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0649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

《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6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Word格式.docx

物质资本:

一定时期内的实物形态的机器、工具设备、厂房、建筑物、交通工具与设施等长期耐用的生产资料。

包括固定资产和生产所必需的存货。

金融资本:

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在一起而形成的垄断资本。

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

人力资本:

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它可以用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的统一表示。

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6.2资本形成

定义:

一个经济社会体系中资本存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生产与获利能力的形成与增长。

两个过程:

从储蓄到投资的过程——资本的形成机制;

投资的结果——资本形成的规模与质量三个步骤:

实际储蓄量的增加:

以便从国民产品中释放出更多的资源用於投资;

金融和信贷机构:

各种不同的分散储蓄中集中资金为投资者所用;

投资行为:

增加资本存量。

6.3资本形成的作用

6.3.1理论说明古典经济学理论: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率成正比,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的关键;

哈多模型:

储蓄率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条件。

经济增长最关键的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扩大资本的积累,才能带来经济的增长;

刘易斯:

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将一个由原来储蓄和投资占不到国民收入的4-5%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储蓄和投资占到国民收入12-15%的经济发展过程。

罗斯托:

要顺利实现经济起飞,即初始的经济发展,资本积累率必须达到10%以上。

6.3.2资本匮乏与贫困

1.早期的发展经济理论的观点资本匮乏和投资不足2.“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1953年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

1953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格纳·

纳克斯(R.Nurkse)出版了《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系统地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viciouscircleofpoverty)理论。

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特征是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均收入水平低、生活贫困。

之所以存在长期的贫困,不是因为这些国家国内资源不足,而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若干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系列”,正是这些恶性循环,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持续的贫困封闭圈中徘徊,无法实现经济发展。

而在这个恶性循环系列中,主要是“贫困恶性循环”,其产生的原因在于资本缺乏,资本形成不足。

而资本形成不足的根源在于,在供给方面,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太小,在需求方面,投资率低,投资引诱过小。

这两方面的原因使资本形成陷入两个难解的恶性循环之中:

(1)从供给方面看,资本形成存在着一个恶性循环:

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过低。

低收本意味着人们将绝大部分收入用于生活消费,而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小;

低储蓄能力导致资本稀缺、资本形成不足;

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难以提高;

低生产率又引起低经济增长率,低增长率又造成了新的一轮低收入。

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2)从需求方面看,资本形成也存在一个恶生循环:

发展中国家几落后,入均收入低,生活贫困。

低收入意味着低消费和低购买力;

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

投资引诱不足导致资本形成不足;

资本形成不足造成生产规模狭小、生产率难以提高;

低生产率又导致低产出和低收入水平。

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如果将上述两个循环联系起来看,那么,即使有投资引诱,却缺乏储蓄用于投资;

即使有储蓄,却又缺乏投资引诱来消化储蓄。

因此,这两个循环形成一个牢固的死圈,很难打破,从而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处在长期的经济停滞和贫穷的困境之中。

纳克斯认为,产生这两个恶性循环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过低,人均收入过低的原因是资本稀缺,而资本稀缺的根源又在于人均收入过低,低收入使一国贫穷,低收入和贫穷无法创造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储蓄,而没有储蓄就没有投资和资本形成,其结果又导致该国的低收入和持久贫穷。

这也是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由此纳克斯得出一个著名的命题:

“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countryispoorbecauseitispoor)。

3.“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R.R.Nelson)发表了《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一文,考察了不发达国家人均资本与人均收入增长、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产出的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题,从而形成了“低水平均衡陷阱”(Low-levelequilibriumtrap)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速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井”,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冲出“陷井”,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资本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障碍,说明资本形成的重要性,其结论与“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一致的。

“低水平均衡陷阱”的含义是,只要人均收入处在很低的水平,国民收入的增长就会被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使人均收入退回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上,并且是固定不变的。

由上可见,低水平均衡陷井是由低下的人均收入造成的。

若要冲出这个陷井,人均收入就必须大幅度地、迅速地增加,使得新的投资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长持续地快于人口的增长。

“低水平均衡陷井”理论的意义在于:

第一,它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过低,导致储蓄能力过低、投资量小和资本形成不足;

