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2713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Word格式.docx

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发表后,给了布·

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以致命打击。

但是,他们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继续宣扬他们的思辨哲学理论,并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另一个代表人物,他在1844年11月,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在该书中,他把布·

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推向极端,鼓吹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他和布·

鲍威尔一样,是德国抽象哲学的最终结论的代表人物,也是在哲学上反对共产主义的头等重要的人物。

1845年10月,布·

鲍威尔和施蒂纳公开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教条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的文章比做宗教徒对异教徒的审判,因此决定反击青年黑格尔派。

他们认为在当时“发表一种反对的国哲学和那一时期产生的德国社会主义的论战性著作,是很重要的。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潮和思想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莫则斯·

赫斯等人。

1844年9月,莫则斯·

赫斯等人在德国科伦建立了一个名叫“共产主义俱乐部”的组织,开始宣传他们的思想观点。

这些人自命为共产主义者,并把自己的学说叫做“真正的社会主义”。

他们把德国的思辨哲学同空想共产主义学说混杂在一起,以费尔巴哈的抽象人道主义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却主张小资产阶级所有制即一般的私有制,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妄图用爱的说教来实现人类的解放。

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应是一种超阶级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承担者是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而不是无产阶级,甚至同无产阶级毫无联系。

“真正的社会主义”像瘟疫一样,在德国“有教养”的人们中间传播开来。

从1845年起,“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在法国和英国的正义者同盟中也开始泛滥,严重地危害着工人运动的发展。

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给予全面批判。

《形态》的写作,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德法年鉴》时期,实现了“两个转变”。

1844年,他们已经认识到费尔巴哈哲学的不彻底性和历史观的唯心主义。

1845年春,马克思来到布鲁塞尔,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既是批判费尔巴哈的纲要,也是他们新世界观的萌芽的第一个天才文件。

1845年4月,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推进他们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理论的制定,并完成批判德国思辨哲学的工作,从1845年9月到1845年8月,他们共同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重要的著作。

正如马克思所说:

“恩格斯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来到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通过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他的唯心史观,对青年黑格尔派布·

鲍威尔、施蒂纳等作了彻底的清算,批判了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流派——“真正的社会主义”。

在批判的过程中系统阐发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重要的基本思想。

意识形态一词在当时有特殊含义,即用来指谎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出来的,没有任何根据、没有生动内容的理论和幻想。

简言之,就是被歪曲了的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这一术语来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所代表的德国思辨哲学,以及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先知,是和这个流行的看法有关的。

本书主要贡献

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五、主要内容:

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

第[Ⅰ]部分

1、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

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基础)是:

现实的个人;

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

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p5

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含三层意思:

1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5页),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

“现实的个人”是针对“思辨的个人”的。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当作自己哲学的前提和出发点,人被归结为“绝对精神”,人的创造活动和自主活动变成了“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社会历史被看作是“绝对精神”的逐步实现。

青年黑格尔派虽然不把社会历史归结为上帝或绝对精神之类的神秘的东西,而归结为人本身的活动。

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超出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范围。

鲍威尔把人理解为“自我意识”

施蒂纳认为人是“唯一者”

他们都是以概念、范畴为出发点,更露骨地表现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历史观。

他们把“自我意识”当成社会历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我意识”的产物。

他们反对一切现实的革命斗争,把改造世界归结为批判家的思维活动。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青年黑格尔派玄想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

”他们“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因此他们理解的人只能是无前提的“思辨的个人”。

费尔巴哈:

从孤立的、生物的意义上看待人,所以他所说的人始终是抽象的人。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评的那样,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这一点且不说,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

②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首先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

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第6页)他们还说:

“这里

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P7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阐明唯物史观的前提所指的“现实的个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这样就同施蒂纳和费尔巴哈所讲的“人”从根本上划清了界限。

③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两个方面:

“现成的”即自然基础,包括人的生理条件和各种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

“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即历史基础,包括每一代人所必须面对的由前人所创造的历史遗产和历史起点等。

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的活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除了要有一定的自然条件外,还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的各种生活资料.因此人们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所以“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P6,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否承认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的前提时,强调了具有内在联系的三个方面.即现实的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的统一。

可以说,“现实的个人”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人,是人和自然、个人和类之间最基本、最本质关系的规定。

因此,它是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们之间的物质的生产关系出发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考察方法既不同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抽象思辨的方法,也有别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本学的方法,而是通过经验可以观察到的方法。

他们抛弃了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转而研究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确立了自己的历史观的新的出发点,正是在新的出发点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才能创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2、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P7

