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1016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生物实验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过程:

  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擦:

用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轻轻地往同一个方向擦)。

 

(2)滴:

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注意让水滴集中一些。

(滴水太少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影响观察,滴水太多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3)取:

用刀片把洋葱鳞片切成0.5cm×

0.5cm小块(为了方便撕取表皮,小块可以不用完全切出来,因为切出来后洋葱太小手不好拿)。

用镊子撕取表皮(内表皮容易撕,也可以撕外表皮),表皮撕得越薄越好。

 (4)放:

把撕下的表皮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镊子将其展平,也可以借助于牙签。

 (5)盖: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让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同时使盖玻片和载玻片大约呈45°

角,轻轻地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如果气泡太大,,可以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1-2滴清水,然后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也可以选择重新盖盖玻片或重新制作临时装片。

 (6)染:

(染色不是必须的基本步骤)在盖玻片一侧,加1-2滴红墨水。

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染色时可以稍稍倾斜一下载玻片,能使吸水速度加快些,染好后用吸水纸把盖玻片上和载玻片上多余的水吸干,以免污染载物台和物镜镜头。

)。

想一想为什么要加滴红墨水?

 (7)观:

把制作好的洋葱临时装片放到载物台上,使被观察的对象正对通光孔的中央,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调焦观察应严格按照显微镜的操作规程进行)。

现象

原因

对策

细胞有严重重叠现象

洋葱表皮细胞撕得太厚

重新撕几次,挑选较薄的表皮进行实验

洋葱表皮细胞未在载玻片上展平,甚至造成折叠现象

用镊子展平洋葱表皮后,重新制作装片

细胞结构不太清楚

未滴加红墨水

加滴红墨水

有黑色圆圈等

气泡太多

重新盖盖玻片或重新制作装片

视野中无光斑或视野太暗等现象

显微镜操作失误(如反光镜未对好,光过强、过弱或无光,物镜未对准通光孔,准焦螺旋调节过快)

重新按正确方法操作显微镜

其他现象(请注明)

其他原因(请注明)

采取你认为合适的策略

2.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1)在载玻片上滴1-2滴0.9℅的生理盐水,用牙签在自己口腔内壁(两侧或上颚)上刮几下,把刮下来的细胞涂在生理盐水中。

(刮以前先漱口)

(2)用镊子盖上盖玻片。

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小心气泡产生,然后慢慢放平,制成临时装片。

(盖的方法同上)

(3)在盖玻片一侧加一滴亚甲基蓝溶液,在相对应的另一边用吸水纸吸水。

想一想亚甲基蓝溶液会起什么作用?

A.让细胞变大,以便观察。

B.让细胞三部分结构染上颜色,以便观察。

C.其他理由(请简要说明)。

(4)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绘图时要注意:

图的位置应适中;

细胞各部分的比例要适当;

线条要均匀一致;

区分明暗时要用铅笔点出疏密不同的细点来表示,不能涂抹。

视野中没有细胞

未在口腔内壁上刮取细胞

找到正确部位后再刮取细胞,重新制作装片

刮取的细胞数太少

多刮取几次,重新制作装片

刮取细胞后,涂抹不匀

重新制作装片,涂抹均匀

视野中有细胞,但结构不太清楚

未滴加亚甲基蓝溶液

加亚甲基蓝溶液

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等

显微镜操作失误

回忆前两次实验经验,按正确方法操作

其他现象

讨论:

1.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有什么异同?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洋葱表皮细胞

细胞壁

细胞膜

  有

细胞质

细胞核

液泡

  无

2你认为要获得很薄的洋葱表皮,在操作上应注意什么?

(要获得很薄的洋葱表皮,在操作上应先用刀片轻划一个小方块,再用镊子撕。

3.怎样才能减少气泡的产生?

出现气泡时,如何才能去除?

