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2231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线研讨的老师们今天大家聚集一堂贡献智慧共同切Word下载.docx

2.水分子到底是通过脂双层还是水通道蛋白?

水分子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实际上有两种:

透过脂双层的简单扩散(自由扩散)和由水通道蛋白介导的易化扩散(协助扩散),前者是单个水分子穿过脂双层,速度较慢;

后者是微量的水分子流通过由完整膜蛋白形成的水分子选择性孔道,速度要快得多。

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是一个概念吗?

物质由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能量,为自由扩散;

物质由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能量,为协助扩散。

这里所说的是载体蛋白,不是通道蛋白。

如水分子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是自由扩散,科学家研究发现,在细胞的膜蛋白中有一类具有通道作用的蛋白质,叫做通道蛋白,在通道蛋白中又有一种是专门提供给水进出细胞的,叫水通道,水分子通过通道蛋白仍然是自由扩散。

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小分子颗粒因为是极性分子,不溶于脂,同时细胞膜上又缺乏相应的通道蛋白,所以它们既不能以自由扩散方式穿过脂双层,也不能像水那样通过通道来进行自由扩散。

但细胞膜上有能分别与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小分子特异性结合的载体蛋白,这种载体蛋白能通过与相应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蛋白质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相应物质的跨膜运输。

这种跨膜运输当把所运输的物质由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时,不需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但是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是一个协助扩散的过程。

3.神经纤维膜外的钠、钾离子,是如何影响膜电位的峰值的?

(1)静息电位 由于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电解质离子浓度不同,膜外钠离子浓度高,膜内钾离子浓度高,而神经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各不相同。

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小,膜内的钾离子扩散到膜外,而膜内的负离子却不能扩散出去,膜外的钠离子也不能扩散进来。

所以,膜内为负,膜外为正(极化状态)。

(2)动作电位 在神经纤维膜上有两种离子通道,一种是钠离子通道,一种是钾离子通道。

当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钠通道开放,于是膜外的钠离子在短期内大量涌入膜内,该处极化状态被破坏,变成了内正外负(反极化)。

但在很短的时期内钠通道又重新关闭,钾通道随之开放,钾离子又很快涌出膜外,使得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外正内负的状态。

右图即为整个过程的电位变化曲线。

接着,在短时间内,神经纤维膜又恢复到原来的外正内负状态──极化状态。

(3)外界钠离子浓度不同,所产生的膜电位差也不同,动作电位的峰值就不同,两者呈现正相关增长。

静息电位时钾离子外流,产生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都属于协助扩散。

4.人教版必修一70页问题探讨,水分子通过人工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怎么解释?

长期以来,普遍认为细胞内外的水分子是以简单扩散(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脂双层膜。

后来发现某些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对水的通透性很高,很难以简单扩散来解释。

如将红细胞移入低渗溶液后,很快吸水膨胀而溶血,而水生动物的卵母细胞在低渗溶液不膨胀。

因此,人们推测水的跨膜转运除了简单扩散外,还存在某种特殊的机制,并提出了水通道的概念。

1988年美国科学家P.Agre从人的细胞膜中成功地分离出一种具有通透水分功能的内在蛋白,称为水通道蛋白(waterchannelprotein)或水孔蛋白(aquaporins,AQPs),证实了人们的推测。

后来又证实在植物的细胞膜及液泡膜上也有水通道蛋白的存在。

P.Agre因此与研究离子通道的美国科学家R.Mackinon分享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水通道蛋白不具有“水泵”功能,其作用是通过减小水越膜运动的阻力而使细胞间水分迁移的速率加快。

水通道蛋白的嵌入使生物膜对水的通透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水孔蛋白的活性和调节水孔蛋白在膜上的丰度两种途径来调节膜对水的通透能力。

综上所述,水分子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实际上有两种:

水分子透过脂双层为自由扩散,通过水通道蛋白仍然为自由扩散

5.新课标教材必修一人教版76页“思维拓展”栏目中说到:

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葡萄糖、氨基酸等分子可以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而我们讲正文时经常说它们是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

请问:

这个问题该如何向学生解释?

物质(小分子或离子)出入细胞膜是协助扩散还是主动运输不是取决于分子或离子的性质,而是取决于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氨基酸、葡萄糖和各种离子出入细胞时,若从高浓度的一侧到低浓度的一侧,只需载体,不消耗能量,都称之为协助扩散;

若这些物质从低浓度的一侧到高浓度的一侧,这时既需要载体又需要消耗能量,称之为主动运输。

6、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之间的分期是否有一个简单的标准?