即使人们的观念是错误的、模糊的,是同现实发生矛盾的,它也是物质生活过程的产物。

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任何意识现象都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人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的生产者,但是这里所说的人是现实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而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因而,他们的观念不是凭空臆造的,不是“纯粹”的意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意识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随着分工和交往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意识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并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正是在意识获得了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统治阶级才有可能对现实作歪曲的反映。

使人们相信并非存在决定意识,精神、观念成为独立的东西。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即使是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也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P23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过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对唯心主义精神统治世界观念的考察和揭露,从而得出结论: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和考察历史的基本方法。

第[Ⅱ]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进一

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

1.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关于人的解放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青年黑格尔派这些“聪明的哲学家们”没有认识到,要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改变现实的客观存在、改变现实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

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

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

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P9

2.批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社会历史,不可能唯物主义地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只能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

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

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P11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除了他的阶级局限性之外,从认识论来看,是他坚持消极直观反映论的必然结果,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

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

”P10-11

3.再次阐述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并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因素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生活资料生产本身。

这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第二个因素是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第三个因素是人口的生产活动,即人口的繁衍;

第四个因素是社会关系的生产。

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基本方面,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因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P11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都必须首先注意这一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

历史活动的第二个基本方面,是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

因此,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正是由于“新的需要的继续”,历史的延续才成为可能。

因此,为了满足新的需要进行的生产和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共同构成“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它们是一切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首要的和基本的条件。

历史活动的第三个基本方面,是人口的生产,即人的增殖。

没有人,便没有历史。

所以它同物质资料生产一样,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人和动物不同,人的生产意味着夫妻之间的关系,夫妻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

在远古时代,家庭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了。

社会历史活动的上述三个方面,就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三个基本条件,这三者在历史上同时存在,而且在始终历史上起着作用。

因此,不应把这三个方面看作历史的三个不同阶段。

历史活动的第四个基本方面,是社会关系的生产。

因为,生活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活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活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

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进行的,则是无关紧要的。

这就是说,一当进行生产,必然同时产生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没有这种社会关系,生产便无法进行。

因此,被社会关系所确定的人的物质关系和人的历史是一样长久的。

人们之间的物质关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就呈现出“历史”,它完全不需要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呓语存在。

研究人类历史的唯一正确的途径,是研究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社会状况的发展,把人类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

4.阐述关于意识的产生和本质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

产活动、人们的物质交往以及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是人们的物质关系

的直接产物。

“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

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

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己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P13-14

任何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者都是人,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这里的人是现实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而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因而,他们的思想、观念、意识不是凭空臆造的,是人们客观物质关系的产物,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

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

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P14

5.分析社会分工及其后果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

他们认为,由于社会分工和与之同时出现的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产生了所有制,因此“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P16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社会分工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他们指出:

“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

”P16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们正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即产生了不同的阶级,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其他阶级实行统治,而采取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即国家的形式。

再次,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社会分工引起社会活动的异化。

他们指出,只要私有制还存在,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就会处于分裂状态,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分工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强制,“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

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P17这就是说,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活动的异化,亦即人的本质的异化。

6、关于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阶级的产生、划分以及各个阶级的状况,都是由生产决定的。

阶级是同分工直接相联系的。

由于分工使人们与劳动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不同,把人们分成不同的阶级。

在一个阶级内部,个人必然屈从于阶级整体,这同个人屈从于分工是同类现象。

社会分裂为阶级只是和生产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因而不是永恒的。

在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的时候,以至私有制变成了它们的桎梏而要消灭之时,阶级就会消灭。

国家是随着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分工的出现产生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由于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

”第16页  然而这始终是在各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上发生的。

由于私有制和对抗阶级的存在,被统治阶级感到自己的利益和社会利益是矛盾的,统治阶级则力图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的利益,于是国家以公共的全社会利益的代表的身份出现。

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国家只是在表面上为整个社会的利益服务,而实质上,它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国家始终是阶级的国家,它所代表的利益始终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因此,国家不能解决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

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的统治,因此,“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

”第16页 下

“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

”第20页 下

“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第22页

社会革命的根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它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曾多次发生过,然而并没有威胁交往形式的基础,——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如冲突的总和,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等。

”P25

7、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

p18.19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界历史。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动。

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

每个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8.论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了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之后,提出要消灭这种异化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这种‘异化’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

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

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其次,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

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

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P18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由于异化所导致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的激化,进而导致无产阶级革命;

第二,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

而这两方面都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私有制,并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成为现实的共产主义社会,那种以往的强制的社会分工和人的异化才能被消灭。

9.对唯物史观作了精辟的概括,阐述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P21“这种历史观就在于: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

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

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这种观点表明:

历史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的,而是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每个个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

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惟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受到干扰。

各代所遇到的这些生活条件还决定着这样的情况:

历史上周期性地重演的革命动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

如果还没有具备这些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就是说,一方面还没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不仅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