原有的结构而不发生突变。

9表型延迟的原因:

①分离性迟延:

分离性迟延是经诱变处理后,细胞中的基因处于不纯的状态(野生型基因和突变型基因并存在同一细胞中),突变型基因由于属于隐性基因而暂时得不到表达,需要经过复制、分离,在细胞中处于纯的状态(一细胞中只有突变型基因,没有野生型基因)时,其性状才得以表达。

②生理性迟延:

突变基因由杂合状态变为纯合状态时,还不一定出现突变表型,新的表型必须等到原有基因产物稀释到某一程度后才能表现出来。

而这些原有基因产物浓度降低到能改变表型的临界水平以前,细胞已经分裂多次,经过了好几个世代。

10反馈抑制(feedbackinhibition):

是指代谢途径的终产物对催化该途径中的一个反应(通常是第一个反应)的酶活力的抑制,其实质是终产物结合到酶的变构部位,从而干扰酶和它底物的结合,当然与此相反为酶活性的激活。

11反馈阻遏(feedbackrepression):

是指终产物(或终产物的结构类似物)阻止催化该途径的一个或几个反应中的一个或几个酶的合成,其实质是调节基因的作用,这是微生物不通过基因突变而适应于环境改变的一种措施,当然与此相反有酶合成的诱导。

12筛选终产物营养缺陷型例1

13渗漏缺陷型:

遗传性障碍不完全的营养缺陷型,突变使某一种酶的活性下降而不完全丧失,这种缺陷型能够少量地合成某一代谢物,能在基本培养基上少量生长。

渗漏缺陷型不会合成过多的终产物,所以不会造成反馈调节而影响中间产物的积累。

多数抗生素高产菌株生长速度低于野生菌株,似乎在某种意义上是渗漏缺陷型。

生长速率低有利于抗生素的合成。

14

15细胞膜透性改变的突变株原理:

细胞膜透性改变,大量初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细胞外,细胞内浓度降低,避免终产物反馈调节。

例如谷氨酸棒杆菌的生物素营养缺陷型进行谷氨酸发酵,生物素是合成脂肪酸必须的,脂肪酸是组成细胞膜类脂的必要成分。

该缺陷型在生物素处于限量的情况下,不利于脂肪酸的合成,使细胞膜的透性发生变化,利于谷氨酸分泌至体外的发酵液中。

油酸缺陷型或甘油缺陷型在生物素过量的条件下谷氨酸也在体外大量积累。

16.筛选结构类似物(抗代谢物)抗性突变株

17.次级代谢:

某些微生物为了避免在初级代谢过程中某些中间产物积累所造成的不利作用而产生的一类有利于生存的代谢类型。

18.次级代谢的特点:

1、次级代谢物不是菌生长、繁殖必需的;2、次级代谢又受到初级代谢的调节,它们有一些共同的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可以合成初级代谢物也可以合成次级代谢物,取决于菌的遗传特性和生理状态。

(微生物的代谢系统倾向于平衡利用营养物质,可将过剩的营养物质转变为与生长繁殖无关的次级代谢物)。

19.筛选渗漏缺陷型:

遗传性障碍不完全的营养缺陷型,突变使某一种酶的活性下降而不完全丧失,这种缺陷型能够少量地合成某一代谢物,能在基本培养基上少量生长。

渗漏缺陷型不会合成过多的终产物,所以不会造成反馈调节而影响中间产物的积累。

多数抗生素高产菌株生长速度低于野生菌株,似乎在某种意义上是渗漏缺陷型。

生长速率低有利于抗生素的合成。

方法:

把营养缺陷型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是回复突变株,长得特别小的菌落是渗漏缺陷型。

20、碳源的抑制作用:

能被菌快速利用的碳源在被快速分解利用时,往往对许多其他代谢途径中的酶(包括抗生素合成酶和其他的酶)有阻遏或抑制作用,限制抗生素的发酵产量,不利于发酵工艺的控制。

因此筛选去除碳源分解代谢调节突变株对于提高抗生素产量很有意义。

21.杂交育种的目的:

①通过杂交使不同菌株的遗传物质进行交换和重新组合,从而改变原有菌株的遗传物质基础,获得杂种菌株(重组体)

②可以通过杂交把不同菌株的优良生产性能集中于重组体中,克服长期用诱变剂处理造成的菌株生活力下降等缺陷

③通过杂交可以扩大变异范围,改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甚至出现新的品种

④分析杂交结果,可以总结遗传物质的转移和传递规律,促进遗传学理论的发展

22.异核现象:

营养缺陷型的放线菌,经菌丝间的接触核融合形成异核体,其基因型分别与亲本之一相同,但形成的菌落在表型上是原养型的(即相应的野生型)。

异核体定义:

同一条菌丝或细胞中含有不同基因型的细胞核

23.接合现象:

形成异核体后,相同细胞质里不同基因型的细胞核在双方增殖中,发生部分染色体的转移或遗传信息的交换。

 

第三章:

微生物产生菌的保藏

1.菌种保藏的目的:

①存活,不丢失,不污染;②防止优良性状丧失;③随时为生产、科研提供优良菌种。

没有优良的菌种,就没有先进的微生物学。

一个国家对菌种的收集、保藏和供应,反应了这个国家的水平。

2.菌种保藏的原理:

选用优良的纯种,(最好是休眠体,如分生孢子、芽胞等),创造降低微生物代谢活动强度,生长繁殖受抑制,难以发生突变的环境条件。

(其环境要素是干燥、低温、缺氧、缺营养以及添加保护剂等),使微生物暂时保持休眠状态,保持其优良的生产性能,尽可能减低其变异率。

3.移植培养(传代培养)保藏法:

一种基本的简易保存方法,实验室或工厂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经典方法,适于所有微生物,关键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选择最适宜的培养基。

4.液体石蜡保藏法

5.砂土保藏法

6.冷冻干燥保藏法(真空冷冻):

简介:

冷冻干燥法是在低温下快速将细胞冻结,然后在真空条件下干燥,使微生物的生长和酶活动停止。

为了防止在冷冻和水分升华过程中对细胞的损害,要采用保护剂来制备细胞悬液,使细菌在冻结和脱水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的溶质,通过氢键和离子键对水和细胞所产生的亲和力来稳定细胞成分的构型。

7.保护剂的选择及制备:

保护剂的作用是使细胞在冻干过程中免于死亡或损伤,并减少在保藏过程中的死亡,还能防止复水时引起的死亡,并使菌体容易从休眠状态恢复为生长发育状态。

保护剂是保护性溶质,通过氢键和离子键对水和细胞所产生的亲和力来稳定细胞成分的构型,如保护剂可替代结合水而稳定细胞的构型,减少对细胞透性的破坏。

选择对细胞和水有很强亲和力的保护剂,可防止因深冻和水分不断升华对细胞的损伤。

对某些微生物,加保护剂反而有害,应特别注意。

8.冷冻干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菌的质量2)保护剂3)干燥速度4)空气的影响(5)温度的影响(6)含水量的影响(7)复苏培养

9冰冻损伤的机理:

①细胞内降温速度太快易形成冰晶,不适当的复温易重结晶。

②溶质损伤冷冻使电解质和溶质的浓度逐步提高,对细胞膜造成压力而损伤细胞。

冷冻也可使所有结构失去结构水而致死。

③细胞冷冻损伤主要是细胞脱水和细胞内结冰两个物理现象的平衡。

当细胞外结冰时,细胞不断脱水,造成脱水细胞内电解质浓度提高,使渗透压发生变化,引起质壁分离,严重时膜的脂肪内脂质变性破坏细胞膜,致使细胞死亡。

保护剂甘油、DMSO等可以吸住水分子,保护细胞膜不致大量脱水,可改善冷冻损伤程度。

④慢速解冻易重结晶,快速解冻能减少冷冻损伤。

10.菌种退化的定义:

菌种经过多次传代或长期保藏后,由于自然突变或异核体和多倍体的分离,使有些细胞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造成菌种不纯,严重者使生产能力下降,称为菌种退化。

退化是在多次接种传代中逐渐发展的过程。

11.菌种退化的原因:

1、自发突变与回复突变2、链霉菌遗传不稳定性:

发生大幅度的DNA重建(扩增、缺失、转位)3、细胞本身自我调节和修复:

有些DNA修复途径易发生突变4、环境条件的影响:

温度、湿度、pH、通气条件等

12.复壮定义:

使衰退的菌种恢复原来优良性状。

狭义的复壮是指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生产性能测定等方法,从衰退的群体中找出未衰退的个体,以达到恢复该菌原有典型性状的措施;广义的复壮是指在菌种的生产性能未衰退前就有意识的经常、进行纯种的分离和生产性能测定工作,以期菌种的生产性能逐步提高。

实际上是利用自发突变(正变)不断地从生产中选种

第四章微生物药物的生物合成

1.初级代谢:

能使营养物质转变成机体的结构物质和对机体具有生理活性作用的物质,或是为机体生长提供能量的一类代谢。

次级代谢:

指存在于某些生物中(如某些植物和微生物),并在一定生长期内出现的一类代谢类型。

其代谢产物在抵抗恶劣环境、伪装躲避、清除自身毒素和排泄物,寻找配偶以及在传递信息时都显得非常重要。

2.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区别?

