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4883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docx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美学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段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统服课程。

本课程教学各环节均由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负责。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美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但较之相关的文学概论,它更多一些心理学和哲学的内容,关注的对象涵盖了文学艺术、自然、社会中的美;较之于艺术欣赏、作品分析,它又多了一些理论性。

在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它是相对独立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针对学员实际,考虑到实际应用的需要,本课程重在简述美学的一般基础理论。

它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揭示美和美感的产生与发展,而与一般的文学艺术发展史相区别;它的研究对象涵盖了文学艺术、自然、社会中的美,而与一般具体的文学、艺术、社会学相区别;它注重研究美和美感的本质特征的研究,具有相当的理论性,而与一般的文艺赏析相区别;它强调实践的观点,强调文学艺术实践,又与哲学、心理学有区别。

三、教材与教辅资料

本课程教材采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学概论》(董学文主编)。

省电大教学处责任教师将编写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下发。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讲授要简明而有系统,重在联系实际理解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对美学理论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

2.美、美感的本质特征,艺术美以及美的分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

要突出适用性,明确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领会其不同特点的同时启发学员的思维,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研究审美中的具体问题,并随时代发展在实践中开拓创新的能力。

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运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结合对美的具体形态的了解,促进理论知识向实际技能的转化,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教学应以辅助学员联系实际开展自学为主。

2.可运用多种媒体教材的一体化设计方案,结合本地区学员的学习条件,提供多种方式的学习支持服务。

3.面授辅导应侧重于理论教学,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思路与方法。

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可采用作品分析(艺术美)、旅游观光(自然美)、社会调查(社会美)等方法,注意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安排好实践教学环节。

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学员开展实地考察和撰写文学评论、影视评论、游记。

5.创造条件帮助学员运用好音像课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指导学习教学录音带,开展自学音像教材后的学习交流活动。

六、 教学要求的层次

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识记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3.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4.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总体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以成人学员业余自学为主,并辅以适当的面授、音像课和双向视频等手段进行教学辅导。

学员自学文字教材是学习的主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复习、练习作业、专题研讨、实践考察等相应的环节。

理论教学重在自学,结合审美实践和美的创造的实践,提高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各教学班点应结合当地实际,适当组织专题研讨和专题辅导;在审美实践、美的形态等的教学活动中,可通过自学,在明确一般理论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强化理解有关教学内容,并结合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社会调查等活动来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

本课程所下发的平时作业,有自测综合练习题,是必须完成的实践性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的能力。

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将尽可能全面、灵活,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教学要求的重点和层次的设计规定。

二、教学内容各环节课时安排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课内

学时

双向视频

学时

 

面授

辅导

审美创美实践

 

练习

作业

 

导论

3

 

 

 

 

 

第一章

6

1

 

2

第二章

8

0.5

 

1

第三章

7

0.5

 

3

 

第四章

7

0.5

 

2

第五章

7

1

 

2

第六章

6

0.5

 

2

余论

3

 

 

 

 

 

复习

4

 

 

 

 

 

机动

3

 

 

 

 

 

学时总数

 

54

 

4

 

 

12

 

 

二、教材说明

文字主教材按教学内容分为导论、美论(第一章)、美感论(第二章)、美的形态论(第三章)、艺术美论(第四章)、审美论(第五章)和美育论(第六章和导论)等八个专题教学单元。

每个教学单元都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为若干教学模块。

每一个教学模块都包含有对于学习的具体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提示,以及学习难点的进一步解释。

本课程参考辅导资料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自行独立开发制作《美学原理》CAI课件光盘,可以作为本课程文字教材的辅助学习资料。

该课件的主要内容是包括重难点解析、自测题、美的巡礼几大部分,可以帮助学员学习理解、强化记忆;设计了大量的练习题,以帮助学员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测试学习效果。

美的巡礼既勾勒了美的产生发展过程,又梳理了艺术的分类和特征,这部分由大量精美的图象资料构成,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导论

