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1131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对应练习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Word下载.docx

该书的编纂宗旨是(  )

A.以全球史观的眼界审视历史发展

B.把中国的情况全面介绍给欧洲人

C.收集情报为澳门殖民统治者服务

D.满足扩大对清朝输出商品的需要

5.当我们研究美国历史时,总是不可避免地提到近代非洲黑人因奴隶贸易被贩卖到美洲的事实。

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A.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持续到二战后

B.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国家是英国

C.英国黑奴贸易的目的是给美洲的工厂提供劳动力

D.黑奴贸易为欧洲带来大量的资本,造成非洲的落后

6.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

“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

A.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比较密切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

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

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却也最看不起他们。

”由此可以看出(  )

A.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B.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C.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D.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8.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

“克里奥尔”(Creole)一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的语言。

这种语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商业贸易和人口迁移

B.奴隶们在劳动中的创造

C.西欧早期殖民扩张

D.工业革命的促进

9.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

糖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

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

这表明糖(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

10.洛克认为财产权起源于劳动,土地所有权的获得是由于耕作,而北美的印第安人长期在一块土地上狩猎,无法获得其土地的所有权。

洛克的观点反映了(  )

A.资本主义国家关注财产权的归属问题

B.欧洲人轻视印第安人狩猎文明

C.欧洲人为在北美的殖民扩张进行辩护

D.欧洲人注重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11.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

这说明(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12.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

百万)。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国家或地区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印度

74

145

180

欧洲

52

89

146

非洲撒哈拉以南

60

104

92

拉丁美洲

36

10

19

A.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缘于英国的殖民扩张

B.1400—1600年拉丁美洲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C.1600—1800年欧洲人口的增长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

D.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缘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13.下面是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的地域分布表(单位:

%)。

地区

1699—

1701年

1702—

1774年

1804—

1806年

1834—

1836年

1854—

1856年

83.6

45.0

37.3

36.3

28.9

美国、加拿大

和西印度群岛

13.3

46.9

49.4

34.7

28.1

非洲、近东、

亚洲、澳洲

和拉美

3.1

8.1

29.0

43.0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

B.国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尚不激烈

C.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D.欧洲不再是英国出口的主要市场

14.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地区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

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

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

由此说明(  )

A.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15.下表为《1980—1995年世界贸易情况表》。

由表可知(  )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总计

100.00

农产品

14.69

13.59

12.02

11.41

燃料及矿产品

27.53

21.84

14.16

10.56

工业制成品

53.71

60.51

69.33

72.01

A.国际贸易对主权国家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B.传统贸易优势影响强大

C.贸易竞争力取决于规模经济、技术优势

D.国际贸易发展日益受阻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尚书·

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冀、青等九州,并且“相地宜所有以贡”,规定其他八州经各条水陆通道向王都冀州入贡,夏王朝又以冀州物产加以赏赐。

可以认为,贡路是中国商路的早期形态。

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

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

还有以交通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等。

商路上,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和域外各国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大运河潜运等长途贩运史实,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使中国商路的历史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摘编自王如芹《中国商路》

材料二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香精等。

到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

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因为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在欧洲销售的商品。

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

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

西欧得到了种种原料,尤其是谷物。

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以及殖民地商品。

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与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

第二个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商品。

直到18世纪末,欧洲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路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相对于1500年以前世界贸易呈现的新变化,并从国际视角分析其影响。

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

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

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

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美]帕特里克·

曼宁

《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

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

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时间长、分布广泛。

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

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

1.C

2.C

3.D

4.B

5.D

6.D

7.B

8.C

9.D

10.C

11.C

12.B

13.C

14.D

15.C

一、选择题

1.C 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是在元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于17世纪荷兰对外殖民扩张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沉船地点位于广东阳江海域,广东地区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途经地区,故C项正确;

景德镇盛产青花瓷主要在元代以后,故D项错误。

2.C A、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光从物品种类来看,不能说明中国处于入超地位,故排除B。

从表中对外交往的城市有北方的“大都”和南方的“泉州、广州、庆元”可知,元大都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对外贸易,而“泉州、广州、庆元”属沿海地区,主要通过海运方式进行对外交往,这说明元朝时对外交往陆路海路交通方便,故C正确。

3.D 根据材料所述,拜占庭帝国信仰东正教并对古希腊文化的保留和传承起到巨大作用,随着14世纪时奥斯曼帝国的入侵,迫使拜占庭学者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古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广泛传播,表明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了文化发展,D项正确;

材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变化,不是天主教文化,A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文化中心转移,B项错误;

C项不是材料信息表达的主旨,排除。

4.B 《大中华帝国史》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在收集、研究中国文献基础上编纂而成的,目的是把中国的情况介绍给欧洲人,使之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及历史,B正确;

16世纪尚未出现全球史观,A排除;

早期占领澳门的西方殖民统治者是葡萄牙人,C排除;

清朝在1636年才建立,D排除。

5.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奴贸易在15—19世纪盛行,故A错误;

最早开展黑奴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故B错误;

英国黑奴贸易的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故C错误;

