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3009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1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docx

四位数字温度计的设计

 

设计内容与设计要求

设计内容:

以51系列单片机为核心,以开发板为平台;设计一个数字式温度计,要求使用温度传感器DS18B20测量温度,再经单片机处理后,由LED数码管显示测量的温度值。

测温范围为0~100℃,精度误差在0.5℃以内;并要求焊接好开发板,在开发板上进行调试。

设计要求:

1)确定系统设计方案;

2)进行系统的硬件设计;

3)完成必要元器件选择;

4)开发板焊接及测试

5)系统软件设计及调试;

6)系统联调及操作说明

7)写说明书

主要设计条件

1、MCS-51单片机实验操作台1台;

2、PC机及单片机调试软件,仿真软件proteus;

3、开发板1块;

4、制作工具1套;

5、系统设计所需的元器件。

说明书格式

第1章、概述

第2章、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第3章硬件设计

第4章开发板焊接及其测试

第5章软件设计及调试

第6章系统联调及操作说明

第7章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系统硬件原理图

附录B程序清单

进度安排

设计时间分为二周

第一周

星期一、上午:

布置课题任务,课题介绍及讲课。

下午:

借阅有关资料,总体方案讨论。

星期二、分班级焊接开发板

星期三、确定总体方案,学习与设计相关内容。

星期四、各部分方案设计,各部分设计。

星期五、设计及上机调试。

星期六、设计并调试

第二周

星期一:

设计及上机调试。

星期二:

调试,中期检查。

星期三:

调试、写说明书。

星期四--星期五上午:

写说明书、完成电子版并打印成稿。

星期五下午:

答辩。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王迎旭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

2、楼然苗编.《51系列单片机设计实例》[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3、黄勤编.《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实验教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

4、刘乐善编.《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5、陈光东编.《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第1章、概述..................................................

第2章、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第3章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

第4章硬件设计..............................................

第5章软件设计及调试......................................

第6章系统联调及操作说明......................................

第7章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系统硬件原理图......................................

附录B程序清单...............................................

 

第1章概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片机控制无疑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它所给人带来的方便也是不可否定的,其中数字温度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人们对它的要求越来越高,要为现代人工作、科研、生活、提供更好的更方便的设施就需要从数单片机技术入手,一切向着数字化控制,智能化控制方向发展。

第2章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一.数字温度计设计方案论证

方案一

由于本设计是测温电路,可以使用热敏电阻之类的器件利用其感温效应,在将随被测温度变化的电压或电流采集过来,进行A/D转换后,就可以用单片机进行数据的处理,在显示电路上,就可以将被测温度显示出来,这种设计需要用到A/D转换电路,感温电路比较麻烦。

方案二

进而考虑到用温度传感器,在单片机电路设计中,大多都是使用传感器,所以这是非常容易想到的,所以可以采用一只温度传感器DS18B20,此传感器,可以很容易直接读取被测温度值,进行转换,就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从以上两种方案,很容易看出,采用方案二,电路比较简单,软件设计也比较简单,故采用了方案二。

二.方案二的总体设计框图

温度计电路设计总体设计方框图如图1所示,控制器采用单片机STC89C52,温度传感器采用DS18B20,用3位LED数码管以串口传送数据实现温度显示。

 

图1 总体设计方框图

1.主控制器

单片机STC89C52具有低电压供电和体积小等特点,四个端口只需要两个口就能满足电路系统的设计需要,很适合便携手持式产品的设计使用系统可用二节电池供电。

2.显示电路

第3章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

1.DS18B20温度传感器

DS18B20温度传感器是美国DALLAS半导体公司最新推出的一种改进型智能温度传感器,与传统的热敏电阻等测温元件相比,它能直接读出被测温度,并且可根据实际要求通过简单的编程实现9~12位的数字值读数方式。

DS18B20的性能特点如下:

●独特的单线接口仅需要一个端口引脚进行通信;

●多个DS18B20可以并联在惟一的三线上,实现多点组网功能;

●无须外部器件;

●可通过数据线供电,电压范围为3.0~5.5V;

●零待机功耗;

●温度以9或12位数字;

●用户可定义报警设置;

●报警搜索命令识别并标志超过程序限定温度(温度报警条件)的器件;

●负电压特性,电源极性接反时,温度计不会因发热而烧毁,但不能正常工作;

DS18B20采用3脚PR-35封装或8脚SOIC封装,其内部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图2DS18B20内部结构

