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167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

涌现世界级大城市→城市群→大都市带。

世界六大都市带: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2.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1)伴随着工业化进行。

(2)城镇化水平高,大多在75%以上。

(3)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4)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得到普遍的重视。

(5)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3.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1)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比较低,上升迅速。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

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3)出现“虚假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现象。

4.我国的城镇化

(1)特点

(2)意义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城镇成为人口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

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

解决

途径

要在产业支撑、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目标

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协调统一

(1)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一定提高。

(  )

(2)城镇化水平越高,工业化水平就越高。

(3)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一定就越高。

(4)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较慢,城镇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

(5)城镇化过程往往导致城乡间出现巨大差异,下列要素可能缩小城乡间差距的是(  )

①建筑 ②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 ③交通 ④信息技术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提示:

(1)×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如果只是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不增加,城镇化水平不一定增加。

(2)×

 城镇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越发达,第三产业的产值超过工业产值。

(3)×

 许多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镇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即经济还不算发达,但城镇化水平已偏高了,如南美洲许多国家。

另外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镇化进程明显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4)×

 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处于城镇化后期成熟阶段,目前城镇化速度较慢;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虽然城镇化速度较快,但城镇化水平却较低。

(5)B [城镇化过程中,城乡间的建筑、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将出现较大差异,但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将使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

]

 城镇化

农历正月初九,按照民间“三、六、九,往外走”的习俗,河南出门务工的农民大批赶往火车站。

河南是我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向外输出劳动力1200万左右,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十分之一。

问题1 (人地协调观)农民工进城打工怎样促进了城镇化?

农民工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改为从事工业或建筑业等其他产业活动,甚至在城市定居,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问题2 (综合思维)运用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说明农民工进城的原因。

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拉力因素:

城镇就业机会多、城镇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镇交通便捷。

农民工离开农村的推力因素:

农村人口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问题3 (人地协调观)有人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体现其社会发展水平”。

你认为有道理吗?

有道理。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镇的发展。

由此可见,该说法是有道理的。

[归纳总结]

1.城镇化的内涵和标志

2.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1)社会经济发展是促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见下表。

产业

第一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

第二

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从事加工制造、建筑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

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工业化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工矿业城市;

工业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人口增加;

工业化促进了城镇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

工业化是近代城镇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化通常指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城镇化。

1.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读图,回答

(1)~(3)题。

(1)图中所示现象是(  )

A.农村土地改革  B.城镇产业调整

C.区域城镇化现象D.人口迁移现象

(2)在该过程中,由图得出该地区发生的变化是(  )

A.城镇人口比重增大B.农村人口不断减少

C.城镇用地规模扩大D.城镇数目不断增多

(3)该地区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有(  )

①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 ②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③促进地区工业化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④使农村的人口出生率下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C 

(2)C (3)A [第

(1)题,从图中信息判断,该地区城镇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是区域城镇化现象。

(2)题,城镇化的发展虽然以城镇人口比重增大为重要衡量指标,但图中只显示了城镇用地规模的变化。

第(3)题,随着城镇化发展,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地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城乡差距都会随之变化。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201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进入成熟期。

专家分析,到那时,我国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近60%提升到70%至75%。

下图为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问题1 (区域认知)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处于哪个阶段?

处于中期阶段。

问题2 (人地协调观)在城镇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出现的问题及发展的新趋势是什么?

由于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城镇集中,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在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

问题3 (综合思维)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后期阶段,为什么城镇化速度放缓?

因为在后期阶段,城镇化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已经很小,可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农业人口很少。

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来看,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如下图所示:

(2)空间差异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明显。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

高低

低且发展不平衡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②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

差异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

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分布

拉丁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2.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镇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镇,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镇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堵

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图解

联系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城市郊区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2.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读图,完成

(1)~

(2)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D.丁

(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镇环境趋于恶化

D.城镇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1)D 

(2)A [第

(1)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较低,现在城镇化速度快,则可知丁代表中国城镇化进程。

(2)题,甲代表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高,实现了工业化,第三产业比重在增大,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新华社北京2019年1月21日电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问题1 (人地协调观)“无废城市”是否就是没有固体废弃物存在的城市?

