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1824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忆心理学论文.docx

记忆心理学论文

记忆心理学

你能回忆起你上初中三年级的经历吗?

好好回想一下,你在那里学了很多东西,在你身上也发生了很多事情。

也许你不能回想起你所经历或所学过的东西,甚至一点都不能够,这些记忆怎么了?

它们永远消失了,还是这些记忆过的事物仍然保持在某个地方,只不过由于你未找到一个合适的情景将它们重现在脑海里,所以你不能够主动地把它们回忆出来?

有些事情即使你想把它们忘记都做不到,而另外一些事情却无论你多么迫切地想回忆起来也不可能。

如果你的初恋是一个令人伤心的结局,那么你对此事的记忆将从初中三年级开始一直伴随你很长一段日子,直到以后发生的事使得它们退到记忆的深处而变得模糊,为什么?

这就是记忆。

这也是我今天想要谈的话题。

记忆对发挥理性的所有作用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帕斯卡

首先我想对这篇论文的章节做一下简单介绍:

(方便读者从整体上把握论文的中心)

一、记忆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二、记忆的起源

三、记忆的发展

四、记忆的产生

五、记忆法

六、记忆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下面我将对上述章节做详细的介绍:

一,记忆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记忆的概念

记忆(memory)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信息进行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和行动过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个体的经验。

例如,从前见过的人,现在不在面前,我们能想起他的姿态相貌,见到他时能认得出来,这就是记忆。

不仅感知过的事物能保持于头脑中,思考过的问题、理论,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练习过的动作也都能保存于头脑中。

在生活实践中见过、学过、做过的事情以及体验过的情绪,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经验而保持在我们的头脑中,在以后适当的时候回想得起,或当它们再度出现时能认得出来。

这些都是记忆。

记忆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都有这一特点。

识记是记忆的开初阶段,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

识记具有选择性。

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只有被个体注意才能被识记。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识记是信息的编码(encoding)。

在编码时,人试图将当前经验同某一名称相联系。

这一过程通常是自动而迅速的,因而未被意识到。

进一步的编码过程是使新输入的信息同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储存(storage)。

储存也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储存的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

回忆和再认是恢复经验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的提取(retrieval),是指在需要的时候将编码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予以解码输出并通过反应表现出来的历程。

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称为回忆(recall)。

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过程,称为再认(recognition)。

回忆和再认过程不是原先识记材料的简单再现,而是经历重建和重整的过程。

记忆是指对过去已感知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其印象仍保留在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能重现的心理过程。

记忆过程的规律是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遗忘。

识记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组织并储存在记忆系统;保持是指对学习过的事物在脑中保留一定时间;再认和回忆均是对记忆的信息提取的形式,再认是指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仍能重新再现出来;遗忘是对已感知过的事物提取时失败。

提取失败由多种因素造成,但记忆痕迹的自然衰退和干扰是造成遗忘的主要原因。

回忆是指己识记保持的事物不出现在眼前时仍能回想起。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记忆分为三个阶段。

1.在感觉记忆阶段,记忆容量大,按物理特性编码,感觉信息保持0.25~2秒。

2.被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阶段,短时记忆贮存量小,为7±2个组块,以言语听觉形式编码,兼有视觉和语义编码,信息存留时间在1分钟以内,反复重复的信息进入第三阶段。

3.长时记忆阶段,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容量非常大,其编码以意义为主或联想组合进行贮存。

记忆的特点

易变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对知识、经验、事件、物品等的记忆并不是原封不动的。

其中的一些内容、形式或形象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一些原有经验在新经验的不断充实中逐渐丰富、完善和更新

不可见性

  记忆是不可见与非直观的。

只要人们不肯将记在脑中的内容转录,以说、写或其他方式复制出来,别人就无法得到它。

不完全可靠性

  记忆的易变性导致了回忆时的不完全可靠性。

回忆起来的知识、经验、事件、物品的形象等,不能确保是首次识记时的原型,随着时间的顺延,其中的一些可能更完备;可能出现残缺;可能走形或变样;亦可能整体或局部扩大或缩小。

瞬捷性

  据研究,在50毫秒至半秒钟的时间里,人脑可以记住4个不同的数据。

正常人的大脑可在一眨眼之间记住感兴趣的知识、经验、事件等。

  人们所记住的内容,取用时也具有瞬捷性。

人们还能于短瞬间去比照记住的信息,如此事与彼事、过去和现在等。

无穷性

每个正常人的记忆潜力都无穷大。

达尼尔·达宁形象地描述说:

“我们的记忆力活像套娃(一种农妇装束的玩偶,一般以木质制作,最外边的一个个头最大):

卸下一个,里头还有一个。

记忆的分类

根据内容分

(一)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就是把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作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你看到大街上跑的汽车,就会对汽车的形状有记忆。

(二)逻辑记忆

逻辑记忆就是把概念、公式和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作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你对数学公式、物理定理的记忆。

(三)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就是把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作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你对和好朋友外出游玩时的高兴心情的记忆就是情绪记忆。

(四)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就是把做过的运动或者是动作作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你对游泳、骑自行车的动作的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这四种记忆形式不是单独存在的,是相互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分:

(一)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例如,你从朋友那里听来一个电话号码,马上根据记忆来拨号,过后就记不住了。

另外,听课时边听边记笔记,也是依靠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很小。

短时记忆的广度一般来说是7个,可以是7个无意义的音节,7个毫无关联的字、词等等,单位可以不同。

一个字母可以是一个单位,一个词、一句话、一件事都可以是一个单位。

每一个单位就是一块。

科学家做过实验,把十个项目分成两块来记,比分成十块要好记。

例如,现在的移动电话号码有11位,超出了7位的界限,但如果把它分为137(局号),0135和5683三个部分来记,就能很容易记住了。

(二)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

与短时记忆相比,长时记忆的能量非常大。

其实,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反复加工的结果。

也就是说,对短时记忆进行重复,短时记忆就会成长时记忆。

比如,你来记information这个单词.你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去记会很费劲,而且还容易丢掉字母。

要是把这个单词分成四个部分in、for、mation就好记了。

这是短时记忆。

你要想长期的记住它,就要反复进行短时记忆(即复习),才能把这个单词记住,不会忘长时记忆又可以分为程序记忆和陈述记忆两类。

程序记忆(proceduralmemory)是对习得行为和技能的记忆,包括基本条件反射和各种习得的动作,如打字、拼图、打球时的动作等,这些记忆以动作来表达,也称之为动作记忆。

陈述记(declarativememory)是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包括各种特定的事实如姓名人脸、单词、日期和观点等。

陈述记忆以单词和符号来表达,它又可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根据记忆是否被意识到分:

可以把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在我们的头脑里保留着许多记忆,有些是我们意识得到的,有些则意识不到。

意识到的记忆称为外显记忆。

例如,我们能记忆儿时背过的“九九表”,记得今天早餐吃什么,记得去年植树节的活动。

而无意识的记忆称为内隐记忆,即我们没有意识到但确实存在着的过去经验或记忆。

例如,人们能熟练地打字,但是要求他们立刻正确地说出键盘上字母的位置,许多人往往做不到,这说明他们有字母位置的内隐记忆。

除此,记忆还可以分为视觉记忆型、听觉记忆型、嗅觉记忆型、味觉记忆型、肤觉记忆型和混合记忆型。

①、视觉记忆型是指视觉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记忆类型。

视觉记忆中,主要是根据形状印象和颜色印象记忆的。

②、听觉记忆型是指听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

③、嗅觉记忆型是指嗅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

嗅觉记忆是常人都具备的一种记忆。

④、味觉记忆型是指味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

味记忆也是常人都具备的一种记忆。

⑤、肤觉记忆型是指肤觉感知在记忆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记忆类型。

⑥、混合记忆型是指两种以上(包括两种)感知器官在记忆过程中同时起主导作用的记忆类型。

二,记忆的起源

三,文艺复兴前很少有学者研究记忆。

但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很重视记忆能力。

人们创造了各种专司记忆的神灵。

有古埃及的学习,记忆和智慧之神(公元前4000-前3000),古希腊的记忆女神(公元前1000)以及罗马的学习,记忆和智慧女神(公元前1000)。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帕蒙尼德认为,人的记忆是由明暗(或冷热)两种物质构成的混合体,只要混合体没有受到干扰,记忆就是完整的,一旦混合体发生变化就会出现遗忘现象。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迪奥泽尼提出了另一种看法。

他认为记忆是由使体内空气保持均匀分布的东西所组成的,与帕蒙尼德一样,他也认为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出现遗忘现象。