而人均收入低的原因又在于资本形成不足。

由此可见,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

第二,它提出了全面地、大规模地投资,以大幅度提高资本形成率、实现经济增长的要求。

所以,这个理论成为“平衡增长”战略和“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的重要依据。

“低水平均衡陷井”论对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但是,这一理论把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归结为“人均收入水平过低”,又把收入水平低归结为“资本形成不足”,这不仅是一种循环论证,没有从根本上说明问题,而且过分夸大了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一理论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以“新马尔萨斯主义”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人口陷井”理论为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其缺陷是明显的。

通过大规模的投资,使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

4.“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1957年,缪尔达尔(Myrdal,G.)出版了《富国与穷固》一书,尔后,又于1968年出版了《亚洲的戏剧:

一些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

在这两本书中,缪尔达尔考察了一些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贫穷、制度落后等问题,分析了产生贫困的原因,提出了他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

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circularandaccumulativecausation)理论,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因收入低下而导致的愈来愈贫穷的困境。

(1)缪尔达尔是一个制度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他采用制度的、整体的、动态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理论。

他尤其反对新古典主义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逐渐演进而来的,演进的过程是:

首先产主“起始的变化”,然后产生“第二级强化运动”,最后出现“上升和下降”的结果,这个结果反过来又影响起始的变化。

依据这种方法,缪尔达尔认为,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是由于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不象新古典主义所说的那样是单一的或少数几个因素决定的。

因此,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探讨促成社会经济过程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运行方式。

据此他指出:

经济发展不应是单纯的产出增长,而应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发展,其中主要有产出与收入、生产条件、生活水平、对待工作与生活的态度、制度、政策六大因素。

(2)在论述产出与收入的关系及其增长问题时,缪尔达尔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并呈现出一种“循环积累”的发展态势:

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相应变化,产生“第二级变化”,强化原先的因素,导致经济发展过程沿原先因素的发展方向发展。

因此,这种发展关系不是均衡的、守恒的,而是一种“累积性的循环”。

在欠发达国家,由于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营养不良、医疗卫生状况恶化,健康受损,教育水平低下,从而使人口的质量下降,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困难;

劳动力素质不高又导致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生产效率低下;

劳动生产率低又引起了产出增长停滞或下降,最终,低产出又导致低收入,低收入进一步强化了经济贫困,使发展中国家老是陷入低收入与贫穷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之中。

由此可见,收入水平过低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困之一(还存在制度等方面的原因)。

(3)那么产生低收入的原因是什么?

缪尔达尔认为,产生低收入的原因有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稀缺,资本形成不足,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上的不平等。

为此,他主张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收入平等,增加穷人的消费,以提高投资引诱,同时增加储蓄以促进资本形成,使生产率和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

缪尔达尔指出,人均收入的提高有助于克服“低收入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因为,收入增加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营养、卫生条件、健康、教育等状况得到改善,从而使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进而引起劳动生产率、人的劳动积极性的提高?

最终导致产出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均收入的提高又会对下一期收入产生更大的积累性效应。

这是一个正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

(4)“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用制度的、动态的、演进的方法,从另一种角度,研究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指出了收入水平低下、资本形成不足对经济发展的障碍;

同时,它主张通过实行制度上的变革(如收入平等、土地改革等)和增加投资来改变收入与产出之间的不良循环。

缪尔达尔强调主要通过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来提高资本形成和收入增长,并且主张采用“地区不平衡增长发展”战略,即通过发达地区的优先发展,再利用其“扩散效应”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因此,这一理论成为发展经济学中“不平衡发展”理论的依据之

6.3.3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理论1.“大推进”理论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

要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的进行基础设施投资。

小规模的个别的部门的投资是不能走出困境的。

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P.N.)以《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为题,在《经济学杂志》1943年7-8月号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

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

(1)强调工业化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作用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显著特征是人口众多、农业劳动力剩余、收入低下和资本投资规模太小。

而要摆脱贫困、失业和收入不均等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

他强调指出:

工业化“是以快于富裕地区的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停滞地区的收入,从而使世界各个地区的收入分配较为均等的唯一方法。

”因此,走工业化的道路,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

由此可见,罗森斯坦—罗丹是一个“唯工业化论”者。

(2)关于如何实现工业化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必须增加资本投资,促进资本形成。

但他又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贫困、工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劳动生产率低下、收入水平很低、市场容量狭小、投资规模极小,因而,小量的投资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更谈不上工业化了。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各个工业部门(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本,来冲破经济贫穷落后和停滞的困境与束缚,“推进”整个工业部门全面地、迅速地实现工业化,达到经济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收入水平提高并且均等化的目标。