64位ROM的结构开始8位是产品类型的编号,接着是每个器件的惟一的序号,共有48位,最后8位是前面56位的CRC检验码,这也是多个DS18B20可以采用一线进行通信的原因。

温度报警触发器TH和TL,可通过软件写入户报警上下限。

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内部存储器还包括一个高速暂存RAM和一个非易失性的可电擦除的EERAM。

高速暂存RAM的结构为8字节的存储器,结构如图3所示。

头2个字节包含测得的温度信息,第3和第4字节TH和TL的拷贝,是易失的,每次上电复位时被刷新。

第5个字节,为配置寄存器,它的内容用于确定温度值的数字转换分辨率。

DS18B20工作时寄存器中的分辨率转换为相应精度的温度数值。

该字节各位的定义如图3所示。

低5位一直为1,TM是工作模式位,用于设置DS18B20在工作模式还是在测试模式,DS18B20出厂时该位被设置为0,用户要去改动,R1和R0决定温度转换的精度位数,来设置分辨率。

温度LSB

温度MSB

TH用户字节1

TL用户字节2

配置寄存器

保留

保留

保留

CRC

 

 

图3 DS18B20字节定义

由表1可见,DS18B20温度转换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分辨率越高,所需要的温度数据转换时间越长。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将分辨率和转换时间权衡考虑。

高速暂存RAM的第6、7、8字节保留未用,表现为全逻辑1。

第9字节读出前面所有8字节的CRC码,可用来检验数据,从而保证通信数据的正确性。

当DS18B20接收到温度转换命令后,开始启动转换。

转换完成后的温度值就以16位带符号扩展的二进制补码形式存储在高速暂存存储器的第1、2字节。

单片机可以通过单线接口读出该数据,读数据时低位在先,高位在后,数据格式以0.0625℃/LSB形式表示。

当符号位S=0时,表示测得的温度值为正值,可以直接将二进制位转换为十进制;当符号位S=1时,表示测得的温度值为负值,要先将补码变成原码,再计算十进制数值。

表2是一部分温度值对应的二进制温度数据

表1DS18B20温度转换时间表

DS18B20完成温度转换后,就把测得的温度值与RAM中的TH、TL字节内容作比较。

若T>TH或T<TL,则将该器件内的报警标志位置位,并对主机发出的报警搜索命令作出响应。

因此,可用多只DS18B20同时测量温度并进行报警搜索。

在64位ROM的最高有效字节中存储有循环冗余检验码(CRC)。

主机ROM的前56位来计算CRC值,并和存入DS18B20的CRC值作比较,以判断主机收到的ROM数据是否正确。

2.DS18B20的测温原理

DS18B20的测温原理是这这样的,器件中低温度系数晶振的振荡频率受温度的影响很小,用于产生固定频率的脉冲信号送给减法计数器1;高温度系数晶振随温度变化其振荡频率明显改变,所产生的信号作为减法计数器2的脉冲输入。

器件中还有一个计数门,当计数门打开时,DS18B20就对低温度系数振荡器产生的时钟脉冲进行计数进而完成温度测量。

计数门的开启时间由高温度系数振荡器来决定,每次测量前,首先将-55℃所对应的一个基数分别置入减法计数器1、温度寄存器中,计数器1和温度寄存器被预置在-55℃所对应的一个基数值。

减法计数器1对低温度系数晶振产生的脉冲信号进行减法计数,当减法计数器1的预置值减到0时,温度寄存器的值将加1,减法计数器1的预置将重新被装入,减法计数器1重新开始对低温度系数晶振产生的脉冲信号进行计数,如此循环直到减法计数器计数到0时,停止温度寄存器的累加,此时温度寄存器中的数值就是所测温度值。

其输出用于修正减法计数器的预置值,只要计数器门仍未关闭就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温度寄存器值大致被测温度值。

表2 一部分温度对应值表

温度/℃

二进制表示

十六进制表示

+125

0000011111010000

07D0H

+85

0000010101010000

0550H

+25.0625

0000000110010000

0191H

+10.125

0000000010100001

00A2H

+0.5

0000000000000010

0008H

0

0000000000001000

0000H

-0.5

1111111111110000

FFF8H

-10.125

1111111101011110

FF5EH

-25.0625

1111111001101111

FE6FH

-55

1111110010010000

另外,由于DS18B20单线通信功能是分时完成的,它有严格的时隙概念,因此读写时序很重要。

系统对DS18B20的各种操作按协议进行。

操作协议为:

初使化DS18B20(发复位脉冲)→发ROM功能命令→发存储器操作命令→处理数据。

3.DS18B20温度传感器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

DS18B20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供电,一种是采用电源供电方式,此时DS18B20的1脚接地,2脚作为信号线,3脚接电源。

另一种是寄生电源供电方式,如图4所示单片机端口接单线总线,为保证在有效的DS18B20时钟周期内提供足够的电流,可用一个MOSFET管来完成对总线的上拉。

图4DS18B20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

当DS18B20处于写存储器操作和温度A/D转换操作时,总线上必须有强的上拉,上拉开启时间最大为10us。

采用寄生电源供电方式时VDD端接地。

由于单线制只有一根线,因此发送接口必须是三态的。

第4章硬件设计

系统程序主要包括主程序,读出温度子程序,温度转换命令子程序,计算温度子程序,上下限报警调整电路,显示数据刷新子程序等。

系统整体硬件电路

1.主板电路

系统整体硬件电路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电路,LED温度显示电路,上下限报警调整电路,单片机主板电路等,如图5所示。

图5中有温度计的上下限报警设置,图中蜂鸣器可以在被测温度不在上下限范围内时,发出报警鸣叫声音,同时LED数码管将没有被测温度值显示,这时可以调整报警上下限,从而测出被测的温度值。

图5中的按健复位电路是上电复位加手动复位,使用比较方便,在程序跑飞时,可以手动复位,这样就不用在重起单片机电源,就可以实现复位。

图5系统整体硬件电路

 

2.显示电路

 

 

3.1主程序

主程序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温度的实时显示、读出并处理DS18B20的测量的当前温度值,温度测量每1s进行一次。

这样可以在一秒之内测量一次被测温度,其程序流程见图7所示。

 

 

 

图7主程序流程图

 

3.2读出温度子程序

读出温度子程序的主要功能是读出RAM中的9字节,在读出时需进行CRC校验,校验有错时不进行温度数据的改写。

其程序流程图如图8示

 

 

图8读温度流程图

 

3.3温度转换命令子程序

温度转换命令子程序主要是发温度转换开始命令,当采用12位分辨率时转换时间约为750ms,在本程序设计中采用1s显示程序延时法等待转换的完成。

温度转换命令子程序流程图如上图,图9所示

 

图9温度转换流程图

3.4计算温度子程序

计算温度子程序将RAM中读取值进行BCD码的转换运算,并进行温度值正负的判定,其程序流程图如图10所示。

图10 计算温度流程图

3.5显示数据刷新子程序

显示数据刷新子程序主要是对显示缓冲器中的显示数据进行刷新操作,当最高显示位为0时将符号显示位移入下一位。

程序流程图如图11。

 

图11 显示数据刷新流程图

 

第5章软件设计及调试

 

图12proteus仿真结果图

 

第6章系统联调及操作说明

将程序生成HEX文件,下载到STC89C52单片机上,开发板接上DS18B20温度传感器。

则可以出现如图13所示,该图所示为用18B20调试数字温度计系统成功并测得该室温为32摄氏度。

 

第7章总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李建忠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高峰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3、《单片机原理及及应用》王迎旭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4、《16位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及其应用》朱宇光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5、《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许立梓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6、《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邓亚平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7、《51系列单片机应用与实践教程》周向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8、《C程序设计》(第三版)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

 

附录A系统硬件原理图

 

附录B程序清单

#include

#include

#defineucharunsignedchar

#defineuintunsignedint

sbitdq=P1^7;//温度传感器信号线

sbitbeep=P2^0;//蜂鸣器

sbitled0=P1^0;

sbitled1=P1^1;

Ucharcodedsy_code[]={0xC0,0xF9,0xA4,0xB0,0x99,0x92,0x82,0xF8,0x80,0x90,0x88,0x83,0xC6,0xA1,0x86,0x8E};//不带小数点的编码

ucharcodedf_table[]={0,1,1,2,3,3,4,4,5,6,6,7,8,8,9,9};

ucharalarm_temp_hl[]={70,-20};

ucharcurrentt=0;

uchartemp_value[]={0x00,0x00};

uchardispaly_digit[]={0,0,0,0};

bithi_alarm=0,lo_alarm=0;

bitds18B20_is_ok=1;

uinttime0_count=0;

voiddelay(uinti)

{

while(--i);

}

ucharinit_ds18B20()