(一)教学内容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认识学习美学的意义和学习美学的方法,了解美学产生的大致过程、美学课程的性质。

▼美学的研究对象

自从鲍姆嘉通建立美学以来,对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四种意见:

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科学。

2.康德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

3.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4.近代心理学派的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心理。

教材认为:

应当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和审美教育。

▼学习美学的现实意义:

1.时代的需要。

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美学。

3.开展审美教育需要美学。

▼学习美学的方法:

1.方法论原则:

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具体方法:

艺术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发生学的方法;科学实证的方法。

 

第一章美论 

(一)            教学内容

美的本质和特征,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人化自然。

审美关系、美的属性。

(二)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关于美的本质和特征、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与生活的本质、人化自然的关系。

2.理解美的几种模式。

3.美的属性。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探索。

▼黑格尔的美学观:

(1)      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

(2)      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

(3)      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去考察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

(1)      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了现实美本身,认为生活本身就是美;

(2)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突出了美与人类生活的本质联系;

(3)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本主义”出发,模糊地感到了美的现实基础。

▼美学史关于三个论美的模式:

答:

美学史关于三个论美的模式主要有:

(1)      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代表人物有毕达哥拉斯、达。

芬奇;

(2)      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如柏拉图;

(3)      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如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

▼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答:

关于美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说:

(1)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首先,劳动使主体和客体开始了分化;

其次,伴随着萌芽状态的劳动,人的身体器官的质量、形态和功能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再次,劳动在使主客体分化的同时,也使人的意向有了所指,并且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世界。

(2)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

首先,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

其次,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扩大的。

(3)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

首先,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其次,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

所以:

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

▼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

(1)审美关系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审美与认识的区别和联系。

▼审美关系和功利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审美关系中的多重属性:

(1)个体性和集体性。

(2)民族性。

(3)阶级性。

 第二章美感论

 

(一)            教学内容

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与发展概况、美感的心理结构、美感的特征、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

(二)教学要求

▼了解中外美学史上人们对美感的根源与本质的种种观点。

▼美感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

对象的意义要靠人的感觉来发现,包括美感在内的人的感觉的产生,是人类

长期劳动、使自然界得以人化的结果。

自然界人化的过程是全部世界史的过程,因此,美感也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

▼美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

▼审美意识共同性的原因:

1.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

2.从历时性的角度看,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积淀着历史的文明,建构

了人类社会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

3.形式美感的共同性最具有代表性,这是从社会实践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

较少受到时代、民族和地域的影响,因此往往是人们共同的审美趣味范畴。

▼美感的心理机制:

1.智力机制与认识活动;

2.意志机制和行为活动;

3.情感机制和美感活动。

▼美感的心理结构:

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首先是一个双重的动态结构。

同时,审美心理结构不仅

是共时的,而且是历时的。

▼康德的“审美四契机”。

▼美感的特征:

1.直觉性;

2.愉悦性;

3.超越性。

▼美感的生理基础:

1.美感的生理表现;

2.美感的生理发生:

人的感觉系统和大脑。

▼美感的心理要素:

1.感觉和知觉;

2.联想和想象;

3.情绪和心境;

4.理解。

▼审美感知的特征:

1.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

2.审美感知具有完整性;

3.审美感知注重形式的表情性。

▼联想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

1.相似联想;

2.接近联想;

3.对比联想。

▼理解的特殊性:

1.是非概念性和非逻辑性;

2.是模糊多义,意味无穷。

 

第三章美的形态论

 

(一)            教学内容

美的存在形态、美的表现形态。

(二)教学要求

▼美的形态:

按照美在不同存在领域性质的不同,美的存在形态有:

1.自然美;

2.社会美;

3.艺术美;

4.科学美;

5.技术美。

▼自然美的形态:

1.奇险美;

2.壮丽美;

3.幽静美;

4.秀丽美。

▼关于自然美产生根源的几种观点。

▼自然美的特性:

1.客观性。

我们用“自然”这个总括的专门名词来表明自发性、直接的生活、感性、可感觉的对象:

风景、植物、动物。

2.形式感。

所谓形式感,即大自然之基本外形惟一作用于人的精神、感觉的能力。

▼社会美的形态:

1.人的形象美;

2.内在美;

3.生产劳动美;

4.社会变革美。

▼内在美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

1.善是首要的条件;

2.知识也是形成内在美的重要条件;

3.内在美的形成还与人的能力、性格、气质等有密切的关系。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创造技巧的发展。

▼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现实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第一性的美;而

艺术美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美。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又比现实美更高、更典型。

▼科学美的特性:

1.主客观的统一性:

一方面,科学美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科学美又具有

主观性。

2.科学美与科学真之间具有辨证统一性。

▼科学美的原则;

1.简洁性;

2.新奇性;

3.对称性;

4.统一性。

▼技术美的特征。

▼技术美的要求。

▼美的基本表现形态:

崇高和优美。

▼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观点。

▼崇高的审美特征:

1.崇高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崇高以巨大的矛盾冲突获得审美价值;

3.自然界以不平凡的形态使审美主体获得崇高感。

▼艺术中的崇高。

▼优美的特点:

1.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

2.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3.其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在主体的审美感觉中,优美与崇高能够给人不同的感官享受。

优美引起的是

单纯的快感,可以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愉悦,心境是单纯而宁静的;而崇高所引起的是奋发激荡、昂扬向上的情绪。

▼优美与崇高本质上具有共同点。

▼艺术中的丑。

▼关于审丑的问题:

1.现实生活中的丑,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是作为美的异化、美的

对立面而存在着。

2.审美范畴的丑不同于伦理范畴的恶。

3.应该将有条件产生审美价值的丑和无条件产生审美价值的丑严格区分开。

4.丑依附于美而获得自己相对独立的价值,因此,所谓“审丑”实质上还是

一个审美问题;

5.承认丑在艺术中的审美价值并不意味着对现实中的丑进行肯定。

▼悲剧性美感的类型:

1.源于代表社会先进思想的正面人物因时代因素、对手条件或自身局限而导致的失败和毁灭。

2.源于“小人物”的命运悲剧。

3.源于落后人物的英雄行为的悲剧。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性美感的产生的几种观点。

▼悲剧性美感的实质:

1.悲剧性的崇高感是矛盾冲突中的美;

2.悲剧性的崇高感是情感升华的理性美;

3.悲剧性的崇高感是人类尊严的体现。

▼喜剧性美感的特征:

1.喜剧反映的基本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丑;

2.喜剧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张;

3.喜剧性美感的特征在于笑。

▼喜剧性美感的类型:

1.机智;

2.讽刺;

3.幽默。

第四章艺术美论

(一)教学内容

何谓艺术、艺术类型的划分、艺术的基本种类。

(二)教学要求

▼再现说与表现说。

▼关于艺术的现代的多元理解:

1.“有意味的形式”说;

2.“艺术符号”说;

3.“生产美的技术”说;

4.艺术本质否定论

▼艺术是一种生活的意识形式和审美的精神生产:

1.就艺术与一般生产的共同规定而言,实际上揭示了艺术作为人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的实践性;

2.就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而言,具有一般精神生产的各种规定性;

3.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定性。

▼艺术类型——一般与个别的中介。

▼种类与风格——艺术类型的两翼。

▼艺术的基本风格类型:

1.主观表现风格与客观再现风格;

2.阴柔优美风格与阳刚崇高风格;

3.含蓄朦胧风格与明晰晓畅风格;

4.抒展沉静风格与奔放流动风格;

5.简约自然风格与繁复创意风格;

6.规范谨严风格与自然疏放风格。

▼艺术分类研究中的两种倾向与艺术的逻辑分类体系。

▼艺术的基本种类。

▼造型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

1.书法;

2.绘画;

3.雕塑;

4.建筑;

5.工艺美术。

▼演出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

1.舞蹈;

2.音乐;

3.戏剧;

4.曲艺;