(3)实行“大推进”的原因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存在着某种“不可分性”(indivisibilities),由此决定了其投资必须是“大规模跃进”(sizablejumps)式的。

这种不可分性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

在供给方面。

A:

社会分摊资本(socialoverheadcapital)的供给具有“不可分性”。

社会分摊资本又称基础设施,即在交通运输、通讯、水坝与电站、学校、医院等发展经济所必须的基本条件与设施方面的投资。

由于这些项目规模宏大,并且互相联系、互为依存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建成才能发挥作用,因而一开始就需要有最低限度的大量投资作为创始资本。

B:

储蓄也具有“不可分性”。

储蓄的增长也不是平稳进行的,而是跳跃性的、阶段性的。

每一阶段的投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大到足以保证国民收入的增长达到一定限度,使储蓄能够充足地迅速增加,为下一期更大规模的资本形成准备足够的资本资源。

在需求方面。

市场需求具有不可分性。

这种不可分性产生于投资决策的独立性,即投资者无法确定他的投资项目是否能找到产品销售市场。

此外,罗森斯坦一罗丹还特别强调了“大推进”式的投资对厂商和社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的重要作用。

(4)“大推进”理论的缺陷

第一,社会分摊资本并非都是不可分的。

第二,全面地大规模投资受到现有资源的限制。

第三,全面发展工业受到生产的配合要素稀缺的约束。

第四,大推进式的投资将大量资本集中于工业部门,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第五,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也证明这一理论并不切合实际。

2.“临界最小努力"

理论发展中国家要摆脱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及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利本斯坦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穷落后,是因为人均收入过低,资本形成不足,形成了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或“贫困的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种困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实行大规模投资,使投资水平或投资率大到足以达到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的水平,从而产生一个“临界最小努力”,以巨大的投资力量“大力推动”经济走出“低水平均衡陷井”的泥潭,实现长期、稳定地增长。

利本斯坦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收入水平低,长期处于“低水平均衡陷井”之中。

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内在的刺激力量过小,低下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它们无论怎样增加投资,资本形成都小于经济迅速发展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因而最终又会滑入低收入均衡的陷井,无法打破这种稳定的均衡。

那么为什么人均收入不能大幅度提高、低收入均衡陷井难以冲破呢?

利本斯坦认为,这是因为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提高收入的力量和压低收入的力量两组互相对立、互相制约的力量。

提高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及其投资水平决定的,压低收入的力量是由下一期投资的规模以及人口增长的速度决定的。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当压低收入的力量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时,人均收入的增长被人口的过快增长等负力所抵销,并退回到原来的“低水平均衡陷井”中去;

只有当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时,人均收入才会大幅度提高,并打破低收入的稳定均衡,实现高收入的稳定均衡。

利本斯坦认为,要实现“临界最小努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

激发群众的经济增长动机,改变传统观念以鼓励人们敢冒风险、善于追求利润,创造适宜的投资赢利环境,培育经济增长的气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群体,大力开发和运用新技术,等等。

3.罗斯托的"

起飞"

理论(上节已论述)《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

3.3.4实践证实麦迪森(Maddisom.A.)研究发现在1950—1965年的15年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5.55%,其中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5%,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0%,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

中国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1952—1982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是,资本增长的作用为50%—57%,劳动增长的作用约为27%—31%,技术进步的作用是16%—19%。

6.3.5正确认识资本形成的作用

第一,从实践来看,并没有实现经济上的起飞;

第二,一些实施高积累、高投入发展战略的国家,由于长期忽视技术进步,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形成了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第三,片面强调物质资本形成,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资本存量的增长,而忽视资本的合理配置。

第四,片面强调物质资本投资,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忽视人力资本投资,从而造成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比例失衡,成为长期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6.4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6.4.1积极影响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

增加就业量;

推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6.4.2.消极影响形成对某些行业和市场的垄断,造成大量民族品牌流失;

消弱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不正当经营或转移定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加剧资源短缺,恶化生态环境;

加剧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

6.5资本形成的来源

6.5.1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化所需的物质资本的方式投资来源于储蓄,储蓄主要应该来源于生产剩余,而对于低收入国家来说,生产剩余主要来源于农业。

所以,农业剩余成为发展中国家初始资本的主要来源。

1.政府行政干预型:

原苏联、中国、东欧和一些亚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城乡隔离、剪刀差等)2.市场导向型:

日本、韩国等(土地产权等)农业剩余6.5.2储蓄与资本形成1.政府储蓄(重点)政府的储蓄是政府收入减去政府支出后的余额。

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

政府支出主要包括两方面:

公共投资支出(资本支出)和经常性支出(消费支出)。

政府储蓄可以转化为政府投资,从而产生资本形成。

为了加速资本的形成,很多经济学家主张通过征税、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对隐蔽性失业劳动的充分利用等方式,实行强制储蓄政策,以此来加速进行资本积累和工业化。

政府储蓄:

政府预算储蓄、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和非税收收入组成。

预算储蓄:

政府的税收扣除经常性公共支出后的余额。

政府的储蓄与投资与整个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密切相关。

(1)财政收入与资本形成

政府财政收入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税收(最主要的来源);

非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企业利润上缴);

债务收入(国内和国外)。

非税收收入:

国有财产收入(出售或出租国有土地、森林、矿山和水利资源等收入和租金);

公营(公办)企事业单位赢利;

各种行政收费包括行政规费、司法规费和一切公共设置的使用费、公共工程收费、特许权收费以及罚没款。

非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和政府储蓄来源的辅助手段,不能巧立名目。

税收作用:

为公共投资筹措资金,即政府储蓄;

刺激企业把更多的收入用于投资。

前者高税,后者低税。

太低没钱,太多没积极性。

如何把握度?

社会科学的不精确一面。

发展中国家一是收入低,税收潜力小,二是税收制度不完善、纳税风气不好、会计制度以及税法税务管理不健全。

一是以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

直接税是税收负担不能转嫁的税,如所得税、财产税等。

因为纳税人就是直接的税收负担人,所以称之为直接税;

间接税是税收负担可以转嫁的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

间接税表面上是纳税人缴纳,实际上加入价格,有买方即负税人承担了。

分别的标准即是能否转嫁。

应该完善税务制度,高收入者税收较少。

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措施:

1,尽量降低公司的所得税税率;

2、增加消费税和财产税(奢侈品、土地、房产);

3、减少税收的差别待遇和优惠措施。

(2)财政支出和资本形成

政府财政支出包括公共投资支出(资本支出)和经常性支出(公共消费支出)组成。

前者一般是生产性支出,包括社会投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和基础设施投资(运输、邮电、通信、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公用事业等)已经直接生产投资。

后者一般是非生产性的支出,包括政府公务员的工资和津贴、非生产性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军事外交开支、公债利息支付、各种补贴和转移支付等支出。

(3)财政赤字与资本形成

发行国债弥补赤字。

如果资金的来源于本用于民间闲置资金或本来用于奢侈品消费的开支那么赤字的作用积极。

发展中国家国债收入通常有限。

(4)通货膨胀与资本形成

特殊方式。

发展中国家为何采取此措施呢?

源于国家人均收入低、消费倾向较高、自愿储蓄不多,政府的税收有限。

同时政府制定的发展计划雄心勃勃,金融体制不健全,外资数量又少。

利用货币发行权,增加货币供给,实行通货膨胀的办法。

强制储蓄,为公共投资筹措资本。

此造成的强制性资本形成效应,有两个来源:

国民收入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再分配,导致货币贬值,无形之中把公众的一部分消费性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即通货膨胀税,政府再用于生产性投资,转移到资本品的生产上;

收入在工资与利润之间的再分配,损害的是拿固定工资的工薪阶层,少数企业主利润增加,因为固定资本(实际利率和实际工资),产品价格上升,利润上升。

(5)劳动积累

广大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也是如此。

多余的劳动力对生产没有多大贡献(边际生产率为零),而且还要消费。

利用这些闲置劳动力,从事不需要多少资本的生产性活动,建筑、农田水利建设,便可增加资本形成。

支付这些劳动者工资,用于购买粮食,又能促进农民收入,从而增加储蓄。

还可将这些劳动者送至国外,赚取外汇。

 

2.企业储蓄企业储蓄是利润转化而来的。

企业储蓄有两部分组成:

净储蓄和折旧基金。

净储蓄:

未分配的利润。

即税后利润减去股息和企业职工福利基金的剩余部分。

是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

净储蓄由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分配政策决定。

折旧基金:

未用于更新设备之前的储蓄。

用于弥补机器设备磨损的基金、资本。

占企业储蓄的比重很大。

发达国家鼓励企业加速折旧,为了更新技术。

3.家庭储蓄家庭收入减去消费支出后的余额。

决定居民储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