黑奴贸易为欧洲带来大量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但造成了非洲的长期落后,故D正确。

6.D 清政府经济政策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故A错误。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在题干信息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仅从题中内容无法得出比较性的结论,故B错误。

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错误。

从题中“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比较密切,故D正确。

7.B A说法绝对,故排除。

“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说明欧洲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故B正确。

“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却也最看不起他们”,并不意味着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故C错误。

材料表明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欧洲文化影响较小,而不是已经融入亚非文化,故D错误。

8.C 由题目中的信息“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可知“克里奥尔语”是16—18世纪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的产物,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人口迁移的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显示奴隶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工业革命的信息,故D项错误。

9.D 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仅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A。

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也仅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B。

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无法体现对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的影响,故排除C。

题干“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体现的是蔗糖的传播发展对人口流动、经济形态和殖民扩张的影响,说明蔗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故D正确。

10.C 材料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基本史实来分析材料。

材料揭示了对印第安人土地所有权的一种认识,而不是侧重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

材料只是对印第安人获取财富的方式不认同,并没有从根本上轻视印第安文明,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和美洲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排除D;

洛克认为,要想获得土地所有权就要耕种土地,而印第安人没有耕种土地,所以没有土地所有权,这一论断表面是正确,实际上否定了印第安人在北美的生存和居住权利,是为欧洲人在北美进行殖民扩张进行辩护,C正确。

11.C 由题目中的信息“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可知随着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妇女的装束也随之变化,但不能说明其政治地位的提高,故排除A、D两项,C项正确;

自古以来,妇女一直是劳动者,故排除B项。

12.B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扩张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中英、印英间的贸易开始,1757年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故A错误。

新航路开辟后,发现了新大陆,与此相伴的是旧大陆病菌的传入以及殖民者的直接屠杀等政策,导致拉美地区人口锐减,故B正确。

奴隶贸易主要是将非洲的黑人奴隶贩卖到美洲,因此不是导致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故C错误。

工业革命开展是在18世纪中期,非洲在1600—1800年间人口减少主要是欧洲的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而不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故D错误。

13.C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确立了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故排除A。

题干没有反映国际市场的竞争状况,故排除B。

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来看,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到欧洲以外地区的比例越来越大,说明英国越来越依赖于殖民地市场来销售工业品,即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故C正确。

英国出口到欧洲的工业制成品仍然占有较大份额,故排除D。

14.D A项错在“开始”,故排除。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题干未体现,故排除B。

C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排除。

题干“人口的大量增长”“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重新分化”“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表明工业化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故D正确。

15.C 表格数据未体现主权国家的相关信息,故A错误。

表格的时间是1980—1995年,根据所学可知,此时传统贸易优势强大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

表格中农产品、原材料出口的比重不断减少,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稳步上升,反映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贸易竞争力取决于规模经济、技术优势,故C正确。

从表格数据不能得出国际贸易发展日益受阻的结论,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1)特点:

商路种类多,区域广;

商路形成时间早,受到政治因素影响;

在商路发展过程中朝贡色彩突出;

商路发展与文化的交流推广相交织。

(5分)

原因

政治:

中国较早形成国家,以及后来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国力雄厚。

经济: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先进发达,手工业技术先进;

商品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

文化:

中国文明先进,同时域外文明、物产等对小国有较强的吸引力。

(2)新变化:

商品范围扩大;

贸易路线转移,由地区性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

呈现出不平衡趋势,以欧洲为中心;

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兴起;

从以和平手段为主向以殖民侵略、掠夺为主转变。

(6分)

影响: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分工已大规模的完成。

南北美洲和东欧生产原科,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

促进了国际社会的交流(文化交流、物种交流等)。

(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

还有以交通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等”可以归纳出商路种类多,区域广;

根据材料一“据《尚书·

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冀、青等九州,并且‘相地宜所有以贡’”“可以认为,贡路是中国商路的早期形态”可以归纳出商路形成时间早,受到政治因素影响,朝贡色彩突出等信息;

根据材料一“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商路发展与文化的交流推广相交织。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在欧洲销售的商品”可以归纳出商品范围的扩大;

根据材料二“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与东欧的贸易”可以归纳出贸易路线转移,由地区性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

“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以欧洲为中心;

根据材料二“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可以归纳出欧洲的重商主义思想兴起;

根据材料二“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以及殖民地商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手段的变化。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世界贸易中亚洲、非洲、欧洲等分别扮演的角色和世界贸易的影响等方面即可归纳总结出答案。

17.答案 

(1)欧洲:

工业革命的开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世界市场的形成;

殖民扩张的推动;

交通工具的革新。

中国:

列强侵略;

社会动荡;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近代工商业发展;

东南沿海人口压力。

(2)不同之处

欧洲:

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

迫于生存的压力。

共同作用:

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

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各地联系。

(6分)

解析 

(1)“历史背景”要从材料的关键信息中分别概括。

欧洲,根据材料一“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等方面来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的历史背景。

中国,根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等方面来概括19世纪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概括欧洲方面;

再根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方面。

第二小问从改进生产方式、改变人口结构、促进文化交融等角度归纳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