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056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6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此外,国土开发、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对交通运输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继续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保持适度规模,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增强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二、运输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必须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必将加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高附加值货物运量进一步增加,要求提供安全、快速和可靠的货运服务,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体系,以满足对运输速度、质量、服务品质的新要求。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机动化社会进程加快,公众出行需求旺盛,预计到“十二五”末,民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5亿辆,人均乘用交通工具次数明显增加,对运输服务的安全性、舒适性、快捷性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广大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群众出行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提高基本公共运输服务均等化水平将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任务。

因此,必须完善服务设施,加强市场管理,优化运输组织,提高运输效率,拓展服务领域,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三、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不断提高交通运输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

    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发展势头迅猛,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将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交通运输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要继续实施“科技强交”战略,加强技术创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集成应用,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极大地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因此,交通运输行业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交通运输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

    四、落实建设“两型”社会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资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总要求,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

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土地、岸线等资源紧缺的刚性约束将进一步强化,环境和生态保护任务更加繁重,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对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因此,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交通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必须强化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机动化水平迅速提升,交通流量进一步增大,营运车船及从业人员数量增长,对交通运输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恶劣天气不断增多,由此引发重特大自然灾害,势必对交通基础设施及运输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明显增多,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对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保障和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要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切实强化交通运输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交通运输面临的任务一方面是要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和效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必须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重要的战略举措,将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

第二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着力调整交通结构、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提升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持持续发展。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把握发展节奏,合理有序、平稳较快地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形成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提升运输保障能力,优化交通结构、提升质量效率,坚持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

——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推进协调发展。

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坚持建、养、运、管并重,着力提升服务水平。

统筹区域、城乡交通运输发展,进一步向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倾斜,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共享交通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交通运输协调发展。

——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鼓励创新发展。

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战略机遇,深化交通运输领域的各项改革,坚持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谋划交通运输发展,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交通运输业,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符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律的新体制、新机制,构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实现交通运输创新发展。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促进绿色发展。

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继续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行业建设,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强化节能减排,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

——把保障安全作为重要前提,坚持安全发展。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努力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切实加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运输服务,实现交通运输安全发展。

    第三节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基础设施网络更趋完善,结构更加合理,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明显增强,运输装备进一步改善,运输组织不断优化,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行业监管能力明显加强,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成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交通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加强,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具体目标

    

(一)基础设施

——公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质量明显提升。

公路总里程达到450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覆盖90%以上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65万公里,国省道总体技术状况达到良等水平,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公里。

——沿海港口布局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明显拓展。

形成布局合理、保障有力、服务高效、安全环保、管理先进的现代化港口体系,港口码头结构进一步优化,深水泊位达到2214个,能力适应度(港口通过能力/实际完成吞吐量)达到1.1。

——内河航道通航条件显著改善。

“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1.9万公里高等级航道70%达到规划标准,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3万公里,内河水运得到较快发展,运输优势进一步发挥。

——民用航空保障能力整体提高。

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机场体系,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30个以上,大型机场容量饱和问题得到缓解。

——邮政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能力进一步增强。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邮政普遍服务局所总数达到6.2万个。

——运输枢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建成100个左右铁路、公路、城市交通有效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200个功能完善的综合性物流园区或公路货运枢纽。

 

(二)运输服务

——运输装备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

中高级营运客车比例达到40%,重型车、专用车和厢式车占营运货车比例达到25%、10%和25%,内河货运船舶船型标准化率达到50%。

——运输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

集装箱、大宗货物水铁联运、江海联运较快发展。

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92%的建制村通客车,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显著提升。

国道平均运行速度提高到60公里/小时,内河主要港口基本实现机械化、专业化,沿海主要港口平均每装卸千吨货在港停时下降15%,民航航班正常率高于80%,邮件、快件全程时限达标率达到85%。

——城市客运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00-300万人口的城市以及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分别达到15、12和10标台以上。

