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3865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docx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二

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名词解释:

黄酮类化合物:

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二、填空题:

1.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通过(C3)链相连,具有(2–苯基色原酮)基本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

2.因这一类化合物大都呈(黄色)色,且具有(羰基)基团,故称黄酮。

3.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主要以(苷)的形式存在,少数以(苷元)的形式存在。

4.游离的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

5.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结构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有关。

6.色原酮本身(无)色,但在2—位上引入(苯)基后就有颜色。

7.黄酮类化合物在4′或7—位引入(-OH)基团,使颜色加深。

8.如果(双健)氢化,则(交叉共轭体系)中断,故二氢黄酮醇(无)色。

9.异黄酮的共轭体系被(破坏),故呈(微黄)色。

10.查耳酮分子中存在(交叉共轭体系)结构,故呈(黄)色。

11.花色素的颜色随(pH)改变。

一般(小与7)时显红色,(大与8.5)时显蓝色,(等于8.5)时显紫色。

12.橙酮分子中存在(共轭体系)结构,故呈(黄)色。

13.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中,可溶于(乙醇)、(正丁醇)及(氯仿)中。

14.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分子呈平面型,它在水中溶解的程度(小与)与非平面型分子。

15.花色素因以(离子型)形式存在,具有(离子)的通性,故水溶性(强)。

16.黄酮苷元分子中引入羟基后,水溶性增(大),引入羟基越多,其水溶性越(强)。

17.黄酮苷一般溶于(水)、(丙酮)及(正丁醇)等中,而难溶或不溶于(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中。

18.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酚羟基)而显酸性,其酸性强弱顺序为:

(7-OH)>(3-OH)>(5–OH)。

19.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羰基)而显弱碱性。

20.(7-、4‘-二OH)黄酮可溶于5%NaHCO3水溶液中。

(7或4‘-一OH)黄酮可溶于5%Na2CO3水溶液中。

(6-OH)黄酮可溶于0.2%NaOH水溶液中。

(5-OH)黄酮酸性最弱,可溶于4%NaOH水溶液中。

21.黄酮(醇)、二氢黄酮(醇)类与HCl—Mg粉反应呈(红)色。

22.具有(3-OH)、(5–OH)、(邻二酚OH)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金属盐发生络合反应。