{

ucharstatus;

dq=1;

delay(8);

dq=0;

delay(90);

dq=1;

delay(8);

status=dq;

delay(100);

dq=1;

returnstatus;

}

ucharreadonebyte()

{

uchari,dat=0;

dq=1;

_nop_();

for(i=0;i<8;i++)

{

dq=0;

dat>>=1;

dq=1;

_nop_();

_nop_();

if(dq)

dat|=0x80;

delay(30);

dq=1;

}

returndat;

}

voidwriteonebyte(uchardat)

{

uchari;

for(i=0;i<8;i++)

{

dq=0;

dq=dat&0x01;

delay(5);

dq=1;

dat>>=1;

}

}

voidread_temperature()

{

if(init_ds18B20()==1)

ds18B20_is_ok=0;

else

{

writeonebyte(0xCC);

writeonebyte(0x44);

init_ds18B20();

writeonebyte(0xCC);

writeonebyte(0xBE);

temp_value[0]=readonebyte();

temp_value[1]=readonebyte();

alarm_temp_hl[0]=readonebyte();

alarm_temp_hl[1]=readonebyte();

ds18B20_is_ok=1;

}

}

voidset_alarm_temp_value()

{

init_ds18B20();

writeonebyte(0xCC);

writeonebyte(0x4E);

writeonebyte(alarm_temp_hl[0]);

writeonebyte(alarm_temp_hl[1]);

writeonebyte(0x7F);

init_ds18B20();

writeonebyte(0xCC);

writeonebyte(0x48);

}

voiddispaly_temperature()

{

uchari;

uchart=150;

ucharng=0,np=0;

charsigned_current_temp;

if((temp_value[1]&0xF8)==0xF8)

{

temp_value[1]=~temp_value[1];

temp_value[0]=~temp_value[0]+1;

if(temp_value[0]==0x00)

temp_value[1]++;

ng=1;

np=0xFD;

}

dispaly_digit[0]=df_table[temp_value[0]&0x0F];

currentt=((temp_value[0]&0xF0)>>4)|((temp_value[1]&0x07)<<4);

signed_current_temp=ng?

-currentt:

currentt;

hi_alarm=signed_current_temp>=alarm_temp_hl[0]?

1:

0;

lo_alarm=signed_current_temp<=alarm_temp_hl[1]?

1:

0;

dispaly_digit[3]=currentt/100;

dispaly_digit[2]=currentt%100/10;

dispaly_digit[1]=currentt%10;

if(dispaly_digit[3]==0)

{

dispaly_digit[3]=10;

np=0xFB;

if(dispaly_digit[2]==0)

{

dispaly_digit[2]=10;

np=0xF7;

}

}

for(i=0;1<30;i++)

{

P0=0x39;

P2=0xFE;

delay(t);

P2=0xFF;

P0=0x63;

P2=0xFD;

delay(t);

P2=0xFF;

P0=dsy_code[dispaly_digit[0]];

P2=0xFB;

delay(t);

P2=0xFF;

P0=(dsy_code[dispaly_digit[1]])|0x80;

P2=0xF7;

delay(t);

P2=0xFF;

P0=dsy_code[dispaly_digit[2]];

P2=0xEF;

delay(t);

P2=0xFF;

P0=dsy_code[dispaly_digit[3]];

P2=0xDF;

delay(t);

P2=0xFF;

if(ng)

{

P0=0x40;

P2=np;

delay(t);

P2=0xFF;

}

}

}

voidT0_int()interrupt1

{

TH0=-1000/256;

TL0=-1000%256;

beep=!

beep;

if(++time0_count==400)

{

time0_count=0;

if(hi_alarm)

led0=~led0;

else

led0=1;

if(lo_alarm)

led1=~led1;

else

led1=1;

}

}

voidmain()

{

IE=0x82;

TMOD=0X01;

TH0=-1000/256;

TL0=-1000%256;

TR0=1;

led0=1;

led1=1;

set_alarm_temp_value();

read_temperature();

delay(50000);

delay(50000);

while

(1)

{

read_temperature();

if(ds18B20_is_ok)

{

if(hi_alarm==1||lo_alarm==1)

TR0=1;

else

TR0=0;

dispaly_temperature();

}

else

{

P0=P2=0x00;

}

dispaly_temperature();

}

}

 

电气信息学院课程设计评分表

项目

评价

及格

设计方案合理性与创造性(10%)

开发板焊接及其调试完成情况*(10%)

硬件设计或软件编程完成情况(20%)

硬件测试或软件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