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4300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docx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docx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前置性学习”模式的初探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教学实践与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但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怎样具体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等,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的教育实践者提出了“综合化、生本化、课题化”(简称“三化”)的指导思想。

基于此,我们普陀区社会教研室童赛祎老师结合全区社会学科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提高本区的该学科质量,同时也意在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进行关于“前置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本节课立足于“前置性学习”进行实践探究。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P105—107《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九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内容对应课程标准中的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是关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和命运的决战,也是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

《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运用对比的手法,生动地描述了国统区和解放区不同的社会面貌,说明人心向背在战争中的主要作用。

再此基础上,教材继续将重点放在战场上,运用地图、数据与历史图片等资料,全方位再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概况,说明在多种伊苏的共同作用下,共产党在战争中由弱变强,最后取得胜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解放战争的重要史实如土地改革、挺进大别山、三大

战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比较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概况,领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4、重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概况和胜利的原因

难点:

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

设计思路:

以“前置性学习”思想为引领,贯穿整个教学贯穿。

主要思想表现为1、教师制单,学生先学做单。

2、教师巡学,学生小组交流。

3、教师导学,学生小组探究。

4、教师激学,学生拓展提升。

凸现“生本思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我们一起走进人民解放战争,共同学习——土地改革和三大战役。

(板书)

师:

今天我们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学习结束后,我们将评选出最佳参与者一名,最佳合作小组一名。

【设计意图】在激昂、振奋人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伴奏下,进入本节课,不仅渲染了课前气氛,而且也在一定意义上为本节课的内容打下伏笔。

二、新授

(一)预学内容的检验

师:

课前老师已批改了同学们的预学作业,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对有疑问的内容做简单的交流。

——小组活动

——教师巡学

师:

对三大战役表格内容大家还有疑问吗?

学生未提出疑问

出示《三大战役概况表》,以供学生校对。

师:

在同学们的小组交流中,老师发现大家对三大战役的影响这一块还不够清楚,请大家看表格。

师:

大家还有不清楚的知识点,我们课后再继续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体现“教师制单,学生先学做单;教师巡学,学生小组交流”,的思想。

因为本节课的预学内容相对较多,无法在课堂预学环节中完成,所以教师在制好学习单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要求完成,然后再在课堂中进行交流。

(二)土地改革

出示图《国共双方兵力变化图》。

师:

谁来告诉老师,国共两党兵力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1:

国民党军队和人民解放军的兵力在逐渐缩小。

师:

你能根据上节课的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生1:

共产党集中兵力,歼灭了敌军的有生力量。

还有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送自己的孩子参军,参战。

师:

班长回答很好,不仅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还设计到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土地改革。

师:

土地改革是如何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农民群众踊跃参军?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小组的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

生1:

不是很清楚

师:

请组内同学帮助。

生2:

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有1亿多农民分到土地,农民积极的参军,参战。

师: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3:

解放区和国统区有鲜明的对比,当时的人民渴望和平,反对内战,支持人民解放军。

师:

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4:

国民党代表地主阶级,共产党代表农民,如果共产党打输了,农民九无法得到土地了。

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去参战。

生5:

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师:

同学们现在对土地改革的时间、文件、内容、影响清楚了没有。

师:

土地改革不仅发展了农村经济,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力,还提供了人力,使解放军的实力逐渐增强,从兵力上逐渐扭转了在战场上的不利局面,为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提供了条件。

教师板书:

时间、文件、内容、目的、影响

(三)战略进攻(反攻)篇——挺进大别山

师:

请大家阅读教科书,寻找标志战略进攻的历史事件。

生:

挺进大别山。

出示图片《挺进大别山》介绍地理位置。

师:

请同学们阅读地图,回答大别山的地理位置。

生1:

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

生2:

处于武汉和南京的正中间,

师:

大别山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又曾是老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控制住大别山,意味着东可取南京,西可取武汉,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唾手可得,所以刘邓大军为整个人民解放战争夺取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

(四)战略决战

师:

战略决战主要的三个战役?