23.二氯氧锆—枸椽酸反应黄色不褪的黄酮类化合物是(3-OH),黄色褪去的黄酮类化合物是(5–OH)。

因(3-OH)形成的络合物较(5–OH)形成的络合物稳定。

24.黄酮苷类以及极性较大的苷元,一般可用(热水)、(乙醇)和(正丁醇)进行提取。

25.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具有(酚羟基),可被聚酰胺吸附。

26.芦丁是(黄酮)类化合物。

在中草药(槐米)中含量最高,常用(碱溶酸沉)法提取。

27.黄酮类化合物用层析法分离时,用(聚酰胺)为吸附剂效果最好。

28.影响聚酰胺吸附力强弱因素与黄酮化合物分子中形成(氢键)基团数目有关,形成(氢键)数目越(多),则吸附力越(强)。

29.芹菜苷属(黄酮类)化合物,其苷元是(芹菜素)。

30.黄芩苷、汉黄芩苷是中药(黄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属(黄酮)化合物。

31.黄酮醇类化合物以(叶)和(花)最为常见。

三、选择题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C)。

AC6–C6–C3BC6–C6–C6CC6–C3–C6DC6–C3

2.与2‘–羟基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A)。

A二氢黄酮B花色素C黄酮醇D黄酮

3.黄酮类化合物呈黄色时结构的特点是(C)。

A具有助色团B具有色原酮

C具有2–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D具有黄烷醇和助色团

4.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B)。

A黄酮B花色素C二氢黄酮D查耳酮

5.不属于平面型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是(D)。

A黄酮醇B黄酮C花色素D二氢黄酮

6.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B)。

A5–羟基黄酮B4‘–羟基黄酮

C3–羟基黄酮D3’–羟基黄酮

7.酸性最弱的黄酮类化合物是(A)。

A5–羟基黄酮B7–羟基黄酮C4‘–羟基黄酮D3‘–羟基黄酮

8.一般不发生盐酸–镁粉反应的是(D)。

A二氢黄酮B二氢黄酮醇C黄酮醇D异黄酮

9.如某样品液不加镁粉而仅加盐酸显红色,则该样品中含有(B)。

A二氢黄酮醇B花色素C二氢黄酮D黄酮

10.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B)。

A二氢黄酮B查耳黄酮C黄酮醇D黄酮

11.与硼酸反应生成亮黄色的黄酮是(C)。

A4‘–羟基黄酮B3–羟基黄酮C5–羟基黄酮D3‘–羟基黄酮

12.将总黄酮溶于乙醚,用5%NaHCO3萃取可得到(D)。

A5,7–二羟基黄酮B5–羟基黄酮C3‘,4’–二羟基黄酮D7,4‘–二羟基黄酮

13.能使游离黄酮和黄酮苷分离的溶剂是(D)。

A乙醇B甲醇C碱水D乙醚

14.当药材中含有较多粘液质、果胶时,如用碱液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宜选用(D)。

A5%Na2CO3B1%NaOHC5%NaOHD饱和石灰水

15.为保护黄酮母核中的邻二酚羟基,在提取时可加入(C)。

AAlCl3BCa(OH)2CH3BO3DNaBH4

16.在聚酰胺柱上洗脱能力最弱的溶剂是(A)。

A水B30%乙醇C70%乙醇D尿素水溶液

17.含3–羟基、5–羟基或邻二酚羟基的黄酮不宜用下列哪种色谱法分离(C)。

A硅胶B聚酰胺C氧化铝D葡聚糖凝胶

18.不同类型黄酮进行PC,以2%~6%乙酸水溶液展开时,几乎停留在原点的是(A)。

A黄酮B二氢黄酮醇C二氢黄酮D异黄酮

19.从槐米中提取芦丁时,常用碱溶酸沉法,加石灰乳调pH应调至(C)。

ApH6~7BpH7~8CpH8~9DpH10~12

20.黄芩苷可溶于(D)。

A水B乙醇C甲醇D热乙醇

21.下列最难被水解的是(B)。

A大豆苷B葛根素C花色素D橙皮素

四、多选题

1.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依据有(ABE)。

A三碳链是否成环B三碳链的氧化程度CC3-位是否有羟基DA环的连接位置EB环的连接位置

2.在取代基相同的情况下,互为异构体的化合物是(CD)。

A黄酮和黄酮醇B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C二氢黄酮和2’–羟基查耳酮D黄酮和异黄酮E黄酮醇和黄烷醇

3.母核结构中无羰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DE)。

A黄酮B二氢黄酮C查耳酮D花色素E黄烷醇

4.显黄色至橙黄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AC)。

A黄酮B花色素C查耳酮D二氢黄酮E黄烷醇

5.具有旋光性的黄酮苷元有(BDE)。

A黄酮醇B二氢黄酮C查耳酮D二氢黄酮醇E黄烷醇

6.引入7,4‘–二羟基可使黄酮类化合物(ABC)。

A颜色加深B酸性增强C水溶性增强D脂溶性增强E碱性增强

7.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的性质是(ABCE)。

ANaBH4反应呈红色B盐酸–镁粉反应呈红色C水溶性大于黄酮D显黄色E有旋光性

8.Gibb’s反应呈阳性的是(ACDE)。

A5–羟基黄酮B5,8–二羟基黄酮C5,7–二羟基黄酮D8–羟基黄酮E7,8–二羟基黄酮

9.能与三氯化铝生成络合物的化合物是(ADE)。

A3‘,4‘–二羟基黄酮B6,8–二羟基黄酮C2’,4‘–二羟基黄酮D5,7–二羟基黄酮E3,4’–二羟基黄酮

10.提取黄酮苷类的方法有(BCD)。

A酸溶碱沉法B碱溶酸沉法C乙醇回流法D热水提取法E苯回流法

11.在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乙醚液中,用5%Na2CO3水溶液萃取可得到(ACE)。