间期

G1期

转录大量的RNA和合成大量的蛋白质,为DNA复制作准备

S期

DNA复制,一个DNA分子复制出的两个DNA分子通过着丝点连在一起,与蛋白质结合形成2个姐妹染色单体

G2期

为进入分裂期作准备

分裂期

前期

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

核膜解体(消失),核仁消失(解体);

形成纺缍体

染色体散乱分布对于动物细胞来说,在间期倍增的两组中心粒在前期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中期

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中央;

染色体数目最清晰,形态最固定(稳定)

后期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裂(开),在纺缍丝(动物细胞为星射线)牵引下平均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

核膜重建(出现),核仁出现(重建);

纺缍体解体;

赤道板→细胞板→细胞壁

对于动物细胞,是细胞中央向内凹陷,最终缢裂为两个细胞

注意:

赤道板不是细胞的一个结构,只是把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看作是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所以将该位置称之为赤道板.

纺锤体的“锤”字。

7.必修一课本115页画DNA的曲线图,DNA的减半是在有丝分裂末期结束减半,如果是画核DNA的曲线图,是不是应在后期结束减半?

要看研究对象,若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则应该在末期结束后减半,若是以细胞核为研究对象,则应该在末期开始时减半

8.在神经纤维上兴奋完成后,要恢复原来静息电位时,离子的移动情况?

钠离子流入神经纤维后,膜内正离子多了,此时钾离子通道打开,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于是钾离子顺浓度梯度从膜内流出。

由于钾的流出,膜内恢复原来的负电性,膜外也恢复原来的正电性即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9、新课程高考中,我们习惯选择选修三复习。

在未来的高考中,选修一还要不要选择?

相对来说,选修三和旧教材有相通的地方容易讲,但内容多学生不容易记而选修一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做不了,内容比较陌生造成讲起来困难。

但考试说明在内容上对选修一的知识要求少而且基础,对学生来说似乎容易一些。

对那些做不了的实验可以通过网络、看录像等途径解决。

10、静息状态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可以理解为电势差。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

膜内外阴阳离子之和的差?

可以。

11.显微镜练习题:

在10×

10的放大倍数下,看到64个细胞在视野的直径上排成一行,则转换为10×

40的放大倍数后,看到的细胞数目是几个?

10放大倍数下看到64个细胞充满视野,则转换为10×

40的放大倍数后,看到细胞数目为几个?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和宽的放大倍数值,面积放大的倍数是长和宽放大倍数值的平方倍。

转换倍数后,长和宽各比原来放大了四倍,当位于一条直径上时,宽度对视野没有影响,只考虑细胞的长度放大4倍,所以是16个。

当充满整个视野时,影响因素变成了面积,细胞的面积放大了16倍,只能看到4个。

1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时,蛋白质与双缩脲混合后应该是紫色,可是却呈现蓝色是怎么回事?

所谓双缩脲是由两分子尿素经脱氨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该化合物在碱性溶液(先滴入的NaOH)中能与CuSO4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此反应称双缩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许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也能起双缩脲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双缩脲b试剂,即硫酸铜溶液,呈现蓝色,而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硫酸铜过量蓝色会掩盖紫色,所以检验蛋白质时双缩脲b试剂不能过量。

另外,光线的问题也应列入检查的范围。

在该实验的操作中,先加NaOH溶液使待测组织样液处于碱性环境中,然后滴加双缩脲试剂B液4滴。

若硫酸铜过量蓝色会掩盖紫色。

13.必修一的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很多,其下设置的问题也很多。

逐一讨论,讲解,时间明显不够用。

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首先在课堂上解决一些重要的,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一带而过,对于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可让学生课下进行,将结果在课堂上讨论。

14.《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有个问题:

生命系统层次中,器官是否包括骨骼?

在第四版《人体组织与解剖》一书中提到:

“器官:

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组织叫做器官,包括心脏、胃、骨等”,本书中还提到:

“全身骨及其骨连接组成骨骼,骨、骨连接、骨骼肌共同组成运动系统”,由此可见,骨骼不属于系统而是器官,所以包含在器官这一生命系统层次中。

15.显微镜放大倍数,说的是长或宽,当视野充满细胞时,为什么变成长和宽同时放大?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指的是“物象的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进行视野中细胞数目的相关计算时,若视野中细胞成单行,则计算时只考虑长度或宽度即可;

若视野中充满细胞,细胞的长度及宽度的放大倍数改变都要考虑,即要考虑面积的变化。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

若目镜10*物镜10*,视野中央有一排细胞共64个,若把物镜换成40*,视野中央有几个?

