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402157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代监护人(即孩子托付给与父母同一辈的亲戚朋友监护的)与留守儿童情感较疏远,对留守儿童的管束较少;

同辈监护人(即孩子由哥哥、姐姐等兄长监护的)压力大,由于家长的缺位,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引导,导致留守儿童成长不健康。

  由于以上监护模式中种种问题的存在,很容易给留守儿童带来一系列心理、道德等问题。

这些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不好,心理健康不佳;

相当一部分人由于管教缺乏,放任自流,最终触犯法律。

据广东省调查统计,该省80%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40%是差生。

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100%的孩子都羡慕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小伙伴,在精神方面被抛弃感强烈。

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过失行为的占57%,有撒谎行为的占35%,有偷窃行为的占7.4%,有攻击行为的占30.6%。

这是由于缺乏正常家庭生活中的管教、关爱等因素,留守儿童在成长质量上普遍不比正常儿童健康。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留守儿童也占相当比例。

在辽宁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仅鞍山籍的未成年人犯罪,留守儿童就占服刑人员的12%,这比留守儿童占鞍山市儿童的比例(约8%)高4个百分点。

相关报道中的留守儿童犯罪情况也相当惊人,2005年,3个平均年龄不到15岁的少年,手持砍刀闯进湖北大冶市罗桥中学学生宿舍,抢劫了53个在校中学生,这个震惊全国的抢劫案中的3名罪犯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

  江苏3名17岁少年因为没有钱上网玩游戏和抽烟,竟然将一名烟店老板残忍捅死。

这3名少年中,父母离开他们外出打工最长的有4年,最短的也有3年。

  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教育科在谈到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时说,如果没有人去关爱这些“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留守儿童”问题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川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李小融认为,“留守儿童”走向犯罪,家庭教育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

长时间见不到父母,这样的家庭结构,无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犯罪的种子就会趁机滋生。

通过深入调研,游德良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文化知识掌握和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因此,对他们予以关爱已是刻不容缓。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没有父母长期陪在身边教育着,随着祖父母生活,但老一辈的对于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孩子也就没有一种约束力。

对事想干就干,不想任何的结果,只要自己开心就行。

不听任何的告诫,所以现在的孩子叛逆心理就会比较强。

并且随着祖父母生活会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为存在着依赖。

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信心和兴趣,因为心理觉得亲情缺失;

  “留守儿童”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并不知道什么是家庭教育,他们认为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家庭作业完成了就可以,完成作业之后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可以尽情的玩耍。

尽管照顾留守儿童的人们做出极大地努力,希望让孩子们满意。

但是大多数孩子还是希望得到亲情的滋润的,另外孩子们还有极大地物质欲望。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抚养孩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对家庭教育的主要需求;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于生活物质的追求欲望是让他们离开孩子的主要原因,他们只考虑到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却不知道教育才是改变孩子最好的办法。

不知道在孩子的心中,父母陪在身边才是他们最开心的事,给予他们关怀才是好的。

但是对于现在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没有什么好的收入,并不能改善物质上的生活,所以才会选择去城市发展;

其实社会的发展是监护人面临的最大困难;

当今中国的监护人多数没有科学的教育被监护人的理念,比如:

没有把孩子当公民(人)看,随意剥夺被监护人的权益(管理过宽、过严),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进而不能服从教育规律等;

主要原因是历史文化造成的观念及应试教育制度。

  家庭教育的主要需求:

表面看是教育部门全部负起对孩子的责任,监护人最需要;

事实上是家庭教育管品德、意志、兴趣爱好等,学校管交往、文化知识等,各部分有其职责和作用范围。

  改革基础教育还需要从上面动手。

  “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做法与经验专家认为,应对和解决当前我国留守儿童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力量的参与,人口计生部门应当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在为留守儿童构建健康网络中发挥主导作用。

  人口计生部门有主导这项工作的先天优势。

由于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特殊性,30多年来,人口计生部门已经探索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工作方式,逐步走上了管理和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道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遍及城乡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网络。

这个网络在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具备政治、组织、群众和信息四大优势。

在此基础上,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拓展能力也十分强,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相继开展的计划生育“三结合”、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试点,以及成功参与抗击“非典”等行动,都证明这个网络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嫁接、利用,就能产生巨大的裂变效应,为我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做出积极贡献。

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为他们构建安全、健康网络,也应当成为计生部门今后工作的一大重点。

  在以人口计生部门为主的基础上,教育、共青团、公安等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也应当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

要从今天的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其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个体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大环境、大背景下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思考。

  专家还建议,中央应当组织专家、学者、有关部门专门研究留

  守儿童问题,并纳入人口战略研究课题之一;

地方应将当地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新农村建设和公共管理项目支持内容之一,纳入总体规划之中统筹考虑。

  在为留守儿童构建安全、健康体系上,各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作。

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跟踪体系,分别以学校和村级组织为中心,对留守儿童实施特殊关爱。

鉴于留守儿童中部分人生活贫困的特点,有条件的地方应当设立爱心基金,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扶持。

鉴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生产、生活压力大等特点,还建立生产和生活互助小组,帮助监护人减轻劳动负担的压力,使监护人有更好的心情和更多的精力去照顾与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和学习。

通过加强舆论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到关注留守儿童的意义,从而使全社会都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1.实施政策支持行动,争取留守儿童工作政策保障。