    (三)交通科技与信息化

——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在保障畅通运行、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安全应急、服务决策支持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现代物流和实现低碳、绿色交通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国省道重要路段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达到70%以上,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四)绿色交通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重大交通工程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力争行业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化学需氧量(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十一五”末降低20%。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与2005年相比,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的能耗和二氧碳排放分别下降10%和11%,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5%和16%。

与2010年相比,民航运输吨公里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下降3%以上。

——资源集约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

国省道单位行驶量用地面积下降5%,沿海港口单位长度码头岸线通过能力提高5%。

——港口、公路服务区等生产、生活污水的循环利用水平,路面废弃材料等资源的再生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五)安全应急

——公路交通安全应急水平明显提高。

营运车辆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3%,城市客运百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1%。

公路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应急指挥调度能力显著增强,一般灾害情况下公路抢通时间不超过24小时,公路应急救援到达时间不超过2小时。

——水上交通安全应急水平迈上新台阶。

百万吨港口吞吐量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5%,特别重大事故实行零控制。

水上安全监管和救助能力显著提升,监管救助站点布局进一步完善,沿海重点水域离岸100海里,飞机90分钟内可到达实施救助,长江干线以及珠江水系和黑龙江水系的重要航段船舶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45分钟。

溢油应急和抢险打捞能力进一步增强。

——民航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2。

 三、主要指标

    按照初步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的总体目标要求,以提高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任务,围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强化交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提高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等主要方面,提出“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如下:

“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标2010年2015年

    基础

    设施公路网总里程(万公里)398.4450

    高速公路总里程(万公里)7.410.8

    高速公路覆盖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比例(%)80≥90

    二级及以上公路总里程(万公里)44.565

    国省道总体技术状况(MQI,%)72>80

    农村公路总里程(万公里)345.5390

    沿海港口通过能力适应度0.981.1

    沿海港口深水泊位数(个)17742214

    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万公里)1.021.3

    民用机场总数(个)175≥230

    邮政局所数量(万个)4.86.2

    运输

    服务营运中高级客车比例(%)2840

    营运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比例(%)17.9、5.4、19.225、10、25

    内河货运船舶船型标准化率(%)2050

    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98、88100、92

    国道平均运行速度(公里/小时)57.560

    沿海主要港口平均每装卸千吨货在港停时下降率(%,基年:

2010)15

    民航航班正常率(%)81.5>80

    乡(镇)邮政局所、建制村村邮站和邮件转接点覆盖率(%)75、51>95、80

    300万人口以上、100-300万人口以及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公交车辆拥有率(标台/万人)15、12、10

    科技与信息化科技进步贡献率(%)5055

    国省道重要路段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30≥70

    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70100

    绿色

    交通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基年:

2005)10、11

    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基年:

2005)15、16

    民航运输吨公里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基年:

2010)>3

    国省道单位行驶量用地面积下降率(%,基年:

2010)5

    沿海港口单位长度码头岸线通过能力提高率(%,基年:

    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化学需氧量(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吨/亿吨公里)下降率(%,基年:

2010)20

 安全

    应急营运车辆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下降率(年均%)3

    城市客运百万车公里事故数和死亡人数下降率(年均%)1

    百万吨港口吞吐量事故数和死亡人数下降率(年均%)5

    沿海重点水域监管救助飞机应急到达时间(分钟)≤150≤90

    民航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五年累计)0.05<0.2

第二章综合运输

    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十二五”时期,要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优化衔接、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培育交通新兴战略产业,加强城市客运管理、支撑城镇化加快发展。

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满足多样化运输需求是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

    第一节强化基础设施优化衔接

    一、加强各运输方式的规划衔接

    建立健全综合运输规划体系,统筹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以及各种方式与城市交通之间规划的协调与衔接。

加强高速公路与运输枢纽、运输枢纽之间通道的规划衔接。

加强城际轨道与客运枢纽规划衔接,推进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

加强铁路与港口的规划衔接,积极发展铁水联运。

完善城市交通和城际交通与机场的规划衔接,提高换乘效率和机场辐射能力。

    二、优化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布局

    增加综合运输基础设施总量。

加快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综合运输通道以及城市群、都市圈和城镇带城际交通通道建设,提高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和运输保障能力。