若目镜10*物镜10*,视野中央有64个细胞,再把物镜换成40*,视野中央有几个?

解答:

当放大倍数由100倍改为400倍时,视野中一排细胞数由64个减少为64/4=16个;

整个视野面积中的细胞数由64个减少为64/4/4=4个。

16.《遗传与进化》中,基因的概念在后边,而在讲遗传第一定律时就出现了基因这个概念,上课时应如何处理?

针对此问题可以看课堂时间的长短,如果时间充裕可以把概念提到前面来讲,如果时间不充裕,可以先简单提及,随后再细讲。

不过按照教材的编排特点,是遵照遗传规律的发展过程逐步展开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实际的、科学的认知过程,最好按照课本假设的“遗传因子”予以介绍。

17.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存在基因吗?

遗传物质即核酸包括两大类:

DNA和RNA。

DNA或RNA分子上具有携带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

遗传物质具有遗传效应,遗传效应就是对蛋白质合成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部分,RNA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课本上的基因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概念,故某些少数RNA病毒的RNA上一些具遗传效应的片段也可称为基因。

18.胚胎发育时,细胞分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胚胎发育的囊胚期开始出现分化,严格的说第三次卵裂就具有分化的雏形了。

19.如何解释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贯穿于生物体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胚胎期达到最大程度。

细胞分化不仅发生在胚胎发育中,而是在一生都进行着,以补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如: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在人的一生中,皮肤、小肠和血液等组织需要不断地更新,这个任务是由干细胞完成的。

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0.必修三水盐平衡和体温调节的内容应讲到什么程度?

水盐平衡要求能学生举例说出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如让学生分析某人吃饭过咸,可以通过怎样的调节(注意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两方面的分析),使体内渗透压保持相对平衡。

教师可以适当扩展一下醛固酮对钠、钾的调节作用,但新课程并没有要求,不宜说的过多。

体温调节部分,重点是要让学生能够说出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调节以及通过温度感受器——神经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立毛肌、骨骼肌等的变化)的调节。

在中学阶段可以强调一下,热环境下,体温调节主要依靠“神经调节”:

感受器——神经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血管壁、汗腺)的调节。

21.测神经纤维上的电位所用的装置是什么?

接入位置不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用的装置一般是电位计。

如果两电极都在神经细胞膜外表面,或两电极都在细胞膜内侧,则各处的电位相等,电位计不应出现偏转现象,即无法正确表测量出神经纤维静息电位。

只有两电极一个在膜外,一个在膜内,电流由正电位流到负电位,电位计指针出现偏转,未刺激状态下表现出静息电位。

22.有关课本74页科学前沿中提到的通道蛋白:

水通道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就是课本中所提到的神经纤维中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中钠通道和钾通道吗,此时钠离子和钾离子过膜的方式是被动运输吗,那么水通道中,水的出入方式是什么?

首先说水的运输。

并不是每种细胞都有水通道,所以水通过细胞膜实际上有2种方式:

(1)没有水通道存在的时候,以自由扩散通过;

(2)在有水通道存在的时候,由于有水通道(一种蛋白质)协助,所以主要以协助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

但是中学阶段往往只学习自由扩散,老师可是教给学生判断方法,即如果有蛋白协助,又不消耗能量,则为协助扩散;

没有蛋白协助,则为自由扩散。

然后说离子运输。

离子可以通过主动运输进出细胞膜,也可以通过离子通道进行协助扩散进出细胞膜。

Na+通过神经细胞膜内流是协助扩散,外流是主动运输;

K+内流是主动运输,外流是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利用的是钾-钠泵,协助扩散利用的离子通道。

正常情况下(静息状态下)膜外钠离子高于膜内;

膜内钾离子高于膜外。

因此,Na+通过神经细胞膜内流是顺浓度梯度经过离子通道的协助扩散,外流是逆浓度梯度经过钾-钠泵的主动运输;