(在制作临时装片盖玻片时,为减少气泡的产生,应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盖在水滴上。

如果出现了气泡,应用滴管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逐步除去气泡。

4.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应将视野调得(暗)些,原因是(口腔上皮细胞是扁平的、几乎透明的细胞)。

方法是(缩小光圈或使用平面反光镜)。

解析:

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是扁平的、几乎是透明的细胞,光线太强,视野过亮,会看不清细胞,因此,应将视野调暗些,缩小光圈,可以使视野变暗,使用平面反光镜也会降低视野亮度。

3、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3、生物催化剂———酶

(1)概念:

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2)特点:

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温度、PH等

(4)与人体有关的消化道、消化腺和消化酶等几项内容列表如下:

消化道

消化腺

分泌消化液(含消化酶)

消化物质

口腔

唾液腺

唾液(淀粉酶)

初步消化淀粉

胃腺

胃液(蛋白酶)

初步消化蛋白质

肝脏

胆汁(不含消化酶)

促进脂肪消化(乳化)

胰腺

胰液(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

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小肠

肠腺

肠液(同胰液一样)

(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

由于酶是生物催化剂,其本质是蛋白质。

因此,对温度敏感是酶的一个重要特性,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具有双重影响。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和一般催化剂一样呈现出温度效应,一方面,升高温度可以增加活化分子数目,提高酶促反应速度,另一方面,当温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又会加速酶蛋白的变性速度,增加了酶的热变性。

所以在较低的温度范围内,升高温度增加活化分子数目,酶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加快反应速度这一效应起主导作用;

但是超过一定温度后,温度继续升高,酶的变性失活起主导作用,反应速度反而下降。

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时的温度称为酶的最适温度。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反应速度最高。

酶的最适温度不是一个常数,它与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系。

大多数动物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植物酶的最适温度为50~60℃。

酶对温度的稳定性与其存在形式有关。

有些酶的干燥制剂,虽加热到100℃,其活性并无明显改变,但在100℃的溶液中却很快地完全失去活性。

低温能降低或抑制酶的活性,但不能使酶失活。

本实验以唾液淀粉酶为例。

在不同温度下,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的程度,可由水解混合物遇碘呈现的颜色来判断。

淀粉遇碘呈蓝色。

糊精按其分子的大小,遇碘可呈蓝色、紫色、暗褐色或红色。

最简单的糊精遇碘不显颜色,麦芽糖遇碘也不显色。

淀粉-------------→糊精-----------→麦芽糖

遇碘:

蓝色--------→紫色至红色--------→碘色

【操作步骤】

1.制备稀唾液。

用蒸馏水漱口,以清除食物残渣,再含少许蒸馏水,作咀嚼动作以刺激唾液分泌。

取小漏斗1个,垫小块薄薄的脱脂棉,直接将唾液吐入小漏斗,取得滤液,加水至9ml,混匀备用。

2.取小试管3支,编号,按下表加入各种试剂。

3.混匀后,将1号、2号、3号试管分别置于沸水浴、温水浴(37~40℃)和冰浴中5min,向各管加入稀唾液3滴,继续在原水浴中放置5min。

4.各管取出2滴试液在白瓷板上,观察颜色并记录。

5.然后再将1、3两管置37℃水浴中5min,各管中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并分析。

【例】某同学由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联想到温度能否影响甲状腺素的活性。

为了探索这一问题,他做了一个实验。

在实验步骤

(1)、

(2)、(3)中各有一处错误或不妥之处,请改正并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实验步骤:

(1)取三只相同的洁净玻璃缸,编上号,分别装上等量的蒸馏水、河水、自来水。

(2)取发育状况不同的15只蝌蚪,分成三等份,分别放人1、2、3号玻璃缸中,三只玻璃缸放在相同的适宜外界条件下培养。

(3)每天同时向1、2、3号玻璃缸中分别投入普通饲料、甲状腺制剂拌匀的饲料、用60℃温水处理1小时的甲状腺制剂拌匀的饲料。

(4)过几天比较蝌蚪的发育状况。

改正: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答案:

(1)"

蒸馏水、河水、自来水"

改为"

河水"

(2)"

不同"