A7–羟基黄酮B5–羟基黄酮C7,4‘–二羟基黄酮D6,8–二羟基黄酮E4’–羟基黄酮

12.影响黄酮类化合物与聚酰胺吸附力强弱的因素有(ABCDE)。

A化合物类型B酚羟基位置C酚羟基数目D芳香化程度E洗脱剂种类

13.芦丁经酸水解后可得到的单糖有(AB)。

A鼠李糖B葡萄糖C半乳糖D阿拉伯糖E果糖

五、简答题

1.试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广义概念及分类依据。

2.黄酮类化合物为什么有微弱的碱性?

3.应用碱溶酸沉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试述黄酮类化合物溶解性规律?

5.简述在分离黄酮化合物时,影响聚酰胺吸附力强弱的因素?

6.槐米中提取分离芦丁的流程如下,试述其原理及目的。

1)槐米粗粉,加100倍量的水和硼砂适量。

①原理:

②目的:

2)在搅拌下加石灰乳调pH8~9,微沸20~30min。

①原理:

②目的:

3)在60~70℃下用浓盐酸调pH≈5,搅匀,静止,抽滤,60℃下干燥。

①原理:

②目的:

7.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有哪些?

并各举一例。

8.举例说明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9.为什么二氢黄酮、异黄酮、花色素的水溶性比黄酮大。

10.黄酮类化合物为什么显酸性?

不同羟基取代的黄酮其酸性强弱有何规律?

为什么?

12.聚酰胺柱色谱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的原理是什么?

影响其洗脱顺序的因素有哪些?

13.从槐米中提取芦丁时为何加入石灰乳和硼砂?

14、如何从槐米中提取、分离、检识芦丁?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一、概念

1.萜类:

2.挥发油:

3.“脑”:

二、填空

1.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的化合物均为萜类化合物,此类化合物结构种类虽然非常复杂,但其基本碳架多具有(异戊二烯单位)结构特征。

2.挥发油由(单萜及倍半萜)、(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及(其它)四类成分组成,其中(单萜及倍半萜)所占比例最大。

