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2 24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089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作业22 24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课时作业22 24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课时作业22 24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课时作业22 24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课时作业22 24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课时作业22 24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课时作业22 24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课时作业22 24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课时作业22 24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22 24Word格式.docx

《课时作业22 24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作业22 24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时作业22 24Word格式.docx

直到1694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案。

《权利法案》也是在“光荣革命”发生一年后在议会通过的。

在此期间,国王还在与贵族讨价还价。

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度还有待完善

B.议会集体领导对国王负责

C.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在延续

D.国王个人的意志决定立法

从材料信息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与议会仍存在着不断的斗争,国王不希望失去自己的权力。

可见,当时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还有待完善,故选A项。

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C、D两项与史实不符。

A

3.(2015·

德州模拟)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

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一亿五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题干中制定宪法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进行全民讨论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本题选C。

A、D与题干无关;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B。

C

4.(2015·

山西诊断)下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从“农作图”中可以看出是先进的铁犁牛耕技术,而且是曲辕犁,排除C;

A说法不符合史实;

D和题干意思不符,故选B。

B

5.(2015·

南昌模拟)1920年,章太炎在《顺天时报》登启事觅偶:

“女方是鄂籍(湖北人);

大家闺秀,性情开放;

要通文墨,精诗赋;

双方平等,互相尊重;

夫死可嫁,亦可离婚。

”但直到1933年,经友人介绍,章太炎才结识了均合条件的汤国梨女士,结为伉俪。

这反映了当时(  )

A.民主平等观念逐步深入了人心

B.男女平等仍是一种前卫思想

C.近代媒体转向关注社会民生

D.新的社会风俗不合国情

1920年章太炎提出男女平等的择偶标准,13年后才找到合适的对象,说明男女平等仍是一种前卫思想,同时A错误,C不符合题意,D本身有误,排除。

6.(2015·

邯郸四校模拟)有研究人员作了《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下图显示了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它说明(  )

A.安徽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源地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常适合国情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遭受严重的挫折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调整完善

题干材料中58%的人认为新时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总体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也就是说,家庭联产承包制需要不断的调整完善。

7.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

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题干的信息是: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君主专制,于是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

8.(2015·

沈阳模拟)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

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

出现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

A.社会生活去纲常礼教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

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儒家的三纲五常伦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影响日益深远,A不符合史实。

故本题选A。

9.(2015·

南京调研)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

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

“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

”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

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

最后被释放回家。

该故事主要意在(  )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C.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从材料信息可知,财主喝了酒并说了不合适的话被判处火刑,可知教会禁欲;

从财主向神父行贿,被释放回家可知教会腐败。

可见,该故事意在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故选C项。

10.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

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

A.要不要社会革命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主张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故D项正确。

A、B两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是共同主张,故C项不符合题意。

11.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以下著作反映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探索的是(  )

著作

内容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提出了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重大问题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探索了中国式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论》

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论人民民主专政》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

根据所学史实,A项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国民大革命);

B项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国共十年对峙);

C项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D项是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2.(2015·

重庆模拟)美国当地时间2014年11月4日晚,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间拍卖会上,备受瞩目的梵高油画《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以下简称《雏菊与罂粟花》)以5500万美元落槌,加上佣金拍价合计约人民币3.77亿元。

下列叙述最接近此作品艺术特色的是(  )

A.夸张抽象,侧重于内心的主观感受

B.描绘自然,捕捉光与色的变化

C.赞美劳动,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D.关注体积,通过变形图案组合表现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光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印象派绘画,其最基本特点是描绘自然,捕捉光与色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

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

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6分)

(3)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10分)

(1)

(2)题依据材料从经营方式、生产工具、劳动效率等方面归纳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手工业领域的变化。

第(3)题需要首先明确“衰世”指的是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然后才能答出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原因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来寻找答案。

(1)特点:

分散经营(或小农户个体经营);

劳动效率低下;

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

(2)新变化:

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

(3)依据: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原因:

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

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

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是最早的探索者”……“起了先导的作用”……“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也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材料二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

纠正、创新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以上均摘自《川大学者谈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

(1)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留给我们的“历史借鉴”主要是什么?

(2)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哪些重要贡献?

其思想核心和奋斗目标是什么?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内在联系。

(1)问考查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把握建国初到中共八大的史实即可。

(2)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即可。

第(3)问把握两大理论的继承发展关系即可。

(1)成就: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正确政策和措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的召开。

借鉴:

注意防止“左”倾错误。

(2)领导全党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确立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决策;

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国两制”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思想核心: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奋斗目标: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开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

这一过程既有思想理论上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也有前后衔接和转换,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