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384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docx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docx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认会写“仞、岳、摩、遗”4个字。

理解“行”“浥”“将晓”“五千仞岳”“摩天”“遗民”“胡尘”“王师”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理解诗词的意思。

3.体会三首古诗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丰富学生情感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板书课题:

从军行)

2.理解题意。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二、初读诗句,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比一比,谁读得更正确、更流利。

三、整体感知,初读诗句。

1.对照文中注释,边读边说说诗意。

并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思讲给同桌听。

课件出示:

(1)从军行:

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的事。

(2)青海:

指青海湖。

(3)雪山:

即今甘肃省的祁连山,山上终年积雪。

(4)玉门关:

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唐时为凉州西境边塞要地。

(5)黄沙:

指战场。

(6)穿:

磨穿。

(7)金甲:

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8)楼兰: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2.全班交流。

四、朗读诗句,感悟诗情。

1.课件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边读诗边思考:

(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2)教师小结: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也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3)带上感情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有何感受?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2.过渡语:

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课件出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2)教师小结: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在此七字中概括了。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3)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

齐读这两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且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

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学生大声读出:

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体会意境,升华情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

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

音乐起。

师生齐读,注重停顿和节奏。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默写《从军行》。

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美、韵味美和意境美,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作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一幅图画,聆听一段话语,体味一份感情。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诗题。

1.师简介诗人背景。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画成就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

有一年,他奉皇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卫边疆。

王维是一位特别重感情的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元二送行,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

现在,谁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2.我们对诗人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楚了题目的意思,这就完成了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知诗人,解诗题。

二、初读古诗。

1.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自由读古诗,要求:

读准字音,圈出生字多读几遍;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

3.生字读音。

渭(wèi)浥(yì)

4.指名读古诗,同学评议读音。

5.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全诗大意:

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

请你再饮一杯酒吧;因为你向西出了阳关之后,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三、诵读悟情。

1.从诗中选取的景物感受离别之情。

(1)在王维和元二将要离别的时刻,王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朝雨新柳图(出示朝雨视频),请看屏幕。

同学们想想看,此时此刻,这从柳枝上悄然滑落的雨滴,这还是雨吗?

这是王维的泪,是元二的泪,是两人离别的泪水。

仿佛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流泪。

(2)那么诗人为什么写柳呢?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

(3)这仅仅是在写景吗?

不,这是诗人在借景抒情,读出景中的情。

学生练读,展示,师指导。

(4)多美的景啊,多深的情啊!

在这伤感别离的时刻,千言万语化作这一杯送别的酒,我就是诗人,来,让我们一起端起酒杯对好朋友元二说:

劝君--(生接读)

2.从两地的距离和环境的差异体味离别之情。

(1)饮了这杯酒后,元二就要到安西去了。

安西在现在的新疆,元二此去要走3000多公里,穿越大半个中国,中途要跋山涉水,穿越茫茫的戈壁沙漠,要用多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

而那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2)多媒体出示两组词语对比,学生选择。

春雨绵绵      黄沙满天

生机勃勃 满目荒凉

亲朋好友遍地 举目无亲

浓浓的家乡话 乡音不再有

(3)老师引读: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激情背诵。

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心情,后来它被谱上曲子,作为送别曲广为传唱。

因为每次传唱的时候,都将这首诗唱三遍,所以它又叫《阳关三叠》。

1.欣赏二胡曲《阳关三叠》。

2.学生和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在古时候,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

送别的人不同,景不同,所表达的送别之情也有所不同。

多媒体出示送别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生齐读并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

2.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3.预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学习了《从军行》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感受了戍边将士不惧艰苦,奋勇杀敌、许身报国的爱国精神,也目睹了朋友出使安西,清晨话别的感人场景。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同情百姓疾苦,盼望祖国统一的诗篇。

(板书: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理解题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认识生字:

仞(rèn) 岳(yuè) 摩(mó) 遗(yí)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此诗。

3.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课件出示)。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这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

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感触颇深,遂成此诗。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课件出示:

(1)将晓:

快要天亮。

(2)篱门:

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3)迎凉:

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4)三万里河:

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5)五千仞(rèn)岳:

指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6)摩天:

碰到天,形容极高。

(7)遗民:

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8)泪尽:

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9)胡尘:

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10)王师:

指宋朝朝廷的军队。

2.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这首诗描写的意思。

(全诗大意: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3.听音效,展开想象。

(播放多媒体课件)

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哀鸿遍野,生灵涂炭。

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

4.过渡语:

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

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意:

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

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2.读后讨论交流: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3.教师小结:

这两首诗对比鲜明,《题临安邸》主要写南宋统治集团整天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极写北宋遗民的苦望,通过这样对比阅读,我们能很好地感悟到诗人那强烈的爱国情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课下搜集并整理一些爱国诗句。

板书设计

从军行

长云→边地之景:

荒凉

遥望→思归之情:

深切

百、穿→久戍之苦:

残酷

不破、不还→破敌之志:

豪壮

送元二使安西

地点-渭城

季节-春       依依惜别

送别-柳、酒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 精尽报国 泪尽

山河壮丽

五千仞           南望

忧国忧民

教学反思

《从军行》这节古诗教学课中,我旨在通过“暗”、“孤”体会写景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对“暗”字的理解,初读诗句的孩子们想到的一定是浓云遮住的阳光。

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孩子想象边塞大漠的荒凉、战争的硝烟,让雪山暗了下来,同时,环境的凄凉更应衬托出将士思乡心切。

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我让学生想象画面,由画面激发情感,最后归宿到一杯酒里。

于是,“体会酒中之情”作为这堂课的暗线,穿插在全诗的教学之中。

《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我采用自读自悟的方式。

读一读,想一想重点分析“遗、泪尽、胡尘、望又”等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当诗句通过画面一幅幅展现在孩子眼前,他们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非悲,恨诗人所恨。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