  2.实施社会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抚慰。

  3.实施济困扶助行动,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

  4.实施权益维护行动,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5.实施监护人素质提升行动,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质量。

  建议: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

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积极发展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建立由县、乡、村和社区组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建章立制,研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例如:

对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连作业本费都予以免除;

对于住校的学生,政府应给予每人每天生活费的补助,以保证农村学龄儿童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至于失学。

  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

调动全社会力量。

同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诸多领域,扎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政府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

一是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信息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切合实际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教育问题。

二是建立志愿者服务工作机制。

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倡导和组织有爱心的代理家长志愿者到留守儿童家里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可以实施“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和爱心书屋,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

一是学校要建立健全关农村爱留守儿童(学生)的制度,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二是学校要建立心理辅导制度。

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

三是积极倡导社会各届爱心人士结对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之家,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图书室,通过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积极鼓励企业家们以经济帮扶为主导的关爱行动。

四是办好家长学校。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乡(镇)、关工委、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合作与协作,倾力办好家长学校,定期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

  5、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关键是要发展区域经济,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涉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篇5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有关情况,掌握事实材料;

问卷

  调查

  一、调查原因: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

  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向城市的转移,掀起了新的城市“淘金”热潮。

由此带来了大量农村青少年脱离父母的监管,成为“留守儿童”,引发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状况,并为促使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我们专门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专项调查。

  二、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俨然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心痛之余,我们无法袖手旁观,寻求解决之道才是根本。

  家庭,社会,学校,在哪里打开缺口,就要在哪里补上漏洞。

  留守儿童作为新的社会背景下的特殊群体,其自身在道德情感、生存状况、教育、心理健康等诸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现实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调查分析:

  3.1总体现状此次调查选取小学为调查范围,调查对象为二年级到五年级的农村留守儿童及他们的监护人,儿童年龄分布在8-13岁之间。

其中男生人数占

  44.92%,女生人数占

  29.66%,监护人人数占

  32.43%,本次问卷发出130份,收回111份,有效问卷110份。

  3.1.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

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东方红地区的留守儿童多,分布的范围广。

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3.1.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

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

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

其中有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

  3.1.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55.45%的留守儿童表示希望父母陪着做作业,约

  93.73%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

  90.90%的留守儿童想读初中。

  3.1.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

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比重偏低,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的现象时有出现。

他们的内心比较封闭,性格孤僻。

  3.2存在问题此年龄段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

  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3.2.1学习成绩一般。

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调查中我们发现,小部分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大部分成绩中等或偏下。

  3.2.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绝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还有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

这些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年纪大、文化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自己的生活。

监护人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

他们对孩子行为习惯、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引导少,教育管理方法简单粗暴等问题,孩子思想波动且出现心理障碍时,没有及时沟通,常使留守儿童缺乏心理慰藉。

他们的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2.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让人担忧。

据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孩子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

  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往往以物质弥补歉疚的感情。

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

  3.2.4留守儿童的品德和学习发展不足。

留守儿童理应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爱。

但由于—些学校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缺乏特别的关爱,不能主动和监护人联系;

同时被委托监护人又缺乏与学校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在农村留守孩子中,有的行为纪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现象,如偷摸等不良习性。

又由于不能与父母及监护人及时沟通,以至他们之间感情疏远,使得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父母的怨恨。

此外,留守儿童在应对挫折时“无处诉说”,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方法引导,面对学习困难时,不能很好的得到处理,导致学习兴趣缺乏,不能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不理想,造成很多孩子不能正常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

  3.2.5留守儿童安全受到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据县公安部门的调查,在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留守儿童占15%,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

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3.3问题形成原因

  3.3.1社会方面:

农村剩余青壮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剩下老幼。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收入差距增大,很多农民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大量农村剩余青壮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

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因此将自己的子女及父母留在家中。

增加了农村老年人的比例。

  3.3.2家庭方面:

大人经济收入与孩子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父母有的是生活压力所迫,不得不外出打工;

有的是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

有的甚至就是跟从大众,感觉到城市去“淘金”是应该的。

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识不高,他们认为,过更好的日子才是第一位的。

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关注过少,心理教育更是力不从心。

  3.3.3学校方面:

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又加上留守儿童的父母的远离,及其监护人素质的低下,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障碍重重。

  3.4调查结论及建议对策

  3.4.1用亲情温暖留守儿童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家长要转变育人观念。

  不少农民对自家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将来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抱有引导不够,他们以自己在外务工受苦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适应社会世俗”,这些错误的育人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切实加以转变。

其次,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

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念书,不知道班主任是谁,更不用说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了。

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状况,或借助电话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再次,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

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择近在本地务工,最好能隔不长时间回家一趟,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

  法国克里斯琴·

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

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而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这是我们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

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学习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从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在外打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且有些开始记事的孩子出现对父母敌视和仇恨心理。

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有的厌学逃学,明显地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

  3.4.2给留守儿童子撒播爱的阳光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成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对的关心和爱护。

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个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的局面。

二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

即:

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

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

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三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

调查显示,在很多教师眼里,“留守儿童”与双差生划上等号,属于”不受欢迎”的一群,”留守儿童”,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关爱明显要少于非留守儿童,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受.对其的影响就越大.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隔阂较为疏远的情况下,老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四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

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以及“我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3.4.3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

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3.4.4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

根据20x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3.4.5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

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

加强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