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2696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x

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2012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贴”。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桅杆/宫闱聒噪/恬静模具/模范

B.清雅/菁华旖旎/绮丽处所/惩处

C.歧视/跻身橄榄/鸟瞰角斗/角色

D.赝品/鹰犬殉情/徇私参谋/参差

 

【分析】答案是B。

此题型模式从2008年开始至今,没有变化。

相比较其他省份的给加点字给注音来判断正误的题型,广东这道题目算是难度稍大的。

今年所选字都是多音字和形近字,没有过分生僻的,学生容易在“桅杆/宫闱”和“处所/惩处”两处出现徘徊和不确定。

一旦记忆有所模糊,这个题目就难以做对。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人们不再敬畏自然,凭借手中的科学技术,肆意改变环境。

人们渐生狂妄,争相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把一个本不算大的地球折腾个底朝天。

人类在发展中堕楼,在违背自然中自掘坟墓。

忤逆自然的人类将无法在大自然里颐养天年。

A.泾渭分明B.肆意C.忤逆D.颐养天年

 

【分析】答案是A。

依然是将成语和词语放在语段中来考查。

较2011年又增加一个词语,成为两个成语两个词语的较稳定结构。

有极大可能延续。

所考成语和词语都是生活中常用的,也是复习中多次涉及到的,学生理解起来不难。

从成语意义和词语的色彩用法上都较好判断,只要掌握了“泾渭分明”这个成语的本意就能够做对此题。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溃决危险性增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B.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C.专家认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加之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茶叶中即使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也会农药含量极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D.今年广东天气形势复杂,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分析】答案是B。

考查了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两种病句类型,相较去年,考查的病句类型集中,A、D两个选项同属于残缺,相对来说这是出题的失当之处。

C选项是关联词位置不当。

句子难度都大于去年,学生做起来会比较纠结。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B.C.D.

【分析】答案是C。

2009年至今语意连贯题考查的都是议论性文段。

本题今年难度不大,完全可以从几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判断出排列顺序。

通过读题目,可以确定一定排在一起的两句且先后顺序也能确定的分别是⑥、⑤③,这两组句意之间形成对比,正好是用句构成这样的转折。

所以对照选项,只能是C。

这个题目难度不大,考生必须拿分。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

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

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

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

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

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

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

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

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

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

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

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

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

疏言:

“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

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

”於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

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③,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十九年,卒。

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

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

水道运粮。

②社仓法:

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

③风痹:

手足麻木不仁之症。

④轸:

痛。

【分析】延续往年的人物传记文章,内容也没超出清官、好官范围,本文除传主外几乎没有涉及其他人物,出现的也只是点到名字没有相关事迹,所以只要学生掌握基本方法,按照“什么时间任什么职位有哪些成就”来理清传主的经历,那么梳理文章大意就还是不难。

文章篇幅不长,减少了阅读的时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澍就擢巡抚擢:

提升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

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

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

最终

【分析】答案是C。

文言实词的考查没有涉及到词类活用,所考字意都是该字常见的意思。

迷惑项是B选项的“豁”字,但学生回归原文,再加之现在的“豁免”一词,也能判断。

而C选项的“举”字,回归原文,注意标点符号,并对照前文提到的河流名字,可明确这里后面的刘河、白茆、练湖、孟渎等是地名,后面“诸工”是指工匠,能够推断出应该是“兴起、发动”之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出为川东道B.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结为婚姻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C.灾民赖之无失所D.澍毅然以身任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分析】答案D。

考查了“为、之、所、以”四个虚词,“之、以”两个虚词在2011年广东高考也考到。

可见文言虚词的考查,都还是倾向于重点考查的18个虚词中的重点常见虚词。

考查涉及的词性较多,A选项的“为”均是动词,第一句译为“做”,第二句译为“成为”;B选项考查了“之”的句中助词和代词的两种词性;C选项第一句“所”为名词,第二句的“所”与后面的“经”字构成所字结构,虽也表示名词意义,但是必须与动词“经”放在一起连用才有此意义;D选项两个“以”,均为介词,可译为“用”。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3分)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⑥

【分析】答案是D。

这是广东一贯延续的题型,其他省份考的已是不多。

审题抓住是表现传主的“实心任事”这一关键。

所给6句的陈述对象都是陶澍,不用考虑是否是其他人的做法,只需对应题目要求就好。

迅速阅读,可首先排除⑤句,就可排除了A、C两项,①句是陈述陶澍能力被认可,不能直接体现“实心任事”。

可确定答案是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分析】答案C。

从命题模式看,依然是选不正确的一项,这一模式从2009年一直持续至今,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对考生来说难度稍低,选项信息还有助于理解文章。