相同"

   (3)投入后加"

等量"

①若B玻璃缸内蝌蚪发育最快,而A、C玻璃缸内蝌蚪发育状况相同,说明高温使甲状腺制剂失活。

②若B玻璃缸内蝌蚪发育最快,C玻璃缸内次之,A玻璃缸最慢,说明高温使甲状腺制剂活性降低。

②若B、C玻璃缸内蝌蚪发育状况相同,而A玻璃缸内较慢,说明高温未影响甲状腺制剂活性。

4、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

1.种子的萌发的条件。

种子萌发的条件:

外界条件:

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

        内部条件:

完整成活的胚

【例10】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光是否有关,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请你依据所给材料和用品设计出实验的方法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材料和用品:

数量充足的铺有滤纸的培养皿、无菌水、表面消毒过的种子等

方法步骤:

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①向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水,将等量的种子分别放入两组培养皿中。

②将一组置于有光照的环境中,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在培养过程中,使两组所处温度、水分、空气状况适宜且相同。

①有光组萌发,无光组也萌发(或答发芽率差异不显著),该种植物的种子萌发不受光的影响。

②有光组萌发,无光组不萌发(或答有光组发芽率高于无光组,差异显著),光是该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③有光组不萌发,无光组萌发(或答无光组发芽率高于有光组,差异显著),光抑制该种植物

【实验原理】种子萌发必须具备适当的环境条件,包括内部和外部条件。

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是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

水,空气,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实验器材】植物的种子(草籽,豆类,谷类),纱布或吸水纸,标签,培养皿,小勺,冰箱,清水。

【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

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做出假设:

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适宜的温度,土壤,阳光等条件

3.进行分组实验,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进行探究实验

4.每组准备25~45粒小麦种子进行实验

(1)选取水作为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小组

将种子分为两等分,分别放在两个垫有纱布的培养皿中,一份纱布上不加水,始终保持纱布干燥。

另一份经常加水,始终保持纱布的湿润。

两份均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环境中培养。

(2)选取空气作为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小组

将种子分成两等分,分别放在两个垫有纱布的一次性塑料杯等容器中,一份加适量的清水,始终保持纱布的湿润,另一份加足量的水,始终保持将种子浸没在水中。

(3)选取温度作为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小组

将种子分成两等分,分别放在两个垫有纱布的培养皿中,两份都需要经常加水,始终保持纱布的湿润。

一份放在冰箱冷藏室培养,另一份放在常温培养。

(4)选取阳光作为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小组

将种子分成两等分,分别放在两个垫有纱布的一次性塑料杯等容器中,一份用黑色的塑料袋罩着,不让光线透进去,另一份放在阳光下。

5.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结果】1.水作为萌发的条件的探究组结论:

不加水的种子没有萌发,而纱布保持湿润的培养皿中的种子萌发。

2.空气作为萌发的条件的探究组结论:

浸没在水下的种子没有萌发,适量的水分容器里的种子萌发。

3.温度作为萌发的条件的探究组结论:

放在冰箱内的种子没有萌发,而在常温下的种子萌发。

4.阳光作为萌发的条件的探究组结论:

如果给两份种子创造有水,有空气的环境,而阳光有无条件,结果发现种子都萌发。

由此得出结论:

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适当的温度,而阳光并不是萌发的必须条件。

材料用具:

植物种子30粒﹑带盖的罐头瓶(4个)﹑小勺(1个)﹑餐巾纸﹑标签纸﹑胶水

步骤:

1﹑在四个罐头瓶标号1﹑2﹑3﹑4,放到罐头瓶并放上两张餐巾纸。

2﹑对1号瓶用小勺撒7﹑8粒种子,拧紧。

放入室温。

3﹑对2号瓶撒一点清水(不要太多),用小勺撒7﹑8粒种子,拧紧。

4﹑对3号瓶撒一点清水(不要太多),用小勺撒7﹑8粒种子,拧紧。

放入冰室温。

5﹑对4号瓶倒较多的水(使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用小勺撒7﹑8粒种子,拧紧。

放入冰箱。

猜测:

能萌发的是______号瓶中的种子。

你认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

5、植物的向性

1.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

1、1880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现胚芽的生长受单侧光照射的影响

2、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发现胚芽的尖端能产生某种控制胚芽生长的物质。

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

植物的向光性

一、实验目的

观察植物的向光性

二、材料准备

1.植物幼苗的培养

1)选择发芽率高的种子

2)按实验日期和学生人数提前分批种植在花盆(培养皿)内备用。

2.胚芽鞘的培养

取者干小麦种子放入温水中浸泡一天,使它充分吸水膨胀。

然后将其播在垫有湿润脱脂棉的培养皿中,放在温暖的暗处培养,几天后,胚芽鞘长到3-5cm即可。

注意必须在第一片真叶冲出胚芽鞘之前做实验。

三、实验用具

不透光的纸盒(学生自己准备)

胶布(不透光)/胶水

台灯(60W-100W)

剪刀

四、实验安排

若选用植物幼苗作为实验材料,操作比较简单,但实验效果需经较长时间方能明显,故实验装置可安排在课内,观察可安排在课外进行。

若选用胚芽鞘作为实验材料,材料准备要求高,但一天后即可观察到实验效果,故实验可安排在课内进行,亦可同上安排。

五、实验步骤

1.取10株生长正常、长势良好、大小相近的植株幼苗。

2.在不透光的纸盒的一侧用剪刀开一小孔。

3.取5株幼苗放入纸盒中,用胶布封好四周。

另5株作为对照。

4.用台灯作为人造光源,使光线住小孔直接投射到植株上。

5.若干天后打开纸盒,观察植株生长情况。

六、注意事项

1.选择植株幼苗为材料时,幼嫩些的效果较好。

2.选择胚芽鞘为材料时,必须在第一片真叶突破胚芽鞘前进行实验。

3.人造光源与纸盒距离不宜太近,纸盒上的小孔不宜过大,光源应与纸盒上小孔高度相当。

1.观察植物的向光性。

2.验证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3.验证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4.验证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

1.胚芽鞘的培养

然后将其播在垫有湿润脱脂棉的培养皿中,放在温暖的暗处培养,几天后,胚芽鞘长出3-5cm即可。

注意在第一片真叶长出胚芽鞘之前做实验。

2.锡箔套(小帽)

把锡箔剪成1cm见方的小块,包在大号针上搓成小管子成为锡箔套。

3.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制作

a.100g水中加入2-3g琼脂,加热至溶解。

b.趁热将琼脂液倒进培养皿中,使琼脂液厚度不超过2mm,冷却至常温。

c.用刀片将琼脂块切成小方块,大小应与胚芽鞘尖端切面大小相当,一般约4-5mm2,备用。

4.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制作

方法一:

在制作100g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过程中添加0.1g荼乙酸钠,具体操作同上。

方法二:

用剪刀剪取胚芽鞘尖端(2mm左右)若干,将切口端朝下置于琼脂上,2-3天后除去尖端,用刀片将琼脂块切成小方块,备用。

三、实验用具

锡箔、不透光的纸盒、培养皿、剪刀、台灯(60-100w)、胶布、荼乙酸钠(可市场购买)

四、实验安排

切取和摆放琼脂小块及安装实验装置,可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结果的观察可安排在课外进行。

2.取若干株生长正常、长势良好、大小相近的植株幼苗作为实验材料。

3.取5株幼苗,在其胚芽鞘尖端套上锡箔套。

4.取5株幼苗,将其胚芽鞘尖端2mm切去。

5.取5株幼苗,将其胚芽鞘尖端2mm切去后,在其尖端中央放上一块无生长素的琼脂块。

6.取5株幼苗,将其胚芽鞘尖端2mm切去后,在其尖端切面中央放上一块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7.取5株幼苗,将其胚芽鞘尖端2mm切去后,在其尖端切面一侧放上一块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8.取5株幼苗,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实验对照。