3.挥发油与脂肪油在物理性状上的相同之处为室温下都是(液)体,与水均(不溶)。

4.挥发油与脂肪油在物理性状上的不同之处为挥发油具(挥发性),可与(水)共蒸馏。

5.挥发油低温冷藏析出的结晶称为(脑),滤除析出结晶的挥发油称(析脑油)。

6.常温下挥发油多为(无)色或(淡黄色)色的(液体),具有较强的(刺激性)气味。

三、选择题

1.下列关于萜类化合物挥发性叙述错误的是(C)。

A所有非苷类单萜及倍半萜具有挥发性B所有单萜苷类及倍半萜苷不具挥发性C所有非苷类二萜不具有挥发性D所有二萜苷类不具挥发性E所有三萜不具挥发性

2.单萜及倍半萜与小分子简单香豆素的理化性质不同点有(E)。

A挥发性B脂溶性C水溶性D共水蒸馏性E旋光性

3.非苷萜、萜内酯及萜苷均可溶的溶剂是(B)。

A苯B乙醇C氯仿D水E乙醚

4.需经适当加热,方可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的萜所具有的基团或结构是(A)。

A内酯B醇羟基C羧基D糖基E酚羟基

5.萜类化合物在提取分离及贮存时,若与光、热、酸及碱长时间接触,常会产生结构变化,这是因为其(E)。

A连醇羟基B连醛基C具酮基D具芳香性E具脂烷烃结构,不稳定

6.从中药中提取二萜类内酯可用的方法是(C)。

A水提取醇沉淀法B酸水加热提取加碱沉淀法C碱水加热提取加酸沉淀法D水蒸气蒸馏法E升华法

7.以色谱法去除萜苷粗提物中的水溶性杂质,首选固定相是(E)。

A氧化铝B硅胶C阳离子交换树脂D阴离子交换树脂E大孔吸附树脂

8.色谱法分离萜类化合物,最常用的吸附剂是(A)。

A硅胶B酸性氧化铝C碱性氧化铝D葡聚糖凝胶E聚酰胺

四、多选题

1.属于萜类性质的是(ACD)。

A多具手性碳B易溶于水C溶于醇D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E具挥发性

2.具有挥发性的是(ABCD)。

A单萜B倍半萜C奥类D卓酚酮类E二倍半萜

3.下列关于挥发油性质描述正确的是(ABDE)。

A易溶于石油醚、乙醚、氯仿及浓乙醇B相对密度多小于1C涂在纸片上留下永久性油迹D较强的折光性E多有旋光性

4.用结晶法从总萜提取物或挥发油中分离单体化合物时,一般要求(ABCD)。

A选择合适的结晶溶剂B所分离的单体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C杂质的相对含量较低D杂质应为中性化合物E结晶时常降低温度

5.从玫瑰花、丁香花及紫苏中提取挥发油,适宜的提取分离方法有(CE)。

A水蒸汽蒸馏法B70%乙醇回流法C吸收法D压榨法ESFE法

6.分馏法可用于挥发油的分离,不同结构萜类化合物的沸点由高到低的规律为(ACE)。

A倍半萜及含氧衍生物大与含氧单萜大与单萜烯B单萜烯单环2个双键大与单萜烯无环3个双键大与单萜烯双环1个双键C单萜烯无环3个双键大与单萜烯单环2个双键大与单萜烯双环1个双键D萜酸大与萜醇大与萜酮大与萜醛大与萜醚E萜酸大与萜醇大与萜醛大与萜酮大与萜醚

五、简答题

1.挥发油应如何保存?

为什么?

密闭、阴凉避光处,不稳定。

2.简述挥发油的通性。

多具有香气,可挥发,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及高浓度乙醇,几乎不溶于水,有较高折光度,有光学活性、性质不稳定。

3.简述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主要功能基。

组成:

萜、脂肪族和芳香族。

醇、酚、醛、酮、酯、醚、酸。

4.简述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水蒸气蒸馏、溶剂提取、压榨法、吸收法

5.简述挥发油的分离方法。

沸点、化学分离法、层析

六、提取分离工艺题

论述挥发油提取分离的常用方法。

水蒸气蒸馏、溶剂提取、压榨法、吸收法;分离:

沸点、化学分离法、层析

第八章皂苷

一、概念

1.三萜皂苷:

为三萜类的一类水溶液振摇后产生大量持久性肥皂样泡沫的苷类化合物。

2.发泡性:

一类水溶液振摇后产生大量持久性肥皂样泡沫的苷类化合物

3.溶血指数:

在一定条件下,能使同一动物来源的血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血的最低浓度。

4.皂苷:

一类水溶液振摇后产生大量持久性肥皂样泡沫的苷类化合物

二、填空

1.多数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基本母核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其结构根据异戊二烯法则可视为(6)个异戊二烯单位聚合而成。

2.三萜皂苷结构中多具有羧基,所以又常被称为(酸性)皂苷。

3.皂苷水溶液经强烈振摇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这是由于皂苷具有(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作用的缘故。

4.各类皂苷的溶血作用强弱可用(溶血指数)表示。

5.在皂苷的提取通法中,总皂苷与其它亲水性杂质分离是用(正丁醇)萃取方法。

6.酸性皂苷及其苷元可用(碱水)提取。

7.皂苷的分子量较(大),大多为无色或白色的(无定形)粉末,仅少数为晶体,又因皂苷(极性)较大,常具有吸湿性。

第九章强心苷

一、概念

1.强心苷

二、填空

1.强心苷是指生物界中存在的一类对人的(心脏)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

2.强心苷从结构上分析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而成。

根据苷元上连接的(不饱合内酯环)的差异,将强心苷分为(甲型)和(乙型)。

3.根据强心苷(苷元)和(糖)的连接方式不同,可将强心苷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其中Ⅰ型可表示为(苷元和2、6–二去氧糖),其中Ⅱ型可表示为(苷元和6–去氧糖);其中Ⅲ型可表示为(苷元和a羟基糖;)。