近几年的考点设计依次是08年考张冠李戴、强加因果、语句误译,09年张冠李戴,10年张冠李戴,11年无中生有。

12年考查了张冠李戴。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4分)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3分)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3分)

【分析】此题是今年广东高考语文的一大变化,把文言断句的题目拿掉,翻译加了一句4分的题目,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断句通常是对3处有一分,考生基本上能得到3分,而换成翻译,得分率必然会下降。

但所给翻译的句子难度不大,比2011年翻译的两个句子难度有所降低。

三个翻译的句子没有涉及特殊句式,词类活用涉及“病”和“施”两字。

三句的得分点字分别为“略”“去”“歉”“旌表”“以”“病”“施”。

参考答案:

(1)收成不好的年头就用(捐的粮食)来赈济,收成好的年头就再捐(粮食出来),大概和社仓法一样但是出去了它的弊端。

(2)创建编辑了《安徽通志》,记录表彰忠孝节烈的人以此来鼓励(树立好的)民风民俗。

(3)晚年的时候打算将治理淮北的方法推行到淮南,但是已经患了风痹症,未能完成他的举措。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

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

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分析】体裁:

诗歌,另注:

诸多版本把白珽归为宋代诗人。

选材方向:

非名家,也非名篇。

诗歌以写景为主,语言浅显易懂,不难理解。

表现手法是历年诗歌鉴赏题的必考点,是复习中的重中之重,通常会与诗歌的主旨或者作者的思想感情关联起来考查,今年没有涉及到思想感情考点,明年需引起注意。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分析】明确考查内容:

表现手法。

考点难度不大,直接指出就考表现手法,比以往的隐性考查更容易明确答题方向。

只要学生掌握基本诗歌常识,找准颔联,想写出表现手法还是不难。

重点在于“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

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

请简要分析。

(4分)

【分析】考点:

理解诗句意思。

需要学生综合全诗来理解,重点是“生意”两字。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家贫,________,___________,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分析】初中篇章所占比重较大,只有《师说》一篇高中课文,这样命题不是很科学。

个人认为广东高考的名句名篇默写应该删除初中内容,只考高中要求背诵篇目即可。

其他省份该题型也有减分趋势。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要建立新的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erllectualResponsibili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的责任。

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

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

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

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

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

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

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

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

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

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

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

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

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

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

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

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

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他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

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

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

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

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琅珰,饱受铁窗的风味。

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

他们虽由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

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

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

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

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

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

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

曾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

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

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分析】08年考的是文艺理论类论说文,09年社科论文,10年文艺理论类论说文,11年文艺理论类论说文,12年文化随笔,阅读起来理论性不是特别强,专注来读,不会太难。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

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分析】答案BD。

本题与往年的区别在于要选择“符合文意的两项”。

只2007年考查选择正确的两项,从08年至11年,都是选择不符合文意的两项。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

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A选项因果倒置,依据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很明显的,“养成道德的勇气”和“负起知识的责任”都是建立新的人生观的前提;C选项曲解文意,对“负责的思想”理解片面化。

E选项完全偏离了文章主题,很明显,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证明科学家要对负责的思想负责。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

B.从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C.某科学家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

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

【分析】答案A。

考查根据原文进行信息推断,这是从07年以来广东一直都未涉及的题型。

但其他省份经常有考查。

B项来源于文章第三段,属于因果倒置;C项与原文意思相反,依据在文章第四段;D项依据在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的说过过于绝对,而且忽略了称为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因素:

负起只是的责任。

 

14.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4分)

【分析】本题考点与2011年的14题考点一模一样,11年该题“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由此来看,考题新颖度不高。

理解题中两个“负责”先从词性上区分,第一个负责是形容词性的,表示这个思想的得来是有依据、有科学性的,是个经得起考验的思想。

第二个“负责”是动词,是担负这个思想的推进和扩充的责任。

15.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实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

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

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4分)

【分析】仍然与2011年15题异曲同工,都是用文中的观点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这个题目的有效信息要注意“依据文意”一句。

答题的依据必须来源于文中的观点,不能天马星空靠个人的想象。

本题的答案是要结合全文来看的,主要是要把“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含义”中的这三层含义都要答出来。

首先袁隆平具有负责的思想,他是经过长期的实验与探索,才培育除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的,他的研究成果是从艰难困苦中得来的,是有科学性的;其次袁隆平对于自己的成果负责,并不仅仅是研究出来而已,而是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想全国大面积的推广,这就承担起了推进和扩充的责任,而不是埋没这中可以改变中国甚至改变世界的成果;最后他承担起了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群众更大的责任,开始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问题,他具有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的责任。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

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

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

“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

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

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

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

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伴响。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

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

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

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