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1825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docx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23课《出师表》重要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故事背景

223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此时蜀汉伐吴惨败,元气大伤。

诸葛亮施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同时与孙吴通好,平息南方叛乱,稳定了蜀汉的政治局势。

于是227年,诸葛亮决定抓住时机北上伐魏,临行之前考虑到后主不懂得治理政事,遂上书,以期他能稳定国内政局,不被小人所惑,使北伐无后顾之忧。

三、理解词义

注释

出:

出征。

  师:

军队。

  表:

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先帝:

指蜀汉开国君主刘备。

先:

称已死的人,多用于尊长。

  创:

开创,创立。

  业:

统一中原的大业,基业。

  未:

否定副词,没有。

  而:

表转折,却、但是。

  中道:

中途。

  崩殂(cú):

死。

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

殂:

死亡。

  三分:

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

  益州疲弊:

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

益州,这里指蜀汉。

疲弊:

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益州:

这里指蜀汉

  此:

这。

  诚:

确实,实在,果真。

  之:

结构助词,的。

  秋:

时刻。

  然:

表转折,但是。

  侍:

侍奉。

  卫:

守卫

  懈:

懈怠,放松。

  于:

在。

  忠:

忠臣。

  内:

指宫廷内。

  外:

指宫廷外。

  士:

将士。

  忘身:

舍生忘死。

  盖:

副词,表示整句系解释原因,原来是。

  追:

追念。

  殊遇:

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

  欲:

想要。

  报:

报答。

  之:

代词。

  于:

向,对。

  诚:

实在,确实。

  宜:

应该。

  开张圣听:

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张:

扩大。

圣:

圣明

  开张:

扩大。

  圣:

古时臣下对皇帝的尊称。

  以:

用来。

  光:

发扬光大

  遗德:

遗留的美德。

  恢弘:

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

也作“恢宏”。

  气:

勇气。

  妄自菲薄:

自己随便看轻自己。

妄:

随便,胡乱,轻率。

菲薄:

轻视。

  引喻失义:

说话不恰当。

引喻:

引用、比喻。

这里是说话的意思。

引:

称引。

喻:

譬喻。

义:

适宜,恰当。

  以:

以至于。

  塞:

阻塞。

  忠:

忠诚。

  谏:

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这里指进谏。

  宫中:

指皇宫中。

  府中:

指朝廷中。

  俱:

全,都。

  体:

整体。

  陟(zhì):

提升,提拔。

  罚:

惩罚。

  臧否(pǐ):

善恶。

  异同:

偏意词,这里偏重再异,不同。

  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作奸犯科:

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作奸:

做奸邪事情。

  科:

科条,法令。

  及:

以及。

  为:

做。

  付:

交给。

  有司:

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论:

评判。

  赏:

受赏。

  刑:

受罚。

  以:

用来。

  昭:

彰显,显扬。

  平:

公平。

  明:

英明。

理:

治理。

  偏私:

偏袒私心。

  内外异法:

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内外:

指宫内和朝廷。

  异法:

刑赏之法不同。

法:

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

郭攸之、费祎是侍中,董允是侍郎。

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良实:

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

  志:

志向。

  虑:

思想,心思。

  忠纯:

忠诚纯正。

  简拔:

选拔。

简:

挑选。

拔:

选拔。

  遗(wèi):

给予。

  悉以咨之:

都拿来问问他们。

悉:

副词,都,全。

咨:

询问,征求意见。

  必能裨补阙漏:

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裨(bì):

弥补,补救。

阙,通“缺”,缺点。

  有所广益:

增益实效。

  广益:

很多的益处。

  益:

好处、益处。

  性行:

性情品德。

行:

品行。

  性行(xíng)淑均:

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淑:

善。

  均:

平。

  晓畅:

谙熟,精通。

  试用:

任用。

  能:

能干,有才能。

  是以:

因此。

  众:

大家。

  举:

推举。

  督:

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营:

军营、军队。

  行(háng)阵:

指军队。

  和睦:

团结和谐,和谐相处。

  优劣得所:

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先汉:

西汉。

兴隆:

兴盛。

  后汉:

东汉。

倾颓:

衰败。

  每:

常常;每次。

  桓、灵:

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

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

  叹息:

感叹惋惜。

  痛恨:

感到痛心遗憾。

  恨:

遗憾,不满意。

  尚书、长史、参军:

都是官名。

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悉:

全、都。

  贞:

坚贞。

  良:

善良可靠。

  死节:

能够以死报国。

死:

为……而死。

  隆:

兴盛。

  计日:

计算着日子。

  布衣:

平民百姓。

  躬:

亲自,自身。

  耕:

耕种。

  躬耕:

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

  苟:

苟且。

  全:

保全。

  于:

在。

求:

谋求。

  闻达:

闻名显达。

  以:

因为。

  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卑,身份低下。

鄙,见识短浅。

  猥(wěi):

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

委屈。

  顾:

拜访,探望。

  咨:

询问。

  由是:

因此。

  感激:

感动激奋。

  许:

答应。

  驱驰:

驱车追赶。

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

  后值倾覆:

后来遇到兵败。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大败刘军;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才转危为安。

  值:

遇到。

  倾覆:

指兵败。

  尔来:

那时以来。

  二十有一年:

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

  有:

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尾数。

  故:

所以。

  寄:

托付。

  以:

把。

  临崩寄臣以大事:

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临:

将要。

  夙夜忧叹:

早晚/整天担忧叹息。

夙,清晨。

忧,忧愁焦虑。

夙夜:

早晚。

  泸:

水名,即金沙江。

  不毛:

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

  兵:

武器。

  甲:

装备。

  奖率:

激励率领,奖励统帅。

奖,鼓励。

  庶:

希望。

  竭:

竭尽。

  驽(nú)钝:

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攘(rǎng)除:

排除,铲除。

  奸凶:

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

  还:

回。

  于:

到。

  旧都:

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所以:

用来。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斟酌:

考虑,权衡,反复衡量。

  损:

除去。

  益:

兴办,增加。

  损益:

增减,兴革。

  斟酌损益:

(处理事务)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或有所兴革)。

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

托:

委托,交给;效:

效命的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

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效:

取得成效。

  告:

告慰,告祭。

  兴:

发扬。

  德:

道德。

  言:

言论。

  兴德之言:

发扬圣德的言论。

  慢:

怠慢,疏忽,指不尽职。

  彰其咎:

揭示他们的过失。

彰:

表明,显扬。

  咎:

过失,罪。

  咨诹(zōu)善道:

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诹(zōu),询问。

  察纳:

认识采纳。

察:

明察。

  雅言:

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

  深追:

深切追念。

  先帝遗诏(zhào):

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2]

  遗诏:

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胜(shēng):

  当:

在……时候。

  临:

面对

  涕:

眼泪。

  零:

滴落

  不知所言: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谦词。

  译文

  先帝创建基业(建功立业)还不到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如今,天下已分三国之势,我们蜀汉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的确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

这是因为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报答这份恩情啊。

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恢复振奋有志之士的士气,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至于堵塞了大臣们尽忠尽善、直言规劝的道路。

  皇宫中的近臣和朝廷中的官吏,本来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为在宫中或在府中而有所不同。

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是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该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啊。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善良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才选拔来辅佐(给予)陛下。

我认为宫内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可以拿来问问他们,然后再去施行。

一定能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增加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善平),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说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部督。

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如果都能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都能各得其所。

  亲近贤良的忠臣,远离奸佞(nìng)的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汉朝后期倾覆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一次不叹息并且感觉到痛心和遗憾。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大官。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自己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中来探访我,拿当代国家大事来询问我,因此我感慨激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军事失利,(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我)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从那时起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严谨慎重,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

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

所以我才在(建兴三年)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

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充足,应当勉励并统帅军队,北上去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的帝业,迁回到旧日的都城洛阳。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重任委托给我,(如果)不见成效,那就请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神灵。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用来揭示他们的过失。

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的追念先帝遗愿,(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这篇奏表,禁不住眼泪就流了下来,不知说了些什么。

四、问题归纳

1.诸葛亮为什么要从分析当前形势入手?