生: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师:

请各小组在预学、交流的基础上,从三大战役中,任选一场战役,派代表向同学们作简单的介绍。

生1: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生2: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与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人。

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师:

俩位同学表现的非常棒,充分展示了我们同学丰富的课外知识。

下面老师介绍——平津战役。

(略)

师:

教师们在介绍历史事件的时候,应该注意把握关键的内容:

如事件、地点、人物,具体的事件、影响等简要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意在对学生课外知识和能力的检验,同时也是更好的体现“生本思想”,活跃课堂的气氛。

也想通过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学习的方法。

师;在三位同学的帮助下,我们对三大战役有了更多的理解,下面我们结合表格再来认识三大战役。

出示幻灯片,要求学生根据表格内容,获取相关的信息?

师:

从时间上看三大战役最先打响的是哪次战役?

生:

辽沈战役

师:

从参加的民工数量看,哪次战役最多?

生:

淮海战役。

师:

在了解了三大战役的概况之后,老师我有三个疑问希望同学们能否帮助我共同解决。

请第一小组解决疑问一、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在东北打响?

请第二小组解决疑问二、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请第三小组解决疑问三、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师: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疑问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学,指导,解疑。

师:

下面请个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

先请第一小组汇报疑问一、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在东北打响?

生1:

东北战场中解放军兵力是唯一超过国民党军队的。

生2:

这里是大后方,解放军已控制了东北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解放区面积大。

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物质力量雄厚、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生3:

如果控制东北地区,解放军可以以此为大后方,进攻华北等地区。

生4:

孤立分散,活动的范围小。

补给困难。

生5:

东北工业发达,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的战争,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

师:

下面请第二小组汇报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生1:

参加战役的小车数量、粮食数量很多。

生2:

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组织民兵保卫后方。

师:

淮海战役只是三大战役中,最能体现体现人民群众力量的一场战役,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所以说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师: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场战役——平津战役,来理解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生1:

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为新中国留下了一笔文化财富。

生2:

傅作义当时是有接受共产党改变的意向。

和平改编可以减少人民的伤亡。

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也可以使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进一步瓦解敌人。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起到了宣传作用。

师: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人民支持解放战争,而且国民党内的爱国将领也倾向于人民解放军,所以由此也看到了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归属。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教师的设疑、导学,要求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探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也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纠错和补充,激发学生对问题研究的热情。

当然在这个环节中也通过教师激学,实现对知识的拓展。

师:

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从国共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人心所向)等方面进行对比:

来共同来探讨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因素。

——学生活动,教师巡学。

师:

下面我们选一个小组来集中发表意见,其他小组做补充。

生1:

4国统区经济上通货膨胀,腐败;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经济发展。

国统区政治上腐败,解放区实行民主政治。

军事上国统区只会失利,将士贪生怕死。

解放区共产党只会正确,解放军战士英勇作战。

人心所向中国民党市区人民的支持,共产党的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师:

其他小组还有其他意见吗?

师:

如果对比从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内战期间国统区腐败,专政,失民心;而解放区欣欣向荣,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所以战争胜利的关键,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在于人心向背。

师:

现在我们通过两张地图来对比一下946年和1949年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情况,可以看到经过三大战役东北全境、华北地区、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已经控制在人民解放军手中,共产党已经打到了长江以北地区,南京政府岌岌可危。

共产党乘胜追击,最后一战渡江战役,攻克南京,推翻了蒋家王朝。

【设计意图】表格一直是考试中常用图标,从图上获取信息,通过表格对比学习也一直是学生的一种能力,所以本环节的设计不仅在于对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能力的培养。

师:

下面我们进入学以致用的环节,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上完成【课堂巩固提升】中相关练习。

三、【课堂巩固提升】

材料

阅读以上图片,请回答:

(1)请依次写出图D中A、B、C向对应的历史事件?

(2)图片A.B.C.反映了的战争(或事件)及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3)从图片A、B、C、和图二中可以看出国共两党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中获得的启迪是什么?