4.强心苷一般可溶于(乙醇)、(水)、(丙酮)等极性溶剂中,微溶于(乙醚),几乎不溶于(苯)、(石油醚)等极性小的溶剂。

它们的溶解度随分子中所含(亲水性基团)的数目、种类及苷元上的(羟基糖)数目和位置的不同而异。

三、选择题

1.分离三萜皂苷的优良溶剂为(E)。

A热甲醇B热乙醇C丙酮D乙醚E含水正丁醇

2.目前对皂苷的分离效能最高的色谱是(D)。

A吸附色谱B分配色谱C大孔树脂色谱D高效液相色谱E凝胶色谱

3.用TLC分离某酸性皂苷时,为得到良好的分离效果,展开时应使用(B)。

A氯仿-甲醇–水(65:

35:

10,下层)B乙酸乙酯–乙酸-水(8:

2:

1)C氯仿–丙酮(95:

5)D环己烷–乙酸乙酯(1:

1)E苯–丙酮(1:

1)

4.属于四环三萜皂苷元类型的是(C)。

Aα–香树脂烷型Bβ–香树脂烷型C达玛烷型D羽扇豆烷型E齐墩果烷型

5.在苷的分类中,被分类为强心苷的根据是因其(D)。

A苷元的结构B苷键的构型C苷原子的种类D分子结构与生理活性E含有α–去氧糖

6.不属甲型强心苷特征的是(B)。

A具甾体母核BC17连有六元不饱和内酯环CC17连有五元不饱和内酯环DC17上的侧链为β型EC14–OH为β型

7.属Ⅰ型强心苷的是(A)。

A苷元-(2,6–二去氧糖)X-(D–葡萄糖)YB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C苷元-(D–葡萄糖)x-(6–去氧糖)yD苷元-(D–葡萄糖)x-(2,6–二去氧糖)YE苷元-D–葡萄糖

8.水解Ⅰ型强心苷多采用(B)。

A强烈酸水解B缓和酸水解C酶水解D盐酸丙酮法E碱水解

9.缓和酸水解的条件为(C)。

A1%HCl/Me2COB3%~5%HClC0.02~0.05mol/LHClD5%NaOHEβ-葡萄糖苷酶

10.提取强心苷常用的溶剂为(C)。

A水B乙醇C70%-80%乙醇D含水氯仿E含醇氯仿

11.含强心苷的植物多属于(D)。

A豆科B唇形科C伞形科D玄参科E姜科

12.甾体皂苷元基本母核是(B)。

A孕甾烷B螺甾烷C羊毛脂甾烷Dα–香树脂醇Eβ–香树脂醇

13.螺甾烷醇型皂苷元结构中含有(B)。

A4个环B4个六元环T2个五元环C5个环D6个六元环E5个六元环和1个五元环

14.自药材水提取液中萃取甾体皂苷常用的溶剂是(C)。

A乙醇B丙酮C正丁醇D乙酸乙酯E氯仿

四、多选题

1.属于五环三萜皂苷元的是(BDE)。

A人参二醇B齐墩果酸C20(S)-原人参二醇D熊果酸E羽扇豆醇

2.皂苷的分离精制可采用(ABCD)。

A胆甾醇沉淀法B乙酸铅沉淀法C分段沉淀法D高效液相色谱法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3.中药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甘草皂苷(ABCDE)。

A为三萜皂苷B有甜味C难溶于氯仿和乙酸乙酯DMolish反应阳性E能以碱提取酸沉淀法提取

4.强心苷类化合物(ABE)

A为甾体苷类B分子中有不饱和内酯环C易溶于氯仿中D易溶于乙醚中E可被碱催化水解

5.含有强心苷的中药有(ABDE)。

A铃兰B黄花夹竹桃C麦冬D洋地黄E羊角拗

6.甾体皂苷元的结构特点是(ABCE)。

A螺旋甾烷B具27个碳原子CC3位有羟基D含有羧基E具6个环

7.从中药中提取总皂苷的方法有(BDE)。

A水提取液经乙酸乙酯萃取B乙醇提取液回收溶剂加水,正丁醇萃取C乙醇提取液回收溶剂加水,乙酸乙酯萃取D甲醇提取–丙酮沉淀E乙醇提取–乙醚沉淀

五、简答题

强心苷的酸水解类型有几种?