5.杂技。

▼语言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

1.诗歌;

2.小说;

3.散文;

4.网络文学。

▼影象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

1.摄影艺术;

2.电影艺术;

3.电视艺术。

第五章审美论 

(一)教学内容

作为接受活动的审美、审美过程与特征、审美批评。

(二)教学要求

 

▼审美活动的意义:

1.美作为一个展示的过程,只有在接受者的具体的接受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

2.审美活动的意义还在于它为美创造主体,审美的对象只有对于这个主体来

说才是美的;

3.审美活动也影响着美的创造;

4.审美的人道主义特征或审美的人道主义功能,是审美活动的重要意义维度或价值取向。

▼审美活动:

1.日常式审美;

2.鉴赏式审美;

3.研究式审美。

▼审美过程:

1.审美注意阶段;

2.审美体验阶段;

3.审美品味阶段;

4.审美领悟阶段;

5.审美净化阶段。

▼审美欣赏的特点:

1.审美欣赏是超越性的;

2.审美欣赏是想象性的;

3.审美欣赏是情感性的;

4.审美欣赏是个人性的。

▼审美批评是高级形态的接受活动。

▼审美批评的特征:

审美批评是在审美欣赏的基础上进行的理性的思考活动。

它既是一种审美享受,又是一种审美评判。

没有欣赏,审美批评活动会变成纯粹的科学认知;如果没有判断,这一活动又会停留在欣赏阶段。

因此,审美批评是欣赏和判断的有机融合,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审美批评的种类:

1.印象式审美批评;

2.形式主义审美批评;

3.背景主义审美批评。

▼审美批评的过程:

1.描述;

2.解释;

3.评价。

第六章美育论

(一)教学内容

何谓美育、美育的任务和功能、美育的实施。

(二)教学要求

▼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

▼中国近代的美育思想:

1.“美育是情感教育”的思想,梁启超为代表。

2.纯艺术教育的美育思想,王国维为代表。

3.“以美育代宗教”的美育思想,蔡元培为代表。

▼西方古、近代美育思想:

1.柏拉图的美育思想;

2.席勒的美育思想。

▼关于美育的四种观点:

1.美育就是完人教育。

2.美育就是关于美的价值的和艺术教育。

3.美育就是美学理论的教育。

4.美育就是美感教育。

教材的观点:

美育即审美教育。

▼美育的任务:

1.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2.审美鉴赏力的培养;

3.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美育的功能:

1.陶冶情性;

2.开启智力;

3.以美储善;

4.以美塑形。

▼美育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使命:

1.美育对重建当代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启悟。

2.美育对人格境界的提升。

3.美育可以推动达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美育实施的途径:

1.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

3.社会教育。

 

 

余论:

美学的未来

 

(一)教学内容:

中国美学的历史和未来前景。

(二)教学要求:

▼中国美学的发端:

1.老子的美学思想。

2.庄子的美学思想。

3.孔子的美学思想。

4.孟子的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的发展与繁荣:

1.汉代的美学思想:

以《淮南子》为代表的接近道家思想的美学;以司马迁

为代表的承袭屈原楚辞传统的美学;以董仲舒、扬雄、王充、《毛诗序》为代表的儒家美学。

2.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勃兴。

刘勰的《文心雕龙》博大精深。

3.盛唐气象。

4.宋元美学特点。

5.明清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意义。

▼现代中国美学的生成:

1.梁启超、王国维的开创之功;

2.蔡元培的倡导和推行;

3.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的新的美学思想;

4.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新时期以来美学学科建设成就:

1.马克思主义美学走出被政治桎梏的僵化状态,焕发出勃勃生机。

2.新时期以非常迅猛的态势大量引入西方美学思想,特别是现代美学思想,

形成了新的气象。

3.古典美学研究蓬勃兴起。

4.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范围的“美学热”,使美学从高雅的殿堂进入人民

大众之中。

5.与美学走向相一致,美学研究对象日益多元化。

6.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中国美学开始了构建“中国”美学的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