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3820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docx

《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经考试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Word格式.docx

多由于火热上扰心神,引动肝风所致。

8.壮火:

是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者,是一种亢奋的病理之火,能损耗正气,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

如乌附之类。

9.少火:

是指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者,是一种生理之火,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

如参归之类。

10.飧泄:

本病是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

泻出未消化的食物,又称完谷不化的泄泻。

11.外内皆越:

喘则肺气散失而内气越,汗出营卫散失而外气越。

最后导致气的耗散。

2、原文阐释

1.“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所谓“神机”,主要是指神对生命体内气化活动的调控与主宰,是生命存在的内在根据,是生命之所以能存在的根本,即生命体的生命力。

所谓“气立”,主要指生命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气”的交流与转化,是生命体与外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活动,是生命体赖以生存的条件,实则也是“神机”调控作用的表现。

神机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是主宰调控生命活动的机制;

而气立则是生命得以维持的条件。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生命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原文从天地之气的升降运动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原因出发,进而推论出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人身如一小天地,人体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气化,升降出入也是人体气化活动的主要形式。

人体的生命活动正是依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来沟通和调节系统的各个部分,使系统维系自身的稳定与平衡,同时与外界环境又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内外出入的联系,所谓“生气通天”,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升降出入是一切器物的共性,假如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息,则自然界的生机就将息灭,万物的生长收藏也随之完结。

2.“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之于人的重要作用,如同大自然之中太阳的重要作用一样,运转不息,向上布散,温养人体,护卫肌表,抵抗外邪。

倘若人身阳气运行失常,功能衰退,失去护卫肌表,抵抗外邪的作用,便会经常受到外邪侵袭,轻者折损寿命,重者造成死亡。

所以就像大自然的运行离不开太阳的照耀一样,人也离不开阳气的温煦。

因此,人体的阳气,犹如天上的太阳向上向外布散,起着护卫肌表,抵抗外邪的作用。

3.“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大凡阴阳相合的关键,只有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

假如阴阳两者不相调和,就好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没有秋天,只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因此能使阴阳两者平衡调和,这是最好的调养法度。

所以阳气过于亢盛,浮散失密,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卫外、固护阴精的作用,使阴精外泄或者耗伤,以致尽竭。

若人身阴阳平和协调,精与神才能正常化生,保证人身健康;

反之,若阳气烦劳则张,阴气躁则消亡,阴阳互根关系破坏,人体精气无以化生,则进入疾病的病理状态。

4.“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保护阳气的功能,对人的健康非常重要。

因为阳气充足,运行流通,不仅能温养形体柔软筋脉,而且能温养精神,使人精神活动旺盛。

(这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提示临床上,若阳气不足或者不能运行流通,则形体和精神都有可能发病而无法“形神合一”。

5.“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突然遭遇到疾风暴雨而不生病的,是因为人的身体健壮,正气不虚,故单方面的邪气一般也不能致病的。

凡疾病的发生,必然要身体虚弱,又受到了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人体的正虚和自然界的虚邪相合,正气不足以抗拒病邪侵袭而发病;

如果人体正气充足,又遇到自然界正常气候,正气充足,邪气不犯,故大多数人机体不发病。

6.“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气应理解为气的失常。

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皆是气运动的场所,而脏腑组织经络的一切功能活动,无一不是气运行的体现。

疾病的发生,大都是不同致病因素影响到气的不同变化而导致的。

暴怒而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升,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

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甚则心气暴脱或神不守舍的病机变化。

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气抑郁及肺气耗伤的病机变化。

过度恐惧伤肾,致肾气失固,气陷于下的病机变化。

猝然受惊伤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的病机变化。

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

7.“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六气,即精、气、津、液、血、脉,各有所主之脏腑,所以它们在人体中的生理功能重要主次以及正常失常等,各由其所主的脏腑决定。

虽然如此,六气皆化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这些精微又来源于脾胃,所以胃是六气化生的源泉。