K+内流是逆浓度梯度经过钾-钠泵的主动运输,外流是顺浓度梯度经过离子通道的协助扩散。

静息电位是K+的扩散电位,也就是说K+的通透性比Na+的通透性强,Na+由离子通道向细胞内扩散能力比K+离子通道向细胞外扩散能力弱。

所以静息电位主要依靠协助扩散。

动作电位先是K+通道关闭、Na+通道打开,Na+内流,动作电位上升至峰值;

接着是K+通道打开、Na+通道管关闭,K+外流,动作电位由峰值下降。

所以产生动作电位依靠的也是协助扩散。

最后是动作电位恢复至静息电位,依靠钾-钠泵的主动运输,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

可见此过程是主动运输。

23.有些知识点课本上没有,可是题中会出现,高考题还好,平时的练习中经常会有,那么老师讲课的时候应该讲到什么程度?

备课时先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搜集起来,找到练习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加入常态的教学设计中,并在习题课中进行强调。

24.讲生态时,生物学中生态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指的是在生态系统完全遭到破坏时的能力吗?

恢复力稳定性:

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河流被严重污染后,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使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

如果停止污染物的排放,河流生态系统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还会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

这说明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恢复自身相对稳定状态的能力。

再比如,一片草地上发生火灾后,第二年就又长出茂密的草本植物,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能很快恢复。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反之亦然。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但是,它的恢复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低得多。

热带雨林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如乱砍滥伐),要想再恢复原状就非常困难了。

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

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

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

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

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

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

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抵抗力稳定性:

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抵抗能力,就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例如,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再比如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这些只是用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的例子,自然界的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有高有低。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例如,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

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损伤,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例如,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无论多么强,也总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25.神经递质分两类,兴奋和抑制型的,抑制型的使突触后膜发生怎样的变化?

抑制会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使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使突触后膜更不易兴奋。

26.人的红细胞无氧呼吸的酶合成的场所?

人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失去了细胞核、高尔基体、中心粒、内质网和绝大部分线粒体,而大量血红蛋白占了细胞总重的三分之一,但仍具有代谢功能,可进行物质及能量的交换。

27.尿素排出细胞的方式?

自由扩散。

28.静息电位是K+电位还是所有离子电位之和?

静息电位是膜电位,其本质是膜内外各种离子平衡电位的和电位。

29.如何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1)重难点问题精讲,提高复习的效率,

(2)练习题不在多,一定要精选,(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一定要会学。

(4)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30.抑制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后仍然保持外正内负,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外更正,内更负,那个更合理?

抑制性神经递质,如GABA,通过与下一个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开放氯离子通道,使氯离子内流,使细胞膜超极化,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发生。

动作电位都是去极化,超极化进一步强化了外正内负的状态,也就是所说的外更正,内更负,使细胞膜更不容易去极化。

31.高中生物知识点多、零碎,什么样的教法最好?

高中生物知识点多、零碎,但细看还是有规律的,就是教材给出的例证多。

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例证,而是要通过例证,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进行上位学习,找出解决这一类事物的基本概念模型进行教学,教师要十分熟悉教材,将零散的知识连贯起来。

32.高一新课讲蛋白质时,有机化学还没有讲,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应该如何解决?

据高中生物教师介绍,简单讲碳原子周围可以形成四个化学键即可,不必深讲,主要讲述生物学知识,可借助模型,借助比喻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

33.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流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协助扩散?

静息电位时钾离子外流是靠钾离子通道(即载体蛋白),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所以钾离子外流是协助扩散。

34.“一块肌肉”是不是器官层次?

是的话,包含哪些组织?

应属于器官。

一块肌肉包含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

如果是骨骼肌就应该是肌肉组织。

35.原核生物重点记哪几个?

运用频率较高的是:

乳酸杆菌、硝化细菌、蓝藻、醋酸杆菌高中学习的典型多数都是:

细菌{名称上包含球菌、杆菌和螺形菌(包括弧菌、螺菌、螺杆菌)},放线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

36.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是如何分开的?

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应该是在酶的催化下,消耗ATP分开的。

37.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对蔗糖的吸收情况怎样?

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对蔗糖是有吸收的,只是吸收速率很慢,没有水向外扩散的快,所以实验早期细胞膜外浓度高,膜内浓度低,水由细胞内扩散到细胞外,细胞表现出来的就是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随着蔗糖逐渐进入到细胞内,膜内外的浓度差颠倒,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

38.主动运输是不是既可以逆浓度梯度,也可以顺浓度梯度运输?

主动运输只能逆浓度梯度,不可以顺浓度梯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