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092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区地形图技术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测区为天然山区,地形较为复杂,植被茂盛,有零星旱地及人工种植散树,测绘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

1.3测区已有资料及利用

由甲方提供两个D级控制点,为1954北京坐标系成果,中央子午线为111°

,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表1GPS起算点坐标

点名

编号

纵坐标X

横坐标Y

高程H

G2

4104138.9310

539749.4510

1121.7000

G4

4104785.8020

538891.1090

1136.2900

经现场勘查,G2、G4点位稳定,保存完好。

经平面控制测量联测复核无误后,作为本次控制测量起算点。

1.4完成工作量

1、E级GPS点4个;

2、1:

1000地形图测绘0.5km2(750亩)。

二、作业技术依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2、《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95;

3、技术设计书。

3、仪器设备与人员组织

3.1仪器设备

为确保如期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使用的测量仪器及配套设备均已经过严格的检验,其性能指标应符合规范和设计的要求。

具体仪器设备如下表3。

表2仪器设备配置明细表

名称

型号

数量

标称精度

全站仪

南方NTS362R

1台

测角2?

,测距2mm+2ppm

中海达GPS

V30

4台

静态基线±

(5mm+1ppm)

高程±

(10mm+2ppm)

3.2人员安排

本次地形图测量作业项目按1个作业组计划,选用本作业单位技术牢靠,长期从事测绘工作的优秀人员,作业组共由6人组成,其中负责人1名,观测、记录、数据采集、内业计算人员4名,检查人员1名。

四、平面控制测量及高程系统

平面控制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作业,平面坐标系为1954北京坐标系,高斯投影3°

带,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11°

高程系统采用GPS静态观测拟合高程。

3.1控制网的布设

利用甲方提供D级控制点2个。

全网由6个点组成,编号为G2、G4、K1、K2、K3、K4,详见控制点分布图。

3.2选点、埋石

4个E级点均选在测区方便作业范围内,选至赤泥堆场两侧分水岭土包上,且两两通视,能有效对测区进行控制。

3.3观测

E级GPS网使用四台中海达V30型静态GPS接收机,仪器平面精度5mm+1ppm,高程精度10mm+1ppm。

作业时以二调点E26、C级点荫营为起算点。

作业中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级别

项目

E级

卫星高度角(°

≥15

有效观测卫星总数

≥4

观测时段数

≥1.6

时段长度(min)

≥40

数据采样间隔(s)

10

仪器安置要求:

(1)仪器对中精度≤3mm;

(2)天线的圆水准气泡始终居中。

3.4基线向量解算和检验

3.4.1同步环

序号

基线

Ratio

中误差(m)

X增量

Y增量

Z增量

距离

1

G4→G2.3113

77.1

0.0081

935.4179

-41.6733

528.1852

1075.0455

G4→K3.3111

40.1

0.0123

3725.7493

-549.3219

2768.3126

4674.0258

G2→K3.3111

59.5

0.0103

2790.3317

-507.6493

2240.1275

3614.1154

相对误差=0.08ppm

∑S=0.0007

∑X=-0.0002

∑Y=0.0007

∑Z=-0.0000

9363.1867

相对误差限制15.00ppm∑S误差限制0.006m∑X,∑Y,∑Z误差限制0.003m

2

G4→K1.3110

48.2

0.0107

2987.7490

-572.9514

2374.7048

3859.2927

G2→K1.3110

69.0

0.0089

2052.3315

-531.2792

1846.5193

2811.3975

相对误差=0.15ppm

∑S=0.0012

∑X=0.0004

∑Y=-0.0011

∑Z=-0.0003

7745.7357

3

K3→K1.3110

99.9

0.0049

-737.9996

-23.6295

-393.6089

836.7376

∑S=0.0014

∑X=-0.0008

∑Y=-0.0001

∑Z=0.0011

9370.0561

3.4.2基线总结

?

环型

同步环

3.5E级网平差计算

3.5.1平差参数

迭代次数:

网的参考因子:

2.3800

x向平移:

-28.4359米y向平移:

-43.5575米

比  例:

2.3304ppm旋  转:

0.0851秒

3.5.2平面距离平差值

起点

终点

北方向误差(m)

东方向误差(m)

平距

方位角

相对误差

646.8710

0.0000

-858.3420

1074.7991

307.0027

1:

32092071

K3

3322.2616

0.0003

-3282.0376

0.0002

4670.0313

315.3490

14758081

K1

2862.1705

-2584.4582

3856.3512

317.9189

12532222

2675.3906

-2423.6956

3609.9882

317.8259

11420156

2215.2995

-1726.1162

2808.3855

322.0750

9136458

-460.0910

697.5794

0.0001

835.6439

123.4070

3363016

3.5.3平面坐标

N

E

误差椭圆

E(m)

F(m)

ET(D:

M:

S)

4104138.9310

<

已知>

*****

4104785.8020

4107461.1926

536467.4134

47′57″

4

4107001.1015

537164.9928

34′21″

3.5.4高程拟合

点 名

正高(m)

1297.0369

1257.0124

3.5.5平差总结

x

y

平面中误差

K02、K04点采取快速静态法求取坐标及高程。

表3E级控制点成果表

点号

1954北京坐标系

X

Y

H

4107001.101

537164.993

1257.012

K2

4107287.191

536962.292

1286.964

4107461.193

536467.413

1297.037

K4

4106852.525

536675.161

1264.336

五、1:

1000地形测图

数字化地形图测量采用全野外数字采集,使用中海达V30型RTK进行采集。

在空地上架设RTK基站,移动站分别在另外两个已知点上求得两坐标系转换的四参数,然后进行碎部点的采集。

碎部点采集时要求移动站为固定解,且停留5秒以上的时间,方可记录该点坐标。

对于灌木密集区域,采取架设全站仪免棱镜模式采集坐标。

测图中测站点对点误差不大于图上0.05mm,移动站立尺密度适当,地形草图绘制正确,作业方法、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内业整理使用南方CASS7.0成图软件进行,数字化制图时采用全屏编辑,地形符号绘制符合规范要求,地物、地貌、数据属性与国家标准统一,基本等高距为1米。

六、成果检查

6.1GPS平面控制检查

全区平面控制测量共施测E级GPS平面控制点4个。

GPS控制点布设后,对点位布设、埋设情况、通视状况进行了100%检查,确保布设合理、通视良好。

GPS控制测量检查采用中海达V30型(1+3)GPS,重复检查观测4个GPS点。

检查结果如下:

中海达GPS观测成果

中海达RTK观测成果

坐标较差(m)

4107001.112

-0.011

537164.972

0.021

4107287.168

0.023

536962.278

0.014

4107461.203

-0.01

536467.43

-0.017

4106852.512

0.013

536675.192

-0.031

备注:

平均点位中误差Mcs=±

0.024m

七、质量评价

GPS平面控制测量检查采用了不同的仪器、不同的作业方法,但两次观测成果吻合,平均点位中误差Mcs=±

0.024m,说明本区首级控制GPS成果质量可靠;

1:

1000地形图使用中海达V30型RTK模式采集数据,南方CASS7.0绘图软件编制地形图,作业中严格执行规范,图上符号运用正确,地物地貌反应准确,地形图经自检后提交,可满足设计单位使用。

九、提交成果

1、1:

1000地形图一式5份;

2、数字化光盘一式5张;

3、地形图测量技术-总结一式3份。

附录1

GPS控制点网图

附录2

控制点成果表

(1954北京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11°

″,1985黄海高程系)

等级

标志

坐标

备注

E级点

钉子

拟合高程

制表:

岳晓龙填表:

常利校对:

刘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