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2673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docx

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的估算,共安排了4个例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

2.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的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

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

例如,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比较熟悉,就能较快地判断出余数的大小以及商是否合适。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新增加的内容。

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而且还为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做准备。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

3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

4估算…………………………………………………………1课时

45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材第9、第10页)

教学目标:

1.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的),会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口算。

难点:

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同学为什么这么高兴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

教材第9页主题图)

生:

因为他们要去参观“世博会”啦!

师:

跟小组同学说一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把主要信息板书出来。

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荻得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师:

现在老师想知道,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呢?

你能根据刚才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吗?

该怎样列式呢?

生:

要求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只要把一年级两个班的人数相加就可以了。

我们已知一(l)班有35人,一

(2)班有34人,所以算式是35+34。

师:

你会口算吗?

试一试,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口算方法。

师:

谁愿意把自己的口算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

生1:

我把34分成一个整十数30和一个一位数4,先算出35+30=65,然后再算65+4=69。

生2:

我是把35和34都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这样35分成30和5,34分成30和4,然后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30+30=60;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5+4=9,最后把它们的和相加60+9=69。

对于学生的不同算法,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不必强求算法的统一。

师:

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呢?

谁会列式?

生:

我们已经知道二(l)班有39人,二

(2)班有44人.所以要买的车票张数就是这两个班的人数和,算式是39+44。

师:

谁能很快算出结果?

说一说你的算法。

生1:

我们可以先算39+40=79,再算79+4=83。

生2:

我们还可以先算30+40=70,再算9+4=13,最后算出70+13=83。

只要学生算法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表扬鼓励。

2.教学“做一做”。

师:

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

教材第10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算法:

生l:

三年级一共要买的车票数就是三年级两个班的人数之和,33+36=69(张)。

口算的时候可以先算33+30=63,再算63+6=69。

生2:

要算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就要把四年级两个班的人数相加,36+38=74(张)。

口算的时候可以先算30+30=60,6+8=14,再算60+14=74。

生3:

模仿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问五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算式是41+42=83(张),也就是说五年级一共要买83张车票。

3.总结提升

师: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1)班35人一

(2)班34人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1)班39人二

(2)班44人35+34=69(张)想:

35+30=6565+4-69

(1)班33人三

(2)班36人或想:

30+30=605+4=960+9=69

(1)班36人四

(2)班38人

(1)班41人五

(2)班42人

(1)班39人六

(2)班43人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材第11~13页)

教学目标:

1.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难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口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问题情境,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去“世博会”参观的事情吗?

大家把问题解决得真棒!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参观“世博会”购买车票的问题。

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多媒体课件出示:

教材第11页主题图)

生1:

我知道了普通快客的票价是65元,动车的票价是54元。

生2:

我知道了乘坐世博专线大巴最便宜,票价是48元。

师:

同学们获取了这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才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大家有信心正确解答问题吗?

2、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2。

师:

今天老师还想请大家帮帮忙来解决问题!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

师:

你能列出算式吗?

说说你的想法。

生:

我们已知普通快客的票价是65元,动车的票价是54元,要求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就是计算65比54多多少,用减法计算65-54。

师:

你会计算吗?

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

把你的算法跟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

我们可以先算65-50=15,然后再算15-4=11。

对于算法合理的学生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表扬。

(2)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钱?

师:

你知道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吗?

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

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

生:

我们已经知道普通快客的票价是65元,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是48元,要计算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的票价便宜多少钱,用减法计算65-48。

计算的时候,可以先算65-40=25,再算25-8=17,所以结果是便宜了17元钱。

师: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提问题并解答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问题合理,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鼓励。

2.教学“做一做”。

师:

你能完成下面的习题吗?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开展抢答比赛,汇报交流计算结果;对解答全部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三、总结提升

师:

在今天的课上你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

65-54=11(元)

答:

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11元钱。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内容: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材第14页)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计算并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在众多方法中择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难点:

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和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退位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终于进入了世博园,同学们想不想进纪念品商店逛一逛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3。

师:

说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多媒体课件出示:

教材第14页例3)

生:

知道了世博园里的一个纪念品商店,上午卖出380个“海宝”,下午卖出550个“海宝”。

师: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说:

生:

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

师:

谁能尝试解答这个问题呢?

先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算法跟大家分享?

生1:

求这一天卖出多少个“海宝”,就是计算上午与下午卖出“海宝”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算式是380+550。

计算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

因为380可以看作是38个十.550可以看作是55个十,这样38+55=93,所以380+550=930。

生2:

在计算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竖式笔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这样就是

380

+550

—————

930

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肯定表扬。

生:

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

师:

会解答这个问题吗?

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呢?

生1:

求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其实就是计算上午与下午卖出的“海宝”相差多少个,用减法计算,550-380=170(个)。

师:

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2:

因为550可以看作55个十,380可以看作38个十,我们可以先计算55-38=17,所以550-380=170。

生3:

我们也可以借助竖式进行笔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当哪一位不够减时,向前一位借一,就是这样算:

550

-380

——————

170

师:

谁能说一说为什么百位上是1呢?

生:

因为十位上的5减8不够减,向百位上借走了1,这样百位上还剩4,再减3就得1。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

2.教学“做一做”。

师:

你能用竖式计算出下面各题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

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展示竖式计算方法及结果,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鼓励。

三.总结提升

师:

笔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满十进一;减法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

板书设计: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80+550=930(个)550-380=170(个)

380550

+550-380

——————————

930170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材第15~18页)

教学目标:

1.学习估算的一般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

2.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难点:

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多媒体课件出示:

教材第15页主题图)

生1:

我知道了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

生2:

我知道了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

师:

问题是什么呢?

生:

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哪些信息呢?

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学生可能会说:

生1:

要想知道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能否坐得下,就要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人数,即221+239得多少。

生2:

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定大于400,但还是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3:

把221看成220,把239看成230,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就比较容易算出220+230=450,应该是坐不下。

生4:

221>220,239>230,220+230=450,221+239-定大于450,所以坐不下。

生5:

221接近220,239接近240,这样220+240=460,所以坐不下。

生6:

在计算221+239时,我们可以从221中拿出1,这样就可以看作220;把刚才拿出的1放在239中就成了240,这样220+240=460,说明六个年级是460人,比座位总数441多,所以坐不下这么多同学。

(只要学生讲解估算方法合乎情理就要给予肯定)

师: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生1:

首先要计算出这两个旅行团的总人数,算式是196+226。

估算的时候,可以把196看作200,这样200+226=426,应该是能坐下。

生2:

可以把196看作200,把226看作230,这样200+230=430,比441小,所以能坐得下。

(只要学生解答合理就要给予肯定鼓励)

三.总结提升

师: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

有哪些收获?

(感觉到估算给我们的计算带来了很多方便,并且我学会了多种多样的估算方法。

板书设计:

用估算解决问题

221+239想法:

(1)220+230=450,450大于441,坐不下。

(2)220+240=460,460大于441,坐不下。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材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题目,学生能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进一步掌握本单元内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及估算策略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

对第一单元的学习就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来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你有信心做好吗?

首先来说说你的收获吧。

学生可能会说: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学会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我学会了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我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师:

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啊!

值得表扬,希望大家能再接再厉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

知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要注意什么?

生:

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要相同数位对齐。

师: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举例说一说。

生: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其实质就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如60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

师: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

教材第19页第1题)

学生尝试完成口算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奖励解答全部正确的学生一面小红旗。

师:

你能自己笔算下面各题吗?

试一试。

(多媒体课件出示:

教材第19页第2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竖式计算的结果,对于解答完全正确的学生给予奖励。

师:

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

教材第19页第3题)

生1:

可以把441看作440,把632看作630,这样630-440=190(个),所以中国科技馆的巨幕电影院比上海科技馆的大约多190个座位。

生2:

可以把441看作400,把632看作600,这样600-400=200(个),所以中国科技馆的巨幕电影院比上海科技馆的大约多200个座位。

只要学生估算合理就要给予表扬鼓励。

三.总结提升

师:

经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各自的收获。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实质就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

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估算的策略:

接近整十数、整百数。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