    优化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结构。

调整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各区域交通需求结构和交通资源供给条件,按照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机衔接、安全环保的综合运输基础设施网络。

强化综合运输体系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内河水运发展,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和潜力,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资源。

注重综合运输大通道与经济发展主轴的有机衔接,体现对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支撑作用。

优化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输通道内的资源配置,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加强通道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推进公路与铁路或轨道交通共用跨江、跨海通道,以及城际轨道和干线公路合理共用通道资源。

  三、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

    加快综合客运枢纽建设。

加强对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引导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部门协调机制,着力解决规划衔接、建设用地等问题。

推动地方政府和枢纽所在城市开展综合客运枢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

以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等建设为契机,重点建设一批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

    专栏1“十二五”综合客运枢纽建设重点

    建设与铁路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约100个,其中,在36个中心城市重点打造约40个集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客运枢纽。

    加快综合运输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综合客运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保障枢纽效能的发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加快推进主要港口、铁路和公路货运站场、物流园区等货运枢纽的集疏运网络建设。

继续加快高速公路与主要集装箱港区的连接,推进铁路疏港支线及联络线建设,加强沿海港口与内河运输的衔接。

加快推进吞吐量较大的枢纽机场轨道专用线以及省会和部分经济发达城市的机场快速通道建设。

    第二节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一、依托货运枢纽发展现代物流

    拓展货运枢纽的现代物流功能。

发挥沿海港口货运枢纽优势,建设港口物流园区,沿运输通道扩大辐射范围,带动内陆无水港发展,支持内河港口与保税园区、工业园区联动发展,大力拓展港口的现代物流功能。

    推进公路货运枢纽向物流园区转型。

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站场建设,优化与主要港口、铁路站场之间的运输组织,注重与产业园区、商贸市场、国际口岸的有效对接,统筹公路枢纽、港口、机场、铁路站场及邮政、快递作业枢纽的规划建设。

拓展公路货运枢纽功能,以促进现代物流发展为重点任务,促进其向物流园区转型。

    专栏2“十二五”公路货运枢纽向物流园区转型重点工程

    在全国196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共建设200个左右、具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物流园区或公路货运枢纽,强化与铁路、水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与产业园区、商贸市场、国际口岸有效对接,全面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二、支持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拓展运输服务领域。

引导和规范货运代理、无车承运人、邮政和快递企业、零担快运等运输组织主体的发展;

鼓励货运枢纽经营企业拓展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保税等功能,促进货运枢纽站场加快向现代综合物流园区转型。

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天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延长航运服务产业链,发展航运贸易、金融、保险、经纪、信息和海事仲裁等服务。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引导一批重点货运企业按照市场机制整合资源,扩大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拓展经营网络,由运输承运人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支持港航企业延伸服务链,向全球或区域物流经营人转变,提高航运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发布、咨询等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促进航空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支持国内航空运输企业拓展国际和国内航空快递业务。

鼓励中邮集团等龙头企业深化改革,深度拓展物流业务,积极向现代物流业转型。

    三、大力发展农村物流

    推进农村物流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逐步推进农村公路、运输枢纽节点与物流中心在规划建设层面的有机结合,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和客运班车通达建设,适当拓展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设施建设。

发挥邮政系统在农村地区的基础网络体系、认知度和市场占有率优势,支持邮政企业全面参与农村物流流通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物流的连锁配送业务。

充分发挥客运班车村村通优势,推进公路客运班车代运小件邮件、快件试点,拓展快递物流服务范围。

    第三节加强城市客运管理

    一、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立健全多层次、差别化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形成便捷、高效、智能、环保的城市公交体系。

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BRT)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骨干作用,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以城市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100-300万人口的城市加快建设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适度发展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加快建设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科学规划和调整公交线网,“十二五”末,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00-300万人口的城市以及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建成区公交站点300M覆盖率不低于85%、75%和70%;

全国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到10000公里。

积极发展地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