所以,临证治疗六气耗脱的病变,总以补益脾胃、资其化源为要。

8.“五实死,五虚死”

五实,即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等五种实证,是五脏邪气极盛,壅滞于内的险候,其预后凶险。

五虚,即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等五种虚证,提示五脏精气衰败之极,预后不佳。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此其候也。

正气衰竭之证,若胃气尚能来复,肾关得以固守,精气停止耗损,并得到精气的补益,则死证仍有回春希望。

邪气壅盛之病,若邪气有出路,则相应的正气也可以得到安定,则有生存之机。

此句为五实证五虚证的预后。

三、问答

1.试述“诸转反唳,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转,扭转;

反,背反张;

戾,身体曲而不直。

转反戾,即由于筋脉扭转,使肢体呈扭曲、反张等各种状态,有别于抽搐。

水液,主要指尿液,亦可包括涕、唾、涎、痰、白带等。

意为多种由于筋脉扭转,使肢体呈扭曲、反张等各种状态,排出之水液混浊的病症,大多与热有关。

火热过盛,耗伤津血,筋脉失养则为“转反戾”;

热邪煎熬体液,则“水液混浊”。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澄澈清冷,指水液清稀透明而寒冷。

是说凡病排出之水液清稀透明而寒冷的病症,大多与寒邪有关。

其病机为寒邪侵入脏腑,阳气被伤,或素体阳虚,阴寒之气内盛而致阳不化气,阴凝而为寒水,气寒水静,水津不化则上下窍所出之液澄澈清冷。

2.痹症发病内外病因对临床治疗有何启示:

①风寒湿三气合邪侵袭人体,发为痹证,但风寒湿邪外邪之所以能侵犯人体发生痹证,关键在于人体正气亏虚的基础。

②饮食失调、起居无常、情志不畅、劳逸无度等可导致机体营卫失调,进而使机体内部五脏亏虚、六腑失和,突出了内外因并重的发病观和整体观,同时也强调了内因是痹证发生的主要因素。

③“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仅从发病学上强调了营卫之气与痹证的密切关系,还在治疗学上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

如何理解“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3.如何理解“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

①有的水肿病不是从体表感受邪气所致,而是五脏阳气郁遏所致。

②古今注家之中,将“竭”解释为“尽”不在少数,但是结合原文来看以“遏”训“竭”,将“五脏阳以竭”理解为“阳气阻遏于内而不用”是合乎内经旨意的。

③总体来说,“五脏阳已竭”是对内伤因素导致水肿的病机的高度概括。

五脏阳气被阻,遏抑不布,不能正常温化水液,使津液停聚为水肿,且有水气内犯脏腑之征,如水凌心肺出现的咳喘心悸等。

④正如张景岳所说:

“盖水之与气,虽为同类,但阳旺则气化而水为精,阳衰则气化而精为水。

故凡病水者,本即身中之血气,但其为邪为正,总在化与不化耳”。

4.如何理解“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①肾居于下焦为至阴之脏,主水,水液只有靠肾之起化才能蒸腾而化为津液。

②肺居上焦,主气,有宣降功能,能推动并疏布津液。

③突出了水肿病发病中肺肾两脏的标本关系④后世辨治水病以治肺为标,新病、肌肤病治肺;

治肾为本,久病、里病治肾。

5.“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

热病初愈,过食肉类肥甘助热之品,致热病复发,热病当知忌口。

热病或疫病初愈,但余热仍未尽去而伏藏于内。

疾病痊愈之初,脾胃虚弱,胃气未尽恢复,患者往往饮食不节而伤及脾胃,饮食积滞不化而生热,食热与残余热邪相搏,两热相合而致残热复燃,往往使病邪留滞,导致病证复发。

此句对外感热病预后护理有重要意义。

四、论述

1.论述“魄门亦为五脏使”及其临床意义。

①“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指出了魄门的生理与五脏的密切联系。

丹波元简注:

“魄,通粕。

”粕为糟粕之意,以肛门为排泄粪便糟粕之门户,故称魄门。

使,使役,支配、制约之意。

言肛门的的功能也受五脏的支配。

魄门是胃肠的末端,其功能首先受传化之腑的影响,其次亦受五脏的制约。

②一方面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常度。

临床对魄门启闭失常的病证要善于从五脏着手治疗。

③另一方面魄门功能正常,又对内脏的气机升降有重要影响。

张景岳《类经·

藏象类》所曰:

“虽诸腑糟粕固由其泻,而脏气升降亦赖以调,故亦为五脏使。

”故五脏之病兼有魄门功能失常时,首先调治魄门。

魄门的功能常可以反映内在脏腑的状况,对于临床辩证、治疗、判断预后,都有一定指导意义。

魄门虽因其有六腑排除糟粕的功能而得名,但它的启闭却取决于五脏。

这是因为后阴为肾窍,其开合关系有心神支配,且与脾胃的升降、肝之疏泄、肺之肃降也有密切的关系,肺又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说它是“五脏使”。

《素问·

五脏别论》将本句置于论述脏与腑的功能之间,其意在说明在脏与腑二者既各有不同的特点,但魄门又在密切相关中具有特殊意义。

腑受五脏浊气传泻而出,才能保持五脏清净。

但传泻不得太过,必须适当的“藏”。

“藏”与“泻”要协调统一,即不能不藏,不藏则见脏气升降失调,甚则气陷神去的洞泻;

但藏之又不能久,“久藏”浊气扰乱五脏,壅塞六腑。

由于魄门的启闭正常与否,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所以临床不论外感、内伤之病,审问其大便情况以了解病情,对诊治有重要意义。

如《素问·

玉机真脏论》“五实死,五虚死”中指出“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身汗得利后则实者活”,足证临床问大便情况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重要性。

大便是否正常,不仅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同时还可以反过来影响脏腑功能的发挥。

因此临床治疗中,对于因脏腑之病引起的大便失调,固然要之脏腑之病,以求其本;

但在大便失调直接影响脏腑功能恢复的情况下,则应应急先调治大便,以治其标。

标本病传论》在讨论标本缓急治法时指出: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便是这个意思。

2.论述“生病起于过用”及其临床意义。

经脉别论》指出:

“生病起于过用”,认为自然界春夏秋冬顺序递迁是四时阴阳有规律消长的结果。

与此类相比,人体的正常生活行为,无论饮食起居,还是劳作、情志等,都应该有所节制而不可太过。

太过而超出人体生理调节限度,损伤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则能致病,如张景岳云:

“五脏受气,强弱各有常度,若勉强过用,必损其真,则病之所由起也”。

这种病因观是与我国古代“过犹不及”的哲理一脉相承的,它从人的生活行为方式失和与过度探讨病因,体现了《内经》病因理论的学术特点,并对疾病防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另外,虽然“太过”与“不及”均可导致疾病,但《内经》更加强调“太过”,主要是因为“太过”致病急速,剧烈,危害更明显。

“太过”致病可从5个方面论述:

①四时气候的过用:

四季正常气候变化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若气候反常,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或不及时,均可导致人体对“时气”的过用。

六节藏象论》云:

“未至而至,此为太过......命曰气淫。

②精神情志过用:

精神情志是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之一,适度有易于健康,若精神反常,情志太过,则为“过用”,过则为病。

举痛论》云: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

③饮食五味过用:

饮食五味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后天之本,若暴饮暴食或五味偏嗜,饮食不洁,均可造成“过用”,是为发病之因。

痹论》云: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生气通天论》云:

“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④劳逸过用:

劳可指劳力、劳心、房劳。

劳逸太过即为过用。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素问·

宣明五气》亦云:

“五劳所伤: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⑤药物过用:

药物各具偏性,过用亦能致病。

腹中论》云:

“石药发癫,芳草发狂”。

五常政大论》亦云: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综上所述,“生病起于过用”本指过劳伤五脏致病而言,推广而言具有病因学普遍意义。

“过用”即超越常度,无论内伤、外感,其发病之由,均因“起于过用”,如七情六欲的过激过久、六气的太过、饮食的过饱与偏嗜、方式太过乃至纵欲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生病起于过用”在治疗上也有其价值,在治疗上,无论是用针、用药、推拿、按摩,均应适度而不可过之。

治疗应适事为度,补泻均不可过用,强调药物治病要中病即止,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

阴阳应象大论》云:

“味伤形,气伤精。

精化气,气伤于味。

”这一观点与“生病起于过用”的病因学观点相呼应,皆为儒家思想“过犹不及”、“不得中行而与之,必得狂狷”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

简单版本:

魄门亦为五脏使。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指出了魄门的生理与五脏之间的联系。

魄门是胃肠的末端,应受胃肠支配,但其功能亦受五脏的制约。

魄门的启闭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常度。

而魄门功能正常,又对内脏的气机升降有重要影响。

所以一方面魄门的启闭状况常能反映内在脏腑的功能盛衰,而从五脏入手调制魄门的病变;

另一方面魄门启闭异常又当急治,以利五脏气机的调节。

临床意义:

魄门的启闭正常与否,反映着脏腑的功能状态,所以临床不论外感、内伤之病,审问其大便情况以了解病情,对诊治有着重要意义,如昏厥证二便不禁者,多为脏气衰败之“脱证”,预后多不良。

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五实死,五虚死”中指出“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足证临床问大便情况对诊断。

治疗以及预后的重要性。

大便是否正常,不仅反映着脏腑的功能状态,同时还可以反过来影响脏腑功能的发挥。

因此临床治疗中,对于因脏腑之病引起的大便失调(泄泻或便闭),固然要治脏腑之病,以求其本;

但在大便失调直接影响脏腑功能恢复的情况下,则应急先调治大便,以治其标,所以《素问标本病传论》在讨论标本缓急治法时指出: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脏腑有藏泻功能的不同,这仅是就其生理功能特点的区别而言,既不是对立的,也不是绝对的。

实际上五脏藏中有泻,六腑泻而有藏,应该灵活掌握。

五脏藏精气,贵其充满,虚证责之精气不藏,以滋补精气为要;

六腑传化物而输泻,故糟粕浊气壅塞的实证责之不泻,以通泻胃肠为法。

六腑传化水谷,有胃肠虚实下行的消化、排泄的活动规律,是后世论六腑功能以通为用、以下行为顺的依据。

近年来采用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就是应用此理论取得的成果。

生病起于过用

理解:

六气和七情本为天人之常理,其成为病因,则需有一定条件,其中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过用”。

过用,即过度作用。

自然界四时阴阳有规律地消长产生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若天气反常,六气太过则变成六淫,伤人致病,这是自然之过用。

天人相应,人体的正常生活行为,无论饮食起居,还是劳作、情志等,也应有所皆知而不可太过,若超过了机体自我协调和适应的能力,损伤阴阳气血,影响脏腑功能,则可使人患病,这是人之过用。

这种病因观是于古代“过犹不及”、“过则为灾”的哲理一脉相承。

所以,“生病起于过用”体现了《内经》病因理论的学术特点,对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生病起于过用”的临床意义就在于使人们注意避免各种超越人体生理承受能力的不利因素。

在生活中,如气候暴冷暴热之际,要及时御寒保暖,或防暑降温;

如饮食不要偏嗜五味,不应过寒过热,或嗜食膏粱厚味;

再如体劳方面,既不过于安逸,避免气血运行迟缓;

亦不可超负荷锻炼,防止筋骨过度磨损。

同理,七情、房室等都要避免过用之事。

现今临床中,也存在过度治疗的现象,亦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对于过用致病的治疗,则要根据其病因所导致的病机变化,有针对性的施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