在记忆问题上提出重要概念的第一人是公元前4世纪的思想家柏拉图。

他的理论被称为"蜡板假说"。

他认为,人对事物获得印象,就象有棱角的硬物放在蜡版上所留下的印记一样。

人对事物获得了印象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印象将缓慢的淡薄下去乃至完全消失。

这就像蜡版表面逐渐恢复了光滑一样。

所谓"光滑的蜡版"相当于完全遗忘。

这种学说虽然也不完善准确,但还是影响了许多人。

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等也提出了大型鸟舍模型和文书模型,大型鸟舍模型将每种记忆表征为不同类型的鸟,文书模型则假设每个个体内部都有一个私人秘书,记录自己的经历。

公元前4世纪末,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一个较为科学的概念。

今天我们所认为的一些的大脑的功能,在他那时主要被当作了心脏的功能。

他认识到了心脏的部分功能与血液有关,而记忆则是以血液流动为基础的。

遗忘的发生主要是血液流动减缓所致。

他还提出了联想法则,这是他在记忆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另一个重大贡献。

直到现在,有些联想法则还在影响着我们。

一直到公元17世纪,记忆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17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以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派。

霍布斯对记忆现象做了唯物主义的分析;洛克则在欧洲心理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重要的记忆现象--"联想"一词,此后"联想"便成了专门的术语了。

有关人类记忆的实验研究始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先驱,他相信实验心理学能不断发展并得以进行更高级的心理过程的研究,而绝不仅仅局限于研究感觉过程。

他对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一是对记忆进行严格数量化的测定,二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885年他出版了《论记忆》一书。

从此,记忆成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艾宾浩斯

艾宾浩斯的研究方法是客观的、实验的、通过细致观察和记录可以量化的。

他的程序是把数据基础置于经过时间考验的联想和学习的研究之上。

他推想出,对于学习材料的难度,可以用学习材料时所需要重复的次数来测量它,而计算起来的这个重复的次数也可以作为完全再现的标准。

他发觉,用散文或诗词作为记忆材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为各人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经验不同,且理解语言的人容易把意义或联想跟词形成联系,这些已形成的联想可以有助材料的学习,这样便不能在意义方面加以控制。

为此,艾宾浩斯寻找一些没有形成联想的、完全同类的、对被试来说同样不熟悉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做实验就不可能有任何过去的联想。

这种材料便是无意义音节。

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

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

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它告诉我们:

在学习中的遗忘开始是很快的,学习结束不到一天,70%的内容已经想不起来,一天过后,遗忘的速度逐渐慢下来,而到了第二天,能记住的东西基本上就不大会忘记了。

这也就是说,记忆或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著名的有关遗忘的“先快后慢”原则。

正是依据这条规律,在对学习材料的记忆过程中,人们特别强调复习的重要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

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具体地说,遵照艾宾豪斯记忆曲线,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时间间隔安排复习,比如刚学习的材料第一次复习放在一两个小时后,第二次复习放在一天后,第三次复习放在三天后,依次类推,复习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

下面介绍近代对于记忆研究所发现的一些成果。

对短时记忆广度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JohnMiller)经过7年的反复测验,在一篇名为《奇妙的数字:

7±2》的论文中指出,正常成年人记忆广度的平均数为7±2。

多于7项内容则记忆效果不佳。

这个“七”被称为“魔力之七”或“怪数七”。

这个“七”即可是7个字符,也可是7个汉字,或7组双音词、7组四字成语,甚至于7句七言诗词。

由此可知,短时记忆广度的大小不是取决于被记忆材料的意义,而是取决于被记忆材料的数目!

对于记忆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研究,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请实验者按一定顺序学习一系列的单词,然后让他们自由地回忆,也就是说,想到哪个单词就说出哪个单词。

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

据此,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serialpositioncurve),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effect)。

系列位置效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开始部分的回忆现象称为“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结尾部分的回忆现象称为“近因效应”(regencyeffect)。

对于记忆系统的基本结构的研究,有几位记忆理论家对记忆系统的基本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根据记忆的时间长度,人类的记忆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种形式:

一种是“瞬时记忆”(sensorytermmemory),即那种时间极其短暂,甚至不到半秒钟就可以忘记的记忆,如各种一闪即逝的感觉;另一种是“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即那种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忘掉的记忆,比如你和陌生人打电话,你先看一下电话号码,然后再拨电话,等你打完电话,你可能就永远想不起它了;最后一种是“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指那种可以保持时间超过一分钟,甚至一小时、一天、一个月或者一生的记忆。