1存在范围及产物类型不同。

不同的微生物可产生不同的初级代谢产物。

2对产生着自身的重要性不同。

初级代谢产物是机体必不可少的,次级代谢重要性低。

3同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的关系明显不同。

初级代谢贯穿微生物生长全程,而次级代谢则是在一定时期内。

4对环境条件的敏感性或遗传稳定上明显不同。

初级代谢敏感性小,遗传稳定性大,次级代谢相反。

5某些机体内存在的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代谢类型。

3.微生物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关系?

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初级代谢产物合成途径间存在紧密联系,基本上都是以初级代谢产物为母体衍生而来,催化特殊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反应的酶可以从那些初级代谢途径的酶演化而来。

初级代谢的关键性中间产物往往是次级代谢的前体,比如糖降解过程中的乙酰-CoA是合成四环素、红霉素的前体,乙酰-CoA合成脂肪酸是初级代谢产物途径,经过重复缩合、环化或闭环等反应生成抗生素是次级代谢途径。

4.生源(biogen):

次级代谢产物中的构建单位。

主要包括聚酮体、糖类、不常见氨基酸、非核酸的嘌呤碱和嘧啶碱、吩恶嗪酮、莽草酸、甲羟戊酸。

5.碳代谢物对次级代谢生物合成的调节?

一般情况下,凡是能被微生物快速利用、促进产生菌快速生长的碳源,对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都表现出抑制作用(葡萄糖效应),这是由于速效碳源(如葡萄糖、柠檬酸等)的分解产物阻遏了次级代谢过程中酶系的合成,只有当这类碳源耗尽时,才能解除其对参与次级代谢的酶的阻遏,菌体才能转入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阶段。

6.氮源抑制次级代谢产物的机制?

谷胺酸合成酶(GS)活力受铵根离子浓度调控,铵根离子浓度越高,GS活力越低,抗生素的合成能力也越低。

但硝酸盐能促进利福霉素的合成,原因:

1、硝酸盐可促进糖代谢和TCA循环中的酶活力以及琥珀酰CoA转化为甲基丙二酰CoA的酶活力;2、硝酸盐抑制丙氨酸脱氢酶(ADH)活力,从而抑制脂肪酸合成,使脂肪酸合成前体乙酰CoA转化为利福霉素脂肪环的前体;3、硝酸盐促进GS的活力,增加利福霉素前体浓度。

7.磷酸盐对次级代谢生物合成的调节作用机制?

1促进初级代谢,抑制次级代谢:

通过次级初级代谢中的很多酶来促进初级代谢,提供大量初级代谢中间产物满足微生物快速生长需要,通过竞争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共同的中间体来抑制次级代谢;

2抑制次级代谢产物前体的形成:

通过抑制参与次级代谢产物前体合成的酶的活性,抑制次级代谢产物前体的形成,影响次级代谢途径。

如链霉素的前体肌醇由6-磷酸-葡萄糖环化酶催化形成,磷酸盐能增加对环化酶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焦磷酸的合成,使肌醇合成受抑制而影响链霉素合成。

3阻遏次级代谢产物合成中某些关键酶的合成:

如泰乐菌素结构中氨基糖合成中的一些关键酶,如脱水酶、氧化还原酶和转甲基酶都受到磷酸盐的阻遏。

4抑制次级代谢产物合成中某些关键酶的活性:

链霉素合成的最后一个中间体是链霉素磷酸酯,必须经碱性磷酸酯酶的作用脱去磷酸根才能生成链霉素,过量的磷酸盐抑制了该酶的活性,使该反应不能顺利进行,导致无活性的链霉素磷酸酯的积累,抑制了具有抗菌活性的链霉素的合成。

5增加菌体能荷状态,促进新陈代谢:

高产的次级代谢产物产生菌体内的ATP浓度比低产菌株低,细胞内ATP水平手培养基中磷酸盐浓度调控,培养基中加入过量磷酸盐可大大提高ATP浓度,降低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

如合成杀假丝菌素的灰色链霉菌培养液中添加磷酸盐,产生菌对氧的需要量增加,细胞内ATP浓度增大,抗生素合成停止。

8.ATP对次级代谢生物合成的调节?

ATP直接影响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和糖代谢中某些酶的活性。

以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合成四环素为例,ATP抑制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在第一步抑制了四环素的合成。

9.酶的诱导对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调节?

