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清晰视野索尼α7II详细评测全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1553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稳定清晰视野索尼α7II详细评测全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稳定清晰视野索尼α7II详细评测全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稳定清晰视野索尼α7II详细评测全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稳定清晰视野索尼α7II详细评测全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稳定清晰视野索尼α7II详细评测全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稳定清晰视野索尼α7II详细评测全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稳定清晰视野索尼α7II详细评测全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稳定清晰视野索尼α7II详细评测全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稳定清晰视野索尼α7II详细评测全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稳定清晰视野索尼α7II详细评测全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稳定清晰视野索尼α7II详细评测全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稳定清晰视野索尼α7II详细评测全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稳定清晰视野索尼α7II详细评测全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稳定清晰视野索尼α7II详细评测全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除了防抖系统,索尼对a7II的对焦系

统也进行了加强,虽然仍是117点相位检测25点对比度检

速度提升了约30%、跟踪对焦准确度提高了约1.5倍。

至于低光照环境下对焦也有一定改善(由于条件不同-1EV的提升并不大)。

由于对焦性能的提升,连拍上a7II在Hi模式时最快就可达到约5张/秒,而a7需要在速度优先连拍模式下才

能达到,同等条件下仅能约2.5张/秒。

视频方面加入了XAVC

S格式的支持,设置上趋近于a7S。

除了上述功能上的升级,

机身外观设计也有一些变化,后文编辑会详细介绍。

技术亮点:

全画幅5轴防抖

索尼五轴防抖

索尼a711硬件上最大亮点就是机身内置传感器位移5轴防

抖。

提到5轴防抖我们自然会想到奥林巴斯,再加上2012

年索尼成为奥林巴斯最大股东,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索尼的

5轴防抖技术来自奥林巴斯。

索尼方面对此,给出了明确回应是索尼自主研发的。

五轴防抖组件放入小巧全幅机身内从表面上看,索尼是在小巧的全画幅机身内搭载5轴防抖系统,其难度确实要高于M4/3系统,最大的问题是空间限制,

M4/3系统传感器尺寸较小且卡口较大,而E卡口全画幅系

统恰恰相反,E卡口本身承载全画幅只能说刚刚好,再加上机身尺寸要控制,索尼需要解决补偿幅度、传感器发热、组件耗电、边缘成像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即使工作原理相同,索尼也不能简单做个放大版拿来直接用。

Lesnumerqiues的防抖组件拆解

a7II五轴

那么工作原理上索尼与奥林巴斯相同吗?

据外媒

Lesnumerqiues从索尼工程师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防抖的内容。

目前索尼和奥林巴斯的合作还只在医疗领域。

索尼的5轴防抖系统是全新研发的。

奥林巴斯的5轴防抖系

统由弹簧和磁铁组成。

对于一块全画幅(24X36mm)传感

器来说,弹簧机构过于繁琐且不够强大,补偿精度不够。

此外,机械弹簧随着时间的增长将会失去弹性。

为了替代机械弹簧机构,索尼选择了转矩线圈/磁铁,解决了机械老化和补偿精确的问题。

索尼的防抖系统相比弹簧系统具备更高的能效比,电池耗电更少。

此外,索尼还做了静音处理,防抖系统工作过程中并无明显嘶嘶声。

图像传感器被安装在一个可移动的轻量化镁合金托架上。

由于采用球轴承系统,运动更为流畅。

该设计源自日本建筑的抗震结构。

防抖方向至于防抖补偿的方向,索尼的5轴防抖系统与奥林巴斯类似,

可以针对位移(X、丫)、摇摆(Yaw、Pitch)、及旋转(Roll)等抖动进行补偿。

其最高可以补偿约4.5级的快门速度。

这个最

高补偿效果的条件为:

依据CIPA标准,仅对摇摆抖动进行补偿,安装SonnarT*FE55mmF1.8ZA,且长时间曝光降噪关闭。

5轴防抖可以根据不同的题材提供出色防抖性能,长焦镜头时,容易产生摇摆抖动,摇摆(Yaw、Pitch)防抖就可以对其

进行补偿;

位移(X、Y)防抖则可以针对微距摄影时产生的位移抖动进行补偿;

而旋转(Roll)防抖可以对视频及暗光环境,采用慢速快门拍摄建筑、风光等题材拍摄时,产生的旋转偏移进行补偿。

下面我们看看该防抖系统实际效果,我们使用

Vario-TessarT*FE16-35mmF4ZAOSS的35mm端进行拍摄:

防抖测试截取位置

1/40S1/20S1/10S1/5S1/2S(点击放大)

此测试结果也不能全归功于机身防抖,毕竟这款镜头是搭载

OSS的,不能排除镜头防抖的助力。

OSS防抖镜头:

协同工作

当a711安装了支持OSS防抖的E卡口镜头时,镜头负责摇

摆(Pitch、Yaw)防抖,a7II则负责位移(X、Y)与旋转(Roll)

防抖;

正如上文测试,OSS镜头本身的防抖机构也是发挥作用的,机内防抖设置并没有具体到机身还是镜头,要么全开

要么全关。

关于镜头防抖和机身防抖,在M4/3系统中松下

载松下防抖镜头,仅能使用一方。

如今索尼一家来做,可以做到两者协同工作。

那么未来索尼是否会减少推出防抖镜头?