9.将上各种不同处理的幼苗分别放入不透光的纸盒内,用单侧光照射。

10.取5株幼苗,不作任何处理,使其自然生长,作为实验对照。

11.一天后,观察各种不同处理的生长和弯曲情况。

1.在第一片真叶长出胚芽鞘之前做实验,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2.琼脂块的厚度不宜过大,大小最大不超过尖端切面大小。

3.琼脂块的取放不要用镊子,需先将琼脂块移至硬纸片上,再用探针拔至胚芽鞘尖端切面处。

4.制作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时,将胚芽鞘尖端切口端朝下置于琼脂上,否则,将因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而导致实验失败。

5.其他同前。

6、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8、【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实验

1)暗处理:

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

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2)叶片遮光:

对一部分叶片的处理及目的:

把一片叶片的一部分进行遮罩,即让这部分叶片无光照,而另一部分不遮罩,有光照。

把盆栽的天竺葵置于阳光下,进行遮罩的叶片的实验是对照试验,既无光和有光形成对照。

3)脱色:

去掉叶片中的叶绿素。

方法:

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

隔水加热的原因:

酒精有挥发性,直接加热容易燃烧起火,隔水加热可以避免,另在加热的过程中酒精逐渐溶解叶绿素,叶片呈黄色。

4)检验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的方法:

向叶片上滴加碘液(棕色),变蓝的部位表示进行了光合作用合成了淀粉,因为淀粉遇碘变蓝。

预期结果:

没有遮罩的叶片部分变蓝,遮罩的部分不变蓝。

实验结果:

与预期结果一致。

5)结论:

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

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供自己利用外,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一)实验步骤

1、 

将两盆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

2、 

将两盆天竺葵用玻璃罩罩住,标记为甲装置、乙装置。

3、 

向甲装置内放入半小烧杯氢氧化钠,乙装置内放入半小烧杯清水。

玻璃罩和桌面处用凡士林密封。

4、 

将两装置放在温度适宜的光下照射4个小时。

5、 

打开装置,从甲乙两天竺葵上各取一片叶子。

6、 

将两片叶子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去除叶绿素。

7、 

将去除叶绿素的两片叶子用清水洗净。

8、 

滴加碘液,观察颜色的变化。

(二)实验现象

甲装置里面放了氢氧化钠溶液,里面的叶子去除叶绿素、清洗、滴加碘液后未变蓝;

乙装置里面未放置氢氧化钠,放的是清水,结果叶子经过和甲一样的处理后,变为了蓝色。

(三)实验结论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四)结果分析

甲叶未变蓝,而乙叶变为蓝色,说明甲叶未进行光合作用;

乙叶变蓝说明进行了光合作用。

对照实验变量,甲和乙唯一的不同就是甲加入氢氧化钠后,天竺葵的环境成了一个没有二氧化碳的环境,而乙周围还有二氧化碳,也就是说甲乙的唯一变量就是有没有二氧化碳的存在。

最终,有的进行了光合作用,没有的,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所以说,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六、注意事宜

1、本实验进行前,必需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一昼夜。

2、玻璃罩盖住天竺葵时一定要密封。

3、去除叶绿素时注意酒精灯正确使用。

4、氢氧化钠有腐蚀性,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七、实验改进措施

本实验在操作过程中,保证二氧化碳不进入装置内部,以及充分吸收掉装置内的二氧化碳非常关键,所以,也可以采取下列方法:

1、将相同的天竺葵(或天竺葵枝条)放在烧杯内,注入适量的水;

2、将烧杯放在一个较大的盘内;

3、将部分氢氧化钠直接倒在盘内;

另一个装置倒入同样多的清水;

4、用玻璃罩罩住两装置,用凡士林密封玻璃罩与盘接触处。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盘内的氢氧化钠和装置内空气的接触面积大,可以更有效地除去二氧化碳,并且,在盘内移动方便。

7、食物上滋生微生物条件 

目标:

1.探究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探究水分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