这三种记忆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

对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研究。

长时记忆包含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心理学家很自然地假设,长时记忆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每一个子系统负责加工某些类别的信息。

Tulving(1972)由此提出了“情景记忆”(episodicmemory)和“语义记忆”(semanticmemory)的区分。

根据Tulving的观点,情景记忆指的是对发生于特定时间、特点地点的特定事件或情节的存储(或提取),而语义记忆则指的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事实和概念的一般性知识。

比如你去某地旅游(如重庆),你可能记得在这个山城走路的艰难情况以及那里的浓雾,这就是情景记忆;而由此你知道了重庆是中国的一个直辖市以及重庆所拥有的人口数量,这则属于语义记忆。

据研究,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存在着重大区别:

一是前者涉及对过去事件进行意识性提取时的主观经验,而后者则没有;二是大脑的前额皮质在参与前者加工时比后者加工时有更强的兴奋。

但它们也表现出某些相似性:

“信息贮存于情景和语义记忆系统的方式是高度相似的。

如果不存放相关的信息至情景记忆中,那么尚无方法能把编码的信息贮存到成人的语义记忆之中,而且反之亦然。

四,记忆的发展

50年代研究记忆现象的生物学基础理论认为,在记忆过程中有一种复杂的分子——核糖核酸,由它来充当化学介质。

核糖核酸产生于一种决定着遗传物质的脱氧核糖核酸中。

人的眼睛的颜色就是由脱氧核糖核酸决定的。

人们已经对核糖核酸做了一些实验来支持核糖核酸与记忆很有关系的观点。

例如人们发现,对动物进行一定的训练,其某些细胞中的核糖核酸就会发生变化。

此外,如果动物体内的核糖核酸的产生被停止下来,它就会失去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还有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实验:

当把一只老鼠的核糖核酸取出来移植给另一只老鼠时,第二只老鼠就能“想起”第一只老鼠学过的而它本身从未学过的东西。

80年代关于前瞻记忆的实验研究进行了许多尝试,但未能找到令人满意的范式。

1990年Einstein和McDaniel发展了一种前瞻记忆实验室研究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实验开始时告诉被试短时记忆(回溯记忆)任务;接着告知前瞻记忆任务,即在完成一系列短时记忆任务时若碰到某个特定的单词(靶事件)就按下反应键;短时记忆任务开始执行前要求被试先完成一些干扰任务,以避免前瞻记忆任务保存在工作记忆中,并产生一定程度的遗忘;然后才执行嵌有规定靶词的短时记忆任务;最后根据按下反应键的正确率评估前瞻记忆任务的执行情况。

其后的实验研究大都采用这种范式,不同的只是前瞻记忆任务、干扰任务、靶事件及所嵌入的回溯记忆任务的形式与内容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作了相应的变化。

如前瞻记忆任务可能是简单地写一个词或作一个记号,也可能是完成某一动作;干扰任务采用喜爱程度评估或面孔再认等;靶事件可能是一个动作、一个符号甚至一个特定的间隔和顺序;回溯记忆任务则可能是阅读文章或短时记忆等。

这种范式操作性强,各个变量的影响已较为人所熟知,非常适合基于事件(event-based)的前瞻记忆任务,即有外部线索可以引导提取先前意向的任务;对基于时间(time-based)的任务,如半小时后开会,提取过程没有外部线索引导而需要自己启动,则较难操作,现场情景摸拟法则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位叫赫尔曼•艾宾郝斯的哲学家。

他发现的那本书,是德国哲学和物理学家古斯塔夫•费希纳所著,内容包括研究感觉认知的物理学实验方法。

1878年,艾宾郝斯在柏林开始了他的第一个学术职位,并开始研究从巴黎旧书店里发现的灵感。

像感觉认知一样,记忆也可以用物理学方法来研究。

艾宾郝斯花了七年时间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

接下来的数十年中,他逐渐完善了自己1885年发表的文章。

艾宾郝斯通过对数千个毫无意义的字母串(心理学家们称之为无意义的音节)的坚持不懈的学习再学习来研究自己的记忆,之后发现了造成记忆暂时性健忘的实验证据。

完全记住了一连串无意义音节后,他对自己进行了六次测验,时间范围自一小时到一个月。

最初几次测验后,艾宾郝斯发现记住的东西迅速遗忘。

九小时后大约忘掉了所记住字母串的60%,之后遗忘速率就相当缓慢,一个月过后,艾宾郝斯就忘掉了75%的字母串,这比第九小时时的测试成绩差不了多少。

1999年在美国世界记忆学大会上公布了一个成果,是“关于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定量性研究”这个这个研究终于找到抛物线的最高点了.