事实上索尼推出机身防抖,并非否定镜头防抖,从索尼

的言论可以看到,镜头防抖在摇摆(Pitch、Yaw)防抖上还是

有优势的。

毕竟a7II机身紧凑可发挥的余地有限,未来如果应用到单电机身上,相信能充分发挥其性能。

防抖兼容性

非OSS防抖镜头:

全面补偿而当安装了非OSS防抖的E卡

口镜头或者通过LA-EA4卡口适配器A卡口镜头时,则由a

5轴防抖技术还对第三方镜头提供支持,对无法传递信息给机身的一些镜头,用户可在机身上手动设置镜头的焦段

8-1000mm)以得到防抖补偿。

对于没有电子触点的第三方镜头仅能获得3轴防抖,甚至个别转接镜头,机身防抖设置为灰色无法开启。

编辑觉得转接用户还应到体验店真机体验,以确认防抖是否支持。

除了防抖系统,a7II的CMOS传感器上采用了防反射涂层

(同a7R、a7S),可改善拍摄点光源时出现的光晕问题

整体外观索尼

a7、a7R、a7S机身设计基本一致,只不过

整个机身

材质上有所区别,而a711的机身采用全新的设计,

的涂层有所变化,不再是光面而是与单电机身类似的喷砂处理涂层,机身握柄更加前凸,机身顶部尖顶变窄。

机身材质

身顶部、前端、内部结构和部分按钮采用了轻质、高强度的镁合金。

值得注意的是a7前面板卡口为塑料材质,如今换成金属材质,卡口强度和稳定性更好。

此外,机身和操作按钮还采用了密封构造,具备防尘防滴的能力,可满足高端摄影爱好者的需求。

背面出现斜坡

宽度维持不变但是高度和厚度都有一定增加,尤其是厚度上

1cm的增加,使得机身后肩出现斜坡,体积增加和防抖组件

a7相

的加入,让机身重量明显提升,达到556g。

设计细节细节设

计上,前文编辑谈到a7II的机身采用全新的设计。

与凹槽更深,并且前方有内凹设计,握持手感明显提升,尤其在搭载长焦镜头时,握久了不会感到吃力。

由于手柄更为前凸,快门及电源开关挪到了手柄的前斜面上,前拨轮则在手柄前端。

手柄的整体设计与单电相机相似。

另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机身的顶部,由于尖顶收窄,左肩空间变大,右肩则由于快门/电源开关挪到手柄上,空出的地方增加了C2自定义按钮(默认:

对焦设置)。

这样一来自定义按键达到了四个。

索尼a7II背面按键布局与a7类似,由

于增加了C2自定义按钮,其他自定义按钮命名需要后推。

机背供大拇指放置的凹槽进一步加深,握持时更加贴合手型。

需要注意的是,录像按钮位置依然在机身侧面,这样设

计拇指挪到外侧按压并不方便。

加了支架长度,在屏幕水平俯拍时不易被取景器遮挡。

接口方面,索尼a7II与a7相同支持MicroUSB(高速USB2.0),

MicroHDMI,麦克风接口、耳机接口(监听)。

存储方面,该机单卡槽支持记忆棒/SDHC/SDXC。

供电方面,该机采用

另外该机支

a7II延

NP-FW50锂电池,与a7系列、NEX系列通用。

持USB充电,非常方便。

菜单界面菜单界面上索尼

态范围优化(DRO)/HDR、创意风格等进行调节。

按键自定义

索尼a711的控制拨轮(背面)、自定义按钮(C1、C2、C3、

C4)、控制转盘中

/左/右/下按钮、AEL按钮、AF/MF按钮、

对焦保持按钮均可自定义。

与a7相比,增加了C2自定义键,

及分享

触功能(NFC),实现与智能手机等设备之间的一触遥控和触分享。

具体操作可以参考a7评测

此外,a7II还支持PlayMemories相机应用程序,除了之前

直接上载”、“微

已经开放的“照片效果+”、“照片润饰”、“

博附件”、“智能遥控”、“多语言键盘-CN”、“延时

等10款应用外,还新增了“镜头补偿LE”应用程序,能手

动设置镜头的周边阴影和失真的补偿值。

“镜头补偿LE”应用程序允许将补偿值作为镜头校准文件登录后,随时可以进

行相同补偿拍摄,包括可以补偿周边亮度、周边红色、蓝色

白平衡

面我们看一下白平衡和ISO表现,首先看看白平衡,由于在室内评测,编辑选择自动、白炽灯、自定义分别拍摄。

自动

白炽灯

自定义从结果上看自动白平衡明显偏暖、白炽灯稍微偏冷。

如果用

户需要较为准确的白平衡,建议使用自定义模式。

机设置为RAW+JPG、多区分割测光、自定义白平衡、焦距

35mm、光圈f8.0°

PS自带AdobeCameraRAW8.7.1打开RAW

文件。

ISO测试截取位置

ISO100-400(点击放大)