(4)通过以上图片和问题的解决,你知道明明探究学习的主题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在体现教师的激学,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拓展提升。

师:

一个伟大的国家不会忘记自己的历史,一个挺立的民族不会忘记自己的英雄,英雄的精神激起的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动力。

国家从2014年起一法律的形式将每年的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

同学们,请肩负起历史的使命,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师:

下课。

生:

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我们所倡导的“前置性学习”就是“生本教育”思想的体现。

反思一、教师制单,学生先学做单。

前置性作业的有效设置是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准备的,具有相当强的目的性,它就是要达到让学生在课前能够对新知识进行感受、进行初步理解、自主寻求解决办法等目的,起到对课堂的导入、甚至贯穿整个课堂的作用。

有效的前置性作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给我们的课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更自信,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广阔的空间和学习乐趣。

制作学习单是“前置性学习”的关键。

我的学习单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学习目标】、【预学、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课内探究学习】、【课堂巩固提升】

关于【学习目标】的制定,我是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资料制定的,不仅体现了知识点上的重难点,而且也体现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关于【预学、自主学习,获取新知】部分,我主要采用的是填空和表格的形式,知识基本上可以在书本中和向相关资料中寻找,难度系数较低。

在预学上应该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情。

而且预学的第三部分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作业——3、课外搜集有关三大战役的相关资料。

应该是较好的体现了生本教育下的前置性学习于以往的“预习”的不同。

前置性学习它在传统的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

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以“前置性学习”单的制作不用太难,太多,体现基础知识,符合学生实际就行。

在前置性学习的探究中我们要牢记这样的一点——前置性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生本教育没有一个预设的起点,唯一的起点就是学生的现状。

学生的起点,就是我们的起点。

反思二、教师巡学,学生小组交流

前置性学习是学习的第一个过程,也是最重要的过程,是必要的组成部分。

俗话说: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前置性学习是一堂课的开端,是学生自己摸索、理解的自学过程,也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环节进行有效指导,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活起来,从而促进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

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际操作中,小组合作学习——“议学”是我这节课最大的特点。

“议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相互的讨论,相互帮助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帮助教师减轻相应的教学是的负担。

课堂内的“议学”主要有一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预学、自主学习,获取新知】的内容、我在导课后马上进入小组合作环节,共同完成对预学作业的整理,同时我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指正。

第二部分、【课内探究学习】的内容,本环节是这个课的难点所在,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小组的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这节课我认为对议学的内容教师在选择上,应该要精选,能最好反映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学情、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体验我认为在“议学”中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或许对学生的能力的提升更是有效。

反思三、教师导学,学生小组探究

“导学”即教师的引导和讲授,当学生遇到备课解决的问题,教师就要对难点和重点、疑点与生成点做精确的点拨。

学生要做的就是听与思,听中有思,听中有辨。

思考自己刚才生命只是没有掌握,辨别自己解题思路出现了什么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倾听能力、思辨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导什么?

怎么导?

我在本节课上选择了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备学”能够懂的知识不导;通过小组学习能够解决的知识不导;绝大多数学生导了以后还是不懂的不导。

对于那些难点和重点的,需要突破的知识点是必须导的。

如三大战役为什么首先在辽沈打响?

淮海战役为什么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平津战役为什么用和平的方式解决?

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通过导学之后,学生对疑难问题有了更加明确的答案,对知识的了解和巩固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反思四、教师激学,学生拓展提升。

对于教师的激学,我认为在整节课中是做得不够的,而且对于“前置性学习”中的激学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还不是非常的清楚。

在以后的教学中“固学”是学生运用新知识进行练习巩固和创意性的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查漏补缺,自我纠正,思维创新。

它是学生对自己掌握知识的一种完善与确认以及创意运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和创意能力。

在本节课“固学”内容的选择上我设计这样的一道材料题(见上),通过历史事件的整合,有效的帮助学生了解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内战的基本情况,从中明确相关的启示。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

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入水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课堂教学的三个点很重要:

一、合宜的教学内容,二、有效的教学设计(包括一份有效的前置性学习单)、三、有效的课堂教学。

坚持“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则,如果教师在教学上远离学生,远离以“学”为中心,这就是一节失败的课。

坚持灵活有效的组合原则,我们可以做到“议”中有“导”,“导”中有“议”,“练”中有“议”,“练”中有“导”,让教学不再受模式的限制,教师完全可以非常灵活的使用和组合这四个要素,完成一堂高效的课。

坚持双主体的教学原则。

课堂教学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和教师都是课堂的主人。

“前置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而且是一种可行的实践方式。

前置性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任重而道远。

我对它的认识、熟悉和探究还需要一个过程,前置性学习充分到位,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重难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因此,养成前置性学习习惯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

但好的习惯需要一个引导养成的过程,这就需要今后的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