“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

问题2 (综合思维)常见的城市环境问题有哪些?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问题3 (地理实践力)整治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1.城市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

危害

整治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

污染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危害人类健

康和动植物

的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

物污染

工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

影响人类健康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噪声

交通运

输和工

业生产

破坏生活环境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光污

城市建筑玻璃墙幕、城市灯光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城市光源多用生态的“绿色照明”,制定建筑光标准;

家庭装修合理布置灯光

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

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合理布局城市道路;

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

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

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

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3.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3.首届中国国际生态城市论坛在天津滨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其主题为“生态城市与绿色复苏”。

生态城市是目前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

据此回答

(1)~(3)题。

(1)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

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城市所在地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太差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最彻底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2)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绿地B.工业区

C.交通区D.住宅区

(3)将天津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市化进程 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 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D.①③④⑤

(1)B 

(2)A (3)A [第

(1)题,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业大量排放废弃物,而这些已超过城市环境的自净能力。

(2)题,生态城市环境优美,在城市中心区环境问题通常较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生态城市多在市中心修建大量的绿地来改善环境。

第(3)题,生态城市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可以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分散城市职能等途径来实现。

综合思维:

认识城市群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一般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目前全球范围内普遍认同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六个: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南部城市群、欧洲西部城市群、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目前全球40个主要城市群的经济产出占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七成左右。

在中国,三大城市群以5%左右的国土面积贡献了GDP总量的四成。

下图为某年我国三大城市群中主要城市总GDP比较(单位:

亿元)。

据此完成

(1)~

(2)题。

(1)据图可知,京津冀城市群与其他两个城市群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资源能源短缺明显B.内部发展差异更大

C.环境污染问题严重D.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2)解决京津冀城市群上述问题的最主要措施是(  )

A.加速产业转型,振兴传统工业

B.扩大核心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

C.建设城市新区,产业转移升级

D.发展城市群内一体化交通网络

(1)B 

(2)C [第

(1)题,由图可知,与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发展差异更大,发展更不均衡;

京津冀城市群的资源能源丰富;

有工业区的地方都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京津冀城市群的内部发展差异大,因此经济发展后劲充足。

(2)题,解决京津冀城市群上述问题的最主要措施是建设城市新区,产业转移升级;

城市产业转型是发展新兴工业或第三产业;

应合理控制核心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

发展城市群内一体化交通网络是基础条件,不是最主要措施。

读城镇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镇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M时段,城镇化发展较快

B.在P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

C.在N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

D.在N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

2.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次是(  )

A.M、P、N   B.M、N、P

C.M、M、ND.P、P、N

1.C 2.A [第1题,根据城镇化发展速度变化,结合图可知M、P、N分别对应城镇化的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故N阶段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

第2题,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分别处于城镇化的初期阶段(M)、加速阶段(P)和后期阶段(N)。

读某特大城市某干道市区—郊区双向车速变化曲线图,完成3~4题。

3.图中a、b两曲线(  )

A.a曲线反映8~10时汽车流量较小,道路畅通

B.a曲线反映由郊外住宅区向市中心工作区的车速变化

C.b曲线反映以上班、上学活动为主的车速变化

D.a、b曲线反映城市道路交通流量的突变性

4.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最根本措施是(  )

A.在中心城区外围大力建设以商业为主的卫星城

B.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完善城市道路网

C.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集生产、居住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

D.严格控制私家车数量增长,实行限行措施

3.B 4.C [第3题,a曲线在8~10时速度慢,说明车辆多,道路拥挤;

8~10时车速慢,说明是上班时间,就业岗位主要位于市中心,故a曲线是郊外住宅向市中心工作区的车速变化;

b曲线应为下班、放学活动为主的车速变化;

a、b曲线反映的是交通流量的渐变性。

第4题,“最根本”是关键词,建设卫星城或城市新区能分担城市的部分功能,可以减少城市内部的车流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