ISO800-3200(点击放大)

ISO6400-25600(点击放大)从测试结果来看,ISO50-ISO800的中低感光度下,这款相机画面保持比较干净,在ISO1600时RAW出现轻微噪点,但不

明显。

ISO上升至ISO3200,RAW噪点开始明显,颗粒稍有粗糙,不过还能接受,ISO6400时噪点已经非常明显了,没有出现彩色噪点,至于ISO12800-ISO25600细节已经损失严重,彩色噪点很多,实用价值不高。

整体来看RAW下索尼

a7II与a7处于同一水平上,由于影像处理器采用新的降噪算法JPG会比a7稍好。

实拍样片

面为编辑使用索尼a7II搭配Vario-TessarT*FE16-35mm

样片仅缩小至1200宽,保留EXIF信息)

支持1920x108050p/25p全高清视频拍摄,1280x720支持

100p高速拍摄。

除了常规的AVCHD,MP4格式之外,a7II

还支持高码流XAVCS录制(需要ClasslO以上SDXC卡),

最高码流50Mbps(AVCHD最高28Mbps),其更低的压缩比率也提高了视频的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双摄录制功能,

XAVCS下5Op/1OOp或AVCHD下5Op时,该功能是关闭的。

备影像风格(图片配置文件)、S-Log2伽马、时间码(TC)

/用户位(UB)、同步录制控制、标记显示/标记设置等更加专

速视频录制(1280X720lOOfps)。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这些设置:

影像风格(图片配置文件)

通过影像风格设置(菜单中图片配置文件),可在拍摄前,调整视频的基调,包括最多七种用户自定义风格,PP1〜PP7

其中包括了Movie、Still、ITU7O9、ITU7O9、CINE1、Cine2、

S-Log2等。

每种还有伽马,黑色等级,色彩模式等其它参数可供设置保存。

其中在S-Log2伽玛模式下录制视频,能够将动态范围扩大约13OO%,实现画面层次的平滑表现,减少过度曝光和暗部

缺失的现象。

在后期制作中,用户可以充分运用影像的低噪点和丰富细节来实现多种类型的视觉表现力。

标记显示/标记设置

多种标记可以在LCD屏和取景器上显示,包括中央标记,引导框等。

这里谈一下安全区,数字电视出现前,模拟电视信号在传播和还原过程中会出现画面中心偏移的现象,因此在摄制画面时会考虑多采集边缘的画面,以防边角出现黑边,或字幕挂边看不全等现象,使安全区里的画面能够在终端还原时得到保障。

除了上述视频设置,a7II的5轴防抖系统不但支持静态照

片,在录制视频时也同样可以支持,用户可以采用手持的方式进行录制,获得清晰稳定的视频文件。

评测总结索尼销售一年以来,由于全幅画质、机身便宜、转接良好迅速成为入门全幅中的明星机型。

索尼想来也看到了这一点,系列已经成为其扩大无反市场的主力。

如此好势头,索尼自然不会放过,a711正是“再接再厉”的产物。

a7II这款产品最大亮点自然是5轴防抖,作为全画幅中首次

搭载的产品,已经足以吸引眼球。

其实5轴防抖对于原厂镜头用户来说,主要在微距和视频上有帮助,但对于转接第三方镜头的用户来说,那好处就不言而喻了。

这部分用户最关心的自然是该防抖系统的兼容性。

其他方面,a7II全新的设计的外观优化了手柄握持感,对焦和连拍性能也得到强化,这些改进都可以提升用户的产品体验。

当然对焦方面,编辑认为还停留在改进上,如果能搭载a6000/a5100的对焦系

统,相信面对单反竞品会更有自信。

最后谈一下定价,

7II

机身近1.1万的定价,比a7高出4000余元,

这样的差价是

否合算,还要看用户对于防抖和视频的需求而定。

优点:

自定义设置更

1.机身手柄握持感更好2.增加C2自定义按钮,

——1J

丰富

3.短片拍摄支持XAVCS,具备S-Log2伽马等设置

4.机身内置5轴防抖,可支持第三方镜头

5.对焦性能、启动速度及连拍能力有一定提升

6.法兰距短转接性能优于单反

7.支持NFC的Wi-Fi连接分享

缺点:

1.画质相比上代提升不明显

2.对焦性能(追焦)仍需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