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牦牛产业现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2844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牦牛产业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牦牛产业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牦牛产业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牦牛产业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牦牛产业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牦牛产业现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牦牛产业现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牦牛产业现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牦牛产业现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牦牛产业现状.docx

《中国牦牛产业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牦牛产业现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牦牛产业现状.docx

中国牦牛产业现状

第5胎最高,达520kg,平均日泌乳3.4kg。

1头犊牛日哺量1.4~1.9kg,占母牦牛日泌乳量1/2~2/3。

各地牦牛的产奶量差异较大,受季节、放牧管理胎次、产犊时期、挤奶次数与技术、草场类型、类群性能等相关因素有关。

牦牛乳脂率高(6.73%~7.2%),可开发高档的奶粉、炼乳、黄油、奶酪、干酪素等。

产毛绒性能:

产毛绒1~2.5kg,产绒300~500g/头,绒细度22.07±3.62μm,净绒率约90%。

牦牛绒纤维细,保暖性好,是特种高级毛纺原料,许多性能优于山羊绒和兔毛,尤其是白牦牛绒一直是世界市场的俏销产品。

役用性能:

牦牛可驮重60~80kg,日行20~30km,牦牛四肢强壮,蹄小结实,还是牧民的交通和使役工具,它可驮、可驾、可骑、可犁,享有“高原之舟”之称。

牦牛粪晒干后,还是牧民生火做饭取暖的燃料。

同时,牦牛也是青藏高原独特的景观动物。

牦牛和藏族人民的物质生产、文化生活、宗教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近乎是藏族民众的“图腾”动物,宗教活动、文化娱乐生活和日常祭祀都少不了牦牛。

牦牛分布的区域是我国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海拔3000m以上的生态脆弱区。

因此,牦牛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源在青藏高原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2发展现状

2.1品种退化严重,生产性能较低

长期以来落后的生产方式和闭塞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牦牛近亲繁殖严重,部分品种退化严重,畜群周转减慢。

同时,畜群结构的不合理也严重影响着牦牛群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地区除饲养牦牛外,还饲养着许多马匹。

另外,高龄母牛比例大,性别比例不合理,牦牛生长发育缓慢,产犊时间推迟,生产性能较低。

据资料报道,现在牦牛的初生、1岁、2岁、3岁、4岁、5岁的体重分别比20世纪80年代初下降了11.53%、32.45%、40.13%、44.06%、43.24%和47.87%。

2.2草场超载过牧,草畜矛盾突出

目前,牦牛的饲养主要以放牧为主,虽有辽阔的天然草地,但牦牛产业至今还保持传统畜牧业养殖方式,单纯依靠对廉价现有草地资源的索取来获得收入。

草地长期超载过牧,冷季草场有时超载高达50%以上,牦牛主产地草地产量下降25%~35%,加之沙化、鼠虫害严重,畜牧业资源遭受破坏,草原生态日趋恶化,草地生态明显失衡。

由于草地退化,牧草产量和质量持续下降,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2.3良种体系善不健全

牦牛选种不科学。

长期以来,对种公牛不进行科学的选择和培育,随意在亲代中留种,致使畜群平均生产水平下降,留种用公牛只考虑其母亲产奶量的高低,不注意种牛本身表现及体质发育状况。

而母牦牛一般必留,不予任何选择。

牦牛配种方法不合理。

除大通牦牛外,其他牦牛类群主要以自然交配为主,公母比例一般为1:

15~25左右,在整个母牦牛发情季节里公牦牛的体力消耗太大,配种量难以控制,加之又没有对公牦牛的补饲习惯,致使公牦牛的体质变弱,繁殖力下降。

2.4商品观念淡薄,畜产品商品率低。

由于受到传统习惯的影响,牦牛产业是以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个体经济为主,牧民饲养牦牛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牦牛产品只是用来交换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在边远的牧区还认为牲畜越多越富有,畜产品大部分自食自用,向社会出售的很少,且都是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

3影响牦牛业发展的因素

3.1牦牛饲养生产环境条件

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米的地区。

该地区空气含氧量低;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0℃;植物生长期仅120d左右,无绝对无霜期,天寒草枯的冷季长达8个月之久;在此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牦牛能很好地适应并繁衍后代。

但也造就了牦牛生长缓慢、发育周期长、乳肉生产性能低下

3.2牦牛饲养生产方式

牧民对牦牛的饲养长期沿袭传统的饲养方式,饲养规模小,牲畜混群放牧管理,畜群结构极不合理,牦牛养殖方式落后状况没有改变;母牛挤奶过度,牛犊生长缓慢,形成恶性循环;放牧强度过大、生态问题突出,饲草饲料储备意识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饲养、繁殖等领域的一些先进实用技术无法配套应用。

3.3牦牛产品价值因素

牦牛长期生存于天然无污染的高海拔地区,处于半野生状态,牦牛的畜产品不能定位于简单的畜产品,而应视为珍稀动物产品,但目前牦牛产品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牦牛产品的价格与其它畜产品无异,牦牛业经济效益低下,牦牛业经济发展缓慢。

3.4牦牛产业因素

牦牛业整个产业建设起步晚,内部体系发育滞后,优势产品少,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低,已有的主导产业的地位不高,另一方面,粗加工品过度竞争,形成同类产品同向增长的拥挤效应。

因此,在牦牛产业化经营中确定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迫在眉睫,在部门间、产业间培育生长点和发展极,把有限的生产资源集中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部门和产业中,使其快速增长,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使相关产业,配套产业相得益障,协调发展。

4牦牛业发展

牦牛是民族地区和高寒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牦牛业的生产水平及其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高寒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对藏区整个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牦牛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要注重牦牛业特殊的自然条件规律与科学原则相结合,依靠科技,保护资源,扩繁提高,突出特色,发展产业,增产增效。

形成以“牦牛绿色”品牌为主题的产业链,务求高附加值、高效益。

利用牦牛特色畜种资源的产业政策及发展产业化生产,确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4.1普及良种,提高生产性能

牦牛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养殖新技术推广普及,是提高牦牛群体品质的主要手段。

通过加强牦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确定改良杂交方向的前提下,不同区域进行不同方式的良种推广与普及,确保牦牛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牦牛的本品种选育:

必须有明确的选育目标,对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和培育。

选与育并重。

牦牛因其生存条件恶劣,终年放牧,如果只选而不重视培育就不会使选择这一技术措施收到明显的效果。

在选择中明确选择目标,如四川九龙牦牛以肉乳兼用和肉毛兼用为选育方向,四川麦洼牦牛以乳肉兼用为选育方向,天祝白牦牛向肉毛兼用型培育,突出主要性状。

牦牛杂交改良:

利用奶牛、肉牛改良牦牛。

在种内进行目的各异的种间杂交组合,改良其遗传组成,稳定其最佳的性状遗传组合来达到提高个体和整体生产水平的目的。

从生产性能上看,产肉量高于牦牛50%~70%,产奶量提高3~5倍,役用性能、抗病力、生活力均大大超过其双亲的能力。

4.2改变传统经营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和原始的放牧管理条件下,牦牛终年放牧,每年随牧草生长季节呈现出“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的体重变化规律,目前,我国牦牛肉的生产以来源于淘汰老龄牦牛为主的初级阶段,优质牦牛肉产品的开发程度低,导致牦牛业生产水平低下,加之牧民群众受传统经营方式的影响,惜宰、惜售,出栏率、商品率很低,经济效益很差。

饲养牦牛周期太长,七、八年甚至十来年才育成出栏。

牦牛从出生到4岁时,经过4个冬季,累加减重量相当于两头牦牛的净肉量。

牦牛在4~5岁时,暖季增重与冷季减重几乎持平。

牦牛年龄越大,单位增重所消耗的物质就越多;饲养时间越长,度过冬季的次数越多,损失活重的数量也越大。

牦牛犊当年育成出栏,或18月龄出栏,在冷季来临之前,多出栏,缩短牦牛饲养周期,提高牦牛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4.3基础设施建设

4.3.1加大饲料基地建设投入,改善牦牛饲养条件

鉴于各地草地存在着严重退化趋势,特别是牦牛主产区草地产草量下降25%-35%,草原“三化”严重,造成草畜矛盾尖锐,使牦牛饲草匮乏,生产性能下降,品种退化。

因此,建设人工刈割饲料地为了使牦牛安全度过冬春枯草季节,冬春季要给生产牦牛进行补饲青干草。

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在夏季选择种植青燕麦和豌豆混播、披硷草、早熟禾等优良牧草。

因为种植的牧草营养价值高、用工少、产量高,饲喂储存方便,是高寒牧区解决冬春缺草的主要渠道。

国家在西部生态建设及退耕退牧还草项目上,特别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建设项目上,对牦牛产业开发给予大力扶持倾斜。

牧区在草场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建立“六化”家庭牧场(草场围栏化、住房定居化、饲草料基地化、圈舍暖棚化、牲畜良种化、疫病防治规范化)模式,推广“五良”技术(良医、良舍、良料、良法、良种)的配套应用,把牦牛产业作为牧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

4.3.2推广暖棚管理

由于高寒草地冷季气温过低(最低为-40℃左右),牦牛棚圈过于简陋,难以御寒,牦牛最适温度为8~12℃,气温低于最适温度时,当气温每下降1℃,饥饿家畜的新陈代谢就提高2~5%,气温每降1℃,机体表散热或热量损失量为0.65大卡/m2,每天给活重300kg的牛补饲1.1kg精料或2.2kg青干草,才能弥补寒冷天气造成的散热损失。

一头纯放牧牦牛,在冷季,体重约下降1/6~1/4,体重损失相当于五头牦牛损失一头牦牛。

适当的棚圈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冬节可起防冻防寒的作用。

4.4资源合理配置

通过培训、示范,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通过职业培训,现场指导科技园区、示范户,提高牦牛生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经营素质。

加大牦牛商品的力度以农村产业结构和小城镇建设为契机,稳定牦牛产品的数量,提高质量,减少直接饲养牦牛的人数和户数,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和渠道,增加产前和产后服务从业人口,从而使牦牛产品由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变。

广开融资渠道,加大对牦牛产业化的投资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项目资金、集资、上市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

加快良繁体系,饲草饲料体系和疫病防制体系建设,为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牦牛加工企业,加快产品开发,注重市场培育,创建品牌产品,制定牦牛产品营销战略,构建营销网络,不断提高牦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4.5专业化生产

牦牛的专业化生产主要是指牧场、牧户等的主导生产方向。

牦牛属肉乳兼用型,而目前牧区的杂种母牛以利用产乳性能为主,杂种公牛以利用产肉性能为主,因此牦牛的专业化生产主要包括种源生产、牦牛肉生产和牦牛乳生产三类。

牧场及牧户要根据自己的草资源条件、牛群质量、技术优势、交通条件等因素,以获取最大效益为目的,选定自己的主导生产方向;确定以主要生产种源、生产牦牛肉还是生产牦牛乳,走专业化生产道路。

4.6产业化经营

牦牛业整个产业建设起步晚,内部体系发育滞后,优势产品少,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低,资源不匹配,各种资源参差不齐,如饲养设备简单,技术原始,资金贫乏,人才不足,观念滞后,信息不畅,深加工发展滞后等。

深加工企业少,大多出售的是初级鲜活产品。

多数牦牛生产户以存栏数量论贫富,盲目扩大总量,草、畜矛盾不断加深;在技术服务方面,产前、产中资源集中而产后技术力量薄弱等。

因此,牦牛产业无带领其快速发展和形成优势产业的优质产品。

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

加大对牦牛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扶持做大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的产业和产品,形成有规模、有质量的生产基地。

4.7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牦牛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使其较好的调动各个服务环节的积极性,促进畜牧产业化的发展。

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建立牦牛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培育专用型的牦牛品系和经济杂交利用体系,第二,建立饲料生产供应体系,逐步改变牦牛纯放牧的饲养方式,提高牦牛生产能力;第三,完善疫病防止体制,逐步建立牦牛无规定疫病防治区,提高牦牛生产的食品安全;第四,加快市场信息流通服务体系,提高牦牛生产绿的商品率;第五,推进畜牧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第六,建立牦牛法律保障体系,构建牦牛产业化的稳定发展环境和优惠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