诱导(induction):

是酶促分解底物或产物诱使微生物细胞合成分解代谢途径中有关酶的过程。

微生物通过诱导作用而产生的酶称为诱导酶(为适应外来底物或其结构类似物而临时合成的酶类)。

同时诱导:

诱导物加入后,微生物能同时诱导出几种酶的合成,主要存

在于短的代谢途径中。

顺序诱导:

先合成能分解底物的酶,再合成分解各中间代谢物的酶达到对复杂代谢途径的分段调节。

操纵子(operon):

是基因表达和控制的一个完整单元,其中包括结构基因,调节基因,操作子和启动子。

10.细胞膜通透性对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调节?

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了物质的运输,进而影响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和分泌。

以青霉素高产菌株为例,细胞膜通透性增大一方面使青霉素不断分泌到

细胞外,产量增加;另一方面,硫酸盐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胞内硫酸

盐浓度增加,青霉素前体Cys合成增加,青霉素合成增加。

11.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常用的研究方法?

1喂养实验法。

加入可能前体物质→观察该物质在发酵过程中的利用情况与促进目的产物生成的效果。

缺点:

难以判断该物质是前体还是刺激该反应。

2洗涤菌丝悬浮法。

洗涤静息菌丝体→悬浮于生理盐水一段时间,耗尽内源营养→将菌丝悬浮于人工培养系统内→观察被试验的化合物对菌体代谢和对产物生物合成的影响。

3阻断突变株。

诱变获得阻断突变株→积累中间代谢产物→分离、提纯、鉴别中间代谢产物,与目的代谢产物结构进行比较→推断目的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反应步骤,再分离相应的酶,判断反应特性

4互补共合成法。

混合培养可获得目的产物→阻断突变株1、阻断突变株2→分析积累中间体→了解阻断部位和顺序及反应过程→推断目的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5同位素标记法。

将同位素标记可疑前体物质加到培养基中→培养后分离目的代谢产物→测定终产物中同位素含量和分布情况→判断可疑前体物质是否参与代谢产物的合成

6无细胞抽提液法。

裂解细胞,提纯酶→考察酶促反应的底物和产物→判断该酶是否能催化目的产物的生物合成

7酶抑制剂法。

加入酶抑制剂,阻断该反应步骤→分离、鉴定积累的中间代谢产物及相应产物→推测生物合成过程

第五章生物药物的发酵工艺学

1.发酵:

生理学上指微生物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以外的一种生物氧化作用。

在工业生产中,发酵是利用微生物机能获得工业产品的泛称。

目前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和基因工程产品几乎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而来。

2.次级代谢产物发酵特点:

(1)、所有微生物都以“纯种”状态在通气搅拌的发酵罐中发酵,培养基和设备都必须事先灭菌,发酵过程注意避免染菌。

(2)、发酵过程分为生长期和生产期两个阶段,先菌体生长,在生产次级代谢产物。

(3)、发酵产物积累和基质消耗之间没有必然的化学计量关系,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相距甚远。

(4)、发酵产物非常复杂。

可产生几个甚至几十个结构类似的副产物,需要对产物分离精制。

(5)、微量的金属离子和磷酸盐等无机离子对次级代谢产物的形成有显著影响。

(6)、发酵过程难以控制,即使同一菌种,同一厂家,也会因生产设备、原料来源等差别,使菌种的生产能力大不相同。

3.微生物发酵三种操作方式:

(1)、分批发酵:

在一个密闭系统内一次性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

发酵过程非恒态,微生物所处环境不断变化,微生物生长速度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整个过程分为延迟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快速生长阶段的产物为初级代谢产物,生长缓慢的稳定期产物多为次级代谢产物。

(2)、补料分批发酵:

在分批发酵过程中,间歇地补加有限制性营养物,是介于分批发酵和连续发酵之间的一种方式。

(3)、连续发酵:

在一个开放的系统内,以一定的速度向发酵罐内连续供给新鲜培养基的同时,将含有微生物和代谢产物的培养液以相同的速度从发酵罐内放出,从而使发酵罐内液量维持恒定,使培养物在近似恒定的状态下生长及代谢。

4.分批发酵的四个阶段:

(1)延迟期:

少量细菌接种到新鲜培养基后,一般不立即进行繁殖,生长速度近于零。

因此在开始一段时间,细菌数几乎保持不变,甚至稍有减少。

这段时间被称为延迟期,又称为迟缓期、调整期或滞留适应期。

处于延迟期细菌细胞的特点是分裂迟缓、代谢活跃。

延迟期的长短与菌种、种龄、接种量和培养基成分有关。

(2)对数生长期:

对数期又称指数期。

这一阶段突出特点是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代时稳定,细菌数目的增加与原生质总量的增加,与菌液混浊度的增加均呈正相关性。

(3)稳定期:

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

处于稳定期的微生物,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整个培养物中二者处于动态平衡,此时生长速度又逐渐趋向零。

  稳定期的细胞内开始积累贮藏物,如肝糖、异染颗粒、脂肪粒等,大多数芽孢细菌也在此阶段形成芽孢。

如果为了获得大量菌体,就应在此阶段收获,因这时细胞总数最高;这一时期也是发酵过程积累次级代谢产物的重要阶段。

(4)衰亡期:

稳定期后如再继续培养,细菌死亡率逐渐增加,以致死亡数大大超过新生数,群体中活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了“负生长”,此阶段叫衰亡期。

5.补料分批发酵与分批发酵相比的优点:

(1)可以解除底物的抑制、产物的反馈抑制和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

当代谢产物收率或其生产速率明显地受某种底物组分浓度影响(如用醋酸、甲醇、苯酚等作为发酵基组分而存在底物浓度的抑制)时,采用补料分批技术比分批发酵有利;

(2)可以减少菌体生长量,提高有用产物的转化率;

(3)菌种的变异及杂菌污染问题易控制;

(4)便于自动化控制

*底物抑制作用:

简单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是一种简单增加的函数关系.而实际上有些酶的催化反应,由于底物浓度过高,其反应速率反而会下降,这种效应称为底物抑制作用.

6.连续发酵的优缺点:

优点:

①与补料发酵比可维持低基质浓度;②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单位时间产量,节省发酵灌的非生产时间;③发酵灌内微生物、基质、产物和溶解氧浓度等各种参数维持一定水平,便于自动化控制;④微生物在近似恒定状态下进行生理代谢,发酵产物质量稳定。

缺点:

①长时间培养中菌种容易发生变异,有可能产生负变株;

②容易污染杂菌,难以保证纯种培养;

③对设备的合理性和加料设备的精确性要求甚高;

④营养成分的利用较分批发酵差,产物浓度比分批发酵低

7.微生物药物发酵生产的一般流程:

冷冻管→斜面孢子→摇瓶菌丝→一级种子罐→二级种子罐→发酵罐→过滤机→滤液贮罐→分离提纯得到成品

8.培养基:

培养基指按人工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各种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

培养基的组成配比是否恰当对微生物的生长、产物的合成、工艺的选择、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等都有很大影响。

9.生长因子:

指某些微生物不能从普通碳源、氮源合成,而需要另外添加来满足生长需要的有机物质,包括氨基酸、维生素、嘌呤碱和嘧啶碱及其衍生物,有时也包括一些脂肪酸和其他膜成分。

绝大多数微生物不需要生长因子,营养缺陷型菌株则必须添加某种生长因子。

10.前体物质:

最终所需的代谢产物的前身或其结构中的一部分。

在生物合成中直接结合到产物分子中,自身结构变化不大,能显著提高产量的小分子物质。

11.促进剂:

定义:

并非前体或营养物,可影响正常代谢或中间代谢物积累、或提高次级代谢物的产量的一类刺激因子。

作用原理:

改变细胞的渗透性,或“启动”微生物体内的生产部位,否则这些部位是被阻遏的,因此促进剂的添加可以大大提高产量。

12.抑制剂:

作用原理:

通过抑制某些合成其它产物的途径而使所需产物的合成得到加强。

13.培养基的类型:

分类依据

类型

营养物质来源

天然、合成、半合成

培养基物理状态

液体、固体、半液体

培养基的成分和目的

基本、完全、鉴别、选择

生产工艺的要求

孢子(Spore)、种子、发酵

14.孢子(Spore)培养基的要求:

(1)、固体;

(2)、营养不太丰富(尤其是氮源,否则不易产生孢子);

(3)、适当的无机盐浓度(否则影响孢子量和颜色);

(4)、适当的PH和温度;

(5)、分天然和半合成两种类型。

天然的包括麸皮培养基和大小米培养基,半合成的有葡萄糖(或淀粉)、无机盐和蛋白胨等配制的琼脂斜面培养基。

15.种子培养基的要求:

(1)液体;

(2)常用速效C、N源,便于菌体生长繁殖;

(3)PH稳定;

16.发酵培养基:

定义:

供菌体生长、繁殖和合成产物的培养基。

要求:

培养基组成除含菌体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