简述其特点及应用。

第十章生物碱

一、概念

1.生物碱:

指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2.两性生物碱:

生物碱分子中如有酚羟基和羧基等酸性基团,称为两性生物碱

3.生物碱沉淀反应:

大多数生物碱能和某些试剂生成难溶于水的复盐或分子络合物,称生物碱沉淀反应

4.生物碱显色反应:

一些生物碱单体与某些试剂反应生成具有特殊颜色的产物,称生物碱显色反应

5.诱导效应:

如果生物碱分子结构中氮原子附近供电基团能使氮原子电子云密度增加,而使其碱性增强,称诱导效应

6.共轭效应:

氮原子孤电子对处于P-共轭体系时,由于电子云密度平均化趋势可使其碱性减弱,这种现象称共轭效应

7.空间效应:

生物碱中的氮原子质子化时,受到空间效应的影响,使其碱性增强或减弱。

8.水溶性生物碱:

指季铵碱和氮氧化物生物碱。

二、填空

1.大多数叔胺碱和仲胺碱为亲(脂)性,一般能溶于(有机溶剂),尤其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2.具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生物碱在正常情况下,在(碱水溶液中)中其内酯或内酰胺结构可开环形成(羧酸盐)而溶于水中,继之加(酸)复又还原。

3.生物碱分子碱性强弱随杂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强),即(sp3)﹥(sp2)﹥(sp)。

4.季铵碱的碱性强,是因为羟基以(负离子)形式存在,类似(无机碱)。

5.一般来说双键和羟基的吸电诱导效应使生物碱的碱性(减小)。

6.醇胺型小檗碱的碱性强是因为其具有(氮杂缩醛)结构,其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α-羟基的C—O单键的б电子发生转位,形成(季胺型小檗碱)。

7.莨菪碱的碱性强于东莨菪碱主要是因为东莨菪碱(空间效应)。

8.生物碱沉淀反应要在(酸水或酸性稀醇溶液)中进行。

水溶液中如有(多肽)、(蛋白质)、(鞣质)亦可与此类试剂产生阳性反应,故应在被检液中除掉这些成分。

9.生物碱的提取最常用的方法以(酸水)进行(浸提)或(渗漉)。

10.将总生物碱溶于氯仿等亲脂性有机溶剂,以不同酸性缓冲液依pH(由高到低)依次萃取,生物碱可按碱性(由强到弱)先后成盐依次被萃取出而分离,此法称为(pH梯度萃取法)。

11.用吸附柱色谱分离生物碱,常以(氧化铝)或(硅胶)为吸附剂,此时生物碱极性大的(后)流出色谱柱,极性小的(先)流出色谱柱。

12.红豆杉中的主要生物碱为(紫杉醇),其主要生物活性为(抗肿瘤)。

三、单项选择题

1.小檗碱属于(B)

A.叔胺碱B.季胺碱C.酚性叔胺碱 D.酚性季胺碱

2.生物碱的沉淀反应条件是(B)

A.酸性有机溶剂B.酸性水溶液C.碱性水溶液D.碱性有机溶液

3.既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的是(C)

A.小檗碱B.轮环藤酚碱C.阿托品D.东莨菪碱

4.多数生物碱在植物体中存在的形式是(D)

A.无机酸盐B.游离状态C.络合物D.有机酸盐

5.生物碱的碱性表示方法多用(D)

AkbBpkbCkaDpkaEPH

6.碱性最强的生物碱类型为(D)

A酰胺生物碱B叔胺生物碱C仲胺生物碱D季铵生物碱E两性胺生物碱

7.不含小檗碱的植物是(A)

A延胡索B三颗针C黄连D黄柏E唐松草

四、多项选择题(以下各题均有两个以上答案)

1.与生物碱沉淀试剂生成沉淀的有(ABCE)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