分析当前形势,指出不利方面:

先帝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去世了,天下分成三国,益州疲弊,形势危急。

这样说的目的是提醒后主要有危机感,鞭策刘禅发愤图强。

虽然形势不容乐观,但也不要悲观,因为还有有利条件:

宫廷臣子,尽心尽力;守边将士在浴血奋战。

这是激励后主,要有信心,并为下文提建议作铺垫。

2.诸葛亮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是怎样提出的?

第一条建议是“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这条建议是在分析了不利和有利的条件之后提出的,诸葛亮提醒后主要发扬先帝广开言路的优良传统,因为这是修明政治的先决条件。

3.诸葛亮提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

他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第二条建议是严明赏罚。

诸葛亮提出这条建议,是鉴于汉末王朝颠覆的教训:

懦弱无能的皇帝容易亲近宫中近侍,受他们的牵制,与朝中执政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

而后主宠信宦官,这一点诸葛亮不会没有觉察。

4.在本段中,作者两次提到“不宜”,其目的是什么?

在本段中两次提到“不宜”,是针对执法中可能存在标准不一和“偏私”这两种情况对后主提出告诫,强调要依法办事。

5.为什么要提到这是先帝特意选拔出来的?

强调他们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一方面是为了说明他们是值得信任的;另一方面也是劝诫刘禅要效法先帝知人善任,重用这些先帝选拔的人才。

如果不提这点,不免有教训人之嫌,而又有失人臣之礼,效果就一定会大打折扣。

6.诸葛亮提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

他是怎样进行阐述的?

第三条建议是亲贤远佞。

诸葛亮采用对比的手法进行阐述。

先汉与后汉,一兴隆,一倾颓,原因在于君王对待贤臣与小人的态度不同,对比鲜明,强调了亲近贤臣的重要性,有极强的说服力。

7.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8.三条建议中,哪条最重要?

为什么?

亲贤远佞最重要。

因为只有亲贤远佞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只有亲贤远佞,汉室才能兴隆。

9.诸葛亮为什么要回顾三顾茅庐一事?

回顾三顾茅庐一事,既称颂先帝的宽宏气度,也表明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关系非同寻常,进一步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希望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不忘创业艰难,激励其发愤图强,兴复汉室。

10.结尾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有什么表达效果?

结尾句是表文的结语,表明诸葛亮临行前百感交集,既有无限眷念之情,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及对后主能否采纳建议的担忧。

这本来是“表”这种文体的套语,但在本文中却显得情真意切,诸葛亮的忠诚之心尽显。

11.本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本文议论、记叙和抒情完美结合。

诸葛亮上这篇表是为了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多次提到“先帝”,勉励后主继承先帝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容易接受,从而达到规劝的目的。

中间叙述二十一年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明自己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知恩图报的心情。

12.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所以他把完成刘备未完成的事业当成自己的责任,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做法值得肯定,这符合“士为

知己者死”的儒家思想,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做法为他赢得千古美誉。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对诸葛亮的绝好评价。

五、课文主题

本文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师北伐前对刘禅上的表文。

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同时表明了自己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心。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1.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二、第一条建议:

开张圣听。

第二条建议: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第三条建议:

亲贤臣,远小人。

第三条建议最重要。

因为只有亲贤远佞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只有亲贤远佞汉室才能兴隆。

三、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四、1.开张古义:

扩大;今义:

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2.异同古义:

不同。

今义:

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3.痛恨古义:

感到痛心、遗憾;今义:

极端憎恨或悔恨。

4.卑鄙古义: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5.感激 古义:

感奋激发;今义: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五、示例:

1.亲贤臣,远小人

成语:

亲贤远佞含义:

亲近有才能的人,疏远阿谀奉承的人。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成语:

三顾茅庐含义: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3.奉命于危难之间

成语:

临危受命含义:

在危难之时接受任命。

六、

千秋诸葛我评说

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

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草船借箭,三气周瑜,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震八方,“真乃神人也”。

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致死不渝,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

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贰,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实在是义!

然孔明也有不“明”之处,就是轻信马谡,虽然马谡有些才华,但毕竟是纸上谈兵。

他将至关重要之地交于一狂妄自大之人的手上。

唉,要不然汉室怎能不兴隆?

诸葛亮,虽然你的灵与肉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诸葛精神永存,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永远散发出圣洁的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