艾宾浩斯是德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现代联想主义的开创者,他是第一个用实验法研究学习和记忆的心理学家,他的研究结果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艾宾浩斯从严格控制原因来观察结果,他提出记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过程,受许多因素影响。

并对记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

首先,他注意到识记材料有长有短、有难有易、有生有熟,必须严格加以控制。

为了排除旧经验对识记的影响,使识记材料处于同等难易的程度,他创造了一种无意义音节(如xog,vij)。

其次,在学习时间、诵读次数、识记间隔时间以及识记方式等这些因素中,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都加以严格控制。

至于主观条件,艾宾浩斯以自己为被试,力求做到生活一律化,使主观条件保持一致。

通过多年耐心细致的实验研究,他得到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音节组的长度与学习速度的关系

(2)材料的意义性对学习的影响,艾宾浩斯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比学习无意义的材料速度要快得多

(3)记忆保持和诵读次数的关系:

诵读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记忆保持越久

(4)保持与遗忘和时间的关系

(5)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优越

(6)音节组内各项的顺序和记忆保持的关系。

玛塞•沃克尔医生和同事们对28名年龄在18至3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岁)的健康成年人进行了研究。

实验证明“令人焦虑的——鉴于整个社会对睡眠时间越来越多的挤占。

”缺乏睡眠将损伤大脑的记忆功能

20世纪9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查尔斯•汤普森和他的同事们,在堪萨斯州立大学从事了一项记忆学研究。

他们对那些每天把特殊事件写进日记的大学生们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研究。

结果发现受试者对那些特殊事件的遗忘速率并没有艾宾郝斯报道的那样快,但是对那些日常事件的遗忘曲线和其他研究者在实验室观察到的相似。

大学生们记录下来的和想记住的经历五花八门,少数事件还不乏个人情趣(“我和男朋友杰克分手了”)。

大多数日记相当乏味(“晚8点至早3点45分在吉姆家看电影”,“我和马克想做点玉米糖,结果发现苏打放得太多”)。

其他能记住的是每个人都很珍视的年度大事,如感恩节的晚餐等。

学生们对这些事件的记忆,甚至比个人重要事件还要记得清楚。

这些事件都躲过了健忘的缺陷,和艾宾郝斯遗忘曲线不太一致。

对于神经生物学来讲,研究者们最关心的还是学习记忆相关的蛋白质以何种方式参与了学习记忆,这也将是后基因组时代的一个主流研究方向。

复旦大学李葆明的研究小组发现大脑ACC区的NR2B蛋白和恐惧记忆相关,文章发在2005年的《神经元》上

研究证明大脑使用基本相同的机器来处理自传式记忆和实验室获得的记忆。

但是,大脑功能在两种记忆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新的研究技术和新发现不但增加了人们对记忆过程本质的了解,而且新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因衰老所致的记忆退化以及记忆疾病将会有一定的帮助。

 

五,记忆的产生

我觉得心理学中以信息处理理论对于记忆的解释最为贴切,且这派理论的说法也和计算机相配合,所以在此就介绍这派的理论,辅以其它理论。

信息处理的心理历程:

环境中的刺激→感官收录→短期记忆(运作记忆)→长期记忆。

感官收录:

个体凭视听嗅味等感觉器官感受到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短暂记忆,在三秒以下。

感官收录还保留刺激本身原来的形式(如照相和录音一样)。

如果个体决定进一步处理时,就加以注意,并给予编码,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否则就放弃而遗忘。

感官收录有选择性,和个体的动机需求和兴趣有关。

短期记忆:

感官收录后再经注意而持续二十秒以内的记忆。

如查电话号码到去拨电话之间的记忆。

如果个体认为不重要,短期记忆就会被放弃而遗忘,如果是重要的信息,个体就会使用复习等策略让他进入长期记忆。

所以短期记忆又具有运作记忆的功能。

长期记忆:

保持信息长久不忘的记忆。

长期记忆分成两种:

情节记忆(生活情节的实况记忆)和语意记忆(有关语文所表达的意义)。

加强短期记忆的策略:

先从注意开始:

全神贯注将资料听看得清楚,否则转眼即忘。

多码并用原则